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需要真善美。长江大学的这些长江英雄事,尤其是15名大学生和3位冬泳队员的行动更加唤醒了社会的良知,激发了人们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们在怀念3位逝去的英雄和褒扬18位救人勇士的同时,也在心底里与自己的追求真善美之心共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荆州古城的东南角,耸立着一座美丽宽敞的校园,这就是近些年来因连续涌现出“80后”、“90后”大学生在长江中奋不顾身舍身救人而名闻遐迩的长江大学。
沿长江大学校区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行不过数公里,可见巍峨的荆江大堤——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大堤护卫着的正是这条万古奔流、桀骜不驯的长江……
10·24,一个青春集体谱写的英雄壮歌
2009年10月24日,一个普通的周末。长江大学的数十位同学们,相约到长江沙市宝塔湾江段沙滩秋游。
深秋的古城阳光普照,宽阔的江面波澜不惊。身旁,一座明嘉靖年间修建的万寿宝塔迎风伫立;横跨南北两岸的公路大桥如彩虹飞挂;不远处,还有新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碑名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同学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三五成群围坐畅谈,笑声欢歌随着江水四处飘散。
“救命啊!”下午2时15分左右,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两个小脑袋在江面时隐时现,四只小手不停地扑腾,渐渐远离沙滩。长江在宝塔湾处猛地拐了个弯,造成这块水域异常复杂,水下暗流涌动,漩涡若隐若现,每年都有人在这里溺水身亡。
“谁会游泳?快!”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起来。喊声未落,十几个同学从四面八方冲向离落水少年只有几米远的小沙丘。文理学院学生李佳隆冲在了最前面,孔璇、方招、徐彬程、张荣波、龚想涛、何东旭、姜梦淋、昌子琪,还有城建学院学生陈及时、医学院学生黄检等紧随其后。李佳隆边跑边脱掉上衣,第一个跳进江水中,奋力游向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随后,龚想涛、陈及时、徐彬程、方招、张荣波等5名同学来不及脱衣服,纷纷跳下水,从不同方向游向落水少年。
李佳隆等同学直接游向离岸最远的落水少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孩子得救了。
几乎是同时,陈及时、龚想涛游到了离小沙丘较近的落水少年身边,他们使出浑身力气把那个孩子托出水面,并各架起孩子的一只胳膊,奋力向小沙丘靠近,眼看就要成功,可一个漩涡又将他们卷走。情急之中,站在小沙丘上的孔璇一边将手伸向水里的孩子,一边向身后的同学喊着:“快啊,拉住我的手!”姜梦淋赶紧拽住了孔璇的手,紧跟着一长串同学拉起了手,一条“人链”就这样在一瞬间形成,并迅速向江中延伸。最前端的孔璇尽量将右手伸向落水少年。由于脚下流沙很滑,“人链”被冲得左右摇摆,突然,孔璇的手滑了出来,孔璇和姜梦淋一下子掉进深水,此刻,原本在“人链”末端的何东旭冲到最前端,顶替了姜梦淋的位置,并一把抓住了被陈及时、龚想涛托举着的落水少年,第二个少年也成功获救!
让人无法预料的是,危险再一次来临。小沙丘边沿又一次坍塌,“人链”骤然断裂,前端的何东旭等同学也掉下陡坎,落入深水中……
这时,离事发地点100米外的沙市宝塔湾俱乐部的3名冬泳爱好者鲁德忠、韩德元、杨天林闻声赶到,迅速跳入江中参与救助,他们与岸上同学一起陆续救起6名落水大学生。然而,何东旭、方招和陈及时三位同学却被无情的江水吞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四起救人壮举,一块英雄辈出的沃土
长江大学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这里,彰显着荆楚文化的魅力与传奇,张扬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昂扬气概。 早在合并前的江汉石油学院,就发生过青年教师丁齐柱勇救3名落水儿童而不留姓名的感人故事。那是1991年6月,也是一个周末,青年教师丁齐柱带着自己的小孩骑着自行车沿荆江大堤遛弯游玩,突遇3名儿童落入江水中的险情,丁老师赶紧放倒自行车,扔下自己不过三岁半的孩子,奋不顾身跃入江中,成功救起了这3名儿童。当被救儿童的家长赶来,到处寻找救人英雄时,丁老师早已悄然推着自行车,带着自己的孩子远走了……经在岸边围观的群众仔细回忆,终于捕捉到丁老师最大的特征——是个说普通话的,那就意味着救人者十有八九是附近石油学院的人……凭此,最终才让这一故事完整显现。
无独有偶。不久后的又一个周末,学院里一个姓王的后勤职工,父子俩合力在长江荆州段的一处江水中救起了当地一个农民兄弟……
距“10·24”群体救人事件时间最近的,则是2007年1月,长江大学当时的大四学生赵传宇从冰冷的寒江中救起一名老太太的故事。
2007年1月22日下午,76岁的张多平老人在长江边洗衣服时不慎滑入江中,就在百米开外散步的赵传宇来不及脱掉棉衣、解下手机,奋不顾身跨过江边嶙峋的卵石堆,飞奔着跳进了寒冷的长江。在他用尽全力勇救起落水老人后,面对群众询问姓名,他同样选择了沉默,然后身着仍在滴水的棉衣,悄然离开现场,回到几公里外的学校。经过张奶奶家人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多方寻觅,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40多天后才得以“浮出水面”,当他面对张奶奶送来的2000元“红包”,以赔偿因救她而损坏的手机时,他婉言谢绝。推脱不掉,他委托老师捐给了希望工程。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生命链”,串起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江水依旧,斯人远逝。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传颂。
从1991年6月丁齐柱勇救3名落水儿童不留姓名,2007年1月赵传宇寒江救人后悄然离去,到今天的“10·24”英雄集体15名大学生奋不顾身抢救2名落水少年,见义勇为已成为长江大学师生员工见到险情发生后的第一选择。探寻英雄产生的背景,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告诉记者,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真善美。15名大学生听见落水少年的呼救奋不顾身的抢救,救人的大学生遇险后冬泳队员自发下水救助大学生;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事迹报道后,学生、市民自发地去慰问英雄群体和学生家属,自发地到江边和殡仪馆进行悼念和祭奠活动,自发地沿途送葬;社会各界的踊跃捐款……都说明了这个社会充满了真善美。
社会需要真善美。长江大学的这些长江英雄事,尤其是15名大学生和3位冬泳队员的行动更加唤醒了社会的良知,激发了人们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们在怀念3位逝去的英雄和褒扬救人勇士的同时,也在心底里与自己的追求真善美之心共鸣。勇士们的行动,必将激荡起我们这个社会国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必将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荆州古城的东南角,耸立着一座美丽宽敞的校园,这就是近些年来因连续涌现出“80后”、“90后”大学生在长江中奋不顾身舍身救人而名闻遐迩的长江大学。
沿长江大学校区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行不过数公里,可见巍峨的荆江大堤——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大堤护卫着的正是这条万古奔流、桀骜不驯的长江……
10·24,一个青春集体谱写的英雄壮歌
2009年10月24日,一个普通的周末。长江大学的数十位同学们,相约到长江沙市宝塔湾江段沙滩秋游。
深秋的古城阳光普照,宽阔的江面波澜不惊。身旁,一座明嘉靖年间修建的万寿宝塔迎风伫立;横跨南北两岸的公路大桥如彩虹飞挂;不远处,还有新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碑名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同学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三五成群围坐畅谈,笑声欢歌随着江水四处飘散。
“救命啊!”下午2时15分左右,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两个小脑袋在江面时隐时现,四只小手不停地扑腾,渐渐远离沙滩。长江在宝塔湾处猛地拐了个弯,造成这块水域异常复杂,水下暗流涌动,漩涡若隐若现,每年都有人在这里溺水身亡。
“谁会游泳?快!”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起来。喊声未落,十几个同学从四面八方冲向离落水少年只有几米远的小沙丘。文理学院学生李佳隆冲在了最前面,孔璇、方招、徐彬程、张荣波、龚想涛、何东旭、姜梦淋、昌子琪,还有城建学院学生陈及时、医学院学生黄检等紧随其后。李佳隆边跑边脱掉上衣,第一个跳进江水中,奋力游向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随后,龚想涛、陈及时、徐彬程、方招、张荣波等5名同学来不及脱衣服,纷纷跳下水,从不同方向游向落水少年。
李佳隆等同学直接游向离岸最远的落水少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孩子得救了。
几乎是同时,陈及时、龚想涛游到了离小沙丘较近的落水少年身边,他们使出浑身力气把那个孩子托出水面,并各架起孩子的一只胳膊,奋力向小沙丘靠近,眼看就要成功,可一个漩涡又将他们卷走。情急之中,站在小沙丘上的孔璇一边将手伸向水里的孩子,一边向身后的同学喊着:“快啊,拉住我的手!”姜梦淋赶紧拽住了孔璇的手,紧跟着一长串同学拉起了手,一条“人链”就这样在一瞬间形成,并迅速向江中延伸。最前端的孔璇尽量将右手伸向落水少年。由于脚下流沙很滑,“人链”被冲得左右摇摆,突然,孔璇的手滑了出来,孔璇和姜梦淋一下子掉进深水,此刻,原本在“人链”末端的何东旭冲到最前端,顶替了姜梦淋的位置,并一把抓住了被陈及时、龚想涛托举着的落水少年,第二个少年也成功获救!
让人无法预料的是,危险再一次来临。小沙丘边沿又一次坍塌,“人链”骤然断裂,前端的何东旭等同学也掉下陡坎,落入深水中……
这时,离事发地点100米外的沙市宝塔湾俱乐部的3名冬泳爱好者鲁德忠、韩德元、杨天林闻声赶到,迅速跳入江中参与救助,他们与岸上同学一起陆续救起6名落水大学生。然而,何东旭、方招和陈及时三位同学却被无情的江水吞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四起救人壮举,一块英雄辈出的沃土
长江大学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这里,彰显着荆楚文化的魅力与传奇,张扬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昂扬气概。 早在合并前的江汉石油学院,就发生过青年教师丁齐柱勇救3名落水儿童而不留姓名的感人故事。那是1991年6月,也是一个周末,青年教师丁齐柱带着自己的小孩骑着自行车沿荆江大堤遛弯游玩,突遇3名儿童落入江水中的险情,丁老师赶紧放倒自行车,扔下自己不过三岁半的孩子,奋不顾身跃入江中,成功救起了这3名儿童。当被救儿童的家长赶来,到处寻找救人英雄时,丁老师早已悄然推着自行车,带着自己的孩子远走了……经在岸边围观的群众仔细回忆,终于捕捉到丁老师最大的特征——是个说普通话的,那就意味着救人者十有八九是附近石油学院的人……凭此,最终才让这一故事完整显现。
无独有偶。不久后的又一个周末,学院里一个姓王的后勤职工,父子俩合力在长江荆州段的一处江水中救起了当地一个农民兄弟……
距“10·24”群体救人事件时间最近的,则是2007年1月,长江大学当时的大四学生赵传宇从冰冷的寒江中救起一名老太太的故事。
2007年1月22日下午,76岁的张多平老人在长江边洗衣服时不慎滑入江中,就在百米开外散步的赵传宇来不及脱掉棉衣、解下手机,奋不顾身跨过江边嶙峋的卵石堆,飞奔着跳进了寒冷的长江。在他用尽全力勇救起落水老人后,面对群众询问姓名,他同样选择了沉默,然后身着仍在滴水的棉衣,悄然离开现场,回到几公里外的学校。经过张奶奶家人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多方寻觅,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40多天后才得以“浮出水面”,当他面对张奶奶送来的2000元“红包”,以赔偿因救她而损坏的手机时,他婉言谢绝。推脱不掉,他委托老师捐给了希望工程。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生命链”,串起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江水依旧,斯人远逝。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传颂。
从1991年6月丁齐柱勇救3名落水儿童不留姓名,2007年1月赵传宇寒江救人后悄然离去,到今天的“10·24”英雄集体15名大学生奋不顾身抢救2名落水少年,见义勇为已成为长江大学师生员工见到险情发生后的第一选择。探寻英雄产生的背景,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告诉记者,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真善美。15名大学生听见落水少年的呼救奋不顾身的抢救,救人的大学生遇险后冬泳队员自发下水救助大学生;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事迹报道后,学生、市民自发地去慰问英雄群体和学生家属,自发地到江边和殡仪馆进行悼念和祭奠活动,自发地沿途送葬;社会各界的踊跃捐款……都说明了这个社会充满了真善美。
社会需要真善美。长江大学的这些长江英雄事,尤其是15名大学生和3位冬泳队员的行动更加唤醒了社会的良知,激发了人们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们在怀念3位逝去的英雄和褒扬救人勇士的同时,也在心底里与自己的追求真善美之心共鸣。勇士们的行动,必将激荡起我们这个社会国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必将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