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教材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要的时候,学生便能从中追寻自己的目的,自行探索思考,不仅学得快,记得牢,能应用,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教材编写中物理内容出现的顺序与方式、每项内容所用的篇幅以及教材中科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都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结构体系:
一、不同版本教材各章节编排与构建特色比较
1 各版本教材章节安排的表征特点:①教材总的章数显得有些偏多;②突出能量和能源的地位,体现人文思想,重视STS知识的渗透;③教材章节安排有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2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看:8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知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所以教材第一册内容的安排对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
3 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来看:各版本教材整体上都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又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内容编排主要从声、光、力、热四个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抽象知识安排在九年级。
4 抛砖引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为了适合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与延续,可以将信息、能源、材料等知识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贯穿于始终。
二、不同版本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特色比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教材编写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并把它们作为呈现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学生自我建构的支点,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的问题系列,从激发学生兴趣和方便探究活动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我们以“凸透镜成像规律”、“浮力”知识为例来具体分析各版本教材知识体系构建:
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构建:光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编写中都注意到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照片来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探究光源、光的传播规律、光的色散和物体呈现各种多彩颜色的奥秘,进而引出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与人教版教材类似,但是采用光具座,而且在教材中利用一幅直观的图片来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探究效率;苏科版教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也有足够的铺垫,但是对于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认识规律相偏离,教学活动组织比较困难,不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本章的内容;沪科版教材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直接安排在光的色散之后,以较少的篇幅介绍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对光的汇聚作用后,即要求学生通过所记录的现象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浮力知识的构建:浮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人教版教材通过鸭子能浮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浮力出发,引入浮力的概念,接下去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科社版教材把浮力内容作为流体力学的一部分,从认识什么是浮力一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物体的沉浮与重力的关系一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阿基米德原理一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的关系一浮力的应用,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了解浮力知识,学生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三、不同版本教材的栏目设置特色比较
1 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简单比较分析,各版本教材栏目设置有以下共同点:注重学生课堂实验探究的体验过程,通过这些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课后的发展空间,给不同学生营造展示个人智慧、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2 各版本教材课堂、课后和课外的栏目数量及功能区分度存在较大差别:从课堂栏目设置来看:人教版将“演示”与“探究”实验明确区分,易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把握;苏科版课堂栏目主要是“活动”,但是“活动”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的区分不明确,与现有的实验器材不完全配套,教师的实验计划很难实施,实验员准备实验难度较大;北师大版教材共设置9个课堂栏目,纷繁复杂,充斥于教材的各个部分,目标不够明确,不太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把握。
各版本教材内容编排和体系的建构基本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顺应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认知过程,但是也各有不足之处。总体来说,沪科版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和思维的理性;人教版教材相比之下显得更大胆,敢于留给学生更多探究的空间;苏科版与教科社版教材在编排和结构方面有很多亮点。初中物理教材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期待真正尽展物理学科魅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让师生都爱不释手的初中物理教材早日出现。
(作者单位:白水)
一、不同版本教材各章节编排与构建特色比较
1 各版本教材章节安排的表征特点:①教材总的章数显得有些偏多;②突出能量和能源的地位,体现人文思想,重视STS知识的渗透;③教材章节安排有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2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看:8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知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所以教材第一册内容的安排对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
3 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来看:各版本教材整体上都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又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内容编排主要从声、光、力、热四个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抽象知识安排在九年级。
4 抛砖引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为了适合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与延续,可以将信息、能源、材料等知识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贯穿于始终。
二、不同版本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特色比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教材编写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并把它们作为呈现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学生自我建构的支点,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的问题系列,从激发学生兴趣和方便探究活动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我们以“凸透镜成像规律”、“浮力”知识为例来具体分析各版本教材知识体系构建:
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构建:光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编写中都注意到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照片来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探究光源、光的传播规律、光的色散和物体呈现各种多彩颜色的奥秘,进而引出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与人教版教材类似,但是采用光具座,而且在教材中利用一幅直观的图片来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探究效率;苏科版教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也有足够的铺垫,但是对于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认识规律相偏离,教学活动组织比较困难,不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本章的内容;沪科版教材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直接安排在光的色散之后,以较少的篇幅介绍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对光的汇聚作用后,即要求学生通过所记录的现象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浮力知识的构建:浮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人教版教材通过鸭子能浮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浮力出发,引入浮力的概念,接下去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科社版教材把浮力内容作为流体力学的一部分,从认识什么是浮力一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物体的沉浮与重力的关系一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阿基米德原理一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的关系一浮力的应用,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了解浮力知识,学生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三、不同版本教材的栏目设置特色比较
1 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简单比较分析,各版本教材栏目设置有以下共同点:注重学生课堂实验探究的体验过程,通过这些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课后的发展空间,给不同学生营造展示个人智慧、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2 各版本教材课堂、课后和课外的栏目数量及功能区分度存在较大差别:从课堂栏目设置来看:人教版将“演示”与“探究”实验明确区分,易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把握;苏科版课堂栏目主要是“活动”,但是“活动”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的区分不明确,与现有的实验器材不完全配套,教师的实验计划很难实施,实验员准备实验难度较大;北师大版教材共设置9个课堂栏目,纷繁复杂,充斥于教材的各个部分,目标不够明确,不太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把握。
各版本教材内容编排和体系的建构基本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顺应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认知过程,但是也各有不足之处。总体来说,沪科版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和思维的理性;人教版教材相比之下显得更大胆,敢于留给学生更多探究的空间;苏科版与教科社版教材在编排和结构方面有很多亮点。初中物理教材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期待真正尽展物理学科魅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让师生都爱不释手的初中物理教材早日出现。
(作者单位: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