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都逐一响应扩招政策,致使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随之,就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等于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间一种普遍情况。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以及对其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 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高校都逐一响应扩招政策,致使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等都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社会、企业缺乏认识,同时对其自身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和足够的技能,从而产生对就业的盲目性和就业能力缺乏的问题。
一、调查概况及目的
(一)调查概况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电子稿形式发放),所收回的有效问卷62份(全以电子稿形式发放),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53%,女学生占47%,其中专科生5%,本科生92%,其他3%,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和年龄的分布,大体上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二)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目标,使其不再荒废或迷茫的度过余下的大学生活。同时使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下,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与悲观的数量相当,还有一部分比较焦虑和不清楚。而且大部分还是担心自己的就业的。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2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反之,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悲观的也占29%,对于就业前景比较焦虑的则有19%,还有23%则认为并不是很清楚。又问他们是否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时,40%是非常担心的,34%是很少担心,23%则从不担心,还有3%已就业。
2.大学生规划自己职业与没有方向的各有一半。问到是否已经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时,只有16%已经计划好了,还有31%是大概有方向了,但又32%的表示还没系统规划过和21%的没有计划过。
3.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薪酬待遇,其次是发展机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时的条件及优先考虑因素也未离开薪酬问题,但认为发展机会也是相当的重要的。同时当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大部分也表示愿意做,但与自己期望薪酬不对等时则表示要重新寻找下一份工作。
发展机会在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占28%,同时薪酬待遇也占28%,还有社会地位和工作地点都占了13%,专业对口占了10%,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占了7%,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则只占到1%。
当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时,36%的愿意从事这种工作,32%的认为先干着,以后伺机向专业工作发展,19%的则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还有13%的表示无所谓。
而当问到在求职初期,单位给的薪酬和待遇与其期望有一定差距时,则有31%要去应聘自己期望薪酬的职业,26%则认为找到工作就先做着,19%的要看那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再决定,16%则坚决不接受,还有8%的没考虑过。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部分为就业、升学或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想自主创业。39%的大学生还是认为自己毕业后直接就业的,27%的则需要升学或考公务员,21%的大学生想闯闯,希望自主创业,想出国的占5%,而想暂不就业的有8%。
2.今后毕业了,希望自己在家乡或大学所在地就业的仍占绝对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在家乡就业的有35%,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的有23%,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或乡村的占21%,而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业的占16%,3%的则希望在边远地区小城市就业,还有2%的选择了其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他们的就业帮助最大,其中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占了35%,担任学生干部占了21%,社会活动及实践则占了16%,就业指导占12%,还有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分别占了9%和7%。
2.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是实习经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中,实习经历的占了27%,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同样占了27%,专业技能则占24%,学习成绩只占有17%,其他的占5%。
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历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问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时,学历占有27%,专业知识技能也占了22%,实践经历占了19%,学校名气则占了15%,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占了12%,其他因素占5%。
4.大学生求职的途径最有效渠道则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有42%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渠道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24%的则认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28%的大学生选择了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3%选择了网络就业信息,同样有3%的选择了其他。
5.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择业标准、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调查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其中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占了25%,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占了24%,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择业标准占了21%,还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占有14%,改革教学内容占有10%,其他占6%。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都渴望得到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是任何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基奠,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和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要尽可能的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当今社会,企业追求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所以,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当然,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同时也要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提前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能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适应社会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企业的用人之道也有自己的准则,所以在不能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就只能、必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要摒弃“眼高手低”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不要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要知道这些其实相对就业更难),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应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做好规划,并付诸行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企业环境是我们迟早要接触到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全面关注社会动态,并要早早的做好职业规划,再努力的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和经验的积累。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广且在某方面精,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并有自己的特长。
(二)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1.加强校企互动交流。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职场观念。还可以在不影响企业的基础上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发掘相应人才。
2.转变思想,树立科学人才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所以企业不能只观当前求职者的情况,而过分看重学历或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并且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是才必用的不拘一格的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教育出知识与技能兼备,品德与修养并举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进行教育改革,培养适销对路人才。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适当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相应的竞争技巧,从而为毕业生在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就业心理疏导。学校应该落实积极的大学生辅导、指导工作,不仅要在其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也要在心理调节上面,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害怕的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志刚.《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J],《经济日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
[3]杨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
作者简介:蒋圣(1991-),男,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营销2班学生;蓝巧芳(1992-),女,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国贸11班学生;吴雨倩(1991-),女,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财管11班学生;郭淑君(1991-),女,宁波大红鹰学院外国语学院10英语8班学生;金杰(1992-),男,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财管9班学生;吴泳洁(1991-),男,宁波大红鹰学院机电学院10机自6班学生;周莹莹(1976-),女,宁波大红鹰学院,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 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高校都逐一响应扩招政策,致使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等都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对社会、企业缺乏认识,同时对其自身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和足够的技能,从而产生对就业的盲目性和就业能力缺乏的问题。
一、调查概况及目的
(一)调查概况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电子稿形式发放),所收回的有效问卷62份(全以电子稿形式发放),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53%,女学生占47%,其中专科生5%,本科生92%,其他3%,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和年龄的分布,大体上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二)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目标,使其不再荒废或迷茫的度过余下的大学生活。同时使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下,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与悲观的数量相当,还有一部分比较焦虑和不清楚。而且大部分还是担心自己的就业的。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2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反之,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悲观的也占29%,对于就业前景比较焦虑的则有19%,还有23%则认为并不是很清楚。又问他们是否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时,40%是非常担心的,34%是很少担心,23%则从不担心,还有3%已就业。
2.大学生规划自己职业与没有方向的各有一半。问到是否已经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时,只有16%已经计划好了,还有31%是大概有方向了,但又32%的表示还没系统规划过和21%的没有计划过。
3.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薪酬待遇,其次是发展机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时的条件及优先考虑因素也未离开薪酬问题,但认为发展机会也是相当的重要的。同时当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大部分也表示愿意做,但与自己期望薪酬不对等时则表示要重新寻找下一份工作。
发展机会在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占28%,同时薪酬待遇也占28%,还有社会地位和工作地点都占了13%,专业对口占了10%,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占了7%,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则只占到1%。
当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时,36%的愿意从事这种工作,32%的认为先干着,以后伺机向专业工作发展,19%的则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还有13%的表示无所谓。
而当问到在求职初期,单位给的薪酬和待遇与其期望有一定差距时,则有31%要去应聘自己期望薪酬的职业,26%则认为找到工作就先做着,19%的要看那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再决定,16%则坚决不接受,还有8%的没考虑过。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部分为就业、升学或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想自主创业。39%的大学生还是认为自己毕业后直接就业的,27%的则需要升学或考公务员,21%的大学生想闯闯,希望自主创业,想出国的占5%,而想暂不就业的有8%。
2.今后毕业了,希望自己在家乡或大学所在地就业的仍占绝对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在家乡就业的有35%,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的有23%,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或乡村的占21%,而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业的占16%,3%的则希望在边远地区小城市就业,还有2%的选择了其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他们的就业帮助最大,其中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占了35%,担任学生干部占了21%,社会活动及实践则占了16%,就业指导占12%,还有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分别占了9%和7%。
2.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是实习经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中,实习经历的占了27%,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同样占了27%,专业技能则占24%,学习成绩只占有17%,其他的占5%。
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历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问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时,学历占有27%,专业知识技能也占了22%,实践经历占了19%,学校名气则占了15%,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占了12%,其他因素占5%。
4.大学生求职的途径最有效渠道则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有42%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渠道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24%的则认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28%的大学生选择了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3%选择了网络就业信息,同样有3%的选择了其他。
5.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择业标准、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调查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其中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占了25%,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占了24%,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择业标准占了21%,还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占有14%,改革教学内容占有10%,其他占6%。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都渴望得到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是任何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基奠,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和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要尽可能的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当今社会,企业追求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所以,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当然,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同时也要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提前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能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适应社会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企业的用人之道也有自己的准则,所以在不能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就只能、必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要摒弃“眼高手低”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不要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要知道这些其实相对就业更难),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应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做好规划,并付诸行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企业环境是我们迟早要接触到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全面关注社会动态,并要早早的做好职业规划,再努力的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和经验的积累。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广且在某方面精,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并有自己的特长。
(二)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1.加强校企互动交流。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职场观念。还可以在不影响企业的基础上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发掘相应人才。
2.转变思想,树立科学人才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所以企业不能只观当前求职者的情况,而过分看重学历或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并且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是才必用的不拘一格的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教育出知识与技能兼备,品德与修养并举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进行教育改革,培养适销对路人才。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适当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相应的竞争技巧,从而为毕业生在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就业心理疏导。学校应该落实积极的大学生辅导、指导工作,不仅要在其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也要在心理调节上面,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害怕的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志刚.《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J],《经济日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
[3]杨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
作者简介:蒋圣(1991-),男,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营销2班学生;蓝巧芳(1992-),女,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国贸11班学生;吴雨倩(1991-),女,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财管11班学生;郭淑君(1991-),女,宁波大红鹰学院外国语学院10英语8班学生;金杰(1992-),男,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10财管9班学生;吴泳洁(1991-),男,宁波大红鹰学院机电学院10机自6班学生;周莹莹(1976-),女,宁波大红鹰学院,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