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夫妻无法再生育的家庭。这类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情绪低落、无人养老、导致离婚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这篇综述从社会工作中家庭治疗的角度分析这类家庭因为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失衡,在失去孩子后家庭系统紊乱,家庭功能失常。对于失独家庭的困境,社会工作试用家庭治疗为其提供服务。
关键词:失独家庭;家庭治疗;社会工作;综述
计划生育政策由20世界70年代在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并于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确定为国家法律。这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为国家经济、教育、就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减少压力。但是随着“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诸如独生子女的人格健全、养老压力巨大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在诸多问题中,笔者认为“失独”(即独生子女死亡)是最为残酷的,它不仅为家庭带来悲伤、无人养老等问题,更可能致使家庭系统崩溃,家庭生命周期完结。
1 独身子女家庭情况
黄润龙提出2000年我国已经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为5577万,而我国各地区城乡妇女生育的独生子女人数应该为9872万。 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女代替年长男性成为家庭中心,同时父母承担的角色增加”。 这就大大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的接触和交往,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增强。所以在这样强化后的相互依赖下,父母会把孩子看成是整个家庭的重心。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晏华预测,等到了2020年,我国将有110 多万家庭坠入无子女的苦境。 徐继敏总结了五项可能导致的后果,分别为: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丧子的阴影难于走出;父母自行封闭,脱离社会;养老存在问题;家庭解体。 赵仲杰也提出类似的后果: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父母提前离世或夫妻关系破裂。 湖北省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问卷调查根据仲氏抑郁症量表,对接受访问的307个家庭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在这些人群当中,有76.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症占总人数的45.4%,中度抑郁症占29.3%,严重抑郁症患者占2.2%,而属于正常心理状态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11.4%。同时,由情绪造成的其他疾病也造成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类家庭当中,98%的父母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问题,并且自杀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家庭不但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家庭形式,而且因为独生子女死亡所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的冲击和伤害是极大的,甚至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瓦解。“失独”已经成为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2 家庭社会学视角下“失独”家庭后产生危机的原因
2.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不可分离。费孝通教授在《生育制度》中说:“两人间的关系(指夫妻关系)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得以固定。”这就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家庭三角形结构”,即夫妻关系是底边,子女是顶点,亲子关系是两条边,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彼此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其中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就是婚姻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子女们作为顶点,将家庭的结构延伸开来。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诞生,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当独生子女发生死亡时,没有其他子女替代他继续承担“顶点”的角色,家庭的“三角形”破裂。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致使父母极度关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是家庭关系的主线,家庭结构的基础和家庭生活的轴心。潘允康在天津进行的一次关于“经济发展与妇女家庭地位”的调查中,曾向被调查的独生子女父母问到“如果配偶跟子女的需要有冲突,应该优先考虑配偶的需要”时,只有16.2%的妻子表示“同意”, 18%的丈夫表示“同意”。 这种偏正的结构及其所产生的父母心理是“失独”后家庭面临巨大磨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家庭功能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 。家庭功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学者方晓义将这些众多因素归纳为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纵向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以及生活突发事件两个因素;横向角度主要可分为家庭关系因素与非家庭因素两方面。 其中非家庭关系因素是指家庭中并不涉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一些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功能的体现。家庭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样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如离异、家庭成员的死亡等。这些突然的变故会使成员内的关系发生改变也会使成员产生适应上的问题,从而对家庭功能产生影响。 Epstein 等人认为,对个体身心健康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其各项功能的效果。 所以,笔者认为独生子女的死亡会使家庭结构突然改变,从而干扰家庭功能继续发挥作用,致使独生子女父母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不健康心理在失能的家庭中变得愈来愈严重。
3 家庭治疗模式的应用
家庭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技术,主要针对病人的家庭,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善病人的家庭环境或求得病人家人对病人的理解及治疗的支持。 对于家庭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姚进忠有一篇文章很值得借鉴。 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子系统、界限三个重要概念,该模式认为家庭个人的问题、症状的产生或维持往往是由于家庭的发展被限制住了。家庭总是偏好于原有的互动模式,当现有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压力或变化,而家庭却不能适当地调整时,就会产生危机。 因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先探讨家庭结构,挑战那些僵化、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然后,解冻这些模式,创造家庭结构重组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式主张运用加入、实际演出、矛盾处置法等技术来实施挑战症状、家庭结构和家庭现实的策略以达到治疗目标。同样,对于这些家庭治疗模式的本土化和家庭治疗理论的不足,学者也给予了不少关注。 深受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辅导思想和模式,最受欢迎的有叙事治疗模式和精要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就是当事人用以描述生活的叙事方式,原来的叙事方式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情境形成新的想法或产生新的追求的可能性。因此使服务接受者改变自己原来的叙事风格或角度,以此帮助服务接受者确定和形成能够让他们自己体会到积极、满意的新的不同故事。 精要治疗模式主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个体和家庭为自己的专家,治疗过程主要聚焦于改变如何发生、改变发生的可能性及改变的作用。 该模式的辅导策略分成三个步骤: 目标的确定、例外的寻找和辅导任务的执行。目标的确定就是帮助家庭明确希望改变的具体目标;它由家庭成员自己确定,而且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包含具体可采取的行动。
失去独生子女为家庭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这种冲击既有经济方面的拮据,也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困扰,甚至有使家庭非正常消亡的推手。通过文献综述可见,家庭三角结构的改变和亲子关系替代了夫妻关系的地位是致使独失独家庭走向完结的两个主要原因。同时从社会工作出发,通过对家庭治疗相关文献的分析,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可以对“失独”家庭的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结构、家庭系统和家庭动力等方面进行辅导和修正,以帮助家庭适应新的结构和系统,发现生活中新的支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润龙. 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结构及风险[J]. 人口研究,2009,1
2 风笑天. 论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
3 晏华.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探索[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3
4 徐继敏. 成年独生子女死惨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 中国重庆市党委校报,2007
5 赵仲杰. 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宣武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4)
6 陈雯. 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7 费孝通. 生育制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8 潘允康. 婚姻质量的家庭结构[J]. 理论与现代化, 1997
9 Olson D.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 Family Therapy,2000
10 方晓义.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4
11 尚秀华. 家庭功能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2010
12 Miller I W, Ryan C E.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ily Therapy,2000
13 夏杨昆,汤宇,许秀峰.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14 姚进忠. 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15 Nchols, P. & Schwartz, C., 王曦影, 胡赤怡.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6 黄慧.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述评[ J]. 探索与争鸣, 2006(3)
17 赵芳.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 D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 尤娜, 叶浩生. 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 J]. 心理学探索,2005 ( 3)
19 魏源. 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述评[ J]. 医学与哲学,2004
20 童敏. 个案辅导——传统辅导模式和后现代主义取向辅导模式的超越与融合[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失独家庭;家庭治疗;社会工作;综述
计划生育政策由20世界70年代在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并于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确定为国家法律。这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为国家经济、教育、就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减少压力。但是随着“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诸如独生子女的人格健全、养老压力巨大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在诸多问题中,笔者认为“失独”(即独生子女死亡)是最为残酷的,它不仅为家庭带来悲伤、无人养老等问题,更可能致使家庭系统崩溃,家庭生命周期完结。
1 独身子女家庭情况
黄润龙提出2000年我国已经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为5577万,而我国各地区城乡妇女生育的独生子女人数应该为9872万。 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女代替年长男性成为家庭中心,同时父母承担的角色增加”。 这就大大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的接触和交往,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增强。所以在这样强化后的相互依赖下,父母会把孩子看成是整个家庭的重心。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晏华预测,等到了2020年,我国将有110 多万家庭坠入无子女的苦境。 徐继敏总结了五项可能导致的后果,分别为: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丧子的阴影难于走出;父母自行封闭,脱离社会;养老存在问题;家庭解体。 赵仲杰也提出类似的后果: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父母提前离世或夫妻关系破裂。 湖北省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问卷调查根据仲氏抑郁症量表,对接受访问的307个家庭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在这些人群当中,有76.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症占总人数的45.4%,中度抑郁症占29.3%,严重抑郁症患者占2.2%,而属于正常心理状态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11.4%。同时,由情绪造成的其他疾病也造成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类家庭当中,98%的父母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问题,并且自杀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家庭不但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家庭形式,而且因为独生子女死亡所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的冲击和伤害是极大的,甚至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瓦解。“失独”已经成为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2 家庭社会学视角下“失独”家庭后产生危机的原因
2.1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不可分离。费孝通教授在《生育制度》中说:“两人间的关系(指夫妻关系)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得以固定。”这就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家庭三角形结构”,即夫妻关系是底边,子女是顶点,亲子关系是两条边,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彼此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其中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就是婚姻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子女们作为顶点,将家庭的结构延伸开来。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诞生,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当独生子女发生死亡时,没有其他子女替代他继续承担“顶点”的角色,家庭的“三角形”破裂。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致使父母极度关爱孩子,把孩子看作是家庭关系的主线,家庭结构的基础和家庭生活的轴心。潘允康在天津进行的一次关于“经济发展与妇女家庭地位”的调查中,曾向被调查的独生子女父母问到“如果配偶跟子女的需要有冲突,应该优先考虑配偶的需要”时,只有16.2%的妻子表示“同意”, 18%的丈夫表示“同意”。 这种偏正的结构及其所产生的父母心理是“失独”后家庭面临巨大磨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家庭功能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 。家庭功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学者方晓义将这些众多因素归纳为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纵向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以及生活突发事件两个因素;横向角度主要可分为家庭关系因素与非家庭因素两方面。 其中非家庭关系因素是指家庭中并不涉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一些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功能的体现。家庭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样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如离异、家庭成员的死亡等。这些突然的变故会使成员内的关系发生改变也会使成员产生适应上的问题,从而对家庭功能产生影响。 Epstein 等人认为,对个体身心健康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其各项功能的效果。 所以,笔者认为独生子女的死亡会使家庭结构突然改变,从而干扰家庭功能继续发挥作用,致使独生子女父母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不健康心理在失能的家庭中变得愈来愈严重。
3 家庭治疗模式的应用
家庭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技术,主要针对病人的家庭,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善病人的家庭环境或求得病人家人对病人的理解及治疗的支持。 对于家庭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姚进忠有一篇文章很值得借鉴。 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子系统、界限三个重要概念,该模式认为家庭个人的问题、症状的产生或维持往往是由于家庭的发展被限制住了。家庭总是偏好于原有的互动模式,当现有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压力或变化,而家庭却不能适当地调整时,就会产生危机。 因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先探讨家庭结构,挑战那些僵化、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然后,解冻这些模式,创造家庭结构重组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式主张运用加入、实际演出、矛盾处置法等技术来实施挑战症状、家庭结构和家庭现实的策略以达到治疗目标。同样,对于这些家庭治疗模式的本土化和家庭治疗理论的不足,学者也给予了不少关注。 深受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辅导思想和模式,最受欢迎的有叙事治疗模式和精要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就是当事人用以描述生活的叙事方式,原来的叙事方式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情境形成新的想法或产生新的追求的可能性。因此使服务接受者改变自己原来的叙事风格或角度,以此帮助服务接受者确定和形成能够让他们自己体会到积极、满意的新的不同故事。 精要治疗模式主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个体和家庭为自己的专家,治疗过程主要聚焦于改变如何发生、改变发生的可能性及改变的作用。 该模式的辅导策略分成三个步骤: 目标的确定、例外的寻找和辅导任务的执行。目标的确定就是帮助家庭明确希望改变的具体目标;它由家庭成员自己确定,而且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包含具体可采取的行动。
失去独生子女为家庭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这种冲击既有经济方面的拮据,也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困扰,甚至有使家庭非正常消亡的推手。通过文献综述可见,家庭三角结构的改变和亲子关系替代了夫妻关系的地位是致使独失独家庭走向完结的两个主要原因。同时从社会工作出发,通过对家庭治疗相关文献的分析,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可以对“失独”家庭的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结构、家庭系统和家庭动力等方面进行辅导和修正,以帮助家庭适应新的结构和系统,发现生活中新的支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润龙. 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结构及风险[J]. 人口研究,2009,1
2 风笑天. 论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
3 晏华.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探索[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3
4 徐继敏. 成年独生子女死惨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 中国重庆市党委校报,2007
5 赵仲杰. 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宣武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4)
6 陈雯. 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7 费孝通. 生育制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8 潘允康. 婚姻质量的家庭结构[J]. 理论与现代化, 1997
9 Olson D.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 Family Therapy,2000
10 方晓义.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4
11 尚秀华. 家庭功能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2010
12 Miller I W, Ryan C E.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ily Therapy,2000
13 夏杨昆,汤宇,许秀峰.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14 姚进忠. 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15 Nchols, P. & Schwartz, C., 王曦影, 胡赤怡.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6 黄慧.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述评[ J]. 探索与争鸣, 2006(3)
17 赵芳.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 D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 尤娜, 叶浩生. 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 J]. 心理学探索,2005 ( 3)
19 魏源. 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述评[ J]. 医学与哲学,2004
20 童敏. 个案辅导——传统辅导模式和后现代主义取向辅导模式的超越与融合[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