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饰文化是同语言一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精神文明的表现,又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发展。从我们祖先披着树皮树叶御寒,到进入保暖时期,再进步到保暖与美兼备的时期。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之中,服饰的保暖作用与审美结合,促进了服饰的发展。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服饰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有保暖和装饰的作用。还能够体现出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
关键词:服饰艺术;蒙昧时期;石器
在远古社会,服饰简单粗糙,是局限于物质环境恶劣,生产工具的简陋,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明确。旧石器时代开始,各种石质工具发明并普遍使用。人们开始用石器捕杀猎物,利用兽皮树叶等材料,御寒与遮蔽身体。缝制成皮草衣服。毛皮树叶就成了最早的遮羞避寒的衣物。最早的先民只是穿着一块维系于隐私处的毛皮,而这块毛皮起了遮前蔽后的作用。“衣冠王国”的称号则是从此而开始的。为了御防冬天的寒冷,毛皮衣服产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将兽皮缝缀成适合身体的服装,这与缝线、皮革鞣制技术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除了服装,原始人类的装饰品也有许多。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能力日渐增强。通过渔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变得丰裕起来,时间也充裕起来,不再满足只是茹毛饮血的生活。对服饰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远古时期的先民所用的饰物,有头饰、耳饰和首饰,他们用兽齿、鱼骨、石珠、骨管、海蛎、玉石等制成锥形、菱形、丁字形、圆柱形。将它们打磨的光滑细致,雕刻得美观大方。中石器时代古人逐渐掌握了打制、琢磨、刮削、磨制、雕刻、穿孔等多種加3232艺。对骨、牙等天然材料略作加工之后,使其成为简单的装饰功能的饰品。
人们最初围系在下腹的皮毛也发展了,既用来保暖,又用来遮羞。虽然样子比较原始,但是是原始服装的第一步。原始的裤子只是包裹在腿部,用毛皮制成。可以保暖也有防护作用,防止荆棘刺伤皮肤。人们在下腹系一块条状皮革,这种饰物被称为蔽膝。开始蔽前,后又增加了蔽后。前后分成两片的裙状服饰产生,这就是裳。下体的服饰出现之后,人们又对上体的服饰进行改革尝试,将大块的毛皮割下来,以动物的韧带或者是植物的葛藤为线,用骨锥、骨针等工具穿缀缝合,制成背心式服装,这就是上衣。后来有了布帛,多种材料先后出现,服装逐渐成型。
上衣与下裳是中国古代先民服装中基本的样式。随着衣裳的产生,原始的帽子、裤子、鞋履产生了。帽子最开始与服装一样,也是用毛皮制成。早期的鞋子是用皮制,或用麻草编制,有保暖和防护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学家将服饰文化溯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更遥远的时期内,人类已经开始用捕兽所获取的皮毛遮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天则拣取树叶遮蔽阳光免受炎热。这标志着人们脱离动物世界,原始社会服饰雏形就出现了。在山顶洞人遗存的物件中发现缝纫加工的物件。说明原始社会已经开始生产加工服饰。
新石器时代,服饰有了大的发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金帝,颛臾;木帝,地喾;水帝,舜;土帝,大禹。他们是当时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常处于半神半人状态。他们利用丝麻等材料制成衣服,穿着羽毛与毛皮。后来又用丝与麻两种材料,制作成布与锦。当作衣服穿在身上。表示了生產力的发展。变化也发生到了人的身上。以前服装用的兽皮与树叶逐步淘汰。经过长期生活探索与实践。人们发现动植物纤维制成的衣装更能满足人们保暖和审美要求。三皇五帝时期,伏羲西陵氏、黄帝、尧、舜、禹上古贤士创造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花衣绣裳。以及后来又产生冕冠赤鸟,玄衣缥裳,十二章纹。
随着服装样式的逐步完成,它的材料逐渐为纺织品代替兽皮。相传黄帝的妻子西陵氏嫘祖会养蚕。教授人们养蚕。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她一步步教大家,然后再教续丝、织帛等方法,这样织出来的帛比麻丝还要光滑细润,再染上颇色,制成衣裳。布料光华夺目。之后养蚕织帛的人就越来越多。当时的服饰色彩以及纹样多取象于自然景色,把日月山川鸟兽虫草绣在衣裳作为装饰。
在《易·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三位圣帝,在人间推广衣裳等服饰,人们有了衣裳、鞋帽等服饰。然后文明开始产生,有了道德思想、礼仪文化,并逐渐建立起上下、尊卑、亲疏、善恶这样的观念,并发展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制度、规则等。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的手工行业,纺织织布制作衣衫是主要的前提条件。
在《韩非子·五蠹篇》里面讲述: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是冬天穿鹿皮,夏天穿葛布,而葛布实际上是以麻布(苎麻)为材料制成的。夏朝以前虽然丝织技术易已经掌握和推广。但是还没有全部使用。而另一方面,此时虽然丝织运用没有普及,但养蚕以及丝织品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祭祀的意味。桑蚕丝绸发展在中国,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原料,还具有宗教信仰与图腾象征的意义。
相传在《礼记·李运篇》中记载,后有君主,穿着丝麻,或者穿着布帛,用来送离去的先人,祀奉神灵和死神,在这个时期乃至以后,蚕在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神性的大福之虫。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变为蛹幼虫,长大之后又吐丝结蚕变成蛹蛾子。这引发了古人对生死大问题的联想。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群中,有相当数量的瓮棺葬,埋于房基附近,并在瓮盖中央留孔,推测是让死者的灵魂升天自由之意。到了后来,人们称“得道成仙”为“羽化”。也正是对蚕蛹化蛾的观察之后的联想。圣人去世为了隆重祭祀,还用陶、玉、铜制成蚕、蛹等形状的饰物用来做佩戴品。中国古人相信,由蚕丝织造的丝绸拥有蚕所具有的一切神性。因此,服饰用的丝绸必然有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但受生产力所限,丝绸服饰也仅仅为统治者阶级所拥有。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服饰艺术;蒙昧时期;石器
在远古社会,服饰简单粗糙,是局限于物质环境恶劣,生产工具的简陋,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明确。旧石器时代开始,各种石质工具发明并普遍使用。人们开始用石器捕杀猎物,利用兽皮树叶等材料,御寒与遮蔽身体。缝制成皮草衣服。毛皮树叶就成了最早的遮羞避寒的衣物。最早的先民只是穿着一块维系于隐私处的毛皮,而这块毛皮起了遮前蔽后的作用。“衣冠王国”的称号则是从此而开始的。为了御防冬天的寒冷,毛皮衣服产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将兽皮缝缀成适合身体的服装,这与缝线、皮革鞣制技术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除了服装,原始人类的装饰品也有许多。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能力日渐增强。通过渔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变得丰裕起来,时间也充裕起来,不再满足只是茹毛饮血的生活。对服饰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远古时期的先民所用的饰物,有头饰、耳饰和首饰,他们用兽齿、鱼骨、石珠、骨管、海蛎、玉石等制成锥形、菱形、丁字形、圆柱形。将它们打磨的光滑细致,雕刻得美观大方。中石器时代古人逐渐掌握了打制、琢磨、刮削、磨制、雕刻、穿孔等多種加3232艺。对骨、牙等天然材料略作加工之后,使其成为简单的装饰功能的饰品。
人们最初围系在下腹的皮毛也发展了,既用来保暖,又用来遮羞。虽然样子比较原始,但是是原始服装的第一步。原始的裤子只是包裹在腿部,用毛皮制成。可以保暖也有防护作用,防止荆棘刺伤皮肤。人们在下腹系一块条状皮革,这种饰物被称为蔽膝。开始蔽前,后又增加了蔽后。前后分成两片的裙状服饰产生,这就是裳。下体的服饰出现之后,人们又对上体的服饰进行改革尝试,将大块的毛皮割下来,以动物的韧带或者是植物的葛藤为线,用骨锥、骨针等工具穿缀缝合,制成背心式服装,这就是上衣。后来有了布帛,多种材料先后出现,服装逐渐成型。
上衣与下裳是中国古代先民服装中基本的样式。随着衣裳的产生,原始的帽子、裤子、鞋履产生了。帽子最开始与服装一样,也是用毛皮制成。早期的鞋子是用皮制,或用麻草编制,有保暖和防护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学家将服饰文化溯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更遥远的时期内,人类已经开始用捕兽所获取的皮毛遮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天则拣取树叶遮蔽阳光免受炎热。这标志着人们脱离动物世界,原始社会服饰雏形就出现了。在山顶洞人遗存的物件中发现缝纫加工的物件。说明原始社会已经开始生产加工服饰。
新石器时代,服饰有了大的发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金帝,颛臾;木帝,地喾;水帝,舜;土帝,大禹。他们是当时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常处于半神半人状态。他们利用丝麻等材料制成衣服,穿着羽毛与毛皮。后来又用丝与麻两种材料,制作成布与锦。当作衣服穿在身上。表示了生產力的发展。变化也发生到了人的身上。以前服装用的兽皮与树叶逐步淘汰。经过长期生活探索与实践。人们发现动植物纤维制成的衣装更能满足人们保暖和审美要求。三皇五帝时期,伏羲西陵氏、黄帝、尧、舜、禹上古贤士创造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花衣绣裳。以及后来又产生冕冠赤鸟,玄衣缥裳,十二章纹。
随着服装样式的逐步完成,它的材料逐渐为纺织品代替兽皮。相传黄帝的妻子西陵氏嫘祖会养蚕。教授人们养蚕。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她一步步教大家,然后再教续丝、织帛等方法,这样织出来的帛比麻丝还要光滑细润,再染上颇色,制成衣裳。布料光华夺目。之后养蚕织帛的人就越来越多。当时的服饰色彩以及纹样多取象于自然景色,把日月山川鸟兽虫草绣在衣裳作为装饰。
在《易·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三位圣帝,在人间推广衣裳等服饰,人们有了衣裳、鞋帽等服饰。然后文明开始产生,有了道德思想、礼仪文化,并逐渐建立起上下、尊卑、亲疏、善恶这样的观念,并发展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制度、规则等。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的手工行业,纺织织布制作衣衫是主要的前提条件。
在《韩非子·五蠹篇》里面讲述: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是冬天穿鹿皮,夏天穿葛布,而葛布实际上是以麻布(苎麻)为材料制成的。夏朝以前虽然丝织技术易已经掌握和推广。但是还没有全部使用。而另一方面,此时虽然丝织运用没有普及,但养蚕以及丝织品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祭祀的意味。桑蚕丝绸发展在中国,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原料,还具有宗教信仰与图腾象征的意义。
相传在《礼记·李运篇》中记载,后有君主,穿着丝麻,或者穿着布帛,用来送离去的先人,祀奉神灵和死神,在这个时期乃至以后,蚕在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神性的大福之虫。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变为蛹幼虫,长大之后又吐丝结蚕变成蛹蛾子。这引发了古人对生死大问题的联想。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群中,有相当数量的瓮棺葬,埋于房基附近,并在瓮盖中央留孔,推测是让死者的灵魂升天自由之意。到了后来,人们称“得道成仙”为“羽化”。也正是对蚕蛹化蛾的观察之后的联想。圣人去世为了隆重祭祀,还用陶、玉、铜制成蚕、蛹等形状的饰物用来做佩戴品。中国古人相信,由蚕丝织造的丝绸拥有蚕所具有的一切神性。因此,服饰用的丝绸必然有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但受生产力所限,丝绸服饰也仅仅为统治者阶级所拥有。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