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为:按“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互联网+”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网络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网络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将“岗”、“证”融入教学计划,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IT行业,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网络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适应网络技术岗位需要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从事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互联网+相关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任职要求,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融入网络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①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分解,引入职业技能认证标准、行业标准,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②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提出、项目分析、实施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估总结环节,做到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一体化,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期内完成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每门网络课程建设内容包括基本资源、拓展资源两部分,其中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概要、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导学、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概要、教学单元资源、教案、演示文稿、学习指導、作业、教学录像等项目;拓展资源包括:资源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网络系统、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等项目。
③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认证融入课程体系,依照“一带一路、互联网+”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新增JAVA设计开发、调整广域网接入技术等课程结构,建设“网络互联与实现”、“WEB站点架设”等精品资源课程。与思科网络、华为3COM、锐捷网络等企业合作,结合“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互联网+”IT岗位群,共同培养网络工程师、布线工程师、网络管理员。
2.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操作流程为主线,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课程的设计按照“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过程进行。
(2)课程开发内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工作页、任务单等。课程的开发上选取若干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学习情境中。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以学院“四方参与三级管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院四方共同参与,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基础,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证融合、分段进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四方五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各环节质量标准
本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团队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以学生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将就业率、对口率、企业满意度作为检验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考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质量标准,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拟定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方案。
2.教学过程监督
(1)教学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能,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学院、系部、教研室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正常进行。
(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针对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教学管理部门和师资管理部门制定师德建设标准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以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师科研工作规范,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制度建设。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办法。
(3)教学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前监控——包括授课进度计划审核、课程安排的检查、期初教学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期初检查等;
教学中监控——包括教风学风督察、期中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员信息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顶岗实习监控、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等;
教学后监控——考试环节管理、期末教学检查、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等。
3.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校内外各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评学、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信息反馈平台,建立社会(学生家长)评教和企业评教的信息反馈平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收集多方反馈信息,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调节。
4.机制建设
根据实施框图,在监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使监控与保障形成闭环系统。
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建立柔性管理机制,修订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机构和制度,吸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四方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采取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了一个完善、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于晓阳(1976—),男,汉族,山东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IT行业,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网络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备适应网络技术岗位需要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从事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互联网+相关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任职要求,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融入网络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①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分解,引入职业技能认证标准、行业标准,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②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提出、项目分析、实施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估总结环节,做到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一体化,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期内完成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每门网络课程建设内容包括基本资源、拓展资源两部分,其中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概要、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导学、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概要、教学单元资源、教案、演示文稿、学习指導、作业、教学录像等项目;拓展资源包括:资源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网络系统、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等项目。
③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认证融入课程体系,依照“一带一路、互联网+”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新增JAVA设计开发、调整广域网接入技术等课程结构,建设“网络互联与实现”、“WEB站点架设”等精品资源课程。与思科网络、华为3COM、锐捷网络等企业合作,结合“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互联网+”IT岗位群,共同培养网络工程师、布线工程师、网络管理员。
2.专业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操作流程为主线,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繁程度、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通过岗位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课程的设计按照“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过程进行。
(2)课程开发内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工作页、任务单等。课程的开发上选取若干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学习情境中。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以学院“四方参与三级管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院四方共同参与,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基础,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证融合、分段进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四方五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各环节质量标准
本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团队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以学生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将就业率、对口率、企业满意度作为检验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考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质量标准,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拟定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方案。
2.教学过程监督
(1)教学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能,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学院、系部、教研室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正常进行。
(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针对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教学管理部门和师资管理部门制定师德建设标准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以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师科研工作规范,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制度建设。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办法。
(3)教学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前监控——包括授课进度计划审核、课程安排的检查、期初教学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期初检查等;
教学中监控——包括教风学风督察、期中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员信息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顶岗实习监控、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等;
教学后监控——考试环节管理、期末教学检查、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等。
3.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校内外各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评学、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信息反馈平台,建立社会(学生家长)评教和企业评教的信息反馈平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收集多方反馈信息,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调节。
4.机制建设
根据实施框图,在监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使监控与保障形成闭环系统。
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建立柔性管理机制,修订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机构和制度,吸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四方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采取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了一个完善、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于晓阳(1976—),男,汉族,山东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