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核算人才需求在降低,对业财融合型“管理型”的会计人才需求在上升,这就对高校培养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业财融合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其次探讨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會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业财融合;应用型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会计以会计核算为主,主要集中在记账、报税、报表分析等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脱离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业务流程的事后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对于传统核算的需求正在逐步降低,而对于既有专业技能,又能将专业知识融合到工作实际中的“复合型”人才在不断上升。财政部在2014年10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2016年6月,财政部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进一步明确了“业财融合”这一概念:“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业财融合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它要求财务与业务相结合,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未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这一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共同合作。业财融合有效将财务与业务相结合,提升了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效率,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是财务人员转型的必然选择,也为会计学本科教育带了新机遇和挑战。
二、业财融合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诸波等(2019)运用爬虫技术,分析招聘数据得出信息技术能力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能力,占比达到67%,其中,财务软件占比为54%,办公软件占比为46%,而ERP管理软件占13%。可以看出,传统的手工做账已经逐渐失去就业市场,会计工作已经逐步实现电算化模式,并且财务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逐渐向ERP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二)政策法规熟悉度仍是会计人员的必备要求
会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及《税法》等法律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熟悉程度关系不仅到企业的法律风险,也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细分,政策法规不断发生变更,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税务申报和筹划及各种经营管理活动。
(三)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能力
业财融合趋势下,企业要求财务人员能够统筹财务和业务,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分析,制定出合适的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脱离了业务也就失去了指标的意义。财务分析指标只能作为逻辑分析中的起始点,应结合业务、地区、渠道等更贴近业务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够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更有效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要求会计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会计部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部门而存在的,对内需要上下配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对外需要与审计、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保持广泛的联系,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沟通表达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责任心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财务背后是人的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容易因个人私欲而损害企业利益。财务部门是公司运行的枢纽,财务人员是以数据作为工作基础的,而财务数据的错误会误导业务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因此,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以及职责的重大性,决定了责任心是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当前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亟待改善
高校是我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而教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直接关系人。他们担负着会计的教学及理论研究,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目前高校教师中很多是博士及硕士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虽然部分教师接受过应用能力培训,但这与会计学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传授会计理论,实际上理论与实务的发展速度并不同步,会计实务的发展速度远超于理论,这使得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落后于会计实践,从而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二)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视会计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讲述,主要是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主干课程。实践课程主要是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及EXCEL表的运用。无论在学时还是课程安排上都中理论轻实践,重核算轻管理,没有重视业财融合发展趋势下对数据分析能力及软实力的要求,使得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传输为主,由于专业课课时的限制,理论教学的内容较多,大部分教师很难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而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估体系也驱使学生注重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的教材不当和更新不及时
教材是知识传输的媒介,但目前我国高校在会计学教材的选用中过于强调名人、名出版社,而忽视了教材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同时,因为会计准则、法规的更新速度较快,加上教材出版的时间跨度等原因,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就存在一定的出入。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在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更多地注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軟件的操作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而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同样重要。
四、业财融合趋势下会计学人才培养路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思维,跳出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是需要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业务相结合,不能为了将理论而教学。要用专业财务会计知识为业务做价值评价,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二是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业财融合”更加注重财会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三是需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的水平。高校应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为教师创造接触和参与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将科研工作与会计实践活动相融合,并将研究成果充实到会计理论中。
(二)优化会计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办公软件课程、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加业务课程,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促进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减少并逐步取消手工做账课程,压缩电算化课程,增加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课程。
(三)优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确定合适的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如“会计+信息技术”、“会计+外语”、“会计+工学”等。
(四)提升会计人才的沟通等软实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桥梁,如果一个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和业务技能都非常出色,但却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心中的想法并不能有效讲出来,那么他的建议也不会被接纳,无法形成行动转化,那么出色财务技能和业务技能可能被埋没。因此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沟通等软实力的培养,增加沟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五)教材的选用要以实用性为主
教材的选用要从学校的特点出发,不一定名人、名出版社的就一定是适合本校的。教材的选用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参与到选教材的过程中来,且要让学生对实用的教材进行评价。教材内容和企业要实现“零距离对接”,增加案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本校的条件开发校本教材。组建教材开发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充分开展调研,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重视理论与时间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亚伟,姜珍,刘晓霞.基于“业财融合”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0(22):123-126.
[2] 诸波,张明薇,干胜道.论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财会月刊,2019(7):56-60.
[3]兰柏超.业财融合背景下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9(4):134-138.
【关键词】业财融合;应用型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会计以会计核算为主,主要集中在记账、报税、报表分析等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脱离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业务流程的事后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对于传统核算的需求正在逐步降低,而对于既有专业技能,又能将专业知识融合到工作实际中的“复合型”人才在不断上升。财政部在2014年10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2016年6月,财政部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进一步明确了“业财融合”这一概念:“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业财融合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它要求财务与业务相结合,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未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这一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共同合作。业财融合有效将财务与业务相结合,提升了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效率,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是财务人员转型的必然选择,也为会计学本科教育带了新机遇和挑战。
二、业财融合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诸波等(2019)运用爬虫技术,分析招聘数据得出信息技术能力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能力,占比达到67%,其中,财务软件占比为54%,办公软件占比为46%,而ERP管理软件占13%。可以看出,传统的手工做账已经逐渐失去就业市场,会计工作已经逐步实现电算化模式,并且财务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逐渐向ERP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二)政策法规熟悉度仍是会计人员的必备要求
会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及《税法》等法律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熟悉程度关系不仅到企业的法律风险,也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细分,政策法规不断发生变更,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税务申报和筹划及各种经营管理活动。
(三)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能力
业财融合趋势下,企业要求财务人员能够统筹财务和业务,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分析,制定出合适的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脱离了业务也就失去了指标的意义。财务分析指标只能作为逻辑分析中的起始点,应结合业务、地区、渠道等更贴近业务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够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更有效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要求会计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会计部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部门而存在的,对内需要上下配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对外需要与审计、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保持广泛的联系,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沟通表达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责任心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财务背后是人的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容易因个人私欲而损害企业利益。财务部门是公司运行的枢纽,财务人员是以数据作为工作基础的,而财务数据的错误会误导业务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因此,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以及职责的重大性,决定了责任心是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当前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亟待改善
高校是我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而教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直接关系人。他们担负着会计的教学及理论研究,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目前高校教师中很多是博士及硕士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虽然部分教师接受过应用能力培训,但这与会计学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传授会计理论,实际上理论与实务的发展速度并不同步,会计实务的发展速度远超于理论,这使得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落后于会计实践,从而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二)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视会计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讲述,主要是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主干课程。实践课程主要是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及EXCEL表的运用。无论在学时还是课程安排上都中理论轻实践,重核算轻管理,没有重视业财融合发展趋势下对数据分析能力及软实力的要求,使得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传输为主,由于专业课课时的限制,理论教学的内容较多,大部分教师很难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而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估体系也驱使学生注重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的教材不当和更新不及时
教材是知识传输的媒介,但目前我国高校在会计学教材的选用中过于强调名人、名出版社,而忽视了教材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同时,因为会计准则、法规的更新速度较快,加上教材出版的时间跨度等原因,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就存在一定的出入。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在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更多地注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軟件的操作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而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同样重要。
四、业财融合趋势下会计学人才培养路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思维,跳出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是需要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业务相结合,不能为了将理论而教学。要用专业财务会计知识为业务做价值评价,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二是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业财融合”更加注重财会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三是需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的水平。高校应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为教师创造接触和参与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将科研工作与会计实践活动相融合,并将研究成果充实到会计理论中。
(二)优化会计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办公软件课程、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加业务课程,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促进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减少并逐步取消手工做账课程,压缩电算化课程,增加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课程。
(三)优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确定合适的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如“会计+信息技术”、“会计+外语”、“会计+工学”等。
(四)提升会计人才的沟通等软实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桥梁,如果一个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和业务技能都非常出色,但却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心中的想法并不能有效讲出来,那么他的建议也不会被接纳,无法形成行动转化,那么出色财务技能和业务技能可能被埋没。因此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沟通等软实力的培养,增加沟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五)教材的选用要以实用性为主
教材的选用要从学校的特点出发,不一定名人、名出版社的就一定是适合本校的。教材的选用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参与到选教材的过程中来,且要让学生对实用的教材进行评价。教材内容和企业要实现“零距离对接”,增加案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本校的条件开发校本教材。组建教材开发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充分开展调研,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重视理论与时间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亚伟,姜珍,刘晓霞.基于“业财融合”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0(22):123-126.
[2] 诸波,张明薇,干胜道.论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财会月刊,2019(7):56-60.
[3]兰柏超.业财融合背景下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9(4):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