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环境审计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全方位、分层次地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及取得的绩效等,从而增强审计组织体系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 环境审计加强探讨
保护和治理环境,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审计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审计主体实施的环境审计构成不同层次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的选择
各审计主体实施环境审计时,应根据审计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审计模式。下面介绍三种环境审计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它是以被审计单位暴露的突出问题为线索,进行追踪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指出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运用于被审单位在环境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的突出问题。
2、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单位环境财务报告反映的结果为线索,追踪到经济活动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进而对环境保护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财务导向的环境审计方式,可以采用:①独立审计,即由审计组织现有专职人员实施环境审计。②专题审计,即审计组织针对某一内容进行审计。③审计调查,即审计组织对影响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典型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活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广泛收集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建议,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或有关单位服务。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审计方式。而这个条件的实现,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目前主要用于环境审计中涉及属于财务方面的内容。
3、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单位涉及环境问题的重大业务为线索,以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而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发生偏向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所谓重大业务是指被审单位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如环境规划、重大决策、新建改造项目的实施等等。通过对重大业务活动的追踪审计,能够捕捉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追查形成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人类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问题一旦发生后再进行治理,须补偿的代价将相当昂贵,有的不但涉及到代内补偿,而且也关系到代际补偿;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出现后,即使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因此,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比事后补偿更重要。由此可见,环境审计不能仅仅停留于事后审计,而应对影响环境的主要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以保证决策正确,规划可行,及时发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
二、中国环境审计的发展设想
1、加强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尽快对环境进行补充立法,这是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有基本健全的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体系,但这些法律法规如何贯彻实施还具体的规定和指导。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必须经过具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等。
2、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普及环境审计知识。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从长远看,要使环境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及广大审计人员的环境监督意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执业水平,建议有关部门把审计人员环境审计知识培训问题重视起来,指定培训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3、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环境保护来讲,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环保要求会成为新的贸易壁垒,我国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一方面要使环境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环境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指导环境审计的实施。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环境审计经验,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实务工作。
4、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或准则。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企业的内审机构未达到共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的难度,以致产生审计风险。建议在目前环境审计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联系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环境会计公告》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8年3月颁布的有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环境事项的实务公告为指导,尽快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准则,提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改并发布执行促进环境审计实务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纵观国外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一是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最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另外,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并日益受到重视,治理和保护的投资也将加大,审计业务量也势必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因此,除国家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审计外,还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实际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揭示了今后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通过开展环境审计,能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引导和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及微观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提高环境管理系统运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 李学柔,《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版
[关键词] 环境审计加强探讨
保护和治理环境,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审计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审计主体实施的环境审计构成不同层次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的选择
各审计主体实施环境审计时,应根据审计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审计模式。下面介绍三种环境审计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它是以被审计单位暴露的突出问题为线索,进行追踪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指出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运用于被审单位在环境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的突出问题。
2、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单位环境财务报告反映的结果为线索,追踪到经济活动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进而对环境保护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财务导向的环境审计方式,可以采用:①独立审计,即由审计组织现有专职人员实施环境审计。②专题审计,即审计组织针对某一内容进行审计。③审计调查,即审计组织对影响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典型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活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广泛收集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建议,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或有关单位服务。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审计方式。而这个条件的实现,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审计模式,目前主要用于环境审计中涉及属于财务方面的内容。
3、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单位涉及环境问题的重大业务为线索,以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而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发生偏向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所谓重大业务是指被审单位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如环境规划、重大决策、新建改造项目的实施等等。通过对重大业务活动的追踪审计,能够捕捉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追查形成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人类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环境问题一旦发生后再进行治理,须补偿的代价将相当昂贵,有的不但涉及到代内补偿,而且也关系到代际补偿;有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出现后,即使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往往难以清除和恢复。因此,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比事后补偿更重要。由此可见,环境审计不能仅仅停留于事后审计,而应对影响环境的主要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以保证决策正确,规划可行,及时发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
二、中国环境审计的发展设想
1、加强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尽快对环境进行补充立法,这是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有基本健全的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体系,但这些法律法规如何贯彻实施还具体的规定和指导。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必须经过具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等。
2、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普及环境审计知识。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从长远看,要使环境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否则将无法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及广大审计人员的环境监督意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执业水平,建议有关部门把审计人员环境审计知识培训问题重视起来,指定培训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3、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环境保护来讲,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环保要求会成为新的贸易壁垒,我国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一方面要使环境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环境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指导环境审计的实施。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环境审计经验,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实务工作。
4、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或准则。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企业的内审机构未达到共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的难度,以致产生审计风险。建议在目前环境审计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联系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环境会计公告》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8年3月颁布的有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环境事项的实务公告为指导,尽快制定中国环境审计规范、准则,提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改并发布执行促进环境审计实务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纵观国外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一是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最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另外,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并日益受到重视,治理和保护的投资也将加大,审计业务量也势必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因此,除国家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审计外,还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实际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揭示了今后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通过开展环境审计,能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引导和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及微观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提高环境管理系统运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 李学柔,《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