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青杨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并从造林季节、整地方式、造林密度、混交、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面总结了青杨造林营林技术,以期为青杨造林营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杨;形态特征;造林营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163-02
1 形态特征
青杨(Popu1us cathayana Rehd)是杨柳科杨属的一个种,是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为落叶乔本,高达20~30 m;树冠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树皮幼时灰绿色,光滑,老时暗灰色,具线缝裂;小枝圆筒形,橙黄色至灰黄色,一年生小枝有时具棱,枝条斜向上伸展,与主干成45°角[1]。
叶形较大,呈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多为圆形、心脏形,罕为阔楔形。叶面绿色,背面苍白色。叶片最宽处在中部以下。叶宽2.5~5.5 cm,长5~9 cm。幼树萌发的枝条叶形特大,长17~20 cm,宽16~19 cm。叶缘密生圆锯齿状鲴锯齿,有时为线状锯齿,叶下部锯齿较疏。叶柄圆形,有一线槽,无毛,长4~6 cm。侧脉5~7对,稍向中筋弯曲;网脉在叶背面较为明显,中筋在背面突起。
花序柔荑状,雄花序长2.5~4.5 cm,絮红色,粗状圆柱形,径粗1.0~1.2 cm。小蕊30~38个。苞片边缘齿状分裂,具细毛。雌花序较长,通常3~5 cm,较雄花序稍细。子房光滑,圆锥形,柱头2~4裂,有黏质。蒴果无毛,卵形,先端尖。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4月初吐叶。芽为紫色,肥大,全形伸展,黏质多,黄色,一般长1.0~1.5 cm,狭圆锥形,有光泽。
青杨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异,形成了在形态、生长发育、抗逆能力上有明显差别的自然类型。近年来,山西、内蒙、青海等省区普遍开展了选优工作,初步筛选出一批优良类型。现简介如下。
1.1 园果青杨
园果青杨由山西省林科所、五台山国营林场、忻县地区林业工作站等单位选出。雌性,喜水耐寒。在山西省大都分布在海拔1 300~2 000 m的高寒山区。常见于沟谷流水旁或山脚下部。在这样的高度,不仅幼苗不受冻害,而且花序粗大,果穗健壮,生长发育良好。十五年生高16.6 m,胸径25 cm,材积0.432 0 m3,形数0.53,表现出了速生性。
1.2 白皮杨
白皮杨由内蒙农牧学院和武川县苗圃选出,系从海拔较高、生长季更短的大青出选育而来,抗冻、抗烂皮病能力强。物侯期较小叶杨晚15 d左右。春季萌发迟,秋季停止生长早,可以避免春、秋季的冻害。因此,适宜在海拔高、冻害较重的立地条件下栽植。同时由于树干通直,树皮光滑细嫩,上面着生白粉,树形美观,宜作绿化树种。
1.3 垂枝青杨
垂枝青杨是内蒙阴山后山的一个优良类型。抗逆性略次于白皮杨,但远比小叶杨要好。生长较快,二十二年生年平均胸径生长量达1.8 cm,树高0.6 m,相当于小叶杨的2倍。
1.4 阔叶青杨
阔叶青杨是内蒙阴山后山生长最快的一个类型。抗逆性不及白皮杨和垂枝青杨。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栽植,22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可达2.1 cm,为小叶杨的142.4%;此时材积总生长量超过0.4 m3,为小叶杨的2倍。可用于营造速生用材林和四旁植树,生长潜力较大。
1.5 青杨雄株
青杨雄株由青海省农科院在开展群众性选优活动中选出。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海拔2 400 m以上地区,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良特性。干形通直圆满,抗逆能力强,生长快,材质好。在同等条件下,雄株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分别比雌株大16.1%、10.1%、42.4%。生长在干旱贫瘠滩地上的青杨林龄25年时,雄株单株材积相当于雌株的近2.5倍。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雄株优势更加显著。
2 分布区域
青杨是我国特有树种,分布较广,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各省区都有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也有生长。青海省东部和柴达木盆地,青杨人工林较多。
青杨垂直分布幅度很大,自海拔800 m(华北地区)至4 000 m(四川西部)都能生长。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3 000 m之间,地跨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荒漠带。其分布区域之大,高纵之深,为其他树种所少有。
3 生物学特性
青杨性喜温凉湿润,属大陆性森林草原偏湿生发育型树种,较耐寒。分布区年平均降水量300~600 mm,在平均气温低至-19 ℃、1月最低气温-21.8 ℃的地方,其他杨树不能生长,而青杨不仅生长良好,并能开花结果[2-3]。据青海、山西调查材料表明,青杨在较暖地区生长往往较差。
青杨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透水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河滩冲积土、沙土、砾土以及弱碱性反应的黄土、粟钙土上都能正常生长。青杨一般无明显主根,侧根及须根极发达,具有强大的根系结构。
青杨属于早发芽、迟封顶、生长期长的树种。这一优良特性为速生培育提供了生物学基础。青杨是速生阳性树种,喜光向阳。栽培历史长,栽培性状较稳定。常见于滩地、沟谷和山麓。荒坡和梁峁,因水分条件关系多见于阴坡或半阴坡。因此,青杨喜水胜于喜光。常见青杨林分大都为人工纯林,很少有天然实生林。
4 生长规律
青杨生长快速期,不论条件如何,一般都出现在林龄15年以前。其中,树高在林龄10年前(尤以前5年)生长最快,直径在10~15年生长最快。15年以后,高度、粗度生长开始下降,材积最大生长量出现在15~20年。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认为,青杨速生用材林的培育年龄應以不超过20年为佳。
在通常情况下,决定青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肥力水平,特别是土壤物理肥力状况,包括土层厚度、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等。在山地黄土和栗钙土上,因土壤干旱往往生长不良。但在阴坡或半阴坡的沟洼处,青杨仍能健康生长。据山西省林科所测定,适时灌水可提高青杨生长量3~5倍。因此,在水分条件差的山坡地应十分注意整地保墒。 5 造林营林技术
5.1 造林季节
一般为春、秋季造林。春季宜早,在地解冻后即开始;秋季宜晚,但在结冻前必须结束。秋季短插杆造林,要注意封头,即用松土将插杆顶端截面封住,效果较好。翌年春季插杆发芽时,将土堆刨开,短杆秋插造林成活多,生长旺盛。
5.2 整地方式
平坦地造林,最好全面深翻20~30 cm。山地造林,以往曾按照不同地类采用过大坑、小坑、带状、水平沟、水平阶等整地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普遍采用整修反坡梯田,效果良好,应大力推广。反坡梯田的要点是沿山坡等高线挖成1~2 m宽的梯田,梯田外高内低,呈3~5°的斜坡。梯田长度随自然地形而定,间距3~5 m。造林时,每条梯田一般栽1行。苗木栽在梯田中间[1-2]。
5.3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由树种特性、环境条件、培育目的和群体类型等因素综合决定。青杨行列栽植,其株距可适当密些,一般不超过1 m。成片造林开始时的密度也不宜大于2.0 m×2.0 m。在土壤条件差的情况下,株行距宜小不宜大,以促进提早郁蔽,增强林木群体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5~10年开始间伐,使株行距逐渐达到4~5 m。
5.4 混交
常见的混交树种是沙棘(醋柳,青海称黑刺)。实践表明,青杨与沙棘混交,对林木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混交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力。据调查,在同等条件下,混交林较纯林可增加树高50%~80%、胸径60%~130%,土壤速效磷提高5倍以上。因此,大力发展青杨、沙棘混交林,是提高青杨林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5.5 造林方法
青杨最常见的造林方法有植苗、压条和扦插(青海称栽子) 3种形式。
5.5.1 植苗造林。多用于四旁植树和营造大面积用材林。以二至三年生大苗、壮苗为好。在造林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人畜活动较少或加强管护的情况下,也可用一年生壮苗造林。栽植穴以苗木根系大小而定。二年生青杨苗,可采用50 cm×50 cm的定植穴[3];三至四年生大苗,可用60~80 cm的穴。在栽苗过程中,填土1/2时注意将苗木向上提一下,促使根系舒展。用脚踏实,再将穴填满,灌水后将根际封成土堆。
5.5.2 压条造林。一般只在卵石沙滩采用。按雁翅形排列开沟,沟宽30~45 cm、深50 cm。条长50~80 cm,成弓形以6~10 cm的株距压入沟内,复填细沙,灌水。沟间距1 m。
此外,在山坡地进行反坡梯田整地,也有利用砍插杆的剩余细枝条进行压条造林的,条长1 m左右,小头向外,条距约10 cm。条上埋土20~30 cm,既利用了枝条扩大造林,又能有效保持水土[4]。
5.5.3 扦插造林。分高杆和矮杆2种。
(1)高杆造林,有带梢和不带梢之分。杆长为2.0~2.5 m,大头直径5~7 cm。埋入土中50~70 cm,外露1.5 m以上。埋后砸实并封土使其固定。此法造林,由于插杆体积大,含养分多,树木生长旺盛。同时插杆粗壮高大,栽后牢固,不怕风吹、水冲、淤埋,也不易被牛、羊啃食,因而易于保护。在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效果甚佳。大多林户四旁植树多用此法。
(2)矮杆造林。该方法是坡地造林的主要方法。杆长50~70 cm,径粗4~6 cm。插杆时应掌握深埋、实砸、少露3个主要环节。地上部分一般不要超过10 cm。由于埋土深,外露少,与土壤接触面大,能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及早发芽生根和幼树生长。在薄土层较干旱地带,矮杆较高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据调查,林龄12年的河滩片林,其高、径生长分别超过高杆的27%和144%。
5.6 抚育管理
5.6.1 灌水、施肥和中耕。有条件的地点和造林单位在造林时,最好能穴施基肥15~30 t/hm2。有水源的地方,每年争取灌水7~8次,附加同期降水,可以达到实现增产所要求的土壤平均含水率14%~26%。造林后第3年起最好每年进行1次田间翻耕。
5.6.2 摘芽修枝。插杆、压条造林的当年必须摘芽,使其不形成枝层,第2~3年可适当剪去长势显著衰退和个别强大的少量枝条,实行修枝定干。修枝强度以能保持树冠占全树高的1/2或1/3为宜。这样,以后随树龄的增长可适当降低树冠占树高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五年生时可修去1轮侧枝,五至十年生修去2~3轮侧枝[5]。
5.6.3 间伐。一般自5年后开始间伐。但郁闭度不足0.6的林分可适当推迟。间伐强度按株数计算每次不宜超过20%。每3~5年进行1次。至林龄15年时,保留立木应不超过450~750株/hm2。20年后可进行主伐。
5.7 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青杨病虫害较多,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蛀干虫害、食叶虫害和病害。
5.7.1 杨树蛀干虫害和防治方法。对杨树影响最大的是食叶害虫,但是危害最严重的是蛀干害虫,杨树树干上蛀干害虫过多时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导致杨树死亡。蛀干害蟲主要是桑田牛和云斑天牛2种害虫。防治方法一般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种。
5.7.2 杨树食叶虫害和防治方法。食叶害虫种类有很多,主要是蛾类,包括柳毒蛾、杨小舟蛾、杨尺蛾,通常选择氯氰菊酯等药物在4月中旬进行喷洒。
5.7.3 杨树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症。杨树与一般树木相比生长速度很快,但因为生长速度快,所以常要面临很多的病害。叶锈病、黑斑病是杨树常见的2种病害,主要防治方法是在植树时选择优质壮苗,或用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喷防[6]。
6 参考文献
[1] 李耀阶.青海木本植物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60-80.
[2] 王丽,何君,韩蕊,等.青杨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50-51.
[3] 杜明广,孙楠,李亚洲.造林密度对大青杨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1):28-29.
[4] 王洪学,王砚革,张新春,等.大青杨无性系育苗及造林技术[J].森林工程,2009,25(5):12-14.
[5] 徐勃,张仕清.同仁地区青杨速生丰产林几种常用造林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0.
[6] 赵欣欣,王丽,王永长,等.大青杨育苗及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6):51.
关键词 青杨;形态特征;造林营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163-02
1 形态特征
青杨(Popu1us cathayana Rehd)是杨柳科杨属的一个种,是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为落叶乔本,高达20~30 m;树冠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树皮幼时灰绿色,光滑,老时暗灰色,具线缝裂;小枝圆筒形,橙黄色至灰黄色,一年生小枝有时具棱,枝条斜向上伸展,与主干成45°角[1]。
叶形较大,呈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多为圆形、心脏形,罕为阔楔形。叶面绿色,背面苍白色。叶片最宽处在中部以下。叶宽2.5~5.5 cm,长5~9 cm。幼树萌发的枝条叶形特大,长17~20 cm,宽16~19 cm。叶缘密生圆锯齿状鲴锯齿,有时为线状锯齿,叶下部锯齿较疏。叶柄圆形,有一线槽,无毛,长4~6 cm。侧脉5~7对,稍向中筋弯曲;网脉在叶背面较为明显,中筋在背面突起。
花序柔荑状,雄花序长2.5~4.5 cm,絮红色,粗状圆柱形,径粗1.0~1.2 cm。小蕊30~38个。苞片边缘齿状分裂,具细毛。雌花序较长,通常3~5 cm,较雄花序稍细。子房光滑,圆锥形,柱头2~4裂,有黏质。蒴果无毛,卵形,先端尖。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4月初吐叶。芽为紫色,肥大,全形伸展,黏质多,黄色,一般长1.0~1.5 cm,狭圆锥形,有光泽。
青杨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异,形成了在形态、生长发育、抗逆能力上有明显差别的自然类型。近年来,山西、内蒙、青海等省区普遍开展了选优工作,初步筛选出一批优良类型。现简介如下。
1.1 园果青杨
园果青杨由山西省林科所、五台山国营林场、忻县地区林业工作站等单位选出。雌性,喜水耐寒。在山西省大都分布在海拔1 300~2 000 m的高寒山区。常见于沟谷流水旁或山脚下部。在这样的高度,不仅幼苗不受冻害,而且花序粗大,果穗健壮,生长发育良好。十五年生高16.6 m,胸径25 cm,材积0.432 0 m3,形数0.53,表现出了速生性。
1.2 白皮杨
白皮杨由内蒙农牧学院和武川县苗圃选出,系从海拔较高、生长季更短的大青出选育而来,抗冻、抗烂皮病能力强。物侯期较小叶杨晚15 d左右。春季萌发迟,秋季停止生长早,可以避免春、秋季的冻害。因此,适宜在海拔高、冻害较重的立地条件下栽植。同时由于树干通直,树皮光滑细嫩,上面着生白粉,树形美观,宜作绿化树种。
1.3 垂枝青杨
垂枝青杨是内蒙阴山后山的一个优良类型。抗逆性略次于白皮杨,但远比小叶杨要好。生长较快,二十二年生年平均胸径生长量达1.8 cm,树高0.6 m,相当于小叶杨的2倍。
1.4 阔叶青杨
阔叶青杨是内蒙阴山后山生长最快的一个类型。抗逆性不及白皮杨和垂枝青杨。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栽植,22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可达2.1 cm,为小叶杨的142.4%;此时材积总生长量超过0.4 m3,为小叶杨的2倍。可用于营造速生用材林和四旁植树,生长潜力较大。
1.5 青杨雄株
青杨雄株由青海省农科院在开展群众性选优活动中选出。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海拔2 400 m以上地区,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良特性。干形通直圆满,抗逆能力强,生长快,材质好。在同等条件下,雄株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分别比雌株大16.1%、10.1%、42.4%。生长在干旱贫瘠滩地上的青杨林龄25年时,雄株单株材积相当于雌株的近2.5倍。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雄株优势更加显著。
2 分布区域
青杨是我国特有树种,分布较广,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各省区都有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也有生长。青海省东部和柴达木盆地,青杨人工林较多。
青杨垂直分布幅度很大,自海拔800 m(华北地区)至4 000 m(四川西部)都能生长。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3 000 m之间,地跨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荒漠带。其分布区域之大,高纵之深,为其他树种所少有。
3 生物学特性
青杨性喜温凉湿润,属大陆性森林草原偏湿生发育型树种,较耐寒。分布区年平均降水量300~600 mm,在平均气温低至-19 ℃、1月最低气温-21.8 ℃的地方,其他杨树不能生长,而青杨不仅生长良好,并能开花结果[2-3]。据青海、山西调查材料表明,青杨在较暖地区生长往往较差。
青杨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透水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河滩冲积土、沙土、砾土以及弱碱性反应的黄土、粟钙土上都能正常生长。青杨一般无明显主根,侧根及须根极发达,具有强大的根系结构。
青杨属于早发芽、迟封顶、生长期长的树种。这一优良特性为速生培育提供了生物学基础。青杨是速生阳性树种,喜光向阳。栽培历史长,栽培性状较稳定。常见于滩地、沟谷和山麓。荒坡和梁峁,因水分条件关系多见于阴坡或半阴坡。因此,青杨喜水胜于喜光。常见青杨林分大都为人工纯林,很少有天然实生林。
4 生长规律
青杨生长快速期,不论条件如何,一般都出现在林龄15年以前。其中,树高在林龄10年前(尤以前5年)生长最快,直径在10~15年生长最快。15年以后,高度、粗度生长开始下降,材积最大生长量出现在15~20年。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认为,青杨速生用材林的培育年龄應以不超过20年为佳。
在通常情况下,决定青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肥力水平,特别是土壤物理肥力状况,包括土层厚度、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等。在山地黄土和栗钙土上,因土壤干旱往往生长不良。但在阴坡或半阴坡的沟洼处,青杨仍能健康生长。据山西省林科所测定,适时灌水可提高青杨生长量3~5倍。因此,在水分条件差的山坡地应十分注意整地保墒。 5 造林营林技术
5.1 造林季节
一般为春、秋季造林。春季宜早,在地解冻后即开始;秋季宜晚,但在结冻前必须结束。秋季短插杆造林,要注意封头,即用松土将插杆顶端截面封住,效果较好。翌年春季插杆发芽时,将土堆刨开,短杆秋插造林成活多,生长旺盛。
5.2 整地方式
平坦地造林,最好全面深翻20~30 cm。山地造林,以往曾按照不同地类采用过大坑、小坑、带状、水平沟、水平阶等整地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普遍采用整修反坡梯田,效果良好,应大力推广。反坡梯田的要点是沿山坡等高线挖成1~2 m宽的梯田,梯田外高内低,呈3~5°的斜坡。梯田长度随自然地形而定,间距3~5 m。造林时,每条梯田一般栽1行。苗木栽在梯田中间[1-2]。
5.3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由树种特性、环境条件、培育目的和群体类型等因素综合决定。青杨行列栽植,其株距可适当密些,一般不超过1 m。成片造林开始时的密度也不宜大于2.0 m×2.0 m。在土壤条件差的情况下,株行距宜小不宜大,以促进提早郁蔽,增强林木群体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5~10年开始间伐,使株行距逐渐达到4~5 m。
5.4 混交
常见的混交树种是沙棘(醋柳,青海称黑刺)。实践表明,青杨与沙棘混交,对林木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混交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力。据调查,在同等条件下,混交林较纯林可增加树高50%~80%、胸径60%~130%,土壤速效磷提高5倍以上。因此,大力发展青杨、沙棘混交林,是提高青杨林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5.5 造林方法
青杨最常见的造林方法有植苗、压条和扦插(青海称栽子) 3种形式。
5.5.1 植苗造林。多用于四旁植树和营造大面积用材林。以二至三年生大苗、壮苗为好。在造林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人畜活动较少或加强管护的情况下,也可用一年生壮苗造林。栽植穴以苗木根系大小而定。二年生青杨苗,可采用50 cm×50 cm的定植穴[3];三至四年生大苗,可用60~80 cm的穴。在栽苗过程中,填土1/2时注意将苗木向上提一下,促使根系舒展。用脚踏实,再将穴填满,灌水后将根际封成土堆。
5.5.2 压条造林。一般只在卵石沙滩采用。按雁翅形排列开沟,沟宽30~45 cm、深50 cm。条长50~80 cm,成弓形以6~10 cm的株距压入沟内,复填细沙,灌水。沟间距1 m。
此外,在山坡地进行反坡梯田整地,也有利用砍插杆的剩余细枝条进行压条造林的,条长1 m左右,小头向外,条距约10 cm。条上埋土20~30 cm,既利用了枝条扩大造林,又能有效保持水土[4]。
5.5.3 扦插造林。分高杆和矮杆2种。
(1)高杆造林,有带梢和不带梢之分。杆长为2.0~2.5 m,大头直径5~7 cm。埋入土中50~70 cm,外露1.5 m以上。埋后砸实并封土使其固定。此法造林,由于插杆体积大,含养分多,树木生长旺盛。同时插杆粗壮高大,栽后牢固,不怕风吹、水冲、淤埋,也不易被牛、羊啃食,因而易于保护。在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效果甚佳。大多林户四旁植树多用此法。
(2)矮杆造林。该方法是坡地造林的主要方法。杆长50~70 cm,径粗4~6 cm。插杆时应掌握深埋、实砸、少露3个主要环节。地上部分一般不要超过10 cm。由于埋土深,外露少,与土壤接触面大,能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及早发芽生根和幼树生长。在薄土层较干旱地带,矮杆较高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据调查,林龄12年的河滩片林,其高、径生长分别超过高杆的27%和144%。
5.6 抚育管理
5.6.1 灌水、施肥和中耕。有条件的地点和造林单位在造林时,最好能穴施基肥15~30 t/hm2。有水源的地方,每年争取灌水7~8次,附加同期降水,可以达到实现增产所要求的土壤平均含水率14%~26%。造林后第3年起最好每年进行1次田间翻耕。
5.6.2 摘芽修枝。插杆、压条造林的当年必须摘芽,使其不形成枝层,第2~3年可适当剪去长势显著衰退和个别强大的少量枝条,实行修枝定干。修枝强度以能保持树冠占全树高的1/2或1/3为宜。这样,以后随树龄的增长可适当降低树冠占树高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五年生时可修去1轮侧枝,五至十年生修去2~3轮侧枝[5]。
5.6.3 间伐。一般自5年后开始间伐。但郁闭度不足0.6的林分可适当推迟。间伐强度按株数计算每次不宜超过20%。每3~5年进行1次。至林龄15年时,保留立木应不超过450~750株/hm2。20年后可进行主伐。
5.7 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青杨病虫害较多,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蛀干虫害、食叶虫害和病害。
5.7.1 杨树蛀干虫害和防治方法。对杨树影响最大的是食叶害虫,但是危害最严重的是蛀干害虫,杨树树干上蛀干害虫过多时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导致杨树死亡。蛀干害蟲主要是桑田牛和云斑天牛2种害虫。防治方法一般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种。
5.7.2 杨树食叶虫害和防治方法。食叶害虫种类有很多,主要是蛾类,包括柳毒蛾、杨小舟蛾、杨尺蛾,通常选择氯氰菊酯等药物在4月中旬进行喷洒。
5.7.3 杨树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症。杨树与一般树木相比生长速度很快,但因为生长速度快,所以常要面临很多的病害。叶锈病、黑斑病是杨树常见的2种病害,主要防治方法是在植树时选择优质壮苗,或用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喷防[6]。
6 参考文献
[1] 李耀阶.青海木本植物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60-80.
[2] 王丽,何君,韩蕊,等.青杨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50-51.
[3] 杜明广,孙楠,李亚洲.造林密度对大青杨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1):28-29.
[4] 王洪学,王砚革,张新春,等.大青杨无性系育苗及造林技术[J].森林工程,2009,25(5):12-14.
[5] 徐勃,张仕清.同仁地区青杨速生丰产林几种常用造林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0.
[6] 赵欣欣,王丽,王永长,等.大青杨育苗及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