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金吾的学术取向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藏书家张金吾的学术取向中,以重视藏书、提倡读书为学问品行之本,推崇先贤、博采众长为学术研究之基,突破旧例、创设新制为学术精进之路,考证谨慎、不下妄语为学术立说之范。这些学术取向的形成与其家学渊源、个人的学术自觉及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正是秉承上述学术取向,张金吾在目录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保存了丰富的书目文献资料,还创新体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目录学著述。这些学术成就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
  关键词:张金吾;学术取向;《爱日精庐藏书志》
  作者简介:曹金发,男,历史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爱日精庐藏书志》点校”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4-0172-05
  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一字月霄,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代藏书家、学者,出身于藏书世家,毕生致力于私家藏书事业。经过大约20年的努力,其藏书总量达十万余卷,贮于爱日精庐藏书楼之中。张金吾在藏书过程中,提倡书籍的传抄与流布,同时编撰藏书目录,择优出版。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道光六年(1826),他几经增删,编成了家藏目录《爱日精庐藏书志》(以下简称《藏书志》)。此志36卷,续志4卷,共收书765部,它不仅是张金吾在目录学方面的代表作,更反映了他的学术取向。本文即以《藏书志》为中心,对张金吾的学术取向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以求教方家。1
  一、重视藏书、提倡读书为学问品行之本
  张金吾认为,收藏典籍并诵读典籍是人们研究学问、修身养性的根本。他积数十年之财力、精力专心聚书,矢志不渝,对藏书的重视、对文献的珍爱,简直达到了痴狂的程度,这在《藏书志》中有多处反映。例如,他在冯己仓《汉简七卷》下提要:“此本为吾邑冯氏己仓手抄……年几二百,手迹如新,视跋所云,有如左券,是亦吾邑中一嘉话也,其珍秘之哉!” [1](P301)“嘉话”、“珍秘”等字眼,充分显示了张金吾珍爱文献之心。而他得录《医学启源》副本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是书自《敏求记》外无著录者。金吾编辑《金文》,因是书有兰泉张建一序,购访十余年不获。甲申春,读《士礼居书目》,见有是书,亟假归录副,为狂喜者累日。” [1](P420)
  张金吾为何如此珍爱典籍呢?他认为,收藏典籍、诵读典籍是做学问的根本,是提高个人品行的重要条件。他在《藏书志》序言中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1](P240)由人的学问与品行问题上溯至学与不学,再从学与不学上推至读与不读,最后指出藏书为读书的先决条件,从而直接将人的学问与品行和藏书、读书联系起来,表明了张金吾重视藏书的深层原因。
  张金吾眼中的学问,并不是闭门死读的假学问,而是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在他看来,读书是为了修身,修身是为了致用,藏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有用”,所以,有益于社会的学问才是真学问,为国为民的品行才是高品行。他在序言中说:“著录……要在乎审择之而已,夫所谓审择之者何也?宋元旧椠有关经史实学而世鲜传本者,上也;书虽习见,或宋元刊本,或旧写本,或前贤手校本,可与今本考证异同者,次也;书不经见而出于近时传写者,又其次也,而要以有裨学术治道者为之断。” [1](P240)在例言中,他进一步表达了这个思想:“是编所载止取宋元旧椠及钞帙之有关实学而世鲜传者,习见之书,概不登载。”“盖编录遗书当以穷经研史为主,不以百世杂学为重。” [1](P241)可见,是否有裨学术治道、有关实学是判断一书价值大小的首要标准,其实也是评判学问真假的重要尺度,其实质就是读书人的修齐治平之功。
  二、推崇先贤、博采众长为学术研究之基
  张金吾的学术活动,是以先贤的学术成就为基础的,博采众长是他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一大特色。他在《藏书志》的序言中,开诚布公地赞誉了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首创之功,并表明正是以马书为圭臬构建了《藏书志》的体例:“自来书目无载序跋者,有之,自马氏《经籍考》始,是编略仿其体。” [1](P241)实际上,《藏书志》不仅借鉴了《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编撰方式,还借鉴了《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重视版本的著录理念和《读书敏求记》、《天禄琳琅书目》考究版本的编目实践以及《史籍考》选录序跋的编撰方式。在这一点上,张金吾显示了其远见卓识,为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一般而言,我国较早著录版本的目录有宋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稍后,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做得更为完善。此后,有很多目录都注重对书籍版本的考察和登录,具有代表性的如清人钱曾的《读书敏求记》等,而乾隆年间的《天禄琳琅书目》似乎更为突出,成为了版本目录的集大成之作。[2](P144)显然,张金吾在《藏书志》中借鉴了前人的做法,每本书下都注明版本,假如一本书有两个好的版本时,一并记录:“一书而两本倶胜者,仿《遂初堂书目》例,并存之。” [1](P242)比如他在礼类收录了两本《仪礼图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前一个本子是宋十行本,后一个则是元刊本。[1](P274)实际上,他著录的版本往往不止两个,有时更多,比如他在著录史学名著《史记》时,除了著录一部宋刊全本外,接下来连续著录了四个《史记》残本,分别是《史记残本十四卷北宋刊本》、《史记残本三十卷宋蜀大字本》、《史记残本七十四卷元刊本》、《史记残本七十六卷元刊本》[1](P309),详尽备至。如此,它既丰富了著录内容,揭示了更多的图书信息,又提高了整部目录的学术价值。
  在辑录原书序跋方面,张金吾则借鉴了《史籍考》的做法——有选择地辑录序跋。也就是说,并不是把一书中的所有序跋统统照录,也不是每书之下,必然详细登录序跋,而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著录,有的详细著录,有的则只记序跋之名,不录实际内容。此前,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等人在编撰《史籍考》时,效仿了《文献通考·经籍考》、《经义考》的体例,采取了辑录体提要,但是同时又有所变通,选录序跋:“盖一书之中……其序论题跋,文辞浮泛与意义复沓者,概从删节,但记作序作跋年月衔名,以备参考而已……庶几文无虚饰,书归有用。”[3](P160)而张金吾在《藏书志》例言中的说明,实际上可以视作对《史籍考》凡例的细化。张金吾推崇先贤、博采众长的学术理念和行为表明,他的撰著是以前人的学术成就为根由的,这些成就是他进行再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五、张金吾学术取向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家学渊源。张金吾祖父张仁济家有照旷阁藏书万卷,多为宋元旧刻。张仁济兄张仁美,亦以藏书闻名,积书万卷于宝闲斋之中,有《宝闲斋藏书目》存世。张仁济有两子,长子张光基,即是张金吾的父亲,生性嗜书,与张仁济一起管理照旷阁藏书,不断搜求并手自抄录多种图书。张仁济的次子张海鹏,即张金吾的叔父,虽然在仕途上没有显赫发展,但他的藏书刻书活动却名垂中国藏书史,他藏书10万余卷、校刊照旷阁名书百种,并刊刻《太平御览》1000卷等大型图书多部。张金吾13岁时父亲去世,他实际是在叔父张海鹏的抚育下成人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深受熏陶,年轻时就开始读书习字、研究学术。显然,家学渊源是促成其学术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学术自觉。张金吾在《爱日精庐藏书志》序言中说:“金吾少学为诗,稍长读书照旷阁,与校《太平御览》,读书、为校雠之学者有年;其后泛滥六籍,为考证之学者有年;又其后究心经术,尊汉学、申古义,为声音训诂之学者,又有年;继而讲求古籍,考核源流,则杂以簿录之学;纂集经说,采辑金文,则杂以汇萃之学。迄今年垂四十,学问无闻,盖藏而不读、读而不专之过也。”[1]这表明他自幼就很勤奋,广涉诗文、校雠、考证、训诂、目录、编纂等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
  最后是文化氛围。张金吾的家乡在江苏常熟,仅从私家藏书的角度来看,这一带藏书、读书的风气非常浓郁,除了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楼,史上著名的藏书之所尚有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氏的汲古阁、钱曾的也是园、瞿氏的铁琴铜剑楼、翁氏的私家藏书楼、赵氏的脉望馆等。每一座藏书楼都拥有数部不可多得的典籍,同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饱学之士。这些人既是著名的藏书家,又是闻名遐迩的文人学者,从而形成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显然对于浸淫其中的张金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之,张金吾的学术取向正不断地为世人所重视与探索。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对其评价道:“与黄丕烈同时齐名者,有顾千里、孙兴衍,稍后则有孙从添、张金吾、汪士钟。”[6](P337)申畅先生认为:“由于《爱日精庐藏书志》,为张金吾精心编撰,因此,不论在目录学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作出了成就和贡献。”[7](P168) 阮元在《虞山张氏诒经堂记》中说:“张氏金吾,世传家学,代有藏书,不但多至八万余卷,且撰书至二百余卷,刻书至千数百卷,古人实赖此与后人接,后人亦赖此及见古人也。”[1](叙录)
  参 考 文 献
  [1]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M].续修四库全书本.
  [2]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祁晨越. “藏书志”界义初探[J].图书馆杂志,2006,(8).
  [5] 吉彦波.藏书志体例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6]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王雪萍]
其他文献
施先生  已经没人能知道施先生的名字了。  据见过施先生的人说,他长着一头油光可鉴的黑发,发梢长长地拖到脚跟。在街巷深处行走、会友、雅集,或者行医,那头黑发就像一面黑色的旗帜,能瞬间刻印在人的心底。施先生好像不怎么喜欢吃面食,一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他平日吃得最多的,是一些时令的果子,然后,再饮上几杯淡酒。倘若有人硬强逼他进主食,他也不拒绝,一顿饭能吃光一斗的糙米。  施先生原是一介书生,醉心于科考
写诗与指南针  写诗,指南针;  指向确定的地方  却未必知道  自己在哪里———  或许平放在湖边生满青苔的凉椅上  或许弃置在候鸟群聚的河口旁  或许失落在死火山小屋的小道上  或许掉入宁静蔚蓝的深海中  或许摆放在老妇人衣柜深处的红色八音盒里  或许藏在探险队队长背包的水壶边  或许被送到收破烂的老人那里  或许就在路边而猫咪刚好经过  或许躺在常年在战场夜晚偷偷哭泣军人的口袋里  或许就在
在我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以前,北势寮的地图上,已坐落一间“罔市罔市”。那时,我还飘浮在北势寮外海上,尚且可以记起,太阳热腾腾的翻煮海浪。白光烈极,我张开手指,拨开沙砾,丛聚的云——港镇没有KTV,没有电影院,“罔市罔市”却像凭空浮出地表的古老遗址;只知道时间久远,其他的象形与擦痕都无法辨别。罔市、罔市——隔壁的杜龟叔伸出老迈的手去指,对小小的我说,那两个字,你不能乱喊,不能乱说;尤其行经安乐路的菜市
那是芒萁斜在陂陀里  小葉上的金色鳞片  各自叮咚散落  却一同扇出 羽色的洁白  巢蕨就深坐巨树上  每一纬的孢膜比风来得轻  在骤雨过后的青绿之中  荡漾着  涣涣的溪面揉映起一层天蓝  横向逍遥 盼  溪畔乌蕨蔓蔓的隙地  汲 露水一抔  但愿 这样的生命  即是我也即是你  如蕨赤裸  原生
新年伊始,话说遗产,似乎显得不那么吉利,但遗产也是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这里就有一个发生在年尾的关于利是的故事。  蒙特利尔市的一个小区,一位来自中国的男士Bennie(本尼)在这个小区经营一个街角杂货店,近十年了,生意不错,好生意与本尼的好人缘有着直接的关系。本尼有着很温和的个性,对好顾客总是笑口常开。而能不急不忙、不愠不恼,从容地应付着往来各类挑剔惹事的顾客,那才更叫本事,本尼就有
一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行刑队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记得我初读此书的时候,这一句就把我震慑住了。西班牙原文我没有查,英文用的是“过去将来完成时”,在文法和语气上,非但可以“顾后”,也可以“瞻前”,甚至有点超越时空的永恒意味,这真是大手笔。一位美国作家曾经说过,第一句写好了,小说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
離 席  梦里设席,张开巨大桌巾  风声盘踞无主的位子  仅剩的夜雨留在窗台  黑色之手浇灌,未现形的树  清晨,门把是温热的  阳光晒出日子的焦边  烟灰自顶楼坠地  被未眠的人听见  我与孤独共享一双鞋履  我们赤脚走过整片睡眠  孤独的游戏  孤独的孩子可以变成复数  一个负责倒数,一个负责躲藏  找柔软的皱褶,躲进  棉被深深的静脉  在睡眠的矿山,孩子慢慢  变成巨人  床尾露出巨大脚掌
水星  蓦然回神,我的心跳  已经是一条直线,像是笔直的公路  生命没有原来想象的这么远  山上的风好高大  不必奔跑,纸鸢已壮阔飞翔  你的唇和拥抱也曾经  带着我离开这个地球的轨道  不再是你眼里的冒险  一缕烟,一条线,一滴夕阳  那么安静的风。  让我成为风,安静的线条  弯弯曲曲,折成各种形状的笔画  繁体的,跟随你的指尖滑动  任你修改、移送、删除  感觉你手指触动我的胸口  直到亲爱
摘 要: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初边疆局势逐步稳定,一统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下,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继承历史传统进行《一统志》的编纂,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西方测绘技术绘制《皇舆全览图》,以展示其“天下一统”的政治成果;而厘清中朝之间尚不明晰的边界,则成为推进这两项政治工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朝鲜李万枝越境杀人事件,不仅为清廷派员进入朝鲜勘测边界、绘制地图提供了契机,而且成为清廷下决心彻底解决越界流
“念完这个故事就该睡啰!”我掐住棉被的两角滚向你,像一条以厚皮包裹得隆重的毛毛虫,你微笑视我,弯身抚摸如临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回过头从床边书架上随心抽选出一本绘本,腰身倾压着枕头斜卧,书页便这么地自你口中铺展开来,我就安心地闭眼跟随你的语调,走出幽明的道路再向前迂回,我喜欢孑然地置身于未知的广袤;有时猝不及防被你摇醒,兴奋地指认画面中的惊奇,我仔细笑纳以便等会儿翻个身在梦里继续按图索骥。  幼年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