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景山区“东临帝阙,西濒浑河”,距天安门16千米。处在长安街的西向延长线上。总面积84.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6万,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城市绿化覆盖率居北京城区第一,获得“国家卫生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石景山区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日,笔者走访了苹果园街道的西山枫林社区二期、金顶街街道和八宝山街道,所见所闻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石景山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系统化、精细化和广大市民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一、政府主导,全力推动垃圾分类系统建设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方案具体是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石景山区积极构建区、街、社区、物业四级管理网络,组建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或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健全了生活垃圾组织领导、设施配置、体系建设、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工作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事前谋划部署、事中检查调度、事后评比奖励,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垃圾分类体系的衔接是关系垃圾分类成败与成效的关键因素。工作中着重抓好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发挥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优势,带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小区齐心协力,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采取检查通报、表彰奖励、考核培训等多种方式,深化责任落实,细化责任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对三类垃圾、四大环节体系衔接情况进行公示,鼓励社会监督,确保各环节衔接实质到位。
2011年石景山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共有45个,涉及6万户家庭、16万人口。经过一年的努力,45个试点小区基本完成了垃圾分类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采购了240升、120升和60升公用垃圾桶5310个,户用垃圾桶7.5万个,其中3.5万个为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二合一的组合式分类垃圾桶,购置环保垃圾袋3900万个。结合垃圾收集站点实际,组织安装了不锈钢垃圾分类指示架800余套,方便市民准确了解垃圾分类要求。组织对全区43座垃圾楼进行了升级改造。配置“绿袖标”指导员815名,围绕着“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分类投放环节,通过宣传引导、二次分拣等措施力促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到位;在分类收集环节,推行“桶换桶”收集方式,通过配置电瓶车和电动车提高垃圾收集效率;在分类运输环节,着重抓好厨余垃圾的“点对点”运输,在垃圾楼改造工作全部结束前通过8台厨余垃圾车直接运送至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确保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检查考核是重要一关。2011年初,建立垃圾分类专业检查队伍和检查制度,采取“日检查、月评价、年考核”的形式,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进行检查考评。检查人员分为两组,以固定、问评、抽查等多种方式在早7∶00—9∶00,晚18∶00—20∶30两个时间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垃圾分类容器是否干净整洁、标识齐全,是否按照标准分类摆放,是否实现分类收集和运输,包括居民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以及“绿袖标”指导员上岗履职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为提升绿袖标指导员履职效能,从有限的垃圾分类资金预算中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对绿袖标指导员表彰奖励,对按时上岗、规范履职的指导员发放奖励补助。
另外,石景山区政府机关带头,践行垃圾分类。自2003年开始,各办公室摆放分类垃圾小桶,楼层公共区域摆放可回收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分类后的垃圾分别由相关资质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据统计,全年共清理分类垃圾140080公斤,其中厨余垃圾92980公斤,回收可再利用物资折合现金8919元。区政府机关2009、2010连续两年被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首都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贡献奖。
二、以厨余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实施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
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是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厨余垃圾是指居民家庭中产生的易腐性食物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一般来说,厨余垃圾量占到家庭生活垃圾量的40%以上,这些汤汤水水、油盐混杂的厨余垃圾一旦进入到生活垃圾中,便使其中的废纸、塑料瓶罐等失去回收利用价值。
厨余垃圾的分离和处理,有利于垃圾处理的后期分选和再利用,是实现垃圾综合利用和焚烧的前期保障。为此,石景山区采购了8台厨余垃圾运输车,按照垃圾分类小区的位置排班设点,每台车负责清运6-9个小区的厨余垃圾,每个分类小区设置2-3个集中收集点,实行定车、定人、定时、定点、定路线“五定”收集运输,确保所有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全部运往大兴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理。
三、走入街道社区,宣传实践活动如火如荼
■西山枫林社区二期:社区宣传真到位,入户指导见成效
与其他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不同,西山枫林社区二期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来自石景山区福田寺、佟家坟、南平庄和海淀区四季青、西下庄、杏石口等地拆迁的村民。这些居民以前都住在农村自家盖的小院里,对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这些名词没什么概念。这给居委会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这一点,居委会的卫生主任李大姐可是深有感触。“别说把垃圾分成三类投放了,以前我们这楼刚建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顺着窗户扔垃圾呢,还有人把垃圾袋直接放在楼道里,多不卫生啊。”
在这种条件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反复讨论,最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宣传动员上。在社区宣传栏里贴垃圾分类的海报,在垃圾桶边设分类提示牌,楼门里放垃圾分类展板,向居民发放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并把社区居民分成两类,一类是平时在家的老人、小孩,小时工和保姆;一类是周末在家的广大上班族。对第一类居民的宣传工作比较好开展,在社区里碰上,聊家常的时候就多说说垃圾分类。这些老人可是在家里分垃圾的主力军。 “垃圾有毒有害,扔出来也没地放,现在我们北京城都要被垃圾包围了,只有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才是解决的办法,政府出了这么多钱给大家配发了垃圾桶和垃圾袋,我们就应该把垃圾分类放,只有最没用的才去填埋处理。”居委会主任吴大姐如是说。在居委会里,人人都是宣传员,每个月都要给社区里的绿袖标指导员进行培训。一是为了让“绿袖标”进一步履行好职责,对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对垃圾分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改进措施;三是规范垃圾分拣登记制度,给分得好的家庭发放兑换券,换些小奖品。
更难得的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放弃周末休息,轮流上门走访,对平时不在家的上班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实操指导。由于年轻人对居委会的大爷大妈们不太熟悉,一开始这项工作没少吃闭门羹,后来随着宣传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绿袖标指导员们的悉心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渐渐地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现在整个小区垃圾分类的认知度是100%,初次的正确投放率也能达到40%-50%。
■久筑社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
利用寒假时间,久筑社区组织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活动,主要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要从小做起”的理念,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带动作用。
活动当天,50多名社区居民和孩子们一起,通过观看宣传片、有奖竞答、分类实践等共同学习垃圾分类。“再不进行垃圾分类,我们的北京城就要被垃圾包围了!”孩子们一边观看宣传片,一边颇为严肃地讨论着。到了有奖竞赛环节,孩子们一边举手一边跟父母小声讨论,“妈妈的化妆品是不是应该扔在可回收桶里啊?”“爸爸,落叶是不是应该属于厨余垃圾啊?”小小竞赛,巩固了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
最后,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区,请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讲解,并通过模拟卡片和实际物品让孩子们动手参与了垃圾分类投放过程。当孩子们看到指导员在寒风中认真检查居民所扔垃圾的分类情况并把归置错误的垃圾拣出来时,纷纷下决心,“一定要在家认真分垃圾,不给叔叔阿姨添麻烦。”
■金顶街街道:践行周四减量日,主题策划内容全
走进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这里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5个参赛家庭激烈角逐,必答题,抢答题,挑错题还有动手环节,大家都赛劲十足。
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韦静介绍说,从2011年初开始,除了重大节日每周的周四,金顶街街道都要举办减量日的宣传实践活动,到现在已经40多个了。街道举办过废旧物品DIY制作、垃圾分类摄影展、低碳环保进小学、编排垃圾分类的诗歌舞蹈、制作条幅宣传板……保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街道还订做了书包、笔、环保袋等小礼品作为奖励发放个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同时坚持入户宣传,金顶街的16个社区保证知晓达到100%。
除了全方位的宣传活动,金顶街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还从精细管理方面入手,把社区物业纳入到“绿袖标”和志愿者队伍,增强物业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度。同时给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协管员增加了一项任务,就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如果协管员在日常巡查中看到某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做的不到位,可以拍下照片上传到监督平台,由区里进行督促整改。
■八宝山街道:垃圾分类办讲座,居民参与收获多
八宝山街道办事处,中华环保基金会的田老师正在这里讲课。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个社区的大爷大妈们,他们拿着《绿娃在行动》的宣传册认真听讲。
田老师先说了垃圾的危害,又介绍了现在的处理技术,还准备了垃圾分类的道具,请居民上台来分一分。
“大妈,这大骨棒可不是厨余垃圾,虽然它也是在厨房产生的,但不易腐烂堆肥,应是其他垃圾。”
“大爷,茶叶渣可是餐厨垃圾,您回家别放错了。”
……
一堂课下来,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对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表示以后先从自家做起,分好垃圾做表率。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一场移风易俗的人民战争,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在分类系统建设上,还是在市民的知晓率、正确投放率上,每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可喜可贺的。每播撒下一颗善意、环保的种子,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培育下,都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根植于市民心中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理念,将支撑起一个环境更美好、更和谐的城市。
(责任编辑:赵静)
近日,笔者走访了苹果园街道的西山枫林社区二期、金顶街街道和八宝山街道,所见所闻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石景山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系统化、精细化和广大市民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一、政府主导,全力推动垃圾分类系统建设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方案具体是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石景山区积极构建区、街、社区、物业四级管理网络,组建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或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健全了生活垃圾组织领导、设施配置、体系建设、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工作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事前谋划部署、事中检查调度、事后评比奖励,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垃圾分类体系的衔接是关系垃圾分类成败与成效的关键因素。工作中着重抓好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发挥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优势,带动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小区齐心协力,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采取检查通报、表彰奖励、考核培训等多种方式,深化责任落实,细化责任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对三类垃圾、四大环节体系衔接情况进行公示,鼓励社会监督,确保各环节衔接实质到位。
2011年石景山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共有45个,涉及6万户家庭、16万人口。经过一年的努力,45个试点小区基本完成了垃圾分类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采购了240升、120升和60升公用垃圾桶5310个,户用垃圾桶7.5万个,其中3.5万个为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二合一的组合式分类垃圾桶,购置环保垃圾袋3900万个。结合垃圾收集站点实际,组织安装了不锈钢垃圾分类指示架800余套,方便市民准确了解垃圾分类要求。组织对全区43座垃圾楼进行了升级改造。配置“绿袖标”指导员815名,围绕着“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分类投放环节,通过宣传引导、二次分拣等措施力促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到位;在分类收集环节,推行“桶换桶”收集方式,通过配置电瓶车和电动车提高垃圾收集效率;在分类运输环节,着重抓好厨余垃圾的“点对点”运输,在垃圾楼改造工作全部结束前通过8台厨余垃圾车直接运送至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确保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检查考核是重要一关。2011年初,建立垃圾分类专业检查队伍和检查制度,采取“日检查、月评价、年考核”的形式,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进行检查考评。检查人员分为两组,以固定、问评、抽查等多种方式在早7∶00—9∶00,晚18∶00—20∶30两个时间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垃圾分类容器是否干净整洁、标识齐全,是否按照标准分类摆放,是否实现分类收集和运输,包括居民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以及“绿袖标”指导员上岗履职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为提升绿袖标指导员履职效能,从有限的垃圾分类资金预算中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对绿袖标指导员表彰奖励,对按时上岗、规范履职的指导员发放奖励补助。
另外,石景山区政府机关带头,践行垃圾分类。自2003年开始,各办公室摆放分类垃圾小桶,楼层公共区域摆放可回收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分类后的垃圾分别由相关资质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据统计,全年共清理分类垃圾140080公斤,其中厨余垃圾92980公斤,回收可再利用物资折合现金8919元。区政府机关2009、2010连续两年被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首都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贡献奖。
二、以厨余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实施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
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是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厨余垃圾是指居民家庭中产生的易腐性食物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一般来说,厨余垃圾量占到家庭生活垃圾量的40%以上,这些汤汤水水、油盐混杂的厨余垃圾一旦进入到生活垃圾中,便使其中的废纸、塑料瓶罐等失去回收利用价值。
厨余垃圾的分离和处理,有利于垃圾处理的后期分选和再利用,是实现垃圾综合利用和焚烧的前期保障。为此,石景山区采购了8台厨余垃圾运输车,按照垃圾分类小区的位置排班设点,每台车负责清运6-9个小区的厨余垃圾,每个分类小区设置2-3个集中收集点,实行定车、定人、定时、定点、定路线“五定”收集运输,确保所有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全部运往大兴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理。
三、走入街道社区,宣传实践活动如火如荼
■西山枫林社区二期:社区宣传真到位,入户指导见成效
与其他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不同,西山枫林社区二期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来自石景山区福田寺、佟家坟、南平庄和海淀区四季青、西下庄、杏石口等地拆迁的村民。这些居民以前都住在农村自家盖的小院里,对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这些名词没什么概念。这给居委会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这一点,居委会的卫生主任李大姐可是深有感触。“别说把垃圾分成三类投放了,以前我们这楼刚建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顺着窗户扔垃圾呢,还有人把垃圾袋直接放在楼道里,多不卫生啊。”
在这种条件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反复讨论,最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宣传动员上。在社区宣传栏里贴垃圾分类的海报,在垃圾桶边设分类提示牌,楼门里放垃圾分类展板,向居民发放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并把社区居民分成两类,一类是平时在家的老人、小孩,小时工和保姆;一类是周末在家的广大上班族。对第一类居民的宣传工作比较好开展,在社区里碰上,聊家常的时候就多说说垃圾分类。这些老人可是在家里分垃圾的主力军。 “垃圾有毒有害,扔出来也没地放,现在我们北京城都要被垃圾包围了,只有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才是解决的办法,政府出了这么多钱给大家配发了垃圾桶和垃圾袋,我们就应该把垃圾分类放,只有最没用的才去填埋处理。”居委会主任吴大姐如是说。在居委会里,人人都是宣传员,每个月都要给社区里的绿袖标指导员进行培训。一是为了让“绿袖标”进一步履行好职责,对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对垃圾分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改进措施;三是规范垃圾分拣登记制度,给分得好的家庭发放兑换券,换些小奖品。
更难得的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放弃周末休息,轮流上门走访,对平时不在家的上班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实操指导。由于年轻人对居委会的大爷大妈们不太熟悉,一开始这项工作没少吃闭门羹,后来随着宣传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绿袖标指导员们的悉心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渐渐地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现在整个小区垃圾分类的认知度是100%,初次的正确投放率也能达到40%-50%。
■久筑社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
利用寒假时间,久筑社区组织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活动,主要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要从小做起”的理念,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带动作用。
活动当天,50多名社区居民和孩子们一起,通过观看宣传片、有奖竞答、分类实践等共同学习垃圾分类。“再不进行垃圾分类,我们的北京城就要被垃圾包围了!”孩子们一边观看宣传片,一边颇为严肃地讨论着。到了有奖竞赛环节,孩子们一边举手一边跟父母小声讨论,“妈妈的化妆品是不是应该扔在可回收桶里啊?”“爸爸,落叶是不是应该属于厨余垃圾啊?”小小竞赛,巩固了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
最后,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区,请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讲解,并通过模拟卡片和实际物品让孩子们动手参与了垃圾分类投放过程。当孩子们看到指导员在寒风中认真检查居民所扔垃圾的分类情况并把归置错误的垃圾拣出来时,纷纷下决心,“一定要在家认真分垃圾,不给叔叔阿姨添麻烦。”
■金顶街街道:践行周四减量日,主题策划内容全
走进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这里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5个参赛家庭激烈角逐,必答题,抢答题,挑错题还有动手环节,大家都赛劲十足。
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韦静介绍说,从2011年初开始,除了重大节日每周的周四,金顶街街道都要举办减量日的宣传实践活动,到现在已经40多个了。街道举办过废旧物品DIY制作、垃圾分类摄影展、低碳环保进小学、编排垃圾分类的诗歌舞蹈、制作条幅宣传板……保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街道还订做了书包、笔、环保袋等小礼品作为奖励发放个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同时坚持入户宣传,金顶街的16个社区保证知晓达到100%。
除了全方位的宣传活动,金顶街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还从精细管理方面入手,把社区物业纳入到“绿袖标”和志愿者队伍,增强物业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度。同时给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协管员增加了一项任务,就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如果协管员在日常巡查中看到某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做的不到位,可以拍下照片上传到监督平台,由区里进行督促整改。
■八宝山街道:垃圾分类办讲座,居民参与收获多
八宝山街道办事处,中华环保基金会的田老师正在这里讲课。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个社区的大爷大妈们,他们拿着《绿娃在行动》的宣传册认真听讲。
田老师先说了垃圾的危害,又介绍了现在的处理技术,还准备了垃圾分类的道具,请居民上台来分一分。
“大妈,这大骨棒可不是厨余垃圾,虽然它也是在厨房产生的,但不易腐烂堆肥,应是其他垃圾。”
“大爷,茶叶渣可是餐厨垃圾,您回家别放错了。”
……
一堂课下来,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对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表示以后先从自家做起,分好垃圾做表率。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一场移风易俗的人民战争,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在分类系统建设上,还是在市民的知晓率、正确投放率上,每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可喜可贺的。每播撒下一颗善意、环保的种子,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培育下,都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根植于市民心中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理念,将支撑起一个环境更美好、更和谐的城市。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