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普遍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关注的焦点,而问其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体育意识的培养问题。通过对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内涵以和特点以及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和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于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体育意识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体育意识是由意识衍生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实践的感受、经验、知识等的集合,也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地位、功用、价值、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态势的主观认识。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人正处在中小学时期,在对于体育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理性思考的状态下,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意愿和需求。
2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2.1 具有强烈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
中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两个保障:一个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性,另一个是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中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2.2 具有强烈的自身需求和内隐性
中小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其中,既包括其身心成长对于体育运动的客观需求,也包括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收获快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体和内心的释放。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属于其自身的潜在意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往往不被发现和重视,更加容易被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所掩盖甚至是磨灭。
3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3.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求
1985年至2005年,5次大规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尤其是从后十年的调查发现,部分指标更有加速下降趋势。我国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其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肺功能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上,超重和肥胖现象普遍且严重,近视的发生率持续上升,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血压机能不良现象较为普遍……
分析原因发现,青少年由于承受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直接导致了闲暇时间特别是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将近一半的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足0.5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和时间都在减少,高中学生的情况最糟糕。研究结果说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体质的下降。而体育意识的缺失也正是他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3.2 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以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身体健康也在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之下受到严重威胁,对于正在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影响尤为严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自主意识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4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三者共同关注孩子们的体育意识的培养、激发和维护,必将能够有效改善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状况,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1 社会方面
社会具有制度和舆论的导向功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正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余暇锻炼时间。国家有关机构,要在制度上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和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取缔以各种名目举办的培训和补习,坚决杜绝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排名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教学和题海战术;加强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体育竞赛,从而营造出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4.2 学校方面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学校总是会摇摆不定,立场不坚。而学校应当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提高体育活动的组织水平,优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结构,合理设计体育实践的步骤环节,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并化为永久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宣传导向作用,从而端正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体育情感,培养体育意识。
4.3 家庭方面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绝不能单纯依靠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才都源于父母的耳濡目染,家长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能够使青少年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压抑和焦虑,轻松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去感受放松与欢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充足的体育锻炼会让学生体会到身心愉悦,头脑灵活,更加热爱生活,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因此,聪明智慧的家长决不能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价值。
5 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正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逐渐凸显,罪魁祸首当数体育参与的缺失。中小学生对于体育参与虽未能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但在潜意识中具有强烈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正在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逐渐被掩盖甚至是磨灭。中小学正处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够对于他们体育意识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将使得孩子和社会的发展得到双赢。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提供保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永年.体育意识浅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19.
[2] 孙国友,何珊.论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12(5):36-38.
[3] 吴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10):12-13.
[4] 黄波,徐永生.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J].和田师范学院学报,2012.31(4):108-109.
[5] 唐卫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173-174.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体育意识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体育意识是由意识衍生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实践的感受、经验、知识等的集合,也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地位、功用、价值、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态势的主观认识。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人正处在中小学时期,在对于体育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理性思考的状态下,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意愿和需求。
2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2.1 具有强烈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
中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两个保障:一个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性,另一个是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中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2.2 具有强烈的自身需求和内隐性
中小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其中,既包括其身心成长对于体育运动的客观需求,也包括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收获快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体和内心的释放。因此,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属于其自身的潜在意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往往不被发现和重视,更加容易被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所掩盖甚至是磨灭。
3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3.1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求
1985年至2005年,5次大规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尤其是从后十年的调查发现,部分指标更有加速下降趋势。我国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其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肺功能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上,超重和肥胖现象普遍且严重,近视的发生率持续上升,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血压机能不良现象较为普遍……
分析原因发现,青少年由于承受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直接导致了闲暇时间特别是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将近一半的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足0.5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和时间都在减少,高中学生的情况最糟糕。研究结果说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体质的下降。而体育意识的缺失也正是他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3.2 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以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身体健康也在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之下受到严重威胁,对于正在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影响尤为严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自主意识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4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三者共同关注孩子们的体育意识的培养、激发和维护,必将能够有效改善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状况,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1 社会方面
社会具有制度和舆论的导向功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正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余暇锻炼时间。国家有关机构,要在制度上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和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取缔以各种名目举办的培训和补习,坚决杜绝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排名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教学和题海战术;加强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体育竞赛,从而营造出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4.2 学校方面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学校总是会摇摆不定,立场不坚。而学校应当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提高体育活动的组织水平,优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结构,合理设计体育实践的步骤环节,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并化为永久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宣传导向作用,从而端正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体育情感,培养体育意识。
4.3 家庭方面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绝不能单纯依靠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才都源于父母的耳濡目染,家长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能够使青少年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压抑和焦虑,轻松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去感受放松与欢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充足的体育锻炼会让学生体会到身心愉悦,头脑灵活,更加热爱生活,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因此,聪明智慧的家长决不能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价值。
5 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正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逐渐凸显,罪魁祸首当数体育参与的缺失。中小学生对于体育参与虽未能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但在潜意识中具有强烈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正在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逐渐被掩盖甚至是磨灭。中小学正处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够对于他们体育意识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将使得孩子和社会的发展得到双赢。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提供保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永年.体育意识浅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19.
[2] 孙国友,何珊.论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12(5):36-38.
[3] 吴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10):12-13.
[4] 黄波,徐永生.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J].和田师范学院学报,2012.31(4):108-109.
[5] 唐卫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