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之道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曰《美食家》。坏了,这一来自己也被当成“美食家”了,人们当众介绍:“这位就是美食家陆某……”其实,此家非彼家,我起码算是个作家。不过,我听到“美食家陆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因为当作家并不难,只需要一张纸与一支笔。纸张好坏不论,笔也随处可取。当美食家可不一样了。一是要有相应的财富和机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灵敏的味觉,食而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点烹调的原理;四是要会营造吃的环境、心情和氛围。美食和饮食是两个概念,饮食是解渴与充饥,美食是以嘴巴为主的艺术欣赏——品味。
  美食家并非天生,也需要学习,最好还能得到名师的指点。我之所以能懂得一点吃喝之道,是向我的前辈作家周瘦鹃先生学来的。周先生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首领,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滩编《自由谈》《礼拜六》《紫罗兰》,以及大光明海报在内的六份出版物。他还住在苏州。刊物需要稿件,他的约稿方法就是在上海或苏州举行宴会,请著名的作家、报人赴宴,在宴会上约稿。周先生自己是作家,也应邀赴别人约稿的宴会。你请他,他请你,使得周先生“身经百战”,精通了吃的艺术。名人词典上只载明周先生是位作家、盆景艺术家,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头衔——美食家。
  余生也晚,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机会常与周先生共席。那时苏州有个作家协会的会员小组,约六七人。周先生是组长,组员有范烟桥、程小青等人,我是最年轻的一个,听候周先生的召唤。



  周先生每月召集两次小组会议,名为学习,实为聚餐——到松鹤楼去吃一顿。那时没有人请客,每人出资四元,由我负责收。周先生和程小青先生都能如数交足,只有范烟桥先生常常忘记带钱。
  每次聚餐,周先生都要提前三五天亲自到松鹤楼去一趟——确定日期,并指定厨师,如果某某厨师不在,他宁可另选吉日。周先生说,不懂吃的人是“吃饭店”,懂吃的人是“吃厨师”。这是我从周先生那儿学来的第一要领,后来多次的实践证明,此乃至理名言。
  我们到松鹤楼坐下来,周先生指定的大厨师便来了:“各位,今天想用点啥?”
  周先生总是说:“随你的便。”他点了厨师以后就不再点菜了,再点菜就有点小家子气,而且也容易打乱厨师的总体设计。名厨在操办此种宴席时,都是早有准备,包括采购原料在内都是亲自动手,一气呵成。不像现在,都是集体创作,流水作业。
  苏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就像昆剧一样,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大幕拉开时是八道或十二道盘,成双,图个吉利。冷盆当然可以吃,可它的重点是色彩和形状。红黄蓝白,色彩斑斓;龙凤呈祥,形态各异。美食的要素是色、香、味、形、声。在嘴巴发挥作用之前,先由眼睛、鼻子和耳朵激发起食欲,为消化食物做好准备。在眼耳鼻舌中,耳朵的作用较少,据我所知的苏州菜中,有声有色的菜式只有两种,一是响油鳝糊,一是虾仁锅巴。响油鳝糊就是把鳝丝炒好拿上桌来,然后将一勺滚油浇在上面,发出一阵“刺啦”的响声,同时腾起一股香味。虾仁锅巴也是如此,把炸脆的锅巴放在一个大盆里,拿上桌来,然后将一大碗用虾仁、香菇、冬笋片、火腿丝等做成的热汤向大盆里一倒,发出一阵热闹的声音。据说,乾隆皇帝对此菜大为赞赏,称之为“天下第一菜”,看来也只有皇帝才有这么大的口气。可惜的是,这道天下第一菜近来已不多见,原因是现在的大饭店都现代化了,炸脆的虾仁锅巴从篮球场那么大的厨房里端出来,先放在备餐台上,再放到升降机中,升至二楼、三楼或四楼的备餐台,然后再由服务员小心翼翼地放上手推车,推上三五十米,等放上桌的时候,锅巴也快凉了,汤也不烫了。汤往锅巴里一倒,无声无息,服务员十分尴尬,食者也索然无味。这样的事情,我碰到过好几回。
  我和周先生共餐时,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尴尬。大厨师为我们烹调时是一对一,一道菜上来后,大厨师也上前来,他站立在桌旁征求意见:“各位觉得怎么样?”
  周瘦鹃先生舍不得说个好字,总是說:“嗯,可以吃。”
  程小青先生总是不停地称赞:“好,好。”
  范烟桥先生只是闷吃,他没有周先生那么考究,只是对乳腐酱方(方块肉)、冰糖蹄髈有兴趣。
  那时候的苏州菜是以炒菜为主,炒虾仁,炒鳝丝,炒腰花,炒蟹粉,炒塘鳢鱼片……炒菜的品种极多,全吃遍不大可能,吃少了又不甘心,所以便有了双拼甚至三拼,即在一只盘中有两种或三种炒菜,每人对每种菜只吃一两筷。用周先生的美食理论来讲,这不叫吃,叫尝。到饭店里来吃饭不为吃饱,而是“尝尝味道”。要吃饱可以到面馆里去吃碗面,用不着到松鹤楼来吃酒席。这是美食学的第二要领,必须铭记,要不然,那行云流水似的菜肴有几十种,你能吃得下去?吃到后来就吃不动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道菜冒热气。有人便因此而埋怨中国的宴席菜太多、太浪费。
  所谓的菜太多、太浪费,那是没有遵守“尝尝味道”的规律。菜可以多,量不能大,每人只能吃一两筷,吃光后再上第二道菜。大厨师还要不时地观察“现场”,看见有哪一道菜没有吃光,他便要招呼:“对不起,我做得不配大家的胃口。”接着便做一道“配胃口”的菜上来,把那道不配胃口的菜撤下去。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几十道菜一齐上,盘子压在盘子上,杯盘狼藉,一半都浪费了。为了克服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便兴起了一种所谓的中餐西吃,由服务员分食,这好像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花头。可惜的是,中餐和西餐不同,吃法不能与内容分离。那色、香、味、形、声不能被任意分割。把一条松鼠鳜鱼切成小块分给你吃,头尾都不见了,你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有时候服务员在分割之前把菜在众食客面前亮亮相,叫先看后吃。看的时候吃不到,吃的时候看不见,只能看着面前的盘子把食物放到嘴里,稍不留神,就分不清鸭与鸡。说是烤鸭,却只有几块皮,吃完之后只记得有许多杯子和盘子在面前移来换去,却记不清楚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
  如果承认美食是一种欣赏,那是要眼耳鼻舌同时起作用的,何况宴席中菜肴的配制是一个整体,是由浅入深,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要荤素搭配,甜咸相间,还要有点心穿插其间。
  一席的点心通常是四道,最多的有八道。点心的品种也是花式繁多,这在饭店里属于白案。最好的厨师是集红白案于一身,把点心的形状、色彩与菜肴融为一体。
  要想多尝尝各色美食,那就必须集体行动,呼朋引伴,像周瘦鹃先生那样每月召开两次小组会。如果是二三人偶然相遇,那就只能欣赏“折子戏”了。选看“折子戏”得美食家自己点菜了,他要了解某厨师有哪些拿手好戏,还要知道朋友来自何方,文化素养如何。因为美食有地方性,饮食习惯也与人的素质有关系。贪吃的要量多,暴发的要价高,年老的要清淡点儿。点菜是否准确,往往是宴席成败的关键。
  美食之道是大道,具体的烹调术是由厨师或烹调高手来完成的。三十年前的大道,当今是行不通了。七八年前,我碰到一位当年为我们掌厨的师傅,我问:“当年我们吃的菜为啥现在都吃不到了?”这位大厨师回答得很妙:“你还想吃那时候的菜呀,那时候你们来一趟我们要忙好几天!”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如果按照那时的水平,两三个厨师为我们忙三天,这三天的工资得多少钱!原料就更不用说了,鸡要散养的,甲鱼要天然的;人工饲养的鱼虾不鲜美,大棚里的蔬菜无原味……对那些志在“尝尝味道”的人来说,这些都不能差半点。当然,要恢复“那时候的菜”也不是不可能,那就不是每人出四块钱了,至少得四百块钱才能解决问题。周先生再也不能每个月召开两次小组会了。到时候不仅是范烟桥先生要忘记带钱,可能所有人的钱包都要落在家里。所以我说,当美食家要比当作家难,谁封我“美食家”,便是提升我一级,谢谢。
其他文献
在20余年的时间里,胡艳萍先后救助、收养了100多个智障孩子,帮助50多人康复回家或重返社会。她创办了“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和“阿甘餐厅”,让他们用劳动获得尊严和快乐。胡艳萍一  1974年2月,胡艳萍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兴隆山镇太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让全家过上好日子,中学毕业后,17岁的胡艳萍决定不再念书,而是摆摊卖小吃。2000年,生意越做越好的胡艳萍承包了一个大排档。后来,她凭着
期刊
夏夜,一场暴雨扑灭了北京的燥热。我从单位出来,顺着街边屋檐的水帘躲进了最近的一处公交站。  打车软件提示我,没有人接單。再试试看吧!没等我的指尖碰到屏幕,耳边就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我抬头一看,一辆出租车打着双闪缓缓靠近。  我以最快的速度钻进车里,还是没躲过暴雨,身上被淋透了。“小伙子,淋湿了吧!”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我抬头一看,灰白色寸头,眼睛眯成一弯月牙的司机正看着我,满脸热情,就连皱纹也显得
期刊
一  2009年,人类登月40周年之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画展。主题全部围绕月球,绘画者是人类历史上第四位“月球漫步者”——“阿波罗12号”指令长艾伦·比恩。  登月是一种奇特的体验,当比恩乘坐太空船环绕月球轨道飞行时,他感觉,“就像在环绕一个球,因为月球比地球小多了,你甚至能看到它的曲线。我们绕着小球运转而没有飘向太空,真是一个奇迹”。  在登上月球12年后,比恩离开NASA,成为
期刊
我家老二嗜吃。负笈美国时,利用课余之暇,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一日,他毛遂自荐:“妈妈,今晚我下厨。”  我露出一脸幸福的笑,问道:“你打算煮些什么呢?”  他胸有成竹,飞快应道:“川椒牛肉、蚝油芥蓝、鸡扒。”  我又问:“怎么煮呢?”  他有条不紊地说道:“牛肉切成薄片,在油里稍稍炸一下,再用辣椒干翻炒。芥蓝烫熟,淋上蚝油和鱼露。鸡扒以五香粉、盐、糖、麻油腌过,在锅里煎香。”  我和他爸一听,立
期刊
我有一位朋友曾在一个著名的国际慈善组织工作。这家慈善组织有很多医生和护士志愿者,致力于为全球灾害和战争的受害者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为了能在接到紧急通知后立刻做出反应,这家组织必须抛开政治利益,快速进行危机评估,以确定目标群体需要什么。就像很多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一样,这家慈善机构的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助。为了向捐助者证明他们的捐款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没有被浪费,这家组织需要聘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期刊
清晨,我离开你  沐浴着清晨的明辉  你,在另一条道上  使我走得伤悲  你是否知道,黄昏  我已形容憔悴一身灰尘?  你默不作聲是因为不了解,  还是因为了解默不作声?  全都由我?就不问我  那已凋谢的美艳花朵  那些花曾使我离开你身边  度过几个世纪般的一天?  花已是你的,请以花为尺  度量你珍视他们的价值  度量我远离你的  那一小会儿。维纳斯的诞生〔意〕桑德罗·波提切利/布面油画
期刊
我有一个老朋友供职于IT界,不过,她并非在数字媒体领域,而是做以沟通为主的工作。在本质上,这比较接近传统的手工业,所以还算是身处有人情味的职场。  我对她很有好感,因为她为人正直,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一定会诚实地回答“不知道”。相应地,她对于自己所了解的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并能提供真实且准确的信息。  在这个随时随地就能了解一切的社会中,她却尽可能地不使用手机上网,在家也不常打开电脑。因为她坚
期刊
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序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个人在初见时似乎呆板无聊,这个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他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了扣子的演变史,并细说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功能和用途等,真叫我大开眼界。在谈论这一主题时,他那炽热的情感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不过,令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话题本身,而是他这个人。在一刹那间,他已变成一个相当独特的人
期刊
林冲戴枷图\戴敦邦\纸本水墨  《水浒传》里最美丽的文字,是写林冲的雪。林冲的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的雪,“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林冲的雪,“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的雪,“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着”。  林冲的世界一直在下雪。林冲的雪,让我们觉得,这世界这么苦。可是,唉,这世界还这么美。  我们的心里装了那么多苦,哪
期刊
作为一名销售员,有时已经把能介绍的优缺点全部给客户分析了,对方看起来也很心动,但最后却说要再考虑一下。这时,要怎么说才能让对方下定决心购买呢?  常见的说法:“这台榨汁机,今天是我们促销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没有这个价格了!”  更好的说法:“这台榨汁机您今天买回去后,如果有任何不滿意,七天之内随时可以反悔,拿回来退。”  为什么这样说更好?  所谓犹豫不决,就是“差一步就会同意”,也就是你的推销最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