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是可溶盐类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19世纪中叶被引进为喀斯特区一系列作用与现象的总称,现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等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和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和干旱区喀斯特。此外,还有按岩性、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的,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也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石林)、四川九寨沟(九寨沟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但是喀斯特带给我们的还有负面的影响,例如喀斯特地形的土地石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就比较严重。目前西南三省区“喀斯特”石漠化推进速度惊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平均每年正以1800平方千米的速度推进,耕地面积每年则以11.4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其“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总面积之比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上升到了现在的30%。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可能会得到一定缓解,但西南大部分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已难以逆转。不少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大、“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多,石漠化仍将以一定速度推进。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若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
因此,对喀斯特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和环境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等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和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和干旱区喀斯特。此外,还有按岩性、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的,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也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石林)、四川九寨沟(九寨沟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但是喀斯特带给我们的还有负面的影响,例如喀斯特地形的土地石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就比较严重。目前西南三省区“喀斯特”石漠化推进速度惊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平均每年正以1800平方千米的速度推进,耕地面积每年则以11.4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其“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总面积之比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上升到了现在的30%。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可能会得到一定缓解,但西南大部分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已难以逆转。不少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大、“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多,石漠化仍将以一定速度推进。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若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
因此,对喀斯特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和环境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