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击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透视】
*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如褶皱景观、断层景观图等,分析相应景观形成过程;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为背景,分析地质构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以地震、海啸等时事热点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板块学说、地质构造等知识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通过区域图、气候资料等,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体污染事件、水资源短缺状况为切入点,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如依据河流径流量的曲线变化图判断河流补给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利用洋流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能分析洋流对局部地区气候、海洋生物、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空间定位及综合分析能力,热点是考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如考查咸水湖中盐度的变化规律、水温异常变化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考查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土壤考查重点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以及土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随着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势,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岛屿争端、世界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变化、海洋污染的加重应多加关注。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图1)
★地质构造(表2)
★主要外力作用——以我国为例(图2)
★板块运动(表3、图3)
【拓展链接】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位于这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亦很集中,也是海啸多发之地;其对应消亡边界。
海底地貌及资源分布(图4)
★水循环过程和类型
判断水循环类型的方法:如果河流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泊,则参与内陆水循环;如果河流最终流入海洋,则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其一,根据等高线。图5中甲图的河流的流向一般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乙图中:40米等高线与河流相交处没有弯曲,可比较40米等高线两侧的海拔,从而确定河流的流向。丙图中该河为地上河,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段)。
其二,根据湖泊、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季节变化,判断河流流向。湖泊、水库有调蓄功能,其下游流量的季节变化比上游小。从图6可知,A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所以处于湖泊下游。
其三,根据河床判断河流流向。河流上游大多在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床一般呈V字型,下游大多流经平原,流水沉积作用明显,河床一般呈U字型。
其四,根据潜水位。由于地势高低与潜水位高低基本一致,所以河流都自北向南流;图7甲潜水补给河水,图7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特征
★洋流
(1)洋流类型。洋流按性质分为暖、寒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2)分布规律(图9、图10)。
(3)洋流影响(表4)。
★海水温度和盐度
(1)海水温度分布规律(表5)。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规律、方法(表6)。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异规律(表7)。
(3)世界陆地气候和陆地自然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减少水份蒸发,植物叶子表层有一层蜡,所以为硬叶林;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0℃,其森林为常绿林,温带、寒带最冷月平均温度小于0℃,其森林为落叶林;一般来说,从沿海到内陆,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逐渐过渡,在中纬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4)土壤。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大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程度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增多;森林能提供的枝叶数量少于草本植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降低;美国南部森林,由于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更低。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表8)
2.复习攻略
★有效复习的原则
复习要求:对教师来说,应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主题有整体的认识,形成事物的框架体系;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清楚、直接的反馈;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对学生来说,应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复习目标:同化(个体将新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与顺应(个体改变已有的图式去回应新观点或新情况)。
复习手段:对话互动;对问题质疑、修正、丰富;对结论评价、反思、总结。
影响因素监控:教学内容的知识构成、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应用性学习原则的掌握、课堂管理的技巧等因素。
★有效复习的范式
*一轮复习策略(夯实基础)
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能力要求和复习目标,把握高考趋势。《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研读它才能把握高考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及方向。在一轮复习时,要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将考试要求的知识内容细化、深化,既可查漏补缺、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建立思维框架。在备考复习中,对教材显性知识要注意整理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模式图,对考纲隐性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延伸,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正确应用。这样才能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树立综合意识。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一轮复习,多数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要处理好讲练关系,教师要在知识的梳理归纳、复习方法上起点拨作用。同时,注意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如基础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景题帮助学生把握高考动态及命题走向,改变设问角度题纠正学生思维习惯及思维定势等。不搞题海战术,注意解题思路的讲解与运用,要“选得准,用得巧,效果好”。
以图代文,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图表丰富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正确迅速地分析图表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复习时应进行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逐步做到“胸中有图,心中有数”。
*二轮复习策略(提高、深化)
“把书读薄”,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图11)。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基础知识,二为深层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成因、类型、分布、判断、推理、计算等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它蕴含于基础知识之中,是地理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基础知识。因而,教师必须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质的“飞跃”,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例1.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的分布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流向。
(2)该地区河流流程短小原因。
(3)唐宋以后,A地区古绿洲因退化而被废弃,试分析其原因。
(4)针对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这类题用联想、判断、推理的思想方法。第(1)题答案为自南向北。判断依据:一是地理位置判断,源于昆仑山脉的河流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二是通过废弃绿洲和现代绿洲的位置判断。第(2)题答案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流程短小的几种情况:如海岛、干旱区等;抓住该题关键词——流经沙漠、蒸发、下渗、用水量,之后引导学生用地理学语言连结起来。第(3)题答案为绿洲的废弃原因:一是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水量的增加使河流下游水量锐减或河流改道;二是过度垦殖,上游的植被破坏,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第(4)题答案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
形成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空间认知模式。思维导图是将发散思维具体化的方法,能直观地表达思维,有利于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学习,可有效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理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导图,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空间认知模式,能有效地联系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及归纳,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抽象性。这样可大大提升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能力和素养。
例2.洋流复习。
第一步形成洋流思维导图:洋流——成因和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与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航海、海洋污染、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等;第二步构建认知模式,如洋流与海水温度、盐度关系(表9)。
强化解题训练,实现思维过程的程序化。教师精心筛选练习题,强化和规范解题程序: 首先,认真审题,从题目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包括题目的提问角度和解题的显性及隐含条件),并根据答题要求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其次,能熟练调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与试题要求进行有效的链接,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梳理的思维过程,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对地理问题及形成进行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比较和论证;最后,用规范和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要认真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凡是多数学生一错再错又确属重点的内容,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的提供,要引导学生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出题角度、出题者的意图和所设的陷阱,要舍得花时间及时回归教材,诊断原因,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关于文字表达题目,要着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术语使用的规范性,要点概括的完整性,语言的逻辑性和行文的条理性。
三、踩点热练
图13是某地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A.平原B.高原C.盆地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关于该水系干流水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游流量最小B.中游流量最小
C.下游流量最小D.下游流量最大
4.该地区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答案】 1.C 2.B 3.C4.D
【命题立意】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理解三种水循环类型的本质区别;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待河流的流量;人类活动包括城镇、交通布局等,应与该区域地形、河流等自然状况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答技巧】第1题,图示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从四周向中心流,可判断该地区为盆地。第2题,据图可知河流最终消失在内陆,参与内陆循环。第3题,图中河流靠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因蒸发、下渗、灌溉等原因,流量最小。第4题,山麓地带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水土、地形条件较好,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区位。
读某地岩层地质和等高线示意图(图14),回答5~6题。
5.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看分别属于:
A.山脊 向斜B.山脊 背斜
C.山谷 向斜D.山谷 背斜
6.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地貌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页岩中可能有化石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答案】 5.D6.C
读图15,回答7~8题。
7.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暖流C.寒流D.径流
8.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 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A.2月B.5月C.7月 D.10月
【答案】 7.D 8.A
【解答技巧】第7题主要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及等盐度线的分布规律。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的关系、洋流、径流等。但具体到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并且数值越来越大,这说明长江口附近盐度比同纬度其它海区盐度低,其主要原因只能是长江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第8题,由于长江口附近海区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影响,如上图是长江汛期等盐度线,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盐度就会变大,Q点原来是2.8%就会变成大于2.8%,新的Q点(2.8%)就会向数据小的方向移动,根据上图规律——越靠近大陆盐度越低。因此枯水期时,Q点离大陆最近。四个选项中符合长江枯水期的是2月份,答案为A。
读图16,回答9~10题。
9.引起图16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9.B 10.A
【解答技巧】第9题图16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此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10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17,完成11~12题。
11.据图17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B.52°N~58°N
C.50°N~54°ND.52°N~62°N
1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答案】 11.B 12.C
【解答技巧】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图18)。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相一致。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同一纬度阳坡高于阴坡。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垂直方向除热量差异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 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是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________,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________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________。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漂向欧洲沿海。
【答案】(1)大陆坡坡度较陡(2)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3)偏南风(4)生态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解答技巧】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可知,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坡度较陡,为大陆坡。第(2)题,该海域因海水较深,海上气象复杂,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第(3)题,该地4月份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影响盛行偏南风。还可以根据美国南部4州位于墨西哥湾的北部来推测大致风向。第(4)题,石油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海洋生物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死亡。第(5)题,浮油“侵入”大西洋,将随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漂向欧洲沿海。▲
(本文由浙江省温州市平阳鳌江中学郑思鹏、温州市第七中学缪仁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林元龙撰写)
【考点解读】
【考点透视】
*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如褶皱景观、断层景观图等,分析相应景观形成过程;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为背景,分析地质构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以地震、海啸等时事热点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板块学说、地质构造等知识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通过区域图、气候资料等,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体污染事件、水资源短缺状况为切入点,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如依据河流径流量的曲线变化图判断河流补给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利用洋流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能分析洋流对局部地区气候、海洋生物、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空间定位及综合分析能力,热点是考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如考查咸水湖中盐度的变化规律、水温异常变化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考查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土壤考查重点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以及土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随着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势,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岛屿争端、世界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变化、海洋污染的加重应多加关注。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图1)
★地质构造(表2)
★主要外力作用——以我国为例(图2)
★板块运动(表3、图3)
【拓展链接】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位于这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亦很集中,也是海啸多发之地;其对应消亡边界。
海底地貌及资源分布(图4)
★水循环过程和类型
判断水循环类型的方法:如果河流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泊,则参与内陆水循环;如果河流最终流入海洋,则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其一,根据等高线。图5中甲图的河流的流向一般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乙图中:40米等高线与河流相交处没有弯曲,可比较40米等高线两侧的海拔,从而确定河流的流向。丙图中该河为地上河,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段)。
其二,根据湖泊、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季节变化,判断河流流向。湖泊、水库有调蓄功能,其下游流量的季节变化比上游小。从图6可知,A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所以处于湖泊下游。
其三,根据河床判断河流流向。河流上游大多在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床一般呈V字型,下游大多流经平原,流水沉积作用明显,河床一般呈U字型。
其四,根据潜水位。由于地势高低与潜水位高低基本一致,所以河流都自北向南流;图7甲潜水补给河水,图7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特征
★洋流
(1)洋流类型。洋流按性质分为暖、寒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2)分布规律(图9、图10)。
(3)洋流影响(表4)。
★海水温度和盐度
(1)海水温度分布规律(表5)。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规律、方法(表6)。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异规律(表7)。
(3)世界陆地气候和陆地自然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减少水份蒸发,植物叶子表层有一层蜡,所以为硬叶林;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0℃,其森林为常绿林,温带、寒带最冷月平均温度小于0℃,其森林为落叶林;一般来说,从沿海到内陆,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逐渐过渡,在中纬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4)土壤。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大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程度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增多;森林能提供的枝叶数量少于草本植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降低;美国南部森林,由于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更低。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表8)
2.复习攻略
★有效复习的原则
复习要求:对教师来说,应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主题有整体的认识,形成事物的框架体系;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清楚、直接的反馈;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对学生来说,应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复习目标:同化(个体将新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与顺应(个体改变已有的图式去回应新观点或新情况)。
复习手段:对话互动;对问题质疑、修正、丰富;对结论评价、反思、总结。
影响因素监控:教学内容的知识构成、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应用性学习原则的掌握、课堂管理的技巧等因素。
★有效复习的范式
*一轮复习策略(夯实基础)
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能力要求和复习目标,把握高考趋势。《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研读它才能把握高考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及方向。在一轮复习时,要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将考试要求的知识内容细化、深化,既可查漏补缺、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建立思维框架。在备考复习中,对教材显性知识要注意整理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模式图,对考纲隐性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延伸,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正确应用。这样才能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树立综合意识。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一轮复习,多数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要处理好讲练关系,教师要在知识的梳理归纳、复习方法上起点拨作用。同时,注意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如基础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景题帮助学生把握高考动态及命题走向,改变设问角度题纠正学生思维习惯及思维定势等。不搞题海战术,注意解题思路的讲解与运用,要“选得准,用得巧,效果好”。
以图代文,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图表丰富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正确迅速地分析图表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复习时应进行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逐步做到“胸中有图,心中有数”。
*二轮复习策略(提高、深化)
“把书读薄”,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图11)。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基础知识,二为深层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成因、类型、分布、判断、推理、计算等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它蕴含于基础知识之中,是地理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基础知识。因而,教师必须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质的“飞跃”,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例1.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的分布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流向。
(2)该地区河流流程短小原因。
(3)唐宋以后,A地区古绿洲因退化而被废弃,试分析其原因。
(4)针对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这类题用联想、判断、推理的思想方法。第(1)题答案为自南向北。判断依据:一是地理位置判断,源于昆仑山脉的河流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二是通过废弃绿洲和现代绿洲的位置判断。第(2)题答案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流程短小的几种情况:如海岛、干旱区等;抓住该题关键词——流经沙漠、蒸发、下渗、用水量,之后引导学生用地理学语言连结起来。第(3)题答案为绿洲的废弃原因:一是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水量的增加使河流下游水量锐减或河流改道;二是过度垦殖,上游的植被破坏,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第(4)题答案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
形成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空间认知模式。思维导图是将发散思维具体化的方法,能直观地表达思维,有利于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学习,可有效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理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导图,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空间认知模式,能有效地联系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及归纳,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抽象性。这样可大大提升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能力和素养。
例2.洋流复习。
第一步形成洋流思维导图:洋流——成因和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与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航海、海洋污染、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等;第二步构建认知模式,如洋流与海水温度、盐度关系(表9)。
强化解题训练,实现思维过程的程序化。教师精心筛选练习题,强化和规范解题程序: 首先,认真审题,从题目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包括题目的提问角度和解题的显性及隐含条件),并根据答题要求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其次,能熟练调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与试题要求进行有效的链接,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梳理的思维过程,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对地理问题及形成进行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比较和论证;最后,用规范和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要认真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凡是多数学生一错再错又确属重点的内容,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的提供,要引导学生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出题角度、出题者的意图和所设的陷阱,要舍得花时间及时回归教材,诊断原因,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关于文字表达题目,要着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术语使用的规范性,要点概括的完整性,语言的逻辑性和行文的条理性。
三、踩点热练
图13是某地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A.平原B.高原C.盆地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关于该水系干流水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游流量最小B.中游流量最小
C.下游流量最小D.下游流量最大
4.该地区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答案】 1.C 2.B 3.C4.D
【命题立意】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理解三种水循环类型的本质区别;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待河流的流量;人类活动包括城镇、交通布局等,应与该区域地形、河流等自然状况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答技巧】第1题,图示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从四周向中心流,可判断该地区为盆地。第2题,据图可知河流最终消失在内陆,参与内陆循环。第3题,图中河流靠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因蒸发、下渗、灌溉等原因,流量最小。第4题,山麓地带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水土、地形条件较好,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区位。
读某地岩层地质和等高线示意图(图14),回答5~6题。
5.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看分别属于:
A.山脊 向斜B.山脊 背斜
C.山谷 向斜D.山谷 背斜
6.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地貌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页岩中可能有化石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答案】 5.D6.C
读图15,回答7~8题。
7.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暖流C.寒流D.径流
8.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 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A.2月B.5月C.7月 D.10月
【答案】 7.D 8.A
【解答技巧】第7题主要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及等盐度线的分布规律。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的关系、洋流、径流等。但具体到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并且数值越来越大,这说明长江口附近盐度比同纬度其它海区盐度低,其主要原因只能是长江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第8题,由于长江口附近海区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影响,如上图是长江汛期等盐度线,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盐度就会变大,Q点原来是2.8%就会变成大于2.8%,新的Q点(2.8%)就会向数据小的方向移动,根据上图规律——越靠近大陆盐度越低。因此枯水期时,Q点离大陆最近。四个选项中符合长江枯水期的是2月份,答案为A。
读图16,回答9~10题。
9.引起图16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9.B 10.A
【解答技巧】第9题图16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此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10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17,完成11~12题。
11.据图17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B.52°N~58°N
C.50°N~54°ND.52°N~62°N
1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答案】 11.B 12.C
【解答技巧】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图18)。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相一致。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同一纬度阳坡高于阴坡。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垂直方向除热量差异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 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是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________,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________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________。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漂向欧洲沿海。
【答案】(1)大陆坡坡度较陡(2)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3)偏南风(4)生态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解答技巧】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可知,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坡度较陡,为大陆坡。第(2)题,该海域因海水较深,海上气象复杂,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第(3)题,该地4月份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影响盛行偏南风。还可以根据美国南部4州位于墨西哥湾的北部来推测大致风向。第(4)题,石油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海洋生物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死亡。第(5)题,浮油“侵入”大西洋,将随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漂向欧洲沿海。▲
(本文由浙江省温州市平阳鳌江中学郑思鹏、温州市第七中学缪仁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林元龙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