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对工作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具有较大作用,如何创新校对工作,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注意知识的积累;其次要坚持科学的校对工作制度,使用人机结合完善校对工作。
【关键词】人文 科技 校对
当今新闻出版行业里的校对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过去有所提高。以笔者所在的报社为例,五个责任校对,三个为本科毕业,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毋庸置疑具有较大作用。那么,在具备了学历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校对人员又该如何紧跟发展趋势,尽到“守门员”的职责,把好校对的质量关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也许对校对人员有所帮助。
正确对待校对工作
现在的编辑很多都是身兼多职,搞策划,搞发行,采访写稿等,众多事务缠于一身,自然花在编稿上面的精力就会少很多,错误也就五花八门。而专业从事校对的人员只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一现象,也就不会有多少抵触情绪。从事校对这项工作,说到底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它不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照着原稿一字一句地勘校。认清这一点,校对人员就会放开思想上的束缚,视出版物质量为生命,以纠错为己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作者负责,为读者负责。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他把校对摆在和创作等同的位置,给校对一个明确的责任定位。校对人员应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从事编校工作,像春秋的宋国大夫正考夫,西汉的刘向,清朝的顾广圻以及近代的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等,他们都在编校方面为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校对人员对清样上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可小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头脑清醒,带着问题去看。只要我们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欣赏别人的作品,静下心来好好去读别人的文章,就不会觉得沉闷,不会觉得厌烦,相反,会觉得轻松愉悦。既然从事这一职业,就要抱着愿做一个无名小卒,默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坚持科学的校对工作制度
在具备了正确的态度之后,制定并坚持科学的校对工作制度和掌握校对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中国版协校对委员会的周奇先生在《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一文中,提出了建立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主张。其中有三校一读对片制度、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在校对过程中,都是由责任校对一人包揽三次校对,承担所有校对的任务。例如,对原稿负责,消灭排字错误,发现原稿错漏和不妥之处,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等,也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还包括理论、思想、政治观念和法律、政策等方面。
使用人机结合完善校对工作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校异同正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校是非。传统的校对方法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现在的校对方法主要有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通读法和电脑校对。这里所讲的人机结合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再用电脑软件校对。虽然黑马校对软件在查检错别字、专用名词及成语方面,识别率非常高,给校对人员提供了很大帮助,但还不能代替人工校对。毕竟机器是死的,它的设计者主要根据“词组校对”原则设计,而不管整句话的意思,而且在许多容易混淆的同音字词方面,校对软件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例如“推脱”和“推托”,“淡薄”和“淡泊”“启示”和“启事”等等。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出版物的准确性。
注意知识的积累
做好校对工作是不容易的,一些校对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了。从提心吊胆到坦然地面对每一天工作,这其中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首先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最新规范,掌握异体字、异形词和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照,熟悉通用字表;对一些常用错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勤记勤看,时间一长,就会慢慢转变为己有,再遇到时就很容易纠出来。例如,2012年4月9日一版“戴着颈托上班的法官”一文,出现在校样上的标题是“带着颈托上班的法官”,戴项链、戴帽子,都知道用“戴”,戴着颈托作为不常见的词语,很多时候就容易被搞错。而对校对人员来说,正因掌握这两个字的区别,所以能纠正过来。其次要经常浏览网页,注意收集并尽可能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如今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些甚至被广泛应用到纸质媒体中来,比如,“给力”一词,第一次在校样上看到时非常疑惑,怎么都觉得不合语言规范,后来上网搜索“给力”一词,原来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就使用了该词,并且该词最早出现于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就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给面子”。“给力”作为感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酷”的意思。用作动词,就是“给力力量”和“加油”的意思。最后要加强阅读。包括专业知识方面和其他的杂书,要广泛阅读。阅读对于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识是无限和不断更新的,哲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圆圈作比喻,圆圈内表示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沿表示未知的世界。他说:“知识掌握得越多,好比圆圈越大,而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大,这样,你的未知世界不是更大了吗!”长期坚持多阅读,就会见识多广,厚积薄发,相信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江苏法制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人文 科技 校对
当今新闻出版行业里的校对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过去有所提高。以笔者所在的报社为例,五个责任校对,三个为本科毕业,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毋庸置疑具有较大作用。那么,在具备了学历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校对人员又该如何紧跟发展趋势,尽到“守门员”的职责,把好校对的质量关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也许对校对人员有所帮助。
正确对待校对工作
现在的编辑很多都是身兼多职,搞策划,搞发行,采访写稿等,众多事务缠于一身,自然花在编稿上面的精力就会少很多,错误也就五花八门。而专业从事校对的人员只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一现象,也就不会有多少抵触情绪。从事校对这项工作,说到底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它不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照着原稿一字一句地勘校。认清这一点,校对人员就会放开思想上的束缚,视出版物质量为生命,以纠错为己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作者负责,为读者负责。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他把校对摆在和创作等同的位置,给校对一个明确的责任定位。校对人员应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从事编校工作,像春秋的宋国大夫正考夫,西汉的刘向,清朝的顾广圻以及近代的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等,他们都在编校方面为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校对人员对清样上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可小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头脑清醒,带着问题去看。只要我们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欣赏别人的作品,静下心来好好去读别人的文章,就不会觉得沉闷,不会觉得厌烦,相反,会觉得轻松愉悦。既然从事这一职业,就要抱着愿做一个无名小卒,默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坚持科学的校对工作制度
在具备了正确的态度之后,制定并坚持科学的校对工作制度和掌握校对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中国版协校对委员会的周奇先生在《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一文中,提出了建立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主张。其中有三校一读对片制度、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在校对过程中,都是由责任校对一人包揽三次校对,承担所有校对的任务。例如,对原稿负责,消灭排字错误,发现原稿错漏和不妥之处,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等,也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还包括理论、思想、政治观念和法律、政策等方面。
使用人机结合完善校对工作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校异同正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校是非。传统的校对方法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现在的校对方法主要有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通读法和电脑校对。这里所讲的人机结合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再用电脑软件校对。虽然黑马校对软件在查检错别字、专用名词及成语方面,识别率非常高,给校对人员提供了很大帮助,但还不能代替人工校对。毕竟机器是死的,它的设计者主要根据“词组校对”原则设计,而不管整句话的意思,而且在许多容易混淆的同音字词方面,校对软件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例如“推脱”和“推托”,“淡薄”和“淡泊”“启示”和“启事”等等。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出版物的准确性。
注意知识的积累
做好校对工作是不容易的,一些校对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了。从提心吊胆到坦然地面对每一天工作,这其中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首先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最新规范,掌握异体字、异形词和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照,熟悉通用字表;对一些常用错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勤记勤看,时间一长,就会慢慢转变为己有,再遇到时就很容易纠出来。例如,2012年4月9日一版“戴着颈托上班的法官”一文,出现在校样上的标题是“带着颈托上班的法官”,戴项链、戴帽子,都知道用“戴”,戴着颈托作为不常见的词语,很多时候就容易被搞错。而对校对人员来说,正因掌握这两个字的区别,所以能纠正过来。其次要经常浏览网页,注意收集并尽可能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如今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些甚至被广泛应用到纸质媒体中来,比如,“给力”一词,第一次在校样上看到时非常疑惑,怎么都觉得不合语言规范,后来上网搜索“给力”一词,原来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就使用了该词,并且该词最早出现于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就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给面子”。“给力”作为感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酷”的意思。用作动词,就是“给力力量”和“加油”的意思。最后要加强阅读。包括专业知识方面和其他的杂书,要广泛阅读。阅读对于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识是无限和不断更新的,哲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圆圈作比喻,圆圈内表示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沿表示未知的世界。他说:“知识掌握得越多,好比圆圈越大,而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大,这样,你的未知世界不是更大了吗!”长期坚持多阅读,就会见识多广,厚积薄发,相信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江苏法制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