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两周时期两种类型农业家庭转型研究”(项目编号:J14WE51)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两周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商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讨论农业生产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两周;农业;城市发展
社会变革和进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都体现得非常突出。两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本文试分析当时农业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是生产力出现重大进步的主要途径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海量的史学典籍和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生鐵冶铸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晚期已能熟练冶铁,并开始尝试铸造铁器,进入铁器时代。自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出土了不少文物可以证明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已经大量使用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这些资料说明中国的铁器生产是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即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正是这些发展使得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軩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春秋时期,我国掌握了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能把又硬又脆的生铁用柔化技术加以处理,从而可以用来锻造铁器。这一技术对提高制造铁器工具的水平,促进铁器广泛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甚至掌握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叫做渗碳制钢技术。有了这种技术之后,能够使用固体渗碳炼制钢材并锻造武器和各种生产工具。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铁器大量使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恩格斯认为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①
(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封建的经济结构出现
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再需要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一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进行个体经营。集体经营被取代之后,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步出现。再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大量的奴隶和平民从国家统治者那里国的土地耕种权,这就是早期的自耕农。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模式瓦解以及自耕农的出现为小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生产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发展使得人口聚集
自耕农出现后,为了适应农业的需求,小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的出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个体经营与私营工商业市场经济同时发展。《管子·乘马》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这就说明人口开始聚集,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载,《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朝往焉。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增长并集聚,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富商这样的新阶层。随着商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人的地位被普遍认可,这种富商巨贾就越来越多,如陶朱公、猗顿、郭纵、寡妇清、乌氏倮等。
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进一步发展,全国市场已初步形成,商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样,社会发展的脉络就很清晰了,首先是铁器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一定很大改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商业逐步繁荣,人口聚集,形成城市。战国时期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这说明当时城市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全面。城市规模的扩大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加,更说明人口开始集中。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些交通便利,富商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化城市。
(二)商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出现
城市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拥有不同经济职能的新城市不断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例如宛是主要是以手工业闻名, 安邑则主要经营煮盐业;陈、陶、寿春、阳等都是新兴城市,各有不同的经济职能。
这些城市的出现不是随机的,是由商业需求应运而生,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交通要道上,举例来说,宋的陶和卫韵淮阳,鲁仲连给燕将的信中说:“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指埃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陶与卫是都非常的繁荣,交通便利。通过史料可以看出,陶北临济水,东北有荷水沟通测水,自从鸿沟开凿以后,济汝、淮、偎之间构成水路交通网,而陶邑是这个水陆交通网的枢纽;在陆路方面,从陶邑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他的东面是鲁国和齐国,而西面是魏国和韩国。正是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才使得陶成为繁荣的经济功能城市,主营各类货物流通。异曲同工,溉阳也是如此,它地处淮水之滨,是三晋和齐国货物集散的地点。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不仅货物种类丰富,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商业发展将城市和农村分开
在表述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说明,城市与农村分开才能成为完整的城市,那么“完整的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②这段话仔细分析有至两层含义:其一,真正的城市是建立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与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口聚集地有所区别;其二,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必须较密集的人口和较发达的工商业。
事实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模式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完全不同。欧洲是先发展工商业,然后出现以经济为首要职能的城市;中国则不然,我国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进步,瓦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催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聚居从而逐步形成的。在人口聚集之后才逐渐发展扩大成为拥有经济职能的完整意义上的城市。
【注释】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6.
②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6.
作者简介:付婷婷(1982.0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老师。
摘要:两周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商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讨论农业生产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两周;农业;城市发展
社会变革和进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都体现得非常突出。两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本文试分析当时农业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是生产力出现重大进步的主要途径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海量的史学典籍和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生鐵冶铸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晚期已能熟练冶铁,并开始尝试铸造铁器,进入铁器时代。自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出土了不少文物可以证明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已经大量使用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这些资料说明中国的铁器生产是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即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正是这些发展使得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軩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春秋时期,我国掌握了了生铁柔化处理技术,能把又硬又脆的生铁用柔化技术加以处理,从而可以用来锻造铁器。这一技术对提高制造铁器工具的水平,促进铁器广泛使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甚至掌握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叫做渗碳制钢技术。有了这种技术之后,能够使用固体渗碳炼制钢材并锻造武器和各种生产工具。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铁器大量使用,这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恩格斯认为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①
(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封建的经济结构出现
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再需要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一户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进行个体经营。集体经营被取代之后,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步出现。再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大量的奴隶和平民从国家统治者那里国的土地耕种权,这就是早期的自耕农。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模式瓦解以及自耕农的出现为小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生产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发展使得人口聚集
自耕农出现后,为了适应农业的需求,小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的出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个体经营与私营工商业市场经济同时发展。《管子·乘马》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这就说明人口开始聚集,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载,《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朝往焉。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增长并集聚,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富商这样的新阶层。随着商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人的地位被普遍认可,这种富商巨贾就越来越多,如陶朱公、猗顿、郭纵、寡妇清、乌氏倮等。
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进一步发展,全国市场已初步形成,商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样,社会发展的脉络就很清晰了,首先是铁器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一定很大改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商业逐步繁荣,人口聚集,形成城市。战国时期城市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说: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这说明当时城市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全面。城市规模的扩大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加,更说明人口开始集中。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些交通便利,富商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化城市。
(二)商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出现
城市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拥有不同经济职能的新城市不断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例如宛是主要是以手工业闻名, 安邑则主要经营煮盐业;陈、陶、寿春、阳等都是新兴城市,各有不同的经济职能。
这些城市的出现不是随机的,是由商业需求应运而生,他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交通要道上,举例来说,宋的陶和卫韵淮阳,鲁仲连给燕将的信中说:“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指埃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陶与卫是都非常的繁荣,交通便利。通过史料可以看出,陶北临济水,东北有荷水沟通测水,自从鸿沟开凿以后,济汝、淮、偎之间构成水路交通网,而陶邑是这个水陆交通网的枢纽;在陆路方面,从陶邑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他的东面是鲁国和齐国,而西面是魏国和韩国。正是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才使得陶成为繁荣的经济功能城市,主营各类货物流通。异曲同工,溉阳也是如此,它地处淮水之滨,是三晋和齐国货物集散的地点。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不仅货物种类丰富,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商业发展将城市和农村分开
在表述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说明,城市与农村分开才能成为完整的城市,那么“完整的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②这段话仔细分析有至两层含义:其一,真正的城市是建立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与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口聚集地有所区别;其二,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必须较密集的人口和较发达的工商业。
事实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模式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完全不同。欧洲是先发展工商业,然后出现以经济为首要职能的城市;中国则不然,我国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力的进步,瓦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催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聚居从而逐步形成的。在人口聚集之后才逐渐发展扩大成为拥有经济职能的完整意义上的城市。
【注释】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6.
②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6.
作者简介:付婷婷(1982.0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讲师,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