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名地,最近我开始频繁想起那个少年时代希冀过无数次的人。
长着小虎牙、个子挺拔的男孩,穿大号球衣,上课铃响起后默数3秒,他就会厚着脸皮抱着篮球出现在教室门口大声喊“报告”。于是,我不自觉地养成了数秒的习惯——课间10分钟结束,17岁的孩子们的嬉笑声归于寂静,穿?3厘米中跟皮鞋的女老师在讲台站定。“3、2、1。”他穿着前襟被汗水打湿的球衣,明晃晃地站在门口笑。
我整个青春期的心跳声就在这3秒里“震耳欲聋,反复回响”。
我后来想,大概我人生中最集中的心动和喜欢,在17岁这一年用光了,17岁以后在所有的亲密关系里得到的爱意,都是对那场“大型心动现场”的模仿和沿袭。
前几年流行过一个句子,说年轻时不要遇到太惊艳的人,否则他就会成为你的朱砂痣和白月光,以后遇到的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被拿来和他对比,而你只能在反复的失落中念念不忘。我一度笃信这套说辞,直到几年后,17岁时喜欢的男孩站在我面前,说他喜欢我已经很久。我以为自己在这样的画面里可能喜极而泣,可能满怀感恩,但我没有。
他炙热的目光紧盯着我,等待我做出反应时,我开始焦灼。我考虑我们异地的距离,考虑自己单身已久是否能适应亲密关系,考虑双方的兴趣、个性,甚至考虑消费习惯……在复杂情绪纷至沓来时,我突然惊觉:我好像早已没那么喜欢他了。
我想起结束初恋那年,在姐姐家里大哭,说自己今生再也不会和他有半毛钱的交集。哭完我问姐姐:“怎么办,我觉得我再也不会喜欢别人了。”姐姐很温柔地帮我拿纸巾,说:“没关系,难过就尽管哭,你以后可能还要在爱情里受到很多折磨,你会慢慢长大,还会爱上很多人,会一点一点明白,爱与恨不是那么极端的事。”
两年后,我和那个男孩重新成为微信好友,对方诚恳地道歉,请求我回到他身边。可这个我曾经在失恋时期描画过很多次的场景真实出现的那一刻,我一丁点儿兴奋感也没有,有的只是平静。我跟他讲:“不好意思啊,我好像已经长大了。”
被那个男孩表白之后,我思考了很久,在脑海里搜索有关他的影像。我喜欢他什么呢,是喜欢他的笑,喜欢他说话的语调,还是喜欢他若有若无地看向我的眼神,我没想出答案。
后来,我看到日本茶道里有一个词语,叫“一期一会”,指的是表演茶道的人会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礼遇每一个前来品茶的客人。人在一生中可能只会和对方见一次面,产生一次机缘巧合的关系,因此要以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人这一生,对一件事、一个人,只会有一次强烈的渴望。17岁时让我魂牵梦萦的那个人,20岁时再见到只会礼貌地对他说“你好”;20岁时让我为之疼痛难当的那个人,25岁时想到,会笑自己当年还真的蛮“琼瑶”。
米兰·昆德拉说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就在于此。渴望会消散,痛苦有限额,珍宝会变粉末,爱人会变陌路。想起前些天梦到的场景,还是高中时代,课间操时,那个长着小虎牙的男孩抱起篮球朝楼下跑,猎猎的风鼓起衣角,17岁的我站在台阶上大声喊他的名字,结结巴巴地说:“我喜欢你很久了,我们能不能先从朋友开始做起?”他笑着说:“好啊!那你过来,跟我站在一起。”我在梦里一步一步朝他走过去,边走边告诉自己:?“你看嘛,当年如果像这样勇敢多好。”
(摘自《意林》)(責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