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8369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趋同化管理的内涵入手,探讨文化融合对趋同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出语言不适应、“圈子文化”以及文化理念差异为趋同化管理带来的挑战,并结合清华大学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实践,从强化国际学生服务、打造文化融合活动以及建设国际化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推动趋同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生;文化冲突;趋同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来华国际学生数量快速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国际学生,较2013年增长38.1%。随着国际学生人数的增长,部分高校实行同一化管理、部分高校实行区别对待,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既考虑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又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合理优化管理与服务机制,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得到教育部等部门的高度关注。本研究在系统总结高校趋同化管理经验基础上,深入剖析趋同化管理内涵,研究分析文化冲突为趋同化管理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促进中外学生文化融合、推动趋同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高校趋同化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国际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2018年9月3日,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首次在实施层面提出趋同化管理的概念,提出要推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服务趋同化,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并提出要“依法依规预防和惩处来华留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
  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也不是简单地将国际学生纳入现有的教学及管理体系,而要坚持“在等同中存差异,在差异中求趋同”[1],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又要看到国际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公平、公正、合理为原则,给予国际学生相应的帮助,使国际学生更快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中国文化[2]。目前,趋同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外高校的普遍做法,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予以细致的帮扶。
   文化冲突视角下高校趋同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学者拉希姆(Rahim)指出,“冲突”是“在互动的过程中社会实体内部(个人、团体、组织等)或社会实体之间不相容、不一致、不和谐的状况”[3]。文化冲突是个人或群体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因差异引起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碰撞。高校学生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因学习、生活和语言环境等差异引起的表层物质方面的冲突;二是因文化背景导致的在管理方式、交流方式上的内层行为的差异与冲突;三是价值观等差异带来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深层的立场差异。[4]这些文化冲突的存在为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语言不适应影响文化融入。部分国际学生无法使用汉语自由交流,这也成为国际学生文化融入的第一道“拦路虎”。例如:在评奖评优中,因语言问题引发的信息理解差异,导致无法申请到适合的资助项目;在沟通中,高低语境的差异也会导致沟通不畅的问题等,都在表层上影响着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
  第二,“圈子文化”阻碍中外学生交流。从各自国家来到陌生的校园和文化环境中,国际学生往往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缓解文化冲突,倾向于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国籍、同文化、同语种的学生交流,形成特殊的“圈子文化”。如果高校无法通过多种手段打破“圈子”,畅通中外学生交流渠道,久而久之这种“圈子”将逐渐固化并呈现封闭化倾向,阻碍国际学生的文化融入。
  第三,文化理念差异影响文化认同。荷兰学者郝夫斯特将文化划分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长远与短期导向五个维度[5],其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两个维度与高校趋同化管理紧密相关,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部分国际学生更倾向于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某项行为的意义并据此判断是否参与其中;而对同一事项、规则的理解,也会因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理解,引发行为的差异。
   以文化融合推进高校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策略
  实现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必须从促进文化融合着手,教育引导中外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冲突,在学习和生活中接纳文化差异,全面促进文化融合。
  1.以强化服务为引领,提升工作温度和精度
  第一,转变方法,把握国际学生文化适应特点。美国文化学家利兹格德(Lysgaard)提出的“U形模式”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6],当一个人进入其他文化时,在蜜月期会有很多新鲜感,随后进入文化冲击的危机期,再随着对文化的逐渐适应,开始进入恢复期和适应期,对新文化产生适应。高校可针对国际学生文化适应的特点,深入把握新生入学、学期末和毕业前等契机,通过精准服务延长“蜜月期”并快速过渡至“适应期”。一是制作包括衣食住行等各类信息的学习生活手册,帮助国际学生快速熟悉校园环境;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活动,实现中外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一一“映射”,帮助国际学生快速融入。二是以国际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组织冷餐会等,提供更多非正式场合的沟通与交流机会。三是及时关注国际学生的学业、身心及职业发展情况并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到适应期并获得持续发展。清华大学自2018年起设立畢业生“国际招聘”专区,邀请优质单位面向国际学生提供在华或在海外中资机构就业的机会,并通过双语服务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资源。
  第二,完善机制,建立完善国际学生工作体系。建立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统筹管理的校系两级工作体系,建设“导师 教师 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队伍,将国际学生引入工作体系,在管理机制上为趋同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培养国际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注重提升工作队伍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能力,加强培训,深化认识,掌握趋同化管理所需的基本技能。充分调动院系导师积极性,引导导师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培养管理、关心指导及鼓励学生交流,避免国际学生游离于导师课题组管理之外。   第三,提升覆盖面,建设适合国际学生的奖励资助体系。深入调研国际学生对奖励资助体系的认知与需求,将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纳入全校统一的奖励资助体系,挖掘、探索适合国际学生参与的三助等岗位,优化奖励资助体系设计,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形成对中外学生均具有较好激励和保障作用的奖励资助方案。
  2.以品牌活动为平台,促进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融合
  第一,加强集体建设,提升国际学生的归属感。加强高校班集体、校系两级学生集体建设,积极引导国际学生加入班委、学生会管理团队,形成跨文化的学生干部队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际学生参与集体、融入集体,为集体作贡献;另一方面,跨文化的学生干部团队有利于充分考虑集体内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为中外学生服务。做到“以人为本”,以中外重要时事节点、节日等为抓手,开展集体活动;从学生个人参与及收获角度出发,设计活动主题,提升国际学生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第二,以实践为载体,帮助国际学生认识中国。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平台,而让国际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才能推动国际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感受中国文化、认识中国。高校可利用假期,专门组织国际学生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反映中国发展水平的地区参观考察,向国际学生展示一个具有历史厚度和现代气息的中国全貌。例如:清华大学从2016年起举办“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活动,来自3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研究生参加,中外学生共同前往企事业单位开展学习交流,洞察中国发展现状、深入理解全球议题。
  第三,丰富校园活动,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氛围。在趋同化管理的背景下,校园活动的组织要注重考虑国际学生参与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在增加国际化元素的同时,突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使来自各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都能够找到文化契合点,如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汉语说”“iTalk”等活动,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化融合。
  3.以全覆盖为目标,打造国际化学习生活环境
  第一,建设国际化生活社区,打造“沉浸式”跨文化交流氛围。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均建立了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中外学生提供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国际化生活社区。可充分借鉴亚洲青年交流中心的组织运作方式,为中外学生提供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沉浸式”跨文化交流环境,并充分发挥其对全校国际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搭建文化融入的平台载体。
  第二,服务中外学生,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双语化校园环境。双语化校园环境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方面,要实现校园所有学习生活空间中标识、说明等双语化,使国际学生能够无障碍享用校园服务、获取相关资源。在软件方面,要实现校内各类规章制度、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等各类信息的双语化,使国际学生能够获得便捷的信息服务、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清华大学“Xiaoyan Online”宣传平台,重视以短视频、快捷信息等为国际学生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信息、挖掘各类活动价值,提升国际学生的凝聚力。
   结语
  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不仅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文化冲突向文化融合的发展转化是实现趋同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随着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要努力构建一支适应跨文化管理的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精准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的深层差异,不断完善趋同化管理机制建设,促进多种文化在校园中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努力为中外学生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服务。新时期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也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构建适应趋同化管理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促进趋同化管理方面的协同作用,如何深化教师及中外学生对趋同化管理的认识,这些都是高校在趋同化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议题。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与效果评估”(项目编号:BJSZ2019ZX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李慧琳.从特殊照顾到趋同管理: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5):241-245.
  [2]逢成华.论留学生校内趋同管理中的“同中有异”原则—以中国SC大学的趋同管理实践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72-74.
  [3]施惟希,沈梦已,彭聪.留学初期的跨文化适应和冲突处理方式的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121-122.
  [4]郭繼超.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68-69.
  [5]文雯,刘金青,胡蝶,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0-57.
  [6]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4):44-49.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其他文献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科学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人类离不开科学家,社会离不开科学“潮”。但是越重要的,往往越容易被忽视。所以,科学家社会地位的真正提升、全民科学热潮的蓬勃兴起,才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给科学家必要的尊重,让他们更加有尊严地投身科学事业,是健康社会应做的努力,也是形成科学“潮”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科学家引领科学“潮”,要心系社会,情系家国,为全民挚
摘 要:新时代,高校开展师德培训对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施教、系统设计”原则,整体构建师德培训体系是高校解决当前师德培训目标不聚焦、偏重理论灌输、培训效果泛化等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北京建筑大学在职专任教师参加师德培训所反馈的数据为例,从现行师德培训的问题分析入手,阐述高校师德培训体系的建设策略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高校;师德培训;培训体系  当
吴玉章(1878年—1966年):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曾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和华北大学校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任职长达17年之久。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探索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论,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谁培养人”—为国育才 提倡面向工农办大众教育  吴玉章(以下简称吴
学校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内容来抓,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以閱读新时代、讲述新时代、演绎新时代和奋进新时代为主线,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五讲”系列活动,即“领导讲精神”“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教师讲体会”“学生讲感受”,教育和引导学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中。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一
学院概况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中,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影响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是全国“戏曲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被誉为“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七十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始终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已作出全面部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艺术院校作为文艺创新的中坚力量发挥了独特作用。以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个案,分析其在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的贡献,并结合艺术院校肩负的担当使命提出艺术院校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五个坚持。  关键词:艺术院校;立德树人;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
北京工业大学南磨房路南离休干部党支部现有党员9人,平均年龄83岁。党支部落实 “四就近”的工作要求,利用离休干部活动站和武圣东里社区党校课堂,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多次获得学校“优秀主题党日”奖和“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市级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  就近学习,构建学习型党支部  党支部坚持在学习内容上求新,在学习形式上求活,认真组织党员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支部与
《最寒冷的夜晚》——这是这篇小说最早的题目。两位出生于普通阶层的年轻女士,有着同样的人生目标:“对于比我们穷或者看起来比我们穷的那一类人,我们几乎完全不感兴趣,恰恰相反,我们所有的人生经历以及后来的努力,都是为了尽可能地远离他们……”  然而命运阴差阳错。在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纯粹作为临时替代品的“我”遇见了身份高贵的柏林自由大学的“教授”。立刻,他成为了两位年轻女士试图提升自己社会地位、
摘 要:大学精神源远流长,是一所大学优良传统的精华之所在,是一所大学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底蕴之所在。在当今时代,践行和发扬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本文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的实际,探讨践行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为国内同类大学践行大学精神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精神;践行途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根系所在,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摘 要:自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镇康县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整体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关键词:定点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农业大学;镇康  2020年4月15日,一场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校园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