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药店赚大钱
纵观全国十大药品零售市场,可以称得上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非武汉莫属了:因价格战闹出纵火事件,惊动中央国务院;随后便是与价格战针锋相对的“价格联盟”;紧跟着还有大规模的物流建设竞赛……
时下,江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为抢占网络终端而进行的加盟争夺战。在这场加盟争夺战中,同济堂、春天、九州通大药房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抛出各自的优惠条件。
“能把武汉的药品零售市场做好,就能把全国其他地区的市场做好”,武汉大型连锁企业的老总们无不发出如此感慨。那么,武汉何以成为诸候纷争之源?仅仅是因为“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吗?经过大浪淘沙后的武汉药品零售市场,又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新状况呢?
先行者的苦尽甘来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内各类商品日益丰富起来,其中包括药品,使得各级医疗机构“缺药”局面得到了改善。同时,一些有着经济头脑的人嗅到了商机。但在当时,医药还属特殊商品,市场不完备,流通也不畅通,刘宝林的医药批发也是“冒着风险”干的。刘宝林常常为了购得齐全的价廉药,不分昼夜地奔走于武汉药厂和药商之间。为了去乡村诊所送药,他甚至采取了最原始的手提肩扛的送药方式。几年下来,刘宝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对于这一桶金,他轻松笑答:“当时大概赚了100多万吧。”
后进者的尴尬处境
2002年4月16日凌晨,在武汉掀起降价风暴的汉深大药房司门口店突遭人纵火。武汉汉深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柏森猜测:纵火者八成是竞争对手!在武汉,汉深一直是平价药店,一直坚持先立稳脚跟然后图利,因此,多次采取了降价活动,结果遭来横祸。与此同时,位于中南路的康风大药房在装修的过程中,竟遭到第三次被砸,破坏者甚至放下狠话“叫你们不要搞平价,你们偏要搞,我们就是不准你们开业!”面对这些出乎意外的“竞争”,汉深老板叶柏森愤愤地诘问:“药品降价,患者、药店都得益,我招谁惹谁了?!”
基层小人物的生存诀窍
一位女士来到药店,她患感冒并出现咳嗽症状,秦嫂就立即推荐山西某不知名厂家生产的消炎止咳胶囊,并建议该女士配上消炎药一起服用,效果会更明显,女士听了秦嫂的介绍觉得很在理,就同意配上一盒消炎药,秦嫂拿出一盒“再林牌”阿莫西林,价格是 11 元。这位女士拿着药盒子看了半天说“消炎药我以前也常买,这个牌子我怎么没听说过呢?”秦嫂笑着说:“‘再林’的效果要好一些,你要拿4块5的‘白云山’牌的阿莫西林也行,但效果没有这个好。反正你自己选择。”经这么一说,女士最终还是选择了“效果好”的“再林”牌阿莫西林。病人最容易听“专家”的话,同时,秦嫂通过推荐高提成的药品获利不少。
药店:几家欢喜几家愁
医改受惠的肯定是老百姓,但对于药店来说,多少会受一点影响。尤其对个体的药店零售,面对着更大的竞争。
武汉市现有2500多家药店,其中纳入医保的药店不到200家,定点与非定点的药店之间,收入差距已经非常明显。武汉水果湖步行街上的刘有余大药房是定点药店,买药者络绎不绝,每日盈利数万元以上,而旁边非定点的吉泰药店却冷冷清清,每日营业额区区百来元。
武汉所有零售药店中,已配备执业药师的只有700余家,配备率不足40%。由于药店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经常发生用药不安全事故,还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另外,不少药店在换证受阻或无望的窘境下,为求生存,不得不以加盟的形式“卖身”投入连锁药店的旗下。而其中的连锁总店根本不会扶持这些加盟者,使得这些店成为“连锁店孤儿”,经营越发惨淡。
九州通神话解密
2007年6月,中国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6000万美元私募股权投资的消息在整个医药界乃至其它投资领域,犹如一颗明星划破私募股权投资的疑惑天空。目前,这笔资金的效用已初显端倪,九州通在朝着决策者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并预期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九州通集团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一个成长快速的医药物流企业,创始人刘宝林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初入医药行业掘金100万
1953年,刘宝林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地名——天鹅荡,可生活在那儿的刘宝林却遭受了极其艰难的生活磨练。儿时的刘宝林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务农。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家乡十年九淹,很多百姓不但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而且还饱受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的折磨。父老乡亲饱受病痛折磨的景象,至今还时常浮现在刘宝林眼前。
1969年,16岁的刘宝林被推选当上了家乡的赤脚医生,在简单学习了几个月的普通医药卫生常识后,刘宝林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从此,他深深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刘宝林在工作之余还悉心研读病理学、内科疑难杂症、基本药物研究等医药书籍,并利用各级医疗专家下乡巡回义诊的机会虚心拜师学艺,很快,他掌握了一些对症施治的基本技能。
行医期间,他总是悉心为病人着想,有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他也是先救人再谈医药费。他回忆说,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病人还欠他的药费,而在他心里也早已一笔勾销了。刘宝林的医德医风得到了本地乡民的称颂,渐渐的,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去找他看病,他也成了那一带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
刘宝林“赤脚医生”一做就是10多年。到了1985年,刘宝林一家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生活在贫困线下。迫于生活压力,32岁的刘宝林辞去了当时令许多人羡慕的、每月42元工资的医生工作。
他大胆邀了4人入股,每人投资1000多元,他自已投资3000多元,凑齐了8000元的股金,由他牵头承包成立了“应城天鹅镇医药批发部”,主营药品销售。从此刘宝林踏上了医药行业的漫长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包括药品在内的各类商品日益丰富起来,以往各级医疗机构“缺药”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同时,一些有着经济头脑的人嗅到了商机。但在当时,医药属特殊商品,市场发育还不完备,医药流通也不畅通,刘宝林的医药批发也常常是“冒着风险”干的。他常常为了购得齐全的廉价药,不分昼夜地奔走于武汉各药厂和药商之间。为了去乡村诊所送药,他甚至采取了最原始的手提肩扛的送药方式。几年下来,刘宝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对此,刘宝林轻松笑答:“当时大概赚了100多万吧。”
100万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呀!赚了钱的刘宝林觉得这辈子够了,于是中止了工作,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过上清闲的日子。
但很快他就开始厌倦了这样的清闲日子,“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像少了什么。”
一次,他到北京工作的弟弟那儿玩,本想弟弟放下手头的事陪自已逛逛北京的香山、八达岭长城,游览一下故宫皇陵,但弟弟只把他随便安顿了一下就无暇顾及了。临走还不经意丢下一句话:“趁年轻,还是做点事充实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躺在宾馆里百无聊奈的刘宝林觉得这辈子总不能就这样算了,人生总得有个奔头。其实自己内心缺少的就是一个奔的劲头,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规划。长期从事医药工作的刘宝林对这个行业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也体会到:人皆有生老病死,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药业是一个健康民众的产业,也是人类永不凋谢的朝阳产业,医药行业是他的老本行,做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而这个行业也值得他作为事业用心去做。
二次闯入药品批发行业
说干就干,十多年来的行业经验让刘宝林站在了一个行业高度,决策自然也有的放矢。他萌发了“医药流通”的初始概念,于是先后以承包、挂靠、租赁等形式与武汉、河北、海南等多家医药商企业联合,建立医药连锁批发公司,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南方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经济热潮,海南炒房、深圳炒股皆广为人知,刘宝林和几个朋友也搭上了海南创业列车。他回忆说,“当时到海南炒房的人很多都暴富了!”而深圳开始炒股时,则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当时的股票定额认购,凭身份证才能认购相应的股票。于是就有人回老家用麻袋收购身份证,然后再到深圳去买股票。一夜之间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高风险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一个朋友当时身家上亿元,上亿的身家在眨眼间就荡然无存,那个朋友后来将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
审时度事的刘宝林却能巧妙把握,仍坚守着医药商业这块阵地。当时,海南的药品经营市场相当混乱,刘宝林边经营边反思一些医药方面的问题,凝固在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多,在对各级医院的药品供应中,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黑洞”:一盒普通的药品,厂家的出厂定价与医院卖给患者的价,相差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其中既有国家医药体制衍生的弊端,也有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勾当,最终为高价药埋单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许多医患纠纷,最终受伤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刘宝林的良知也在一次次的医患冲突中受到强烈的撞击,一股负疚感深深的折磨着他朴质的情怀。
“人活着都会遭遇疾病,诊断治疗、打针吃药是天经地义的,药业是人类健康永不凋谢的朝阳产业。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让广大的民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又少花冤枉钱?”一股关注民生、奉献社会的信念在刘宝林心中油然而生。他决定退出海口无序的医院药品经营市场,重新摸索一条惠济天下百姓的药品经营路子。他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并毅然回到武汉摸索路子。
九州通刮起全国药品降价旋风
2000年,国家允许民营经济通过改制和重组形式进入医药经营领域。刘宝林抓住机遇,于2000年1月28日在武汉创立了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的药品界神话。
这么赚钱的行业?难道靠的也是暴利?刘宝林曾形象地比喻九州通的利润是“针尖上削铁”。九州通销售出去的药品,平均毛利率不到3%,纯利只有区区1%,这比成熟的欧美医药巨头的利率还要低。为保证九州通医药物流系统的全新上线,他远涉重洋,先后东渡日本、飞越太平洋,学习东邦物流和美国麦卡锡物流技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九州通特色的高级物流管理系统,为药品更低成本、更加直接、更加快捷配送到终端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刘宝林打造“九州通式”药品物流的决策是对的。
2004年,上海几家平价药房在九州通强大配送体系的支持下,刮起了令上海各大药房疯狂降价的风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上海市药监局局长在出席上海九州通三周年庆典讲话中指出:九州通进入上海,丰富了上海医药市场供应的产品,降低了上海市场药价近20%,让上海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随后,九州通所涉足的北京、广东、湖北、河南、新疆等地,每到一处,必引起当地的药品降价风暴,民间亦有“九州通就是救世主”的说法。
刘宝林最初进入医药行业就是跟医院打交道,但是之后就断然终止了与医院的合作,开始寻求让老百姓吃得起药、治得了病的方法,因此,平价医药的概念被提出来。刘宝林为自已的再次创业作了准确的定位:关注民生,传递健康。
2006年,刘宝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支持下,对武汉市普爱医院实行了一年的药品直接供应试点。简单说就是减少药品的中间环节,杜绝大处方、高价药、抗生素药的用药比例,抑制了医院对购进高价药品以获得较大顺加价格,有效遏制了药品交易中的潜规则。一年下来,患者竟少支付了4700多万元的药品费用!这还不是他的最终追求,刘宝林有更大的野心:他渴望通过药品直供这种模式,打破“以药养医”的旧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医疗体制的格局。
打造“九州通”现象
企业越办越大,对一个合适的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九州通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位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前三甲,成为同行仿效的典范和业内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窍门没有别的,只有创新。”刘宝林说。
2003年底,刘宝林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正式成立中国·九州通集团,开始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和完善的组织结构,并适时提出了九州通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以医药分销(批发)为主业,以医药物流配送、医药电子商务、医药零售连锁为主要经营模式,并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辅以支持医药商业的相关产业。随后,立足武汉,先后在华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成立10家医药经营公司,构成了以医药批发为经营核心,贯穿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的企业体系。
他将眼光盯上了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通过乡镇卫生所、民营医院、单体药店、九州通大药房等终端销售网络,整合上下游客户资源,实行网络营销。目前,九州通集团已在全国建立了东北到大兴安岭、西北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天涯海角的100多个二级分销点,500多个药品零售终端,拥有上游客户1万多家,下游客户5万多家。营销网络涵盖了全国70%的行政区域,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营销网络建立起来了,接下来促进企业盈利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如何加快物流速度,实现中间环节的最低消耗。
“九州通”推行的是“低毛利率”批发的经营策略,在“购进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销售低供价”。齐全的品种,不仅能适应各种类型客户的采购需要,对单一客户而言,同样能实现“一站式”购买,免去了客户东奔西跑的配货之苦,另外,齐全的客户又为经营品种广开销路。“低毛利率”经营策略为“现款现货”交易模式奠定了基础,从不做遗留应收账款的“假销售”,这又使得“九州通”的资金利用率极高,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九州通”营建了三张网:上游供应网,下游分销网,自身的营销网。然后通过集团公司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模式将这三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现代物流不是房子面积大小的区别,而是技术区别。”九州通集团董事长刘宝林说,“九州通从2001年开始就致力于现代医药物流的研究与使用,实现了从完全依靠国外技术、集成和软件到自主开发软件、规划设计和集成的巨大转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物流体系。上海的物流中心考虑了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需求,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为了打造中国医药物流第一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刘宝林对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投入巨资在中国华中(武汉、郑州)、华北(北京)、华东(上海、济南、福州)、华南(广东)、西北(新疆)等地先后建设起大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几百万的药品订单,从客户接待、区域对应、开票付款、出库提货、托运配送整个过程,不到2个小时。对于这种快进、快批、快配的大市场、大网络、大物流、大循环的营销方式,业内人士称为“九州通现象”。九州通医药集团作为一家药品流通企业,完全由自己独立集成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并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在全世界都很少见。
从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时间里,刘宝林在确保企业生存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实施着自己的扩张野心。
“九州通”雄心 剑指上市
九州通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做到百亿,令业界瞩目。公司发展的迅猛,也意味着其今后的快速扩大也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不光是对九州通集团,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快速稳定的达到成功上市目的,融资或者都会成为公司不可忽略的关键一步。私募股权基金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求资若渴的企业。
早在2004年,九州通集团便开始了与境外投资者的接触、谈判。2004年10月,九州通集团与香港惠发基金有了初步接触,经过层层深入了解,与惠发基金签订了协议。据有关消息说,九州通这次能吸引战略投资者,也正是由于投资者看中了其在国内庞大的销售网络,希望日后能借助这一渠道,将从自己的药品放到这些渠道中销售。而事实上,九州通集团此次引资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求资金合作,而是希望能借助国外成熟企业的经验来对集团进行全面诊断和介入指导,使企业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九州通集团这次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惠发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德国发展银行。投资者以增资方式向九州通投资,并占合资后企业的29.63%股权。总募集资金6000万美元。事实上,在这次融资之前,九州通集团也一直希望借助外资的力量以实现海外整体上市,以更大地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这次融资获得的6000万美元,对于九州通集团壮大规模和上市的顺利完成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九州通集团对今后的发展计划也更加有了信心。从2008年至2010年,九州通集团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15家子公司、100家二级配送中心、5000家连锁零售店,占领全国10%的市场份额,实现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而这些计划,单单靠九州通集团自有的资本运作,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这次融资,除了有资金的合作之外,九州通还希望通过此次融资和投资者有经营层面的合作,借助外资成熟的渠道,打开企业在海外的影响。目前投资者还没有向其派遣管理层人士,但已经有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以帮助其改进,这也是对九州通集团管理上的支持。
“汉深”的一路竞争
武汉市汉深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28日,是一家初具规模并且首家以零售方式经营的现代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为加快企业发展,成立三年来注入资金400多万元。汉深药店在湖北拥有21家分店,在12年的历程中,汉深一直在不断成长。
2002年:遭遇暗算
4月16日凌晨,在武汉掀起降价风暴的汉深大药房司门口店突遭人为纵火。武汉汉深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柏森猜测:纵火者很可能就是竞争对手!在武汉汉深一直是平价药店,他们一直坚持先在行业中立稳脚跟然后图利,因此,多次采取了降价活动,结果遭受了横祸。与此同时,位于中南路的康风大药房超市在装修的过程中,遭到第三次被砸,破坏者甚至放下狠话“叫你们不要搞平价,你们要搞,我们就是不准你们开店!”面对这些出乎意外的“竞争”,汉深老板叶柏森愤愤地诘问:“药品降价,患者、药店都得益,我招谁惹谁了?”而这一切仅仅是战争的开始。
在2001年底,新开业的隆泰大药房高举“平均降价40%、10点利”的大旗,在武汉打响药品价格战的“第一枪”,市场反响极为强烈。那段时间,隆泰大药房整天顾客盈门,不到400平方米的店堂,一天的客流量竟然达到四五千,月销售额高达260多万元。2002年1月,汉深医药有限公司对司门口店3000多个品种的药品实行降价销售,降幅平均达40%。该店的日销售额从不足3000元猛增至20000多元,总利润不降反升。随后,尝到甜头的汉深又对大东门等地处黄金地段的分店实行降价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销售额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汉深和隆泰挂起了“平价”和“降价”的横幅,一时间300多家中小药店纷纷跟进。其他各大药品连锁企业市场被平价药店侵蚀,利润大减。中联、广参等部分老字号也被动应战,对部分常规用药进行降价。汉深和隆泰本以为这样的价格战将会进行到底,各大药房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收支平衡也就足够了,没有想到的是大药房采取了杀手锏。“健康之舟”、“茗参”、“中联”、“普安”、“普康”、“刘天保”、“马应龙”、“叶开泰”等10家省属和市属医药零售企业联合发起“价格联盟”,拟定了抑制平价药店的方案。这套“火药味甚浓”的方案,矛头直接指向隆泰、汉深,在他们的药店附近开设与其规模相当的平价药品超市,也采取降价手段对其进行封杀和打击,“看谁能挺到最后”。最后竟然出现了很多经销商或厂商直接找到他们,要求撤药,另外还有四五百种药拿着钱进不到货,这让汉深的叶柏森哭笑不得,“这不是要搞行业垄断吗?大药店不让我们生存了吗?我惹谁了?!”
一场大火、一套方案像日前突袭武汉的春寒,让汉深老板叶柏森打了个寒颤。但叶声称,无论如何,汉深都要将降价进行到底。叶柏森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了,只有破釜沉舟。因为医药分销市场在2003年向外资开放,而武汉又是国内首批6个药品零售开放城市之一,面对外资医药零售巨头的挑战。外资投入2000万美元,就可开10家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而武汉市的医药卖场稍大的多为300到400平方米。外资成熟的经营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武汉本地药店根本无法抗衡。等死不如主动出击,汉深把年内的23家连锁店整合为18家,并且全部改为平价药店。
汉深降价没有得到行业的认同。普安大药房总经理徐晓峰认为平价药店直接降价,这是打破了原有市场的平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抢钱”行为,他们采取价格联盟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大火没有烧灭汉深平价药店的生意,反而唤起了消费者对平价药店的同情心。大火过后汉深果然“火”了,消费者争相涌入司门口店,该店经营出奇地火爆,有数名顾客在药店的公告上签名,表示坚决支持药店降价的举措。
其中有一个顾客说,这里的药确实很便宜,一般药店卖十三块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这里只卖五六元。相比医院,这里的药价更是低得惊人。他还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在医院划价百元的某药片,在这里十元以内就可以买到,无论我们老百姓怎样节衣缩食,也不及汉深药店降价给予的厚礼。这一封感谢信不禁让叶柏森有了很多的安慰。不管这场火是如何引起的,但这场火汉深是因祸得福,他们的药店得到了江城人的支持,稳站了市场的脚跟。不过,叶柏森心里明白,降价不是长久的战术,必须寻找更大的出路。因为汉深仅仅是一个个体零售小药店,他是不能左右市场的。
2004年:拼杀价格战
2004年8月份的一天,武汉汉深大药房司门口的员工忙着将药品进价写上标签,顾客在支付要款只需在进价上加5个百分点,汉深此举是让药品销售透明到底。在这次标价中,司门口店只对500个品种规格的药品实施透明销售,1个月内扩大到5000个品种规格,并在杨园店等6个直营大店全面施行。而汉深的此举主要是因为“平价大鳄”——长沙老百姓大药房来到武汉,这使武汉的医药市场面临更大的竞争,所以汉深也必须提前做好迎战准备。占领市场,讲求先机,主动降低药价,汉深此举是在进行一场赌博。早在2002年,武汉药市就经历过一场价格战的洗礼,几乎在“一夜之间”零售市场药品利润普遍下滑到10个点。1年后,武汉市药店盈利、亏损、持平的各占1/3。即使是10点利,也得有较大规模的销售量才能保证微利。5点利想赚钱,这是很难的,不过汉深药店的董事长说,他们这一举动是经过熟思考虑的,并预测如果一个店1天的销售额能达到5万元,则毛利有2500元,1月下来就有7.5万元。除去水电等成本5万元,还有盈余。
2005年:联手双赢
汉深在降价中多次受到打击,叶柏森认为如果降价作为汉森的销售手段,单打独干是不行的,必须联手其他的平价药店,他们这一群体才会受到保护。2005年,武汉隆泰大药房、江瀚大药房、汉深大药房等八大平价药店共同出资1800万元组建了天元医药公司,这是国内首家由连锁药店组建的药品代理公司。天元公司的直接目的就是创建联合采购平台,提高进货话语权,降低进货价,共同对抗外敌。不过八大平价当中曾经是剑拔弩张的竞争对手,现在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从竞争中走向良性合作,成为业内一股强大的实力团体。天元医药公司主要做新药的代理业务,当年就实现盈利,目前已经代理了500个品规。天元的八大股东在武汉拥有近200家门店,占有武汉40%以上的零售份额,年销售额合计超过5亿元。此外还有武汉地级不少连锁药店也从天元公司购进品种。2006年底,汉森等八家平价药店再度联手,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天元广告公司,利用联合采购平台和终端药房优势,进一步将触角伸向上游药品生产厂商,搭建医药广告发布平台。
汉森利用天元这个日益强大的公司作为后盾,似乎在武汉作为平价药店,腰板也挺直了许多。但是叶柏森说,虽然我们这些平价药店逐渐发展,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也许他们这一举措早已被人盯上了,所以接下来他们仍然面对着市场上更大的竞争。
2008年:“嫁”给马应龙
2008年,分布在武汉三镇的24家汉深大药房悄然变身“马应龙汉深大药房”。马应龙是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才“迎娶”到汉深大药房。2007年8月,马应龙正式与汉深达成股权合作协议。马应龙出资3000万,拿下汉深54%的控股权,另外46%则仍由汉深创始人叶柏森个人持有。依照收购计划,两年内完成换牌和整合工作,叶柏森仍担任马应龙汉深大药房的总经理。
马应龙药业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建于明朝万历十年。汉森“嫁”给资本和资历如此雄厚的马应龙,可想而知汉深今后的发展应该是一路畅通。
汉深药店的董事长叶柏森说,嫁给马应龙也是汉深发展的需要,不过,汉深也不是没有资本的,汉深大药房是武汉平价药店的先行者之一,其平价大卖场知名度很高,同时管理水平也很高,这正是马应龙收购汉深所需要的。除了品牌全部整合在马应龙大药房旗下,这些门店基本上由原班人马独立经营。这对汉深的人马并没有造成损失,也稳重了内部人员的恐慌。
汉深背靠这棵大树,对天元公司也是一种支持,本身天元代理一些品种,马应龙也有一定需要。马应龙药店年销售规模有1亿多元,汉深大药房在一两年后如果融入到马应龙药业,那对汉深影响肯定很大。马应龙在全省进行了招亲,年内再次收购40家门店,并将成为华中药业“一哥”地位。其中马应龙不仅收购了汉深大药房,同时还以700万收购了中南爱欣大药房78%的股权。面对东家这个强大实力的马应龙,那汉深大药房将来是向马应龙,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次汉深应该不会再为其他的势力而受惊,可以稳当地做好自己的药店。
开药店,办个证有多难?
《钱神论》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一点不假。小丁再次拿着资料到了药监局,小孙从椅子上站起来,“怎么还让局长打电话?我不是正在给你办吗?”顿了顿,接着说,“你找局长也得通过我这,明白吗?”
关于审批难有句顺口溜:审批审批,给钱就批。换言之,就是不拿钱打点一下,跑一百趟也不批,跑一百次也不合格,骨头里也能挑出刺来。但是把重要的人物打点好了,什么都好办,不就一张纸吗!
小丁根据居住在郊区的打工者买药难的实际情况,筹集资金准备开一个平价药房。从来没有跟药监局打过交道的他,算是领教了药监局工作人员的牛气。他到区药监局咨询了开办药店需要提供哪些申请资料和场地建设问题。办公大厅的一位姓孙的工作人员简单说了几句后,嘴一撅:“那边有资料,自己去看。”小丁反复看了一个多小时,有些问题不怎么明白,便问小孙。小孙爱理不理:“看不明白办什么药店。”小丁一愣,心想他怎么能这么说话。不想又被小孙抢白了一句:“什么时候看明白了,再来。”
小丁气呼呼地回到家,跟妻子说“不开了”。妻子听了丈夫的诉苦,安慰道:“不要灰心,现在就这个社会,谁叫咱不当官呢?”小丁请教了其他已经开办了药店的人之后,便按照要求开始准备申请资料,整理厂房,过了半个月,他拿着申请资料到了药监局。小丁不在,另外一位办事员漫不经心地翻了一下:“材料太简单,回去重新写。”然后,又拿了一张表格给小丁。回来后,重新写了材料,并填写了表格,又去了药监局。小孙看了看材料,用手一推:“不行,不行,回去重写。”指着表格上填错了一个字,眼睛一瞪:“干事这么毛糙,开什么药店,重填!”几番折腾后,妻子托人认识了区药监局钱局长,让朋友塞了5万元给钱局长。
《钱神论》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一点不假。小丁再次拿着资料到了药监局,小孙从椅子上站起来:“怎么还让局长打电话?我不是正在给你办吗?”顿了顿,接着说,“你找局长也得通过我这,明白吗?”小丁皮笑肉不笑地说:“明白,明白。”材料总算合格了。
下一步是场地标准验收。小丁找专门设计过药店厂房的师傅,把场地按照标准装修好了。前后三次请药监局人员来验收,打了十几次电话。每次都是:“忙着呢?你以为这么大个城市就你一个人开药店?”时不时还吼上一句:“脑袋进水了是不是?——不懂事!”然后电话一摔。没办法,小丁又给局长打电话。局长让他明天去找他们。小丁去了,找到科长,科长说:“回去吧,去的时候会提前通知你。”小丁等了一个星期,还不见通知,又给科长打电话,科长态度出奇地好:“好、好、好!过了这两天就去。”又过了一星期,还是没有来。小丁再次给局长打电话。第二天,科长带着两个人开着车来了。把房子详细看了一遍,告诉他起码有6个地方不合格,必须按照标准做:“差一点都不批,找局长也没用。”这可把小丁给难坏了,找装修师傅商量,师傅说那就再改整一下。整好之后,小丁请科长再来验收。整整等了一个月,科长来了。转了一圈,又说出了一大堆毛病。装修师傅叹了口气说:“赶紧送吧,一送就合格了。”小丁说已经给局长送了。“县官不如现管。”小丁按照师傅的意思,托人送了1万元给科长。科长当场拍板:“合格!”经过旷日持久的周旋,小丁的第一家药店终于开张了。
因为药品比市里便宜很多,小丁的生意出奇的好。于是,小丁准备再开两家。这一次,他没有按第一家药店的步骤走。先是约科长到大酒店嘬了一顿,之后是桑拿,一个晚上6000大洋就没了。
钱花了,事果然好办,一年内小丁开了4家连锁店。
后来,因为有的许可证是市卫生局发的,区药监局的小孙通知他换证。小丁去了,小孙让他把每个店里的资料都拿来。这个认证那个认证,一个店就有一大摞子。要是全部带去,有一人高。他只带了一个店的资料去,小孙一看,说必须都带来。小丁说,药店都开一年多了,各种手续都齐全,又是连锁店,为什么非要都带来呢?这不是出难题吗?小孙气咻咻地说:“不懂规矩是吧?不满意你投诉啊!”
被小孙一激,小丁也来了火气:“你们这些雁过拔毛的家伙,纳税人白养活你们了!”小孙也火了:“两天之内不拿来换证,从网上给你销掉!”小丁火冒三丈:“你销掉我的资料,我打掉你的饭碗,不服气试试!”不知怎地,小孙一下子瘪了下去,再没敢吱声。
……
如今,对某些行政审批部门而言:大权大卡,小权小卡,无权不卡。对老百姓来说,与其公家有人,不如自己有钱。
有道是,人一辈子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亡,而是活着。对于平民百姓,尤其如此。
开药店究竟多赚钱?
几年前,医药零售业人士感叹中国现在的药店多如米铺。一方面说明其分布日益广泛,另一方面也表明竞争趋于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全球,以往关注新经济的资本力量转身布局传统医药行业,在其助力下,新药店层出不穷、药店并购案此起彼伏。目前,全国零售药店已超过34万家。同时,新医改兴建大量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这些都使得传统医药零售业遭逢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全国形势如此,武汉的药店又如何呢?对此,我们带着几个问题请教武汉大学相关专业的黄教授帮助解答。
《商道》记者:黄教授您好,现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下武汉药品零售业的现状。
黄教授:好的。武汉药品零售业这几年的形式总结起来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目前主要有这几个情况限制了它的发展:第一、药店比米店多。药店密度过大加剧了市场竞争。第二、药品市场混乱。药店卖保健品、不正规的药品、食字号产品、小厂的药品,其中的利润比较高,而这些产品政府没有给予指导价。第三、武汉药店执业药师配备率不足四成。武汉市现有零售药店2576家,已经配备执业药师的只有约700余家,配备率不足40%。由于药店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经常发生用药不安全事故,还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第四、连锁店连而不锁。不少药店在换证受阻或无望的窘境下,为求生存,不得不以加盟的形式“卖身”投入连锁药店的旗下。而其中的连锁总店根本不会扶持它的加盟者,使得这些店成为“连锁店孤儿”。第五、医保卡成为了购物卡。药店现在不单经营药品,还经营日用品。于是,市民经常使用医保卡,在药店里购买非药品。
《商道》记者:当下仍然有不少人准备开药店,那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说下药店的利润有多大呢?
黄教授:任何行业都有自身的缺陷和内部的矛盾,不能说有问题就不跨入这个行业。首先应该把市场考察清楚,然后再掂量是否开店。对于武汉的药店来说,开药店的利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老百姓对药物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所以一般到药店买药时都是比较相信导购员推荐的药品。一般的药店会将药分成A、B、C、D级,利润按顺序递减,首推药利润为40%,最高可达80%。中国人有一种思想,他们认为只要东西贵,就一定是好产品,结果是高价购买了低质药,让药商赚足了钱,这些不规范现象都将在2010年因市场竞争得到自发的改善。然而,加盟到品牌药店,利润也是很大的,例如普安大药房和百姓大药房,店铺在50平方米左右,月营业额也都维持在5到8万元左右。
《商道》记者:药店的要求确实不同与其他行业,毕竟关系到百姓的健康。您现在武汉药品的零销售面临着哪些竞争?
黄教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哪个行业都避免不了竞争,医药行业也是如此。它主要面临四种竞争:第一、规模竞争,从个体药店发展到连锁药店是中国药品零售业的一大进步。连锁经营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药品零售业,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连锁经营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二、服务竞争。当规模竞争到一定阶段后,服务成为药品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成为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在一定时期被作为药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价格竞争。服务是一种高成本的投入,现在的消费者是对服务要求是越来越高,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包袱。“薄利多销”已经成为企业满足消费者的最好选择,因此武汉出现了多家平价超市,比如汉深大药房、隆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都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第四、产品竞争。当价格竞争到一定程度之后,价格优势就体现不出来,那产品的质量成为零售业新的竞争手段。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稳住市场地位,并收购实力较弱的零售店,还有一小部分药店在竞争中悄然地退出市场。
《商道》记者:武汉药店新局面,让人很担忧的,您能不能谈下武汉药品零售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黄教授:就目前武汉药品零售业整体情况观察,可预测,药店的发展将会出现这几个趋势:首先是由分散走向集中:以区域性强势连锁为市场主导,以跨区域连锁为市场补充,单体店生存越来越艰难。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兼并重组、异地开店,从区域性连锁走向全国性连锁,不断蚕食和挤压各地的单体药店。
然后就是品类优势在市场上的体现越来越明显:满足商圈的最大需求。品类管理近两年成为业内热点,商品的品类结构也因此成为业内的秘密。各企业在品类结构上均有了自己的取舍,如老百姓大药房的大卖场业态选择的是尽量多的商品满足率,其全国系统总共有近20000个品规;而中型卖场芝林大药房选择的商圈满足率,争取以500—600个品规做到社区或小商圈中的最大满足;而一般的小社区药店主要在日常用药与应急用药方面做到最大满足。
最后是企业营销方面表现出差异化竞争趋势。药品零售业走出原始阶段的单纯价格战,各业态根据自身的定位,开始了差异化的竞争。除了价格、品种外,会员制、社区活动、专业服务水平、公益活动、免费项目等,成为药店竞争的重要措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是多元化的先行者,美国非医药类商品的销售收入已占40%以上。多元化经营也是药店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武汉应多借鉴外国药店经营的模式和管理。
编者按:武汉药店零售业现在出现瓶颈状态,也许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药店行业将会迎来新的转机。闯过这一关,也许药店将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毕竟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
康熙看病
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各大臣及宫中御医束手无策。
一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康熙心想,何许人如此用功,想看个明白?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挑灯夜读。此人见有来客夜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郎中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绝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
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第四天,康熙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鱼跃龙门。”康熙说道:“先生,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郎中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先生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郎中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凌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郎中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先生,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第二天,郎中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郎中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郎中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
郎中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果然,没过多久,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郎中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郎中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小爱的人为了自己、家庭活着,大爱的人是为了世人活着!
(策划完)
纵观全国十大药品零售市场,可以称得上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非武汉莫属了:因价格战闹出纵火事件,惊动中央国务院;随后便是与价格战针锋相对的“价格联盟”;紧跟着还有大规模的物流建设竞赛……
时下,江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为抢占网络终端而进行的加盟争夺战。在这场加盟争夺战中,同济堂、春天、九州通大药房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抛出各自的优惠条件。
“能把武汉的药品零售市场做好,就能把全国其他地区的市场做好”,武汉大型连锁企业的老总们无不发出如此感慨。那么,武汉何以成为诸候纷争之源?仅仅是因为“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吗?经过大浪淘沙后的武汉药品零售市场,又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新状况呢?
先行者的苦尽甘来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内各类商品日益丰富起来,其中包括药品,使得各级医疗机构“缺药”局面得到了改善。同时,一些有着经济头脑的人嗅到了商机。但在当时,医药还属特殊商品,市场不完备,流通也不畅通,刘宝林的医药批发也是“冒着风险”干的。刘宝林常常为了购得齐全的价廉药,不分昼夜地奔走于武汉药厂和药商之间。为了去乡村诊所送药,他甚至采取了最原始的手提肩扛的送药方式。几年下来,刘宝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对于这一桶金,他轻松笑答:“当时大概赚了100多万吧。”
后进者的尴尬处境
2002年4月16日凌晨,在武汉掀起降价风暴的汉深大药房司门口店突遭人纵火。武汉汉深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柏森猜测:纵火者八成是竞争对手!在武汉,汉深一直是平价药店,一直坚持先立稳脚跟然后图利,因此,多次采取了降价活动,结果遭来横祸。与此同时,位于中南路的康风大药房在装修的过程中,竟遭到第三次被砸,破坏者甚至放下狠话“叫你们不要搞平价,你们偏要搞,我们就是不准你们开业!”面对这些出乎意外的“竞争”,汉深老板叶柏森愤愤地诘问:“药品降价,患者、药店都得益,我招谁惹谁了?!”
基层小人物的生存诀窍
一位女士来到药店,她患感冒并出现咳嗽症状,秦嫂就立即推荐山西某不知名厂家生产的消炎止咳胶囊,并建议该女士配上消炎药一起服用,效果会更明显,女士听了秦嫂的介绍觉得很在理,就同意配上一盒消炎药,秦嫂拿出一盒“再林牌”阿莫西林,价格是 11 元。这位女士拿着药盒子看了半天说“消炎药我以前也常买,这个牌子我怎么没听说过呢?”秦嫂笑着说:“‘再林’的效果要好一些,你要拿4块5的‘白云山’牌的阿莫西林也行,但效果没有这个好。反正你自己选择。”经这么一说,女士最终还是选择了“效果好”的“再林”牌阿莫西林。病人最容易听“专家”的话,同时,秦嫂通过推荐高提成的药品获利不少。
药店:几家欢喜几家愁
医改受惠的肯定是老百姓,但对于药店来说,多少会受一点影响。尤其对个体的药店零售,面对着更大的竞争。
武汉市现有2500多家药店,其中纳入医保的药店不到200家,定点与非定点的药店之间,收入差距已经非常明显。武汉水果湖步行街上的刘有余大药房是定点药店,买药者络绎不绝,每日盈利数万元以上,而旁边非定点的吉泰药店却冷冷清清,每日营业额区区百来元。
武汉所有零售药店中,已配备执业药师的只有700余家,配备率不足40%。由于药店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经常发生用药不安全事故,还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另外,不少药店在换证受阻或无望的窘境下,为求生存,不得不以加盟的形式“卖身”投入连锁药店的旗下。而其中的连锁总店根本不会扶持这些加盟者,使得这些店成为“连锁店孤儿”,经营越发惨淡。
九州通神话解密
2007年6月,中国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6000万美元私募股权投资的消息在整个医药界乃至其它投资领域,犹如一颗明星划破私募股权投资的疑惑天空。目前,这笔资金的效用已初显端倪,九州通在朝着决策者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并预期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九州通集团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一个成长快速的医药物流企业,创始人刘宝林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初入医药行业掘金100万
1953年,刘宝林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地名——天鹅荡,可生活在那儿的刘宝林却遭受了极其艰难的生活磨练。儿时的刘宝林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务农。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家乡十年九淹,很多百姓不但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而且还饱受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的折磨。父老乡亲饱受病痛折磨的景象,至今还时常浮现在刘宝林眼前。
1969年,16岁的刘宝林被推选当上了家乡的赤脚医生,在简单学习了几个月的普通医药卫生常识后,刘宝林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从此,他深深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刘宝林在工作之余还悉心研读病理学、内科疑难杂症、基本药物研究等医药书籍,并利用各级医疗专家下乡巡回义诊的机会虚心拜师学艺,很快,他掌握了一些对症施治的基本技能。
行医期间,他总是悉心为病人着想,有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他也是先救人再谈医药费。他回忆说,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病人还欠他的药费,而在他心里也早已一笔勾销了。刘宝林的医德医风得到了本地乡民的称颂,渐渐的,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去找他看病,他也成了那一带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
刘宝林“赤脚医生”一做就是10多年。到了1985年,刘宝林一家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生活在贫困线下。迫于生活压力,32岁的刘宝林辞去了当时令许多人羡慕的、每月42元工资的医生工作。
他大胆邀了4人入股,每人投资1000多元,他自已投资3000多元,凑齐了8000元的股金,由他牵头承包成立了“应城天鹅镇医药批发部”,主营药品销售。从此刘宝林踏上了医药行业的漫长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包括药品在内的各类商品日益丰富起来,以往各级医疗机构“缺药”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同时,一些有着经济头脑的人嗅到了商机。但在当时,医药属特殊商品,市场发育还不完备,医药流通也不畅通,刘宝林的医药批发也常常是“冒着风险”干的。他常常为了购得齐全的廉价药,不分昼夜地奔走于武汉各药厂和药商之间。为了去乡村诊所送药,他甚至采取了最原始的手提肩扛的送药方式。几年下来,刘宝林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对此,刘宝林轻松笑答:“当时大概赚了100多万吧。”
100万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呀!赚了钱的刘宝林觉得这辈子够了,于是中止了工作,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过上清闲的日子。
但很快他就开始厌倦了这样的清闲日子,“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像少了什么。”
一次,他到北京工作的弟弟那儿玩,本想弟弟放下手头的事陪自已逛逛北京的香山、八达岭长城,游览一下故宫皇陵,但弟弟只把他随便安顿了一下就无暇顾及了。临走还不经意丢下一句话:“趁年轻,还是做点事充实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躺在宾馆里百无聊奈的刘宝林觉得这辈子总不能就这样算了,人生总得有个奔头。其实自己内心缺少的就是一个奔的劲头,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规划。长期从事医药工作的刘宝林对这个行业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也体会到:人皆有生老病死,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药业是一个健康民众的产业,也是人类永不凋谢的朝阳产业,医药行业是他的老本行,做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而这个行业也值得他作为事业用心去做。
二次闯入药品批发行业
说干就干,十多年来的行业经验让刘宝林站在了一个行业高度,决策自然也有的放矢。他萌发了“医药流通”的初始概念,于是先后以承包、挂靠、租赁等形式与武汉、河北、海南等多家医药商企业联合,建立医药连锁批发公司,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南方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经济热潮,海南炒房、深圳炒股皆广为人知,刘宝林和几个朋友也搭上了海南创业列车。他回忆说,“当时到海南炒房的人很多都暴富了!”而深圳开始炒股时,则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当时的股票定额认购,凭身份证才能认购相应的股票。于是就有人回老家用麻袋收购身份证,然后再到深圳去买股票。一夜之间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高风险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一个朋友当时身家上亿元,上亿的身家在眨眼间就荡然无存,那个朋友后来将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
审时度事的刘宝林却能巧妙把握,仍坚守着医药商业这块阵地。当时,海南的药品经营市场相当混乱,刘宝林边经营边反思一些医药方面的问题,凝固在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多,在对各级医院的药品供应中,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黑洞”:一盒普通的药品,厂家的出厂定价与医院卖给患者的价,相差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其中既有国家医药体制衍生的弊端,也有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勾当,最终为高价药埋单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许多医患纠纷,最终受伤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刘宝林的良知也在一次次的医患冲突中受到强烈的撞击,一股负疚感深深的折磨着他朴质的情怀。
“人活着都会遭遇疾病,诊断治疗、打针吃药是天经地义的,药业是人类健康永不凋谢的朝阳产业。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让广大的民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又少花冤枉钱?”一股关注民生、奉献社会的信念在刘宝林心中油然而生。他决定退出海口无序的医院药品经营市场,重新摸索一条惠济天下百姓的药品经营路子。他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并毅然回到武汉摸索路子。
九州通刮起全国药品降价旋风
2000年,国家允许民营经济通过改制和重组形式进入医药经营领域。刘宝林抓住机遇,于2000年1月28日在武汉创立了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的药品界神话。
这么赚钱的行业?难道靠的也是暴利?刘宝林曾形象地比喻九州通的利润是“针尖上削铁”。九州通销售出去的药品,平均毛利率不到3%,纯利只有区区1%,这比成熟的欧美医药巨头的利率还要低。为保证九州通医药物流系统的全新上线,他远涉重洋,先后东渡日本、飞越太平洋,学习东邦物流和美国麦卡锡物流技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九州通特色的高级物流管理系统,为药品更低成本、更加直接、更加快捷配送到终端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刘宝林打造“九州通式”药品物流的决策是对的。
2004年,上海几家平价药房在九州通强大配送体系的支持下,刮起了令上海各大药房疯狂降价的风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上海市药监局局长在出席上海九州通三周年庆典讲话中指出:九州通进入上海,丰富了上海医药市场供应的产品,降低了上海市场药价近20%,让上海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随后,九州通所涉足的北京、广东、湖北、河南、新疆等地,每到一处,必引起当地的药品降价风暴,民间亦有“九州通就是救世主”的说法。
刘宝林最初进入医药行业就是跟医院打交道,但是之后就断然终止了与医院的合作,开始寻求让老百姓吃得起药、治得了病的方法,因此,平价医药的概念被提出来。刘宝林为自已的再次创业作了准确的定位:关注民生,传递健康。
2006年,刘宝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支持下,对武汉市普爱医院实行了一年的药品直接供应试点。简单说就是减少药品的中间环节,杜绝大处方、高价药、抗生素药的用药比例,抑制了医院对购进高价药品以获得较大顺加价格,有效遏制了药品交易中的潜规则。一年下来,患者竟少支付了4700多万元的药品费用!这还不是他的最终追求,刘宝林有更大的野心:他渴望通过药品直供这种模式,打破“以药养医”的旧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医疗体制的格局。
打造“九州通”现象
企业越办越大,对一个合适的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九州通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位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前三甲,成为同行仿效的典范和业内关注的焦点,“其中的窍门没有别的,只有创新。”刘宝林说。
2003年底,刘宝林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正式成立中国·九州通集团,开始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和完善的组织结构,并适时提出了九州通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以医药分销(批发)为主业,以医药物流配送、医药电子商务、医药零售连锁为主要经营模式,并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辅以支持医药商业的相关产业。随后,立足武汉,先后在华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成立10家医药经营公司,构成了以医药批发为经营核心,贯穿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的企业体系。
他将眼光盯上了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通过乡镇卫生所、民营医院、单体药店、九州通大药房等终端销售网络,整合上下游客户资源,实行网络营销。目前,九州通集团已在全国建立了东北到大兴安岭、西北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天涯海角的100多个二级分销点,500多个药品零售终端,拥有上游客户1万多家,下游客户5万多家。营销网络涵盖了全国70%的行政区域,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营销网络建立起来了,接下来促进企业盈利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如何加快物流速度,实现中间环节的最低消耗。
“九州通”推行的是“低毛利率”批发的经营策略,在“购进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销售低供价”。齐全的品种,不仅能适应各种类型客户的采购需要,对单一客户而言,同样能实现“一站式”购买,免去了客户东奔西跑的配货之苦,另外,齐全的客户又为经营品种广开销路。“低毛利率”经营策略为“现款现货”交易模式奠定了基础,从不做遗留应收账款的“假销售”,这又使得“九州通”的资金利用率极高,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九州通”营建了三张网:上游供应网,下游分销网,自身的营销网。然后通过集团公司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模式将这三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现代物流不是房子面积大小的区别,而是技术区别。”九州通集团董事长刘宝林说,“九州通从2001年开始就致力于现代医药物流的研究与使用,实现了从完全依靠国外技术、集成和软件到自主开发软件、规划设计和集成的巨大转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物流体系。上海的物流中心考虑了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需求,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为了打造中国医药物流第一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刘宝林对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投入巨资在中国华中(武汉、郑州)、华北(北京)、华东(上海、济南、福州)、华南(广东)、西北(新疆)等地先后建设起大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几百万的药品订单,从客户接待、区域对应、开票付款、出库提货、托运配送整个过程,不到2个小时。对于这种快进、快批、快配的大市场、大网络、大物流、大循环的营销方式,业内人士称为“九州通现象”。九州通医药集团作为一家药品流通企业,完全由自己独立集成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并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在全世界都很少见。
从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时间里,刘宝林在确保企业生存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实施着自己的扩张野心。
“九州通”雄心 剑指上市
九州通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做到百亿,令业界瞩目。公司发展的迅猛,也意味着其今后的快速扩大也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不光是对九州通集团,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快速稳定的达到成功上市目的,融资或者都会成为公司不可忽略的关键一步。私募股权基金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求资若渴的企业。
早在2004年,九州通集团便开始了与境外投资者的接触、谈判。2004年10月,九州通集团与香港惠发基金有了初步接触,经过层层深入了解,与惠发基金签订了协议。据有关消息说,九州通这次能吸引战略投资者,也正是由于投资者看中了其在国内庞大的销售网络,希望日后能借助这一渠道,将从自己的药品放到这些渠道中销售。而事实上,九州通集团此次引资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求资金合作,而是希望能借助国外成熟企业的经验来对集团进行全面诊断和介入指导,使企业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九州通集团这次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惠发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德国发展银行。投资者以增资方式向九州通投资,并占合资后企业的29.63%股权。总募集资金6000万美元。事实上,在这次融资之前,九州通集团也一直希望借助外资的力量以实现海外整体上市,以更大地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这次融资获得的6000万美元,对于九州通集团壮大规模和上市的顺利完成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九州通集团对今后的发展计划也更加有了信心。从2008年至2010年,九州通集团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15家子公司、100家二级配送中心、5000家连锁零售店,占领全国10%的市场份额,实现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而这些计划,单单靠九州通集团自有的资本运作,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这次融资,除了有资金的合作之外,九州通还希望通过此次融资和投资者有经营层面的合作,借助外资成熟的渠道,打开企业在海外的影响。目前投资者还没有向其派遣管理层人士,但已经有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以帮助其改进,这也是对九州通集团管理上的支持。
“汉深”的一路竞争
武汉市汉深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28日,是一家初具规模并且首家以零售方式经营的现代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为加快企业发展,成立三年来注入资金400多万元。汉深药店在湖北拥有21家分店,在12年的历程中,汉深一直在不断成长。
2002年:遭遇暗算
4月16日凌晨,在武汉掀起降价风暴的汉深大药房司门口店突遭人为纵火。武汉汉深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柏森猜测:纵火者很可能就是竞争对手!在武汉汉深一直是平价药店,他们一直坚持先在行业中立稳脚跟然后图利,因此,多次采取了降价活动,结果遭受了横祸。与此同时,位于中南路的康风大药房超市在装修的过程中,遭到第三次被砸,破坏者甚至放下狠话“叫你们不要搞平价,你们要搞,我们就是不准你们开店!”面对这些出乎意外的“竞争”,汉深老板叶柏森愤愤地诘问:“药品降价,患者、药店都得益,我招谁惹谁了?”而这一切仅仅是战争的开始。
在2001年底,新开业的隆泰大药房高举“平均降价40%、10点利”的大旗,在武汉打响药品价格战的“第一枪”,市场反响极为强烈。那段时间,隆泰大药房整天顾客盈门,不到400平方米的店堂,一天的客流量竟然达到四五千,月销售额高达260多万元。2002年1月,汉深医药有限公司对司门口店3000多个品种的药品实行降价销售,降幅平均达40%。该店的日销售额从不足3000元猛增至20000多元,总利润不降反升。随后,尝到甜头的汉深又对大东门等地处黄金地段的分店实行降价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销售额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汉深和隆泰挂起了“平价”和“降价”的横幅,一时间300多家中小药店纷纷跟进。其他各大药品连锁企业市场被平价药店侵蚀,利润大减。中联、广参等部分老字号也被动应战,对部分常规用药进行降价。汉深和隆泰本以为这样的价格战将会进行到底,各大药房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收支平衡也就足够了,没有想到的是大药房采取了杀手锏。“健康之舟”、“茗参”、“中联”、“普安”、“普康”、“刘天保”、“马应龙”、“叶开泰”等10家省属和市属医药零售企业联合发起“价格联盟”,拟定了抑制平价药店的方案。这套“火药味甚浓”的方案,矛头直接指向隆泰、汉深,在他们的药店附近开设与其规模相当的平价药品超市,也采取降价手段对其进行封杀和打击,“看谁能挺到最后”。最后竟然出现了很多经销商或厂商直接找到他们,要求撤药,另外还有四五百种药拿着钱进不到货,这让汉深的叶柏森哭笑不得,“这不是要搞行业垄断吗?大药店不让我们生存了吗?我惹谁了?!”
一场大火、一套方案像日前突袭武汉的春寒,让汉深老板叶柏森打了个寒颤。但叶声称,无论如何,汉深都要将降价进行到底。叶柏森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了,只有破釜沉舟。因为医药分销市场在2003年向外资开放,而武汉又是国内首批6个药品零售开放城市之一,面对外资医药零售巨头的挑战。外资投入2000万美元,就可开10家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而武汉市的医药卖场稍大的多为300到400平方米。外资成熟的经营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武汉本地药店根本无法抗衡。等死不如主动出击,汉深把年内的23家连锁店整合为18家,并且全部改为平价药店。
汉深降价没有得到行业的认同。普安大药房总经理徐晓峰认为平价药店直接降价,这是打破了原有市场的平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抢钱”行为,他们采取价格联盟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大火没有烧灭汉深平价药店的生意,反而唤起了消费者对平价药店的同情心。大火过后汉深果然“火”了,消费者争相涌入司门口店,该店经营出奇地火爆,有数名顾客在药店的公告上签名,表示坚决支持药店降价的举措。
其中有一个顾客说,这里的药确实很便宜,一般药店卖十三块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这里只卖五六元。相比医院,这里的药价更是低得惊人。他还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在医院划价百元的某药片,在这里十元以内就可以买到,无论我们老百姓怎样节衣缩食,也不及汉深药店降价给予的厚礼。这一封感谢信不禁让叶柏森有了很多的安慰。不管这场火是如何引起的,但这场火汉深是因祸得福,他们的药店得到了江城人的支持,稳站了市场的脚跟。不过,叶柏森心里明白,降价不是长久的战术,必须寻找更大的出路。因为汉深仅仅是一个个体零售小药店,他是不能左右市场的。
2004年:拼杀价格战
2004年8月份的一天,武汉汉深大药房司门口的员工忙着将药品进价写上标签,顾客在支付要款只需在进价上加5个百分点,汉深此举是让药品销售透明到底。在这次标价中,司门口店只对500个品种规格的药品实施透明销售,1个月内扩大到5000个品种规格,并在杨园店等6个直营大店全面施行。而汉深的此举主要是因为“平价大鳄”——长沙老百姓大药房来到武汉,这使武汉的医药市场面临更大的竞争,所以汉深也必须提前做好迎战准备。占领市场,讲求先机,主动降低药价,汉深此举是在进行一场赌博。早在2002年,武汉药市就经历过一场价格战的洗礼,几乎在“一夜之间”零售市场药品利润普遍下滑到10个点。1年后,武汉市药店盈利、亏损、持平的各占1/3。即使是10点利,也得有较大规模的销售量才能保证微利。5点利想赚钱,这是很难的,不过汉深药店的董事长说,他们这一举动是经过熟思考虑的,并预测如果一个店1天的销售额能达到5万元,则毛利有2500元,1月下来就有7.5万元。除去水电等成本5万元,还有盈余。
2005年:联手双赢
汉深在降价中多次受到打击,叶柏森认为如果降价作为汉森的销售手段,单打独干是不行的,必须联手其他的平价药店,他们这一群体才会受到保护。2005年,武汉隆泰大药房、江瀚大药房、汉深大药房等八大平价药店共同出资1800万元组建了天元医药公司,这是国内首家由连锁药店组建的药品代理公司。天元公司的直接目的就是创建联合采购平台,提高进货话语权,降低进货价,共同对抗外敌。不过八大平价当中曾经是剑拔弩张的竞争对手,现在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从竞争中走向良性合作,成为业内一股强大的实力团体。天元医药公司主要做新药的代理业务,当年就实现盈利,目前已经代理了500个品规。天元的八大股东在武汉拥有近200家门店,占有武汉40%以上的零售份额,年销售额合计超过5亿元。此外还有武汉地级不少连锁药店也从天元公司购进品种。2006年底,汉森等八家平价药店再度联手,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天元广告公司,利用联合采购平台和终端药房优势,进一步将触角伸向上游药品生产厂商,搭建医药广告发布平台。
汉森利用天元这个日益强大的公司作为后盾,似乎在武汉作为平价药店,腰板也挺直了许多。但是叶柏森说,虽然我们这些平价药店逐渐发展,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但是仍不能掉以轻心,也许他们这一举措早已被人盯上了,所以接下来他们仍然面对着市场上更大的竞争。
2008年:“嫁”给马应龙
2008年,分布在武汉三镇的24家汉深大药房悄然变身“马应龙汉深大药房”。马应龙是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才“迎娶”到汉深大药房。2007年8月,马应龙正式与汉深达成股权合作协议。马应龙出资3000万,拿下汉深54%的控股权,另外46%则仍由汉深创始人叶柏森个人持有。依照收购计划,两年内完成换牌和整合工作,叶柏森仍担任马应龙汉深大药房的总经理。
马应龙药业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建于明朝万历十年。汉森“嫁”给资本和资历如此雄厚的马应龙,可想而知汉深今后的发展应该是一路畅通。
汉深药店的董事长叶柏森说,嫁给马应龙也是汉深发展的需要,不过,汉深也不是没有资本的,汉深大药房是武汉平价药店的先行者之一,其平价大卖场知名度很高,同时管理水平也很高,这正是马应龙收购汉深所需要的。除了品牌全部整合在马应龙大药房旗下,这些门店基本上由原班人马独立经营。这对汉深的人马并没有造成损失,也稳重了内部人员的恐慌。
汉深背靠这棵大树,对天元公司也是一种支持,本身天元代理一些品种,马应龙也有一定需要。马应龙药店年销售规模有1亿多元,汉深大药房在一两年后如果融入到马应龙药业,那对汉深影响肯定很大。马应龙在全省进行了招亲,年内再次收购40家门店,并将成为华中药业“一哥”地位。其中马应龙不仅收购了汉深大药房,同时还以700万收购了中南爱欣大药房78%的股权。面对东家这个强大实力的马应龙,那汉深大药房将来是向马应龙,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次汉深应该不会再为其他的势力而受惊,可以稳当地做好自己的药店。
开药店,办个证有多难?
《钱神论》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一点不假。小丁再次拿着资料到了药监局,小孙从椅子上站起来,“怎么还让局长打电话?我不是正在给你办吗?”顿了顿,接着说,“你找局长也得通过我这,明白吗?”
关于审批难有句顺口溜:审批审批,给钱就批。换言之,就是不拿钱打点一下,跑一百趟也不批,跑一百次也不合格,骨头里也能挑出刺来。但是把重要的人物打点好了,什么都好办,不就一张纸吗!
小丁根据居住在郊区的打工者买药难的实际情况,筹集资金准备开一个平价药房。从来没有跟药监局打过交道的他,算是领教了药监局工作人员的牛气。他到区药监局咨询了开办药店需要提供哪些申请资料和场地建设问题。办公大厅的一位姓孙的工作人员简单说了几句后,嘴一撅:“那边有资料,自己去看。”小丁反复看了一个多小时,有些问题不怎么明白,便问小孙。小孙爱理不理:“看不明白办什么药店。”小丁一愣,心想他怎么能这么说话。不想又被小孙抢白了一句:“什么时候看明白了,再来。”
小丁气呼呼地回到家,跟妻子说“不开了”。妻子听了丈夫的诉苦,安慰道:“不要灰心,现在就这个社会,谁叫咱不当官呢?”小丁请教了其他已经开办了药店的人之后,便按照要求开始准备申请资料,整理厂房,过了半个月,他拿着申请资料到了药监局。小丁不在,另外一位办事员漫不经心地翻了一下:“材料太简单,回去重新写。”然后,又拿了一张表格给小丁。回来后,重新写了材料,并填写了表格,又去了药监局。小孙看了看材料,用手一推:“不行,不行,回去重写。”指着表格上填错了一个字,眼睛一瞪:“干事这么毛糙,开什么药店,重填!”几番折腾后,妻子托人认识了区药监局钱局长,让朋友塞了5万元给钱局长。
《钱神论》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一点不假。小丁再次拿着资料到了药监局,小孙从椅子上站起来:“怎么还让局长打电话?我不是正在给你办吗?”顿了顿,接着说,“你找局长也得通过我这,明白吗?”小丁皮笑肉不笑地说:“明白,明白。”材料总算合格了。
下一步是场地标准验收。小丁找专门设计过药店厂房的师傅,把场地按照标准装修好了。前后三次请药监局人员来验收,打了十几次电话。每次都是:“忙着呢?你以为这么大个城市就你一个人开药店?”时不时还吼上一句:“脑袋进水了是不是?——不懂事!”然后电话一摔。没办法,小丁又给局长打电话。局长让他明天去找他们。小丁去了,找到科长,科长说:“回去吧,去的时候会提前通知你。”小丁等了一个星期,还不见通知,又给科长打电话,科长态度出奇地好:“好、好、好!过了这两天就去。”又过了一星期,还是没有来。小丁再次给局长打电话。第二天,科长带着两个人开着车来了。把房子详细看了一遍,告诉他起码有6个地方不合格,必须按照标准做:“差一点都不批,找局长也没用。”这可把小丁给难坏了,找装修师傅商量,师傅说那就再改整一下。整好之后,小丁请科长再来验收。整整等了一个月,科长来了。转了一圈,又说出了一大堆毛病。装修师傅叹了口气说:“赶紧送吧,一送就合格了。”小丁说已经给局长送了。“县官不如现管。”小丁按照师傅的意思,托人送了1万元给科长。科长当场拍板:“合格!”经过旷日持久的周旋,小丁的第一家药店终于开张了。
因为药品比市里便宜很多,小丁的生意出奇的好。于是,小丁准备再开两家。这一次,他没有按第一家药店的步骤走。先是约科长到大酒店嘬了一顿,之后是桑拿,一个晚上6000大洋就没了。
钱花了,事果然好办,一年内小丁开了4家连锁店。
后来,因为有的许可证是市卫生局发的,区药监局的小孙通知他换证。小丁去了,小孙让他把每个店里的资料都拿来。这个认证那个认证,一个店就有一大摞子。要是全部带去,有一人高。他只带了一个店的资料去,小孙一看,说必须都带来。小丁说,药店都开一年多了,各种手续都齐全,又是连锁店,为什么非要都带来呢?这不是出难题吗?小孙气咻咻地说:“不懂规矩是吧?不满意你投诉啊!”
被小孙一激,小丁也来了火气:“你们这些雁过拔毛的家伙,纳税人白养活你们了!”小孙也火了:“两天之内不拿来换证,从网上给你销掉!”小丁火冒三丈:“你销掉我的资料,我打掉你的饭碗,不服气试试!”不知怎地,小孙一下子瘪了下去,再没敢吱声。
……
如今,对某些行政审批部门而言:大权大卡,小权小卡,无权不卡。对老百姓来说,与其公家有人,不如自己有钱。
有道是,人一辈子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亡,而是活着。对于平民百姓,尤其如此。
开药店究竟多赚钱?
几年前,医药零售业人士感叹中国现在的药店多如米铺。一方面说明其分布日益广泛,另一方面也表明竞争趋于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全球,以往关注新经济的资本力量转身布局传统医药行业,在其助力下,新药店层出不穷、药店并购案此起彼伏。目前,全国零售药店已超过34万家。同时,新医改兴建大量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这些都使得传统医药零售业遭逢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全国形势如此,武汉的药店又如何呢?对此,我们带着几个问题请教武汉大学相关专业的黄教授帮助解答。
《商道》记者:黄教授您好,现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下武汉药品零售业的现状。
黄教授:好的。武汉药品零售业这几年的形式总结起来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目前主要有这几个情况限制了它的发展:第一、药店比米店多。药店密度过大加剧了市场竞争。第二、药品市场混乱。药店卖保健品、不正规的药品、食字号产品、小厂的药品,其中的利润比较高,而这些产品政府没有给予指导价。第三、武汉药店执业药师配备率不足四成。武汉市现有零售药店2576家,已经配备执业药师的只有约700余家,配备率不足40%。由于药店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经常发生用药不安全事故,还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第四、连锁店连而不锁。不少药店在换证受阻或无望的窘境下,为求生存,不得不以加盟的形式“卖身”投入连锁药店的旗下。而其中的连锁总店根本不会扶持它的加盟者,使得这些店成为“连锁店孤儿”。第五、医保卡成为了购物卡。药店现在不单经营药品,还经营日用品。于是,市民经常使用医保卡,在药店里购买非药品。
《商道》记者:当下仍然有不少人准备开药店,那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说下药店的利润有多大呢?
黄教授:任何行业都有自身的缺陷和内部的矛盾,不能说有问题就不跨入这个行业。首先应该把市场考察清楚,然后再掂量是否开店。对于武汉的药店来说,开药店的利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老百姓对药物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所以一般到药店买药时都是比较相信导购员推荐的药品。一般的药店会将药分成A、B、C、D级,利润按顺序递减,首推药利润为40%,最高可达80%。中国人有一种思想,他们认为只要东西贵,就一定是好产品,结果是高价购买了低质药,让药商赚足了钱,这些不规范现象都将在2010年因市场竞争得到自发的改善。然而,加盟到品牌药店,利润也是很大的,例如普安大药房和百姓大药房,店铺在50平方米左右,月营业额也都维持在5到8万元左右。
《商道》记者:药店的要求确实不同与其他行业,毕竟关系到百姓的健康。您现在武汉药品的零销售面临着哪些竞争?
黄教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哪个行业都避免不了竞争,医药行业也是如此。它主要面临四种竞争:第一、规模竞争,从个体药店发展到连锁药店是中国药品零售业的一大进步。连锁经营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药品零售业,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连锁经营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二、服务竞争。当规模竞争到一定阶段后,服务成为药品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成为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在一定时期被作为药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价格竞争。服务是一种高成本的投入,现在的消费者是对服务要求是越来越高,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包袱。“薄利多销”已经成为企业满足消费者的最好选择,因此武汉出现了多家平价超市,比如汉深大药房、隆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都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第四、产品竞争。当价格竞争到一定程度之后,价格优势就体现不出来,那产品的质量成为零售业新的竞争手段。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稳住市场地位,并收购实力较弱的零售店,还有一小部分药店在竞争中悄然地退出市场。
《商道》记者:武汉药店新局面,让人很担忧的,您能不能谈下武汉药品零售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黄教授:就目前武汉药品零售业整体情况观察,可预测,药店的发展将会出现这几个趋势:首先是由分散走向集中:以区域性强势连锁为市场主导,以跨区域连锁为市场补充,单体店生存越来越艰难。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兼并重组、异地开店,从区域性连锁走向全国性连锁,不断蚕食和挤压各地的单体药店。
然后就是品类优势在市场上的体现越来越明显:满足商圈的最大需求。品类管理近两年成为业内热点,商品的品类结构也因此成为业内的秘密。各企业在品类结构上均有了自己的取舍,如老百姓大药房的大卖场业态选择的是尽量多的商品满足率,其全国系统总共有近20000个品规;而中型卖场芝林大药房选择的商圈满足率,争取以500—600个品规做到社区或小商圈中的最大满足;而一般的小社区药店主要在日常用药与应急用药方面做到最大满足。
最后是企业营销方面表现出差异化竞争趋势。药品零售业走出原始阶段的单纯价格战,各业态根据自身的定位,开始了差异化的竞争。除了价格、品种外,会员制、社区活动、专业服务水平、公益活动、免费项目等,成为药店竞争的重要措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是多元化的先行者,美国非医药类商品的销售收入已占40%以上。多元化经营也是药店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武汉应多借鉴外国药店经营的模式和管理。
编者按:武汉药店零售业现在出现瓶颈状态,也许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药店行业将会迎来新的转机。闯过这一关,也许药店将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毕竟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
康熙看病
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各大臣及宫中御医束手无策。
一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康熙心想,何许人如此用功,想看个明白?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挑灯夜读。此人见有来客夜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郎中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绝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
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第四天,康熙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鱼跃龙门。”康熙说道:“先生,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郎中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先生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郎中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凌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郎中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先生,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第二天,郎中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郎中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郎中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
郎中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果然,没过多久,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郎中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郎中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小爱的人为了自己、家庭活着,大爱的人是为了世人活着!
(策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