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之记忆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雪的清晨格外安静,也格外清冷。刚在床上睁开眼睛,就感觉屋子里似乎比平时要明亮,一种白光映照着墙壁,那是雪的光。刚揭开被子露出半个脖子,便感觉空气格外的冰凉,想要缩回去,而哥哥已经在外面开心地大喊了:“下雪啦!”于是赶快穿衣服起来。妈妈也跑过来帮忙:“快起来看兔子去!”胡乱穿了一通,连扣子也没有扣好,就奔出门去。
  “兔子在哪里?”“对面山上!”哥哥顺手指向对面被大雪覆盖的山坡。“哪里?”“那不是?还在跑!”哥哥越发激动,我却怎么也看不到,只看到白茫茫的一片。
  懊恼了一会儿,才把视线转移,看到整个山川都被厚厚的大雪覆盖了,白茫茫的一片,银装素裹。“呀—”小小的心靈充满惊讶和欢喜。“好漂亮啊!”哥哥他们进屋子里去了,我还一个人站在家门口欢喜新奇地看上半天。



  大雪的世界里一片安静,偶尔有人在远处的小路上踽踽行走,像个小黑点一样颤颤地无声移动着。不知谁家的公鸡叫了起来,在雪地里显得格外清脆响亮。
  屋檐的瓦片上结了许多冰锥,长长的,晶莹剔透。哥哥找来长长的竹竿要把它们打下来吃,我则仰着一张小脸在旁边开心地看着。母亲责怪他不做好事,却并不阻挠的样子,默许了孩子们的顽皮贪吃。
  这是记忆里寒假落雪的早晨。


  后来哥哥到镇上念初中去了。记忆里上小学时冬天的早晨,只有我和母亲。依旧是天地无声的大雪的世界,锁好门,我们一前一后地上了路。母亲挑着担子,一边是一只水桶,一边是一袋黄豆,她去奶奶家打豆腐。我背着书包,戴着一顶皮帽子,去上学。房子旁边是一大片竹林,我们要从竹林中的小路穿过。落雪的日子,竹子被雪压得极低,枝条几乎要贴到地上来。我们从竹林穿过,似乎是从一个大自然营造的天然回廊中穿过一般,对年幼的我来说格外新鲜有趣。母亲总是催促我快走,怕雪塌下来。我们必须十分小心,不得碰到竹枝。偶尔有小滴的雪水落下来,落在肩上,发出轻微的声音,或落在脖子里,冰凉冰凉的。有时候,我们刚走出那回廊,猛听得身后“轰”的一声,一大堆雪垮塌下来,同时竹枝痛快地弹起了腰身。
  到了学校就更好玩了。在课间,小孩子们跑出来,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奔来跑去,欢天喜地的,一点儿也不知道寒冷和疲倦。上课铃响后,一些人带着一身雪笑嘻嘻地跑回教室里。放学后,我们在漫山遍野的雪地里跑着,打闹着,嬉戏着。偶尔把几个年纪小的弄哭了,但不大一会儿就好了,又加入打闹的行列中。
  放学了,我直接去奶奶家吃豆腐脑。放下书包直奔厨房,一片热腾腾的白气中,几个穿着红绿棉袄的女人忙碌着,有的在灶后烧火,有的在灶台前主厨,有的在一边打杂。地上乱七八糟放着许多东西,水桶、瓷盆,还有木质的蒸屉。整个屋子里的人都忙忙碌碌的。奶奶先看见我:“鲁鲁回来了,快来吃豆腐脑。”
  一双已经冻得通红的小手接过一小碗豆腐脑,小瓷碗白白净净的,里面的豆腐脑白嫩嫩的,滑滑的,上面放着白糖,看着就很可爱。端着碗刚走出厨房,就被一向喜欢逗我的幺叔一把捉住,要挟似的问道:“好不好吃?”
  “好吃!”我还没吃就无比干脆地答道,一边挣着小小的身体,要从他手掌里逃脱。


  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冻手冻脚。我放学刚进家门就去烤火,一蹲下就脱掉母亲织的毛线手套,把小手靠向火苗,嘴里发出“咝咝”的声音。等到手暖和了,立马找把椅子坐下来,三两下胡乱脱掉鞋子和袜子,让脚也烤烤火。
  但还是不行,还是会冻伤。
  有时候放学一进家门,我伸出那通红的肿得如肉团一般的小手,母亲见了,总是惊叫一声:“我的乖乖啊!”赶忙找来热水给我烫手。但有时候知道是我在外面玩雪了,怒道:“你又在外面玩雪了吧?叫你不玩你不听,我看你以后手冻掉了怎么办!”
  父母便用各种乡村的偏方来治疗我的冻伤。每晚煮辣椒水泡脚是“必修课”。泡完脚还不听父母的劝告去睡觉,还要烤一会儿火,听一会儿故事,或是一通闲谈,直到大人一再催促才爬上床去。被子里早已经有一个暖和的热水袋在脚底等着我了。我一边钻进去一边哆嗦几下。母亲帮我掖好被子就关上了灯。关了灯还是有一会儿睡不着,却也什么都没想,只是在黑暗里睁大眼睛,感觉四周无比的安静,似乎可以听到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同时闻到厚厚的棉被散发出来的天然的香喷喷的味道。
  黑暗的雪夜里棉花被子的自然香味,后来我一直记得,却再未闻到。它在时间和记忆里一直不死,却也从不愿意再来到人间。它是被我们弄丢的宝物。
其他文献
两年前,我在上海一所高校和学生们谈感情、人生、未来。有个女生怯怯地问我:“网恋靠什么维持?”  我答:“幻想。”  学生们哄堂大笑。  上网,已经是现在很多人本能的选择—找馆子,上网看点评;找电影,“豆瓣”有评分;找书、找资料,先看有没有免费资源,再看有没有电子书,实在要买实体书,首选去网店买。  尤其对于“95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当他们寻找爱情或者友情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从网上寻找呢?在
期刊
[美] 格雷丝·勒博 [美] 芭芭  拉·凯恩 著  类型: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2月  这是一本与年迈父母的相处指南。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看护老人的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更顺畅地沟通。本书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提供了中肯的建议,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山花
期刊
蒲公英飞:5年前,我在一家文创公司工作,公司规模不大,但工作氛围和谐而温暖。当时的我还是职场菜鸟,经常会在工作上遇到各种难题。在我束手无策时,热心的同事们总会主动帮助我,指导我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公司破产了。当人事部把最后一笔工资发给我时,我哭了……如今,我每次路过那栋办公楼,总有一种想上楼的冲动;可是我又不敢走进那栋楼,因为我害怕看到熟悉又陌生的办公室。  唐溪庆:儿时
期刊
我和同事王飞去看望老胡。  老胡全名胡文磊,今年57岁,是读者出版集团定点帮扶的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六十坪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2018年6月1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一直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因病暂时退出。这次,我们要做关于精准扶贫的“特别报道”,其他几位驻村帮扶同事都撰写了深深打动我们的文章,老胡作为几位驻村干部的老大哥,我们很想听听他的故事。  老胡很健谈,我们准备的提纲几乎没能派上
期刊
一  9月24日9:00,还差6个人。  这是第几通电话?唐雷已经记不清了。电话是打给发小的。虽说是发小,但两人已有好几年没有联系了。电话拨通的那一瞬间,唐雷的心里泛起一阵羞愧,很想把电话挂掉,但他还是忍住了。  事情要从9月23日晚上唐雷接到的那个电话说起。一个唐雷追踪了将近一年的外地大客户忽然来电,说他次日上午到北京开会,下午三点来唐雷的公司看看,谈谈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唐雷创业已经三年了,
期刊
一  跟很多人一样,我一直觉着自己是家里的第三代,小时候是,现在老了还是。  这个自我定位可能是在漫长的童年时期被固化了,永远不变了—虽然我姥姥已经去世20年了,我妈也已经70多岁了。  我姥姥要是健在的话,差不多100岁了。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她60出头,她有一个挺大的针线笸箩,常年放在炕沿儿上,里面有一个暗金色的铜顶针、一堆扣子,还有各种针线、几块碎布头,以及纳了一半的鞋垫或者做了一半的大襟盘扣和
期刊
1  我有一个一直没说出来的秘密:28岁之前,我很少在别人面前露出自己的脚。不是裹得严严实实,就是遮遮掩掩。  这是我不能被触碰的痛楚:我两只脚的脚趾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脚趾弯曲,趾甲外翻,常常扎到肉里去。  那是初一的一堂体育课。  那个夏天,我刚进入青春期,萌发了一点儿爱美意识。穿着凉鞋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列队的时候,我旁边有个女同学突然低头看了一眼,接着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
期刊
在我看来,植物是不说话的朋友。  再亲密的朋友也都是各自居住,跟我并不在同一个屋檐下,因此,想念朋友时需要前去拜访。植物朋友们居住在田野里,在河滩上,在乱石旁,在洞穴中,在高山上……一想到我的植物朋友遍天下,心情就会好起来。  有人说拜访植物朋友最好的时间是春季,这话没错。经过一个冬季的隔离,我们想见到朋友的迫切心情难以掩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期刊
一  我们在国庆假期做了一件大事—帮夫子和他的162箱书搬了一个家。  夫子是我的老朋友,年龄不大,爱书痴狂,人送雅号“夫子”。当年我们曾经一起做杂志,他辞职后,有一天请我去家里做客。我一进门惊呆了—我从没见过一个人住的地方会塞满了书。  巴掌大的一个单间里,夫子的书占据了他的桌子、他的床、他脚下的每一寸地板,甚至他的锅。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书往里走,竟找不到一处坐的地方。  最后我们坐在两摞高高
期刊
拨开尘封岁月,望向历史深处。70年前,在解放大西北的隆隆炮火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大学在陇原大地上落地生根,成为镶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颗高等教育璀璨明珠。  回眸峥嵘岁月,喜迎七秩华诞。70年后,这座交织着光荣与梦想、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民族高等教育殿堂,在黄土地上绽放独有的华彩,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立德树人的辉煌乐章。  “我们在大西北美丽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