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一)健全现代农业体系
要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动植物保护、农业机械装备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二)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牧、水产、果品、蔬菜等优势产业。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围绕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改善水生态环境三大目标,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安排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二、加快农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建设
(一)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深入推进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围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搞好经济园区建设,承接城市大工业梯次转移和退城进园。积极培育中小型民营企业,膨胀壮大品牌骨干企业,引进提升集约型外资企业,鼓励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加速构筑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服务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扩大农村消费为目标,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提高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和中介服务、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加快建设以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以市、镇、村连锁店为网络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按照“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要求,促进招商引资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优势资源向强村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的现代城镇村体系。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设施建设,构建起便捷畅通的1小时经济圈。增加对困难镇村通路通水财政补助,确保“十一五”末,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农村公共道路及村内主要道路基本实现硬化。2006年完成农村自来水化工程。逐步推行电话、有线电视和电脑网络“三电合一”,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广户用沼气建设,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环境整治。
(三)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抓好宜林“四荒”、25度以上坡退耕还林、道路河流两旁、农田林网、沿海防护林和村镇绿化,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建立市和市(区)财政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争取实现市(区)域内统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发放标准,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转移7万人以上。
(二)加强卫生体系建设
搞好农村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农村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科技体育事业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和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2006年全面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五)完善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制度
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市产业工人进行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工会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用人单位自律、社会力量监督的新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
五、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镇(街)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区)镇(街)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清理化解村级债务试点。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我们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确保中央的各项价格政策在农村得到认真落实。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努力培育一批示范文明村镇。
(二)加快农村民主法制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村级组织管理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深入推进平安村(居)建设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不断完善基层综治、司法、信访、民事调解“四位一体”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工作联动,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和基层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村(居)。
我们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实行农村干部编制化管理,精简优化村“两委”干部队伍。探索建立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切实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党建带团建和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培养较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农村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一)健全现代农业体系
要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动植物保护、农业机械装备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二)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牧、水产、果品、蔬菜等优势产业。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围绕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改善水生态环境三大目标,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安排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二、加快农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建设
(一)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深入推进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围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搞好经济园区建设,承接城市大工业梯次转移和退城进园。积极培育中小型民营企业,膨胀壮大品牌骨干企业,引进提升集约型外资企业,鼓励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加速构筑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服务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扩大农村消费为目标,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提高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和中介服务、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加快建设以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以市、镇、村连锁店为网络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按照“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要求,促进招商引资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优势资源向强村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的现代城镇村体系。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设施建设,构建起便捷畅通的1小时经济圈。增加对困难镇村通路通水财政补助,确保“十一五”末,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农村公共道路及村内主要道路基本实现硬化。2006年完成农村自来水化工程。逐步推行电话、有线电视和电脑网络“三电合一”,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广户用沼气建设,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环境整治。
(三)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抓好宜林“四荒”、25度以上坡退耕还林、道路河流两旁、农田林网、沿海防护林和村镇绿化,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建立市和市(区)财政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争取实现市(区)域内统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发放标准,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转移7万人以上。
(二)加强卫生体系建设
搞好农村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农村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科技体育事业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和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2006年全面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五)完善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制度
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市产业工人进行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工会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用人单位自律、社会力量监督的新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
五、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镇(街)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区)镇(街)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清理化解村级债务试点。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我们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确保中央的各项价格政策在农村得到认真落实。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努力培育一批示范文明村镇。
(二)加快农村民主法制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村级组织管理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制度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深入推进平安村(居)建设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不断完善基层综治、司法、信访、民事调解“四位一体”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工作联动,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和基层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村(居)。
我们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实行农村干部编制化管理,精简优化村“两委”干部队伍。探索建立村级干部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切实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党建带团建和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培养较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农村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