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人们盼望革除不合理因素带来的收入鸿沟,缓解收入分配矛盾。本文就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缩小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国家, 转变为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国家,基尼系数远高于国际标准0.4(贫富或收入拉大的黄灯区)。虽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象不可避免,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阻碍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达到何种程度、什么原因导致了差距不断扩大、该如何缩小该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收入分配现状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方面。
首先,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09.8元,翻了63.5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1年的6977.3元,仅翻了52.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209.8元扩大到14832.5元。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1978年城镇为57.5%,2011年为36.3%,下降率达36.87%,说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大幅度下降,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农村由60.7%下降到40.4%,下降率为33.44%,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仍没有城镇发展的好。
其次,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借助原先的经济基础、政治地位或是临海等优势先发展起来,东中西部差距明显。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06.04,人均总支出为24197.4;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23.16,人均总支出为17066.16;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59.40,人均总支出为17492.75。由数据可看出,东部地区经济远比中西部发达,同时对GDP拉动也比中西部强势。
第三,从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来看,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仅为非私营单位的61.5%,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96∶1。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占全部就业人员41.2%的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员,其年平均工资不仅低于金融业的8.97万元,也比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低0.51万元、1.03万元。
由此看来,我国城镇与农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很多原因,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中, 符合标准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低于的可获得超额利润,而达不到标准的则不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要亏损或破产。经过30年的市场化推进,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公有还是私有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势必不断压低劳动者的报酬,扩大其资本积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这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市与农村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第二,分配制度不合理,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是平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 我们还不是共产社会,做不到按需取得消费品那种事实上的平等。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相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势必比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收入多,相同收入的人群也可能因为家庭负担的不同导致人均收入差异,更别说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了。因此,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地区差异和区位优势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先天优势比较明显,更容易获得信息和国家的资助。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和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远多于内陆地区,这使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三、 政策建议
首先,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解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和补偿。再分配注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群体, 加大转移支出;对于高收入阶层, 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
其次,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反贫困社会救助体系。
最后,银行、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融资力度,建立健全的信用审核制度,政府可在其中起到一个担保人的作用,从而为落后但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國统计出版社,2012.
[2]叶祥松.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13-114.
[3]杨承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J].经济学动态,2008(1).
[4]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2(11).
关键词:收入差距;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国家, 转变为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国家,基尼系数远高于国际标准0.4(贫富或收入拉大的黄灯区)。虽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象不可避免,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阻碍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达到何种程度、什么原因导致了差距不断扩大、该如何缩小该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收入分配现状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方面。
首先,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09.8元,翻了63.5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1年的6977.3元,仅翻了52.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209.8元扩大到14832.5元。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1978年城镇为57.5%,2011年为36.3%,下降率达36.87%,说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大幅度下降,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农村由60.7%下降到40.4%,下降率为33.44%,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仍没有城镇发展的好。
其次,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借助原先的经济基础、政治地位或是临海等优势先发展起来,东中西部差距明显。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06.04,人均总支出为24197.4;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23.16,人均总支出为17066.16;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59.40,人均总支出为17492.75。由数据可看出,东部地区经济远比中西部发达,同时对GDP拉动也比中西部强势。
第三,从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来看,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仅为非私营单位的61.5%,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96∶1。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占全部就业人员41.2%的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员,其年平均工资不仅低于金融业的8.97万元,也比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低0.51万元、1.03万元。
由此看来,我国城镇与农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很多原因,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中, 符合标准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低于的可获得超额利润,而达不到标准的则不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要亏损或破产。经过30年的市场化推进,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公有还是私有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势必不断压低劳动者的报酬,扩大其资本积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这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市与农村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第二,分配制度不合理,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是平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 我们还不是共产社会,做不到按需取得消费品那种事实上的平等。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相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势必比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收入多,相同收入的人群也可能因为家庭负担的不同导致人均收入差异,更别说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了。因此,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地区差异和区位优势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先天优势比较明显,更容易获得信息和国家的资助。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和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远多于内陆地区,这使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三、 政策建议
首先,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解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和补偿。再分配注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群体, 加大转移支出;对于高收入阶层, 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
其次,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反贫困社会救助体系。
最后,银行、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融资力度,建立健全的信用审核制度,政府可在其中起到一个担保人的作用,从而为落后但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國统计出版社,2012.
[2]叶祥松.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13-114.
[3]杨承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J].经济学动态,2008(1).
[4]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