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轶事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Eisenach)的音乐世家,其家族七代人中出了六十多个职业音乐家。1723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唱诗班领唱。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性格亦无可圈可点之处,亲朋好友的回忆也少有留存。
  
  1.不知名的好心人
  巴赫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畏艰险地去汉堡偷听管风琴大师雷因肯的演奏(那些老前辈们总是害怕别人学到自己纯熟的技巧)。有一次他在汉堡逗留的时间太长,结果要回吕内堡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两个先令。还没到家他已经饿得头昏眼花,只好坐在一个酒馆旁休息。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阵阵香味,更是让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胃口和荷包之间的巨大差距。他的一脸馋相似乎打动了楼上某个先生或小姐。他听到窗户打开的声音,接着有两个鲱鱼头被扔了下来。看到来自老家图林根的美味,哪怕是残羹剩饭,他也禁不住开始流口水。于是他急不可耐地捡起了鱼头。当他把鱼头撕开的时候,又有一个大大的惊喜:每个鱼头里面都有一枚丹麦金币!这个重大发现不仅可以解他的燃眉之急,而且还能让他的下一次汉堡之旅体体面面。这个不知名的好心人,无疑从窗户后面目睹了自己善行的结果,但也并不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
  
  2.一生与亨德尔无缘
  巴赫非常崇拜亨德尔,而且一直想和亨德尔见上一面。因为亨德尔也是一名伟大的管风琴演奏家,许多莱比锡的爱乐者都希望看到两位巨人能够当面一较高下。但是两人一直没有遇到碰面的机会。亨德尔三次从伦敦回到故乡哈勒,第一次大约是1719年,巴赫还在科腾,离哈勒仅四德里。他一听到亨德尔到达,便立刻动身去拜访,但亨德尔就在他到达的当天离开了哈勒。亨德尔第二次去哈勒是在1730年到1740年之间,巴赫在莱比锡,但是生病了。他一听说亨德尔来了,就立刻派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William Friedemann)去邀请他到莱比锡,但是很遗憾,亨德尔不能去。在亨德尔第三次到访的时候(可能是1752年或者1753年),巴赫已经去世了。
  
  3.完美的结束句
  当巴赫走进一间挤满了人的房间时,一个门外汉正在键盘上即兴发挥,他突然从座位上起身,结果导致弹出了一个不协和音。巴赫径直走过主人,冲向大键琴,解决了错音,加上一句完美的结束句,然后,才跟主人寒暄。
  
  4.木棍的妙用
  巴赫非常喜爱和声,经常使用踏板,不过据说在手和脚都没空的时候,他还会用嘴衔一根木棍去触键。
  
  5.只要多练,就能弹好
  经常有人请巴赫演示一些极简单的乐曲,他通常会说,“嗯,看看我能做什么。”这时,他会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但是,当他充分发展主题之后,别人总会发现这曲子其实并不简单。如果大家开始抱怨这曲子还是太难的时候,巴赫会笑着说:“只要多练,就能弹好。你不是跟我一样有十个健康的手指吗?”
  
  6.并不和蔼的老师
  巴赫经常在礼拜仪式中大发雷霆地赶走某个不听话的学生,接着在晚餐时又再一次将他从餐桌上赶走。这些武断的举动有时会牺牲一个教师的尊严,所以对于他来说,要让那些捣蛋的孩子们老老实实地听话实在是难上加难。
  
  7.挖掘乞丐身上的艺术潜力
  一群乞丐经常发出一串不和谐的哀求声,这让巴赫很感兴趣,他觉得也许这里面包含了某种有趣的音程。首先他装出想给钱但是又找不到钱的样子,当乞丐们哀求声的频率渐渐升高时,他就拿出一点点钱来降低那些叫声,如此数番。最后,他突然拿出一大笔钱——令他非常满意的是,他制造了一个完整的和声和一个精彩纷呈的结束句。
  
  8.杰出的剧院音响效果评论家
  1747年巴赫在柏林时参观了一间新歌剧院。他能够一眼看出剧院的结构对于音响效果的利弊,而其他人则需要很多经验才能发现。他被带到剧院内的大厅,来到环绕大厅的回廊,他看了看天花板,完全没有做进一步的考察,就说……如果一个人在大厅的一角对着墙小声说话,另一个人站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另一头面对着墙,便可以清楚地听到这悄悄话,而站在大厅的中心或任何其他的部分都无法听到。天花板的拱形的方向产生了这种效果,而巴赫一眼就发现了这特质。这种观察结果使得巴赫开始尝试着运用管风琴不同音栓的非常组合,制造前所未闻的音响效果。
  9.离开人世
  7月28日晚大约八点一刻的时候,他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他被埋葬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的墓地里,但是没有任何十字架或墓碑标记他长眠的地点。关于他葬礼的唯一记录是保存在莱比锡镇图书馆的一份死亡登记,这样写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男,六十七岁,圣托马斯学校的音乐指导和唱诗班领唱,于1750年7月30日下葬。”
  
  10.《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见天日
  20世纪杰出的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这样回顾巴赫著名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一天我告诉父亲我必须为巴佳雷拉(Pajarera)咖啡馆找点新的独奏曲目,于是我们一起开始搜索。有两个原因使我永远难以忘记那个下午。第一,我父亲给我买了第一把成人大提琴……然后我们来到靠近码头的一个音乐老店,开始浏览一大摞乐谱。突然我发现了一捆纸,破破烂烂的,因为年代太久而褪了色。这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大提琴而作的无伴奏组曲。我好奇地翻阅着这六首独奏大提琴组曲,字里行间隐藏着怎样的魔力和秘密啊!我从未听说过这些组曲的存在,没有一个人——哪怕是我的老师——向我提起过这作品……我赶紧捧着组曲回家,好像它是皇冠上的宝石,一到房间我就开始全心研读。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我才十三岁,而之后的八十年中,我对它的好奇与日俱增。这些组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接下来的十二年中,我每天都要研究、练习它们。是的,十二年光阴似箭,直到二十五岁那年我才有勇气在公众面前演奏其中一首组曲。直到那时,从未有任何小提琴家或大提琴家演奏过完整的巴赫组曲……它们被认为是学术作品,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想想吧!它们是巴赫的精华,而巴赫就是音乐的精华。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理性思考的素质。理性思考体现在所有文体中,而在议论文中尤为突出,因为议论文需要以理服人,主要表现是论证逻辑严谨,要点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然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只罗列事实表象的文章大量存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中一个重要标准——“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其实质是设法探求这种客观表象的深层实质,即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或某种原因必然产生的结果。学生写作议论文,如果
期刊
我虽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但是一路走来平平安安和和美美,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天格外眷顾的人,其中曾经做于漪老师的学生更是幸运中的幸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同学聚会时谈起老师总是感慨颇多,从离开中学之初凭着年轻气盛抱怨老师太过正统,到步入社会小获成绩时回味老师的潜移默化,如今面对我们的孩子们无不深叹老师才是在真正地培养着一个个合格的“人”呐!  今天读到老师回忆她的学生时代,更
期刊
(一)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二)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舒
期刊
读到全文最后一字,有些惋惜为什么没了后面的故事。我沉浸在这一个个鲜活有趣的画面中,久久回味。它如同电影一帧帧在我眼前放映,我仿佛看见年幼的芳芳读书入迷的眼神,还有稚嫩的笑容——那是书本给予她的无价财富。我想,您是幸运的,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虽不富足,却有着自由的环境,假若您出生在现在,怕是被母亲按在钢琴旁,或被父亲抓去兴趣班了吧?  对文字的热爱或多或少会塑造一个人。假若没有当时对文字的执著追求,也
期刊
云,就那样飘来荡去,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玩耍。有时候变成一朵最妖冶的花,闪着夺目的光华;有时候变成最薄的宣纸,等着诗人去泼墨挥毫;有时候变成最轻的羽毛,煽动起怀念的微风;有时候变成最软的雪,覆盖着一些你爱的名字。  一阵干净的风,轻拭她的额头,是在探测她的体温吗?云是最高处的慵懒的鸟,栖息在天空的胸脯,无比快乐。  这个下午,我伏在窗台上,看见了云,沉重的心变得轻盈。忽然想在云的信笺上写封家书,亲人们
期刊
一份坚持,使她埋在文化荒野中的痴念结出硕果;一份坚持,使她在理性迷失的时代仍有自我;一份坚持,使她踏着荆棘却不觉痛苦;一份坚持,丰腴了青春更完满了人生。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这个“写诗的女生”已经深深将我打动,或许是倾慕她的“诗意”,或许是感叹她的经历,又或许是渴求下一次的心灵碰撞,但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个“写诗女生”的坚持。朴实无华的文字,却使人在细微中品味出了老师学生时代的那份“专属味道”。  畸
期刊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它文字少,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它小中见大,及时敏锐地反映现实,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因此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如今,小小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文学的百花园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来看,用小说形式写的作文,尤其受到青睐。这里就小小说的写作,简要地谈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小中见大。这里的“小”不是小玩意儿、小摆设。小小说应撷取生
期刊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幽、情感炽热,他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带来诗歌的纯净,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他至今只写过两百余首诗歌,却让人无法忽略——他就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2011年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折桂。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是:“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对于诗人来说,这份荣誉肯定来得太迟,但似乎也可以不来,因为,他
期刊
浙江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  高三(4)班  程志鹏  如果有如果  我和你走在了同一条路上  彼此分担一路的艰辛  你就可以少受点罪、少吃点苦  如果有如果  我想回到过去  再多帮你干些活  你就可以少几道苍老的皱纹  如果有如果  我会像小时候  你搂着我一样搂着你  你就可以多一份情人的关爱  可是  母亲,这都是如果  就让时间停滞、记忆凝固  让我炽热的心永远向着你  年华  河北平山外国
期刊
亲爱的玛莉亚、莎夏:  我知道这两年你们俩随我一路竞选都有过不少快乐时光,野餐、游行、逛州博览会。吃了各种或许我和你们的妈妈不该让你们吃的垃圾食物。然而我也知道,你们俩和妈妈的日子,有时候并不惬意。新来的小狗虽然令你们兴奋,却无法弥补我们不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我明白这两年我错过的太多了,今天我要再向你们说说,为何我决定带领我们一家走上这趟旅程。  爸爸年轻的时候,曾认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有我自己,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