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民航系统还没有空中乘务员这个职务,只有飞行员。在长途横线飞行中,只有报务员会抽空为乘客倒水,其他航班上基本上都没有任何专职的服务人员。直到1955年8月,新中国民航首次招收女空中乘务员,一律由各学校保送。经过层层挑选,最终选定了18位女学生,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由此诞生。
首长专机上的服务
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18位“空姐”,所以她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大量的飞行任务,外国友人、党政要员都曾在她们贴心服务下,度过愉快的空中旅程。最让她们难忘的,要算执行首长专机的任务。
今年72岁的王竹报在1957年至1967年间,多次执行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任务,陪同周总理飞遍了全国数十个城市。据她回忆,一次,飞机在平稳地飞行,总理坐在小桌旁阅读文件,放在桌上的茶杯有时与发动机的旋转发生有节奏的共振,茶杯与托碟之间发出咯咯咯的响声。王竹报注意到,总理几次将目光从文件转到茶杯上。她知道这不协调的声音破坏了机舱的宁静,影响了总理的思绪,于是就拿了一块小毛巾,垫在茶杯与托碟之间。杂音消除了,总理满意地点点头,对王竹报说:“小王,你很细心,又很聪明,服务工作就应这样,要善于观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郭桂卿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专机服务员,在专机上工作了近20年。毛泽东第一次看见她,就问作陪的空军副参谋长何田一:“她是谁呀。”何田一答道:“空中服务员。红色空中小姐嘛。”当毛泽东得知她叫郭桂卿时,风趣地说:“郭桂卿,男娃的名字嘛,我看叫郭子仪吧,知道郭子仪吗?看过《打金枝》没有?郭子仪可是位民族英雄啊!”
当时,毛泽东在飞机上经常捧着书本学习英文,有一回飞机停稳后,他竟全然不知。同行的人不忍心打扰他,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着,半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仍旧紧锁双眉,嘴唇不出声地动着,边看边读。可是那次偏偏有当地领导人到机场接他,他们在飞机下焦急地踱来踱去。郭桂卿就开口提醒:“主席,我们已经落地了。”“嗯?落地了。”毛泽东看了看窗外,慢慢合上书,欠身起来,“好啊!轰我走啊!”“不是我轰您,是下面首长都等着您了。”郭桂卿解释道,毛主席也不接她的话茬,自顾自地继续说,“也不留我们吃饭,小郭真是小气,不留我们吃饭我们就走吧。”
她们的爱情和婚姻
1956年4月,马鸿志作为第一个拿到护照的“空姐”开始飞中缅航线。中缅航线是我国开辟的第三条国际航线。航线虽然不算太长,但大小总是国际航班,不论旅客多少,也总有国际友人。一次,马鸿志为缅甸的一个议会代表团服务,其中有一名缅甸的议员对马鸿志产生了爱慕之情,送给马鸿志一对耳环。因为有纪律规定,当时马鸿志就委婉地拒绝了他。后来这个议员通过其他人转达他的意思。马鸿志不愿意与外国人谈恋爱,于是机长以马鸿志已经有男朋友为由拒绝了他。
当时对第一批“空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参加飞行两年后才能谈情说爱,至于结婚,需要组织同意,并经过严格的政审,才能决定是否获得通过。当时民航飞行队从空军调来一批飞行员,按年龄他们都该结婚成家了,这批女乘务员自然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目标。18名空姐中15个人嫁给了飞行员。
陪伴第一位“无人陪伴儿童”
近几年来,民航“无人陪伴儿童”业务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其实这项业务早在1961年6月就曾有过。张慧淑有幸成为中国民航史上首次为“无人陪伴儿童”服务的空中乘务员。
当时是一个大概两三岁的小孩,因为住在上海的爷爷奶奶无力照顾,在南京的父母也无暇去上海接,不得不托付给民航。当飞机安全到达南京,孩子的父母紧紧地握着张慧淑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并在机舱门口给张慧淑和孩子合了个影。
首位维族“空姐”玛丽娅
1978年,民航在新疆选拔空姐,年仅15岁的新兵玛丽娅被选中。玛丽娅穿着军装走进客舱,成为新疆第一代少数民族空姐。玛丽娅在南航新疆分公司服务了整整30年。
由于最初乘机的旅客层次比较高,服务程序比较简单,玛丽娅在空中服务的服装就是军用棉大衣,大头鞋。苏式里-2飞机密封性不强,噪音较大,飞往克拉玛依时,飞机飞得高度较低,客舱没有增压,夏天时机舱内温度与外面都在摄氏35度左右,热浪滚滚,机上所有旅客都被颠得呕吐不止,面色惨白,可乘务员还要强忍不适,咬牙为旅客送水。飞机上配备的食品就是糖果和茶水,在当时已是最奢侈的必备品了。
民航“空姐”30年
过去30多年是中国民航变化最大的时期,民航从空军的一个特殊部门发展到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空中乘务员的角色定位、服务理念、服装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9年,中国民航脱离空军代管,民航沈阳管理局正式成立,也招收了第一批由地方上公开招收的、没有军籍的“空中小姐”。她们掀开了中国民航服务史上崭新的一页。
今年51岁的刘淑娟还记得,当时几乎是按照选空军的标准来选空姐的,考核时要经过目测、笔试、政审等多个环节,尤其对体质的考察比现在要严格许多,身上不能有疤痕,脸上不能有痘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使用的是飞行中机身颠簸剧烈、客舱内煤油味重的机型。经过了长久的军事化训练,刘淑娟才适应了空中的平衡。当时空姐们穿着8厘米高的高跟鞋,为乘客递送玻璃瓶饮料和小包装香烟。这些在今天看似简陋,甚至违规的服务,在当时是最标准的。
30年弹指一挥间。不久前,刘淑娟等第一批民航“空中小姐”中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岗位的8位姐妹走上同一架航班,举办了自己安全飞行30周年的纪念仪式。在此之后,她们将相继离开工作岗位。
首长专机上的服务
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18位“空姐”,所以她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大量的飞行任务,外国友人、党政要员都曾在她们贴心服务下,度过愉快的空中旅程。最让她们难忘的,要算执行首长专机的任务。
今年72岁的王竹报在1957年至1967年间,多次执行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任务,陪同周总理飞遍了全国数十个城市。据她回忆,一次,飞机在平稳地飞行,总理坐在小桌旁阅读文件,放在桌上的茶杯有时与发动机的旋转发生有节奏的共振,茶杯与托碟之间发出咯咯咯的响声。王竹报注意到,总理几次将目光从文件转到茶杯上。她知道这不协调的声音破坏了机舱的宁静,影响了总理的思绪,于是就拿了一块小毛巾,垫在茶杯与托碟之间。杂音消除了,总理满意地点点头,对王竹报说:“小王,你很细心,又很聪明,服务工作就应这样,要善于观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郭桂卿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专机服务员,在专机上工作了近20年。毛泽东第一次看见她,就问作陪的空军副参谋长何田一:“她是谁呀。”何田一答道:“空中服务员。红色空中小姐嘛。”当毛泽东得知她叫郭桂卿时,风趣地说:“郭桂卿,男娃的名字嘛,我看叫郭子仪吧,知道郭子仪吗?看过《打金枝》没有?郭子仪可是位民族英雄啊!”
当时,毛泽东在飞机上经常捧着书本学习英文,有一回飞机停稳后,他竟全然不知。同行的人不忍心打扰他,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着,半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仍旧紧锁双眉,嘴唇不出声地动着,边看边读。可是那次偏偏有当地领导人到机场接他,他们在飞机下焦急地踱来踱去。郭桂卿就开口提醒:“主席,我们已经落地了。”“嗯?落地了。”毛泽东看了看窗外,慢慢合上书,欠身起来,“好啊!轰我走啊!”“不是我轰您,是下面首长都等着您了。”郭桂卿解释道,毛主席也不接她的话茬,自顾自地继续说,“也不留我们吃饭,小郭真是小气,不留我们吃饭我们就走吧。”
她们的爱情和婚姻
1956年4月,马鸿志作为第一个拿到护照的“空姐”开始飞中缅航线。中缅航线是我国开辟的第三条国际航线。航线虽然不算太长,但大小总是国际航班,不论旅客多少,也总有国际友人。一次,马鸿志为缅甸的一个议会代表团服务,其中有一名缅甸的议员对马鸿志产生了爱慕之情,送给马鸿志一对耳环。因为有纪律规定,当时马鸿志就委婉地拒绝了他。后来这个议员通过其他人转达他的意思。马鸿志不愿意与外国人谈恋爱,于是机长以马鸿志已经有男朋友为由拒绝了他。
当时对第一批“空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参加飞行两年后才能谈情说爱,至于结婚,需要组织同意,并经过严格的政审,才能决定是否获得通过。当时民航飞行队从空军调来一批飞行员,按年龄他们都该结婚成家了,这批女乘务员自然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目标。18名空姐中15个人嫁给了飞行员。
陪伴第一位“无人陪伴儿童”
近几年来,民航“无人陪伴儿童”业务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其实这项业务早在1961年6月就曾有过。张慧淑有幸成为中国民航史上首次为“无人陪伴儿童”服务的空中乘务员。
当时是一个大概两三岁的小孩,因为住在上海的爷爷奶奶无力照顾,在南京的父母也无暇去上海接,不得不托付给民航。当飞机安全到达南京,孩子的父母紧紧地握着张慧淑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并在机舱门口给张慧淑和孩子合了个影。
首位维族“空姐”玛丽娅
1978年,民航在新疆选拔空姐,年仅15岁的新兵玛丽娅被选中。玛丽娅穿着军装走进客舱,成为新疆第一代少数民族空姐。玛丽娅在南航新疆分公司服务了整整30年。
由于最初乘机的旅客层次比较高,服务程序比较简单,玛丽娅在空中服务的服装就是军用棉大衣,大头鞋。苏式里-2飞机密封性不强,噪音较大,飞往克拉玛依时,飞机飞得高度较低,客舱没有增压,夏天时机舱内温度与外面都在摄氏35度左右,热浪滚滚,机上所有旅客都被颠得呕吐不止,面色惨白,可乘务员还要强忍不适,咬牙为旅客送水。飞机上配备的食品就是糖果和茶水,在当时已是最奢侈的必备品了。
民航“空姐”30年
过去30多年是中国民航变化最大的时期,民航从空军的一个特殊部门发展到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空中乘务员的角色定位、服务理念、服装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9年,中国民航脱离空军代管,民航沈阳管理局正式成立,也招收了第一批由地方上公开招收的、没有军籍的“空中小姐”。她们掀开了中国民航服务史上崭新的一页。
今年51岁的刘淑娟还记得,当时几乎是按照选空军的标准来选空姐的,考核时要经过目测、笔试、政审等多个环节,尤其对体质的考察比现在要严格许多,身上不能有疤痕,脸上不能有痘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使用的是飞行中机身颠簸剧烈、客舱内煤油味重的机型。经过了长久的军事化训练,刘淑娟才适应了空中的平衡。当时空姐们穿着8厘米高的高跟鞋,为乘客递送玻璃瓶饮料和小包装香烟。这些在今天看似简陋,甚至违规的服务,在当时是最标准的。
30年弹指一挥间。不久前,刘淑娟等第一批民航“空中小姐”中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岗位的8位姐妹走上同一架航班,举办了自己安全飞行30周年的纪念仪式。在此之后,她们将相继离开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