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高校“双困生”工作的现状及其成因,并以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恶性事件发生的同时,更要建立对“双困生”物质、心理双方面援助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双困生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a)-0231-01
1 案例简介
小王(化名),系我院一名来自尤溪的08级学生,该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该生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的自卑情绪,高中复读过一年,入学后学习成绩不好,大一、大二期间均有多门补考。2008-2009学年他因补考科目太多,从2008级留级到2009级。小王常常一个人在宿舍睡觉,和宿舍同学以及班级同学缺乏交流。
经过和小王的谈话,我了解到小王高中的时候就早恋,后来分手后性格就很内向,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小王高中复读了一年,以509分的高考成绩考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专业。从入学至今,小王累计补考23门,重修22门。小王多次找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谈话,但效果不明显。2010年9月小王找到我说要申请退学,原因是精力不好,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担心不能修满足够学分毕业。我们建议他去福州煤矿医院接受治疗,经医生诊断其有轻度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小王妈妈辞掉家里的工作来到学校专门照顾小王吃药,同时在北区第二食堂打工。
2010年9月份开始,小王正常参加上课,同时接受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咨询。我安排小王的班级同学和宿舍舍友对他重点关心,多找他聊天和一起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后,小王的学习状态大大提升,睡眠质量也逐步提高,还主动联系同学一起参加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在我的帮助下,小王报名参加勤工俭学,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做清洁卫生工作。
2 案例思考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部分学生因此成了经济和精神的“双困生”。高校“双困生”问题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恶性事件发生。据小王妈妈亲述说,小王高中就性格内向,且有开始厌学和自卑情绪,而且睡眠质量不好,表现出精力不佳以及抑郁的症状。
本次事件中,我迅速介入,找小王谈心,避免了更大的危机发生。并且找小王的妈妈谈心,学生家长和辅导员一起努力,才起到很好的效果。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效果显著。小王妈妈在学校打工,专程帮助他治疗和学习。我也帮小王报名勤工俭学岗位,帮忙缓解经济压力。
3 案例分析和措施
造成“双困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3.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对“双困生”心理失衡的影响极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影响到校园风气。“双困生”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困生”。
3.2 学校适应能力的影響
“双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在融入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3 家庭教育薄弱的影响
家庭教育因素是影响“双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双困生”一般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或城镇的下岗工人家庭,有些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往往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到处奔波打工赚钱,在了解子女心理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
3.4 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也有其个人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在影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抗压力的能力较弱,人格发展有缺陷。
作为辅导员,面对“双困生”的心理冲突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平时要加强对“双困生”的心理特点的了解,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做到对症下药。“双困生”大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争强好胜,但是他们又比较敏感,容易形成情绪上的波动。
其次,要帮助“双困生”采取“自救”的办法,避免“等、靠、要”。“双困生”成长的环境相对艰难,但有些“双困生”的“自救”意识不强,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丧失应有的斗志,更不愿吃苦。他们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是觉得太艰苦,就是觉得丢面子,或者觉得报酬太低,缺乏工作责任心。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减免学费,或从政府或从学校得到高额资助,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穷”不是穷,“志穷”才是穷,贫困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只要能正视自我,顽强拼搏,困难终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贫困是一笔财富,是强者进取的一个阶梯。
第三,建立便捷有效的援助机制,将助困和育人相结合。资助过程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使资助的过程从申请到确定完全公开化。提供一个机会比单纯的捐助资金可能更好,原因是单纯的捐助资金可能容易让他们感到一种压力,而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更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
4 案例点评
教育在先,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全方位的,在小王这件事情上,由于全过程我掌握具体信息并及时跟踪,并做好应急预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我体会到:
(1)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了解实际情况。据了解,我国高校双困生比例居高不下,近年来双困生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平常就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和特殊群体思想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2)将助困和育人相结合,资助过程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使资助的过程从申请到确定完全公开化。引导“双困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勤工俭学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不留盲点。辅导员要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照顾到学生。
(3)辅导员要提高一对一谈话的能力,心理疏导能力,让学生喜欢和自己谈话。工作能力需要平常的积累,需要加强谈话的艺术。和“双困生”发展出一段难得的友情,搭起沟通的桥梁。
(4)辅导员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双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鼓励“双困生”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环境,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自觉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吉莉,刘景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反思与展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 王俊,罗俊,高校“双困生”心理冲突的缓解与矫治,孝感学院学报,2007,(1).
[3] 欧友湘,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
[4] 朱新力,高校双困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5] 李伟元,由具体事例浅谈高校“双困生”相关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关键词:双困生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a)-0231-01
1 案例简介
小王(化名),系我院一名来自尤溪的08级学生,该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该生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的自卑情绪,高中复读过一年,入学后学习成绩不好,大一、大二期间均有多门补考。2008-2009学年他因补考科目太多,从2008级留级到2009级。小王常常一个人在宿舍睡觉,和宿舍同学以及班级同学缺乏交流。
经过和小王的谈话,我了解到小王高中的时候就早恋,后来分手后性格就很内向,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小王高中复读了一年,以509分的高考成绩考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专业。从入学至今,小王累计补考23门,重修22门。小王多次找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谈话,但效果不明显。2010年9月小王找到我说要申请退学,原因是精力不好,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担心不能修满足够学分毕业。我们建议他去福州煤矿医院接受治疗,经医生诊断其有轻度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小王妈妈辞掉家里的工作来到学校专门照顾小王吃药,同时在北区第二食堂打工。
2010年9月份开始,小王正常参加上课,同时接受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咨询。我安排小王的班级同学和宿舍舍友对他重点关心,多找他聊天和一起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后,小王的学习状态大大提升,睡眠质量也逐步提高,还主动联系同学一起参加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在我的帮助下,小王报名参加勤工俭学,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做清洁卫生工作。
2 案例思考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部分学生因此成了经济和精神的“双困生”。高校“双困生”问题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恶性事件发生。据小王妈妈亲述说,小王高中就性格内向,且有开始厌学和自卑情绪,而且睡眠质量不好,表现出精力不佳以及抑郁的症状。
本次事件中,我迅速介入,找小王谈心,避免了更大的危机发生。并且找小王的妈妈谈心,学生家长和辅导员一起努力,才起到很好的效果。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效果显著。小王妈妈在学校打工,专程帮助他治疗和学习。我也帮小王报名勤工俭学岗位,帮忙缓解经济压力。
3 案例分析和措施
造成“双困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3.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对“双困生”心理失衡的影响极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影响到校园风气。“双困生”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困生”。
3.2 学校适应能力的影響
“双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在融入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3 家庭教育薄弱的影响
家庭教育因素是影响“双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双困生”一般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或城镇的下岗工人家庭,有些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往往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到处奔波打工赚钱,在了解子女心理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
3.4 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也有其个人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在影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抗压力的能力较弱,人格发展有缺陷。
作为辅导员,面对“双困生”的心理冲突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平时要加强对“双困生”的心理特点的了解,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做到对症下药。“双困生”大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争强好胜,但是他们又比较敏感,容易形成情绪上的波动。
其次,要帮助“双困生”采取“自救”的办法,避免“等、靠、要”。“双困生”成长的环境相对艰难,但有些“双困生”的“自救”意识不强,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丧失应有的斗志,更不愿吃苦。他们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是觉得太艰苦,就是觉得丢面子,或者觉得报酬太低,缺乏工作责任心。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减免学费,或从政府或从学校得到高额资助,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穷”不是穷,“志穷”才是穷,贫困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只要能正视自我,顽强拼搏,困难终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贫困是一笔财富,是强者进取的一个阶梯。
第三,建立便捷有效的援助机制,将助困和育人相结合。资助过程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使资助的过程从申请到确定完全公开化。提供一个机会比单纯的捐助资金可能更好,原因是单纯的捐助资金可能容易让他们感到一种压力,而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更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
4 案例点评
教育在先,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全方位的,在小王这件事情上,由于全过程我掌握具体信息并及时跟踪,并做好应急预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我体会到:
(1)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了解实际情况。据了解,我国高校双困生比例居高不下,近年来双困生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平常就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和特殊群体思想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2)将助困和育人相结合,资助过程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使资助的过程从申请到确定完全公开化。引导“双困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勤工俭学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不留盲点。辅导员要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照顾到学生。
(3)辅导员要提高一对一谈话的能力,心理疏导能力,让学生喜欢和自己谈话。工作能力需要平常的积累,需要加强谈话的艺术。和“双困生”发展出一段难得的友情,搭起沟通的桥梁。
(4)辅导员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双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鼓励“双困生”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环境,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自觉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吉莉,刘景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反思与展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 王俊,罗俊,高校“双困生”心理冲突的缓解与矫治,孝感学院学报,2007,(1).
[3] 欧友湘,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
[4] 朱新力,高校双困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5] 李伟元,由具体事例浅谈高校“双困生”相关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