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之相应的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研究,近两三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的论著数量显著增加。论文方面,截至2005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克群的《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事求是》2004年第4期)、白雪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及其要求》(《前线》2004年第11期)、薛鑫良的《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前沿》2004年第11期)、刘海燕的《论节约型社会八个主要标志》(《求索》2005年第1期)、胡治宇的《节约型社会之我见》(《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赵晓的《建设一个比日本更好的“节约型社会”》(《南方周末》2005年8月25日)等。专著方面,有郭强撰写的《节约型社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这是理论界到目前为止第一部对节约型社会进行全面和系统研究的专著。此外还有郭强编撰的整套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书系:《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刘国涛《节约型社会中的绿色产业和绿色产业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蒋应时的《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5,上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
大体.上看,论者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研究: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特征,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途径及意义等。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1.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论者普遍认为,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有论者指出,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1l。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有论者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政府、企业、个人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论者指出,节约型社会的“节约”,包括生产上的“集约”和消费上的“节省”两个方面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同时对于节约型社会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归纳:
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有十个方面的特征:(1)社会组织机构运行有序;(2)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相对协调;(3)主要资源供给充分,适用均衡;(4)经济运行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5)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6)绿色消费成为主流,人们生活品质逐步提高:(7)科技进步为支撑;(8)生态保护良好与环境友好;(9)营造长期稳定的、持续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共同体;(10)集中体现了国家文明进步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也有论者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八个方面的标志:(1)节约型社会首先是生产节约型社会,也就是说是节省原材料、能耗与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2)节约型社会是事事处处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不铺张浪费的社会;(3)节约型社会是工程质量高标准、过得硬,不搞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的社会;(4)节约型社会是严格管理,保障生产安全、工作安全、生活安全的社会,而不是疏于管理、事故频生的社会;(5)节约型社会是适应市场需要,实行科学决策,不搞重复建设的社会;(6)节约型社会是信誉第一,产品货真价实,不搞假冒伪劣的社会;(7)节约型社会是“适度消费”的社会,而不是“高消费”、“过度消费”的社会;(8)节约型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背景
论者普遍认为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有论者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种资源的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会进一步增加和提高,相应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也进一步的加剧。还有论者从世界范围进行考察,从欧洲各国发生产业革命至今,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被人类以空前的速度开采利用,有限的储量与日俱减,资源危机包括能源危机早已向人类敲响警钟,节约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已是人类共同的呼声。
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郭强的《节约型社会》把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许多学者基于此对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有论者指出,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努力实现上一个企业、上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最大可能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论者指出,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立足于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再生产运行链上大力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的物、渣、气、水、热,变前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无用物为下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无害物、有利物,呈现为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
大体.上看,论者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研究: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特征,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途径及意义等。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1.节约型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论者普遍认为,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有论者指出,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1l。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有论者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政府、企业、个人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论者指出,节约型社会的“节约”,包括生产上的“集约”和消费上的“节省”两个方面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同时对于节约型社会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归纳:
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有十个方面的特征:(1)社会组织机构运行有序;(2)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相对协调;(3)主要资源供给充分,适用均衡;(4)经济运行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5)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6)绿色消费成为主流,人们生活品质逐步提高:(7)科技进步为支撑;(8)生态保护良好与环境友好;(9)营造长期稳定的、持续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共同体;(10)集中体现了国家文明进步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也有论者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八个方面的标志:(1)节约型社会首先是生产节约型社会,也就是说是节省原材料、能耗与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2)节约型社会是事事处处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不铺张浪费的社会;(3)节约型社会是工程质量高标准、过得硬,不搞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的社会;(4)节约型社会是严格管理,保障生产安全、工作安全、生活安全的社会,而不是疏于管理、事故频生的社会;(5)节约型社会是适应市场需要,实行科学决策,不搞重复建设的社会;(6)节约型社会是信誉第一,产品货真价实,不搞假冒伪劣的社会;(7)节约型社会是“适度消费”的社会,而不是“高消费”、“过度消费”的社会;(8)节约型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背景
论者普遍认为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有论者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种资源的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会进一步增加和提高,相应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也进一步的加剧。还有论者从世界范围进行考察,从欧洲各国发生产业革命至今,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被人类以空前的速度开采利用,有限的储量与日俱减,资源危机包括能源危机早已向人类敲响警钟,节约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已是人类共同的呼声。
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郭强的《节约型社会》把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许多学者基于此对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有论者指出,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努力实现上一个企业、上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最大可能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论者指出,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立足于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再生产运行链上大力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的物、渣、气、水、热,变前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无用物为下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无害物、有利物,呈现为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