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药物相关分子靶标检测在儿童颅外恶性实体瘤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治疗的38例难治性儿童颅外恶性实体瘤的手术标本及外周血,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和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药物相关分子靶标。共检测15种化疗药物和2种靶向药物的基因表达或突变。
结果入组的38例标本中,35例为手术标本,其中3例为二次手术标本、3例为外周血标本送检肿瘤药物相关分子靶标。检测了肿瘤标本化疗药物分子靶点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34例、微管蛋白β3(Tubulinβ3)32例、人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28例、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28例、DNA修复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20例、胸苷酸合成酶(TS) 13例、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 6例。68.75%对氟尿嘧啶及培美曲赛敏感,66.67%对吉西他滨敏感,56.25%对长春碱类敏感;而67.65%对蒽环类/依托泊苷敏感性低,64.29%对铂类药物、拓扑替康/伊立替康敏感性低,63.64%对替莫唑胺敏感性低。外周血标本化疗药物分子靶点33例CYP2C9*3、14例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 C829T)基因多态性PCR测序,结果显示100.00%和93.33%对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敏感;用外周血标本化疗药物分子靶点检测肿瘤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情况,结果显示100.00%环磷酰胺及甲氨蝶呤毒副反应弱,76.19%伊立替康/依托泊苷毒副反应弱;肿瘤标本靶向药物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15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5例和外周血标本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10例,显示68.00%对贝伐珠单抗敏感,EGFR 5例都无扩增,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无效。依据上述检测结果,对标准化疗方案疗效欠佳的患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后,取得了初步效果。
结论本研究首次在儿童颅外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引入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的检测,对于开展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药物毒副作用的预测,提供了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