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与《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神的每一个普通藏族人民,他们才是这部史诗能够在藏地生根发芽,流传千年并传播于世界的最大助推力量。宗教意识对于格萨尔王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意识正是存在于每一个人民心中那不屈的斗志以及远大且朴素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格萨尔王传;本教;宗教意识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9-),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1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汉族,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作为一部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发源于西藏本土的英雄史诗,宗教意识是《格萨尔王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地区宗教信仰不止一个,都或多或少的在《格萨尔王传》中有所体现。在这其中,本教作为一种在西藏地区影响巨大的宗教,给《格萨尔王传》的作者们提供了许多养分。本教和藏传佛教都是西藏地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与初期,本教地位崇高,有着为数众多的信仰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一世纪,地位已在佛教之下。虽然依旧在民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它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认识沉淀于藏民心中。
  本教,是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曾写为“苯教”,后由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的名词工作会议规定统一写为“本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苯教是流行于西藏的巫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苯教是幸饶弥沃如来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其历史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历史上因修行苯教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则更是不计其数。在古藏文的记载中,“本”为“颂咒”“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信仰被称之为“原始本教”;另有由辛绕弥沃佛所创立的“雍仲本教”。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西藏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佛教传入西藏的初期,本教为了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佛教极为排斥。与佛教相比,作为原始宗教的本教教义不如佛教系统,因而本教主要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佛教展开斗争,这次斗争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本二教的矛盾激化,双方的斗争空前激烈。在著名的佛本辩论中,印度高僧寂护领衔的佛教阵营大获全胜,本教惨败,本教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西藏王统记》记载:“苯教盛于聂赤赞普,衰于至共赞普。又盛于布德贡杰,衰于赤松德贊。”但是,本教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数量庞大的信众,再加上统治者也没有对本教实施赶尽杀绝的政策,因而本教声势虽然有所下滑,但在民众中仍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斗争过程中,佛本双方的势力地位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佛教逐渐占据上风,但佛、本双方也不是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在斗争同时两教教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而与本教长期斗争之后的藏传佛教也与原本的佛教有着诸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结果,斗争与融合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就是完全依托于西藏本土而发展壮大的本教在经历与藏传佛教的斗争之后,也与原本的本教有诸多不同。
  在藏民的文化心理中,本教相当于不可缺少的底色,其他宗教就是在本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他色调。《格萨尔王传》作为西藏本土文学的结晶,在书中有着本教的宗教意识体现。但格萨尔王不只是本教的英雄,他是全体藏民的英雄,因而《格萨尔王传》对流传于西藏地区的各个宗教都有宗教意识上的体现。可以说,史诗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就是藏族宗教精神的化身。
  格萨尔王在作品中以天界中白梵天王的三王子、中界念神的后裔、下界顶宝龙的外孙的身份出现,他的血统之所以如此特别与本教的宇宙观密切相关。本教把世界分为上界(天空)、中界(地上)、下界(地下)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天神、念神、龙神的居住地。这三种神灵以各自独有的方式主宰自然界,其中天神主宰幸福,念神主宰福泽,龙神主宰财富。格萨尔王身为当仁不让的人主,集天神、念神、龙神的血统于一身,这种特殊的血统使格萨尔王深受麾下将士的拥戴,格萨尔王也不负众望,率领岭部将士四处征讨,使得佛法得到广泛传播,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国度。
  作为原始宗教,本教以自然崇拜为主,天地、山林和水泽中的神鬼精灵是他们主要尊奉的神灵,在本教教义中,世界万物由这些神鬼精灵主宰。祭祀、煨桑、跳神、占卜、祈禳等是本教主要的宗教仪式,其中煨桑这一仪式常在在劫掠或攻击敌人时举行。在《格萨尔王传·取雪山水晶国》中,格萨尔王率麾下众将士奋勇拼杀,大破敌军,甚至攻占了昂青冬宗宫,在胜利之后,众将士“燃起一堆堆柏枝”,“柏枝的团团浓烟袅袅上升,迷漫在王宫周围,表示着人们对天神的皈依和虔诚。”举行煨桑仪式。而不单单是煨桑,格萨尔王在生活中经常举行包括煨桑在内的诸多宗教仪式,这些都是格萨尔王身上本教宗教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格萨尔王传》的民众基础来看,宗教意识是塑造这一人物必备要素。格萨尔王是一个横跨各个时代、活跃于不同空间的神话人物,代表着藏民族的整体民族个性与民族理想。在古代,西藏地区在地理上与外界相对隔绝,生存环境恶劣,历史文化和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对于宗教而言,这是十分难得的理想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管是本教还是佛教,他们的广泛传播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广大藏族人民一直将宗教信仰视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藏民对神灵的恭敬与服从是坚定且真挚的,这已经扎根于每一个藏民心中。格萨尔王作为藏民族的传奇人物,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
  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以压迫底层民众为目的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与安宁。但在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广大藏族人民将自己的满腔怒火诉诸于神话,塑造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视英雄人物为自己的代言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神的每一个普通藏族人民,他们才是这部史诗能够在藏地生根发芽,流传千年并传播于世界的最大助推力量。宗教意识对于格萨尔王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意识正是存在于每一个藏民心中那不屈的斗志以及远大且朴素的人生理想。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为一部流传极广的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宗教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格萨尔王传》产生的年代正是本教与佛教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因此不管是本教还是佛教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种宗教意识的体现正是文学对生活的复刻。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格萨尔王传》必然有不符合时代精神之处,但瑕不掩瑜,《格萨尔王传》仍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其中宗教意识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失为拓展文学研究深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望潮《<格萨尔王传>研究中的宗教问题》[N].西藏研究.1989年.
  [2]李冀诚《<格萨尔王传>与宗教》[N].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
  [3]杨恩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年.
  [4]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女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美国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世纪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小妇人》;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引言:  19世纪
导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文化与学习的关系,或者说文化對学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技术发展使学习越来越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这个因素外,文化差异是学习“全球一体化”——交流与共享的最大障碍。文化视角下的在线(远程)学习是本刊国际论坛关注点之一,从2013年至今,我们已经约请了多位国际同行通过这个论坛跟中国读者分享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一幅幅庸常的生活图景来再现大众的生存境遇,唤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与喝彩。而池莉的“过日子”似的小说也备受好评,本文以池莉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冷言不冷心的叙事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新写实;叙事语言;池莉;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为厘清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K-12领域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RIC、Wiley数据库的19篇高质量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机器人教育主要面对小学生开展小样本、短周期的研究,研究多采用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基
我最亲爱的毕业生  三年前,当你们第一次踏进校园  老师的心里就充满祈愿  期盼着你们快速成长  早日象雏鹰飞向蓝天  今天,当你们真的站在了起跑线  老师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留恋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该学的知识你们是不是都记牢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实训的技能你们是不是都已熟练  一千多个朝夕相处  校园里留下我们促膝谈心的温暖  一千多个风雨兼程  支撑我们前进的是不离不弃、心灵相伴  你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1931-2015)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擅于从历史中提取文学素材,创作出如《但以礼书》等许多优秀的作品。2005年出版的《大进军》同样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再现美国内战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在整部作品中,黑白混血儿珀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相关理论,分析特殊战争条件下珀尔的身份重建和成长过程,反思文化身份边缘人
摘 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对西方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两方面去探讨“等待”的意义。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等待戈多》是著名喜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