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結合新课标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实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小结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加以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