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森山:那我们的AI教育领域的专业师资培养,又要有哪些新的着力点呢?方老师,从师范生培养的角度,您怎么看?
方海光:围绕AI教育以及培养未来教师的定位,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一,我们应该明确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里,边界不清就是混沌未开,就无法完成AI的“祛魅”任务。不能把AI教育搞成STEAM教育、创客教育,或者简单地用编程教育来替代,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完善,但人工智能作为严肃科学,不容置疑,不能任意而为。第二,《规划》将人工智能看得很重,如果大家认为AI教育要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可以开拓的方向是比较多的。第三,我希望AI教育的开展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学校可以协同企业力量、研究机构、社会资源、国外资源,这样能够达到协调建设的目的。第四,AI教育这一概念是“教育”属性的,不是“技术”属性的。所以我们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力、批判思维、科学精神等的培养,来构思教材怎么编写。
谢作如:方老师讲的是职前教师的培养,那我想问问海淀教师进修学院的马涛老师,你们准备怎样培养海淀区的在职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AI教育,或者说你们面对现在的AI教育发展趋势,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教师呢?
马涛:第一,我们对海淀区在职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有信心的,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第二,我们有一套成熟的教研模式,以这套模式来培养教师,效果很明显。①建立区域教研机构。我们以区域划分的方式在每个区域抽出一两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中心团队,以这些人为中心去交流讨论、上课、宣传示范。②开展每周一次的固定活动,进行内部交流讨论。③不定期地举行专题培训。④基于网络研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分享,教师即使没有参加现场的培训活动,也可以进行学习。⑤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技能。
正如方老师所说,什么是AI教育,什么不是,在教育领域需要明确边界。我个人认为,不涉及模式识别的就不属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模式识别更多是需要数学的支持,理解人工智能需要数学基础和科学思维,但是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二者恰恰是不足的,所以,如果要实现一些人工智能的项目,至少要从高中开始。
谢作如:对于不在教育领域的人来说,一想到AI教育,就希望能夠做一套AI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一些机构常常会宣传自己开发了完善的STEAM教育体系、创客教育体系等。其实按照国家现在的课程设置,是不可能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在小学、初中最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几个项目,到了高中则成为一个模块,即人工智能初步。当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开设系列的校本课程。相对来说,前者是碎片化的体验项目,后者则是有点体系化的课程。那么我们中小学做AI教育,应该选择哪一种?目前有哪些成熟的学习工具和课程呢?
马涛:我认为两者都需要。举例来讲,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小学和初中,讲信息技术,讲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安全,这些都是放在一个大体系中,这个体系里面同样可以容纳人工智能的学习内容。为什么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中小学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那是因为现有的编写体系都是按照成年之后才接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人的思维来设计的,而现在的孩子是从小接受信息教育的,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肯定不喜欢也不习惯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不要认为人工智能博大精深,就希望单独形成一个课程。我觉得应该以项目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或者和别的活动一起呈现。
黄桂晶:我们几家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的学习工具和接口,也是中小学重要的AI教育的教学工具。人工智能的场景、呈现以及学习内容的存储是什么样的?因为教材的篇幅有限,纸质书的容量有限,很多资源都只能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成果未来会怎样储存?这些都需要逐步探索。在百度AI平台(ai.baidu.com)上的各种案例,虽然很多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但是高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内容。
李洪刚:为了呈现更容易理解和更有生命力及操作感的人工智能教学项目,我和李大维一同设计了“智能车结合智慧城市”的AI教育课程。我们发现,可以在一间教室里面搭建出一个复杂的城市系统,而这里面的无人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器学习的教学载体,学生们在设计无人车、训练无人车的同时,也在谋划未来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教学空间,可以自由地拓展它的应用场景。
方海光:围绕AI教育以及培养未来教师的定位,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一,我们应该明确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里,边界不清就是混沌未开,就无法完成AI的“祛魅”任务。不能把AI教育搞成STEAM教育、创客教育,或者简单地用编程教育来替代,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完善,但人工智能作为严肃科学,不容置疑,不能任意而为。第二,《规划》将人工智能看得很重,如果大家认为AI教育要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可以开拓的方向是比较多的。第三,我希望AI教育的开展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学校可以协同企业力量、研究机构、社会资源、国外资源,这样能够达到协调建设的目的。第四,AI教育这一概念是“教育”属性的,不是“技术”属性的。所以我们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力、批判思维、科学精神等的培养,来构思教材怎么编写。
谢作如:方老师讲的是职前教师的培养,那我想问问海淀教师进修学院的马涛老师,你们准备怎样培养海淀区的在职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AI教育,或者说你们面对现在的AI教育发展趋势,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教师呢?
马涛:第一,我们对海淀区在职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有信心的,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第二,我们有一套成熟的教研模式,以这套模式来培养教师,效果很明显。①建立区域教研机构。我们以区域划分的方式在每个区域抽出一两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中心团队,以这些人为中心去交流讨论、上课、宣传示范。②开展每周一次的固定活动,进行内部交流讨论。③不定期地举行专题培训。④基于网络研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分享,教师即使没有参加现场的培训活动,也可以进行学习。⑤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技能。
正如方老师所说,什么是AI教育,什么不是,在教育领域需要明确边界。我个人认为,不涉及模式识别的就不属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模式识别更多是需要数学的支持,理解人工智能需要数学基础和科学思维,但是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二者恰恰是不足的,所以,如果要实现一些人工智能的项目,至少要从高中开始。
谢作如:对于不在教育领域的人来说,一想到AI教育,就希望能夠做一套AI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一些机构常常会宣传自己开发了完善的STEAM教育体系、创客教育体系等。其实按照国家现在的课程设置,是不可能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在小学、初中最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几个项目,到了高中则成为一个模块,即人工智能初步。当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开设系列的校本课程。相对来说,前者是碎片化的体验项目,后者则是有点体系化的课程。那么我们中小学做AI教育,应该选择哪一种?目前有哪些成熟的学习工具和课程呢?
马涛:我认为两者都需要。举例来讲,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小学和初中,讲信息技术,讲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安全,这些都是放在一个大体系中,这个体系里面同样可以容纳人工智能的学习内容。为什么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中小学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那是因为现有的编写体系都是按照成年之后才接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人的思维来设计的,而现在的孩子是从小接受信息教育的,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肯定不喜欢也不习惯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不要认为人工智能博大精深,就希望单独形成一个课程。我觉得应该以项目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或者和别的活动一起呈现。
黄桂晶:我们几家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的学习工具和接口,也是中小学重要的AI教育的教学工具。人工智能的场景、呈现以及学习内容的存储是什么样的?因为教材的篇幅有限,纸质书的容量有限,很多资源都只能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成果未来会怎样储存?这些都需要逐步探索。在百度AI平台(ai.baidu.com)上的各种案例,虽然很多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但是高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内容。
李洪刚:为了呈现更容易理解和更有生命力及操作感的人工智能教学项目,我和李大维一同设计了“智能车结合智慧城市”的AI教育课程。我们发现,可以在一间教室里面搭建出一个复杂的城市系统,而这里面的无人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器学习的教学载体,学生们在设计无人车、训练无人车的同时,也在谋划未来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教学空间,可以自由地拓展它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