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这个角度来讲,教师要对数学的认识要高,教师对学生应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关键词】认知 ; 心理 ; 创设 ; 尊重 ; 主体 ; 引导 ; 渗透 ; 激发 ;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75-01
谈到学习数学,在许多孩子眼中是枯燥的。大家都明白干什么事都要有兴趣,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积极性。学生学习也一样,对数学课要有兴趣,才能爱学,才能学好。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导入新知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数学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
儿童感性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欠佳,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推理。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知识结构。此外,儿童的概括思维比较弱,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具体材料。教师除了提供一般的具体材料,还要注意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出示从2001年至2014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
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二、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教室里铺这样的地砖需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2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知识不能直接理解,因而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许会产生一时之兴,但不会长久。让他们从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学数学的目的,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从心底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这样,他们的兴趣会变得稳定而持久。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变形的——长方体,要求学生计算体积,学生就用v=sh这个公式计算出了长方体体积。这时还原圆柱体:这是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
【关键词】认知 ; 心理 ; 创设 ; 尊重 ; 主体 ; 引导 ; 渗透 ; 激发 ;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75-01
谈到学习数学,在许多孩子眼中是枯燥的。大家都明白干什么事都要有兴趣,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积极性。学生学习也一样,对数学课要有兴趣,才能爱学,才能学好。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导入新知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数学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
儿童感性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欠佳,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推理。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知识结构。此外,儿童的概括思维比较弱,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具体材料。教师除了提供一般的具体材料,还要注意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出示从2001年至2014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
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二、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所学科目喜欢,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教室里铺这样的地砖需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2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知识不能直接理解,因而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许会产生一时之兴,但不会长久。让他们从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学数学的目的,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从心底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这样,他们的兴趣会变得稳定而持久。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变形的——长方体,要求学生计算体积,学生就用v=sh这个公式计算出了长方体体积。这时还原圆柱体:这是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