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悄然发生改变的还有我们的环境,它在人类的淡薄意识和微弱行动下已变得极其恶劣,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作为即将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因此,调查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怎么样,对于预测未来生态建设的人力资源因素,更好发挥青年生力军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然而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是触目惊心:2010年8月7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瞬间淹没大半个城镇,造成上千人死亡。2007年6月太湖特大水污染事件导致上百万人出现饮水危机。像这样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在国内频发,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知识与思想兼备、懂道理的人,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将很大程度影响未来的环境状况。
为了对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充分了解,我们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对安康学院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5份。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为期3周的校园实地调查。
一、问卷调查及简要说明
(一)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概念的主观认识有差别
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关注环境保护的大学生人数很多,有84%的大学生会主动与别人谈论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环境保护”一词的人数占96%;有75%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但也有2%的人认为环境保护离自己很遥远,这就有可能使这些学生对学校举办的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讲座兴趣不大,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够积极,因而缺乏对环境保护基本常识的了解。
(二)获取环境保护知识的途径多样
问卷显示,同学们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23%的人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环保知识,19%的人通过报纸杂志获得,7%的人通过专业类书籍获得,16%的人通过政府宣传获得,20%的人通过电视广播获得,15%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可以看出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环境保护知识的人占多数,所以,老师和学校可以为此做更多工作。学校可以实行卫生片区负责制,使全体师生可以参与到美化校园中来。
(三)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实践活动
对于“如何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这一主题,有54%的同学选择在生活中能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38%的人通过积极参与双创活动,6%的人通过普及环保知识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只有2%的人从没有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2%的同学从未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组织性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来提高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有效、规范性、影响性。我们应该明确环境保护意识与实践活动同等重要,在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应关注实践活动,将好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调查结果似乎尽如人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二、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比较与分析
根据我们在校园里的实地观察发现,教学楼里,经常有同学离开教室不关灯,并且路过的同学中也很少有人主动去关灯;在上完课的教室里,桌面上、地上、抽屉里满是垃圾;每次去超市宁愿买一次性塑料袋也不愿带上环保购物袋;在校园里,很多同学把手中的垃圾随便扔在地上或抛在垃圾桶旁边;大家在外面吃饭时很少有人会带着自己的筷子,一次性的筷子浪费是极其严重的。
总的说来,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日常行为以及实践能力并不乐观,这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了解环境保护的大学生很多,觉得环境保护离自己很遥远的人数只占到2%,那么,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所谓环境保护就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有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第二,有节约节能意识;第三,有主动普及环境保护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只停留在第一层面,有54%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普及环保知识来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确,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是环境保护最坚实的第一步,但这也是最表面的。其次,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消耗率很高,这就证明大学生在第二层面做的很少。那么,第三层面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对“环境保护”狭隘的认识,才导致了我们在环境保护行动上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最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不但环境保护的深层含义会被大家所忽略,而且最终导致我们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大家对环境保护都有关注过,并且有一些环境保护上的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会落到实处,这便是导致环境保护一直在提而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在环境保护方面仍旧是这样。意识深刻了,认识到位了,那就会化作一种不用约束、自发性的动作,何患实践落实不下。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需要大家走进现实环境接受震撼。
三、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应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我们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热情呢?
(一)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
在法律执行方面应加大执法力度;制定系统的奖罚政策,对环境保护先进个人或集体应予以表彰奖励,而对那些环境破坏分子则予以惩罚。同时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以掀起全民保护环境的热潮;另外还应增加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强培养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 (二)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大学应增设一门专门向大学生教授生态知识与环境现状的必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学习并了解环境保护。学校除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外,还应在课外大力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如举办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训;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在学校的公共宣传媒体(传统的如校内大屏幕、报刊阅览亭、校园标语、横幅,新媒体如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定期推出,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宣传,使各种新技术为我所用;筹办黑板报,开办主题班会,不断强化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不仅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责任。
(三)大学生应从自我做起,辐射他人
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应具有主人翁意识,而不是作为一个看客,一个外人。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增强自身素养,多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保护环境当做一种习惯。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达到辐射带动他人的作用,大学生应以我为圆心,以掌握的环保知识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周上的所有点正是我们影响到的每一个人,以此循环,我们必将画出许多相切、相交的圆,这些完美的圆圈将会使我们的地球得到新生,面貌焕然一新。
四、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在环境日趋恶化的现阶段,已经从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是媒体的宣传与普及,亦或是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举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今“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更是一种生活理念,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我们家园的天更蓝,水更清,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环境,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杨锐.重庆川仪脱销系统纪实[J].科技风,2014(4):55.
[2] 张玉臻.美丽中国不该有“雾霾”[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9):1.
[3] 陈立言.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浅探[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04.
[4] 潘蔚雨.关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的思考[J].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11):1.
作者简介:陈雅茹(1989.01- ),女,陕西乾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然而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是触目惊心:2010年8月7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瞬间淹没大半个城镇,造成上千人死亡。2007年6月太湖特大水污染事件导致上百万人出现饮水危机。像这样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在国内频发,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知识与思想兼备、懂道理的人,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 ,将很大程度影响未来的环境状况。
为了对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充分了解,我们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对安康学院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5份。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为期3周的校园实地调查。
一、问卷调查及简要说明
(一)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概念的主观认识有差别
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关注环境保护的大学生人数很多,有84%的大学生会主动与别人谈论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环境保护”一词的人数占96%;有75%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但也有2%的人认为环境保护离自己很遥远,这就有可能使这些学生对学校举办的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讲座兴趣不大,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够积极,因而缺乏对环境保护基本常识的了解。
(二)获取环境保护知识的途径多样
问卷显示,同学们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23%的人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环保知识,19%的人通过报纸杂志获得,7%的人通过专业类书籍获得,16%的人通过政府宣传获得,20%的人通过电视广播获得,15%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可以看出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环境保护知识的人占多数,所以,老师和学校可以为此做更多工作。学校可以实行卫生片区负责制,使全体师生可以参与到美化校园中来。
(三)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实践活动
对于“如何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这一主题,有54%的同学选择在生活中能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38%的人通过积极参与双创活动,6%的人通过普及环保知识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只有2%的人从没有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2%的同学从未参加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组织性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来提高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有效、规范性、影响性。我们应该明确环境保护意识与实践活动同等重要,在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应关注实践活动,将好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调查结果似乎尽如人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二、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比较与分析
根据我们在校园里的实地观察发现,教学楼里,经常有同学离开教室不关灯,并且路过的同学中也很少有人主动去关灯;在上完课的教室里,桌面上、地上、抽屉里满是垃圾;每次去超市宁愿买一次性塑料袋也不愿带上环保购物袋;在校园里,很多同学把手中的垃圾随便扔在地上或抛在垃圾桶旁边;大家在外面吃饭时很少有人会带着自己的筷子,一次性的筷子浪费是极其严重的。
总的说来,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日常行为以及实践能力并不乐观,这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了解环境保护的大学生很多,觉得环境保护离自己很遥远的人数只占到2%,那么,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所谓环境保护就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有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第二,有节约节能意识;第三,有主动普及环境保护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只停留在第一层面,有54%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普及环保知识来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确,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是环境保护最坚实的第一步,但这也是最表面的。其次,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对一次性用品的消耗率很高,这就证明大学生在第二层面做的很少。那么,第三层面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对“环境保护”狭隘的认识,才导致了我们在环境保护行动上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最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不但环境保护的深层含义会被大家所忽略,而且最终导致我们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大家对环境保护都有关注过,并且有一些环境保护上的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会落到实处,这便是导致环境保护一直在提而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在环境保护方面仍旧是这样。意识深刻了,认识到位了,那就会化作一种不用约束、自发性的动作,何患实践落实不下。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需要大家走进现实环境接受震撼。
三、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应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我们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热情呢?
(一)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
在法律执行方面应加大执法力度;制定系统的奖罚政策,对环境保护先进个人或集体应予以表彰奖励,而对那些环境破坏分子则予以惩罚。同时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以掀起全民保护环境的热潮;另外还应增加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强培养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 (二)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大学应增设一门专门向大学生教授生态知识与环境现状的必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学习并了解环境保护。学校除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外,还应在课外大力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如举办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训;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在学校的公共宣传媒体(传统的如校内大屏幕、报刊阅览亭、校园标语、横幅,新媒体如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定期推出,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宣传,使各种新技术为我所用;筹办黑板报,开办主题班会,不断强化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不仅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责任。
(三)大学生应从自我做起,辐射他人
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应具有主人翁意识,而不是作为一个看客,一个外人。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增强自身素养,多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保护环境当做一种习惯。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达到辐射带动他人的作用,大学生应以我为圆心,以掌握的环保知识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周上的所有点正是我们影响到的每一个人,以此循环,我们必将画出许多相切、相交的圆,这些完美的圆圈将会使我们的地球得到新生,面貌焕然一新。
四、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在环境日趋恶化的现阶段,已经从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是媒体的宣传与普及,亦或是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举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今“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更是一种生活理念,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我们家园的天更蓝,水更清,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环境,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杨锐.重庆川仪脱销系统纪实[J].科技风,2014(4):55.
[2] 张玉臻.美丽中国不该有“雾霾”[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9):1.
[3] 陈立言.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浅探[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04.
[4] 潘蔚雨.关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的思考[J].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11):1.
作者简介:陈雅茹(1989.01- ),女,陕西乾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