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时,文化娱乐生活很贫乏,可供玩乐的项目寥寥无几,而“骑马打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我们农村的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所谓“骑马打仗”,就是孩子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当“马”,一部分当“骑兵”,一个“马”和一个“骑兵”两人一组,自由结合。然后分成两队,一般情况下,两只队伍要旗鼓相当,人“马”相等。当“马”的孩子相对人高马大,身体壮实。骑在“马”背上当“骑兵”的孩子一般身轻灵巧,反应机敏。
这种游戏要在河滩上或者沙土岗上土质松软且比较平坦的地方进行。还要找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小孩当裁判员,来指挥这场战争,监督有无违规并判定这场的战争的输赢。
首先宣布纪律和规则,然后 按照各自的区域,两队的“骑兵”们列阵成“一”字或者“人”字形。
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两队人马迎面就冲上去了。“马”背上的“骑兵”可以用手去拉拽对方,只要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或者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倒,对方就算输了,必须下场。直战斗到一方人“马”全部被拉倒在“马”下,一对儿也不剩,就算赢了。
规则中,当“马”的孩子不能动手拉扯对方,但是可以用身体去撞对方的“马”,一样可以把对方连人带“马”撞翻在地。有的不敢正面和对手撕斗,便灵巧地转到对方的后面去偷袭,一把拉住“骑兵”的后背衣襟,就给拽下来了。每队的同伙可以相互掩护,背靠背或者形成犄角之势,或者三四对儿围成一个圆筒状,共进共退,这样没有了后顾之忧,真和战争年代骑兵的作战方式差不多了。
战斗中,“马”的双手要紧紧搂住“骑兵”的双腿,驮着一个个兴奋的涨红了脸的孩子,在沙土地上纵横驰骋。“马”背上的孩子骑着“马”一上一下起伏着,颠覆着,双手扬起或者单臂挥舞,嗷嗷叫着吶喊着,你来我往,上面双臂相交,相互斗嘴,吐沫星子四溅,脚下尘土飞扬,人腿相交,不时有人落下“马”来或者人仰“马”翻。
一场大战后,敌我双方都疲惫不堪,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慰问那些挂彩的“伤兵”。不一会儿,再重新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刚才是敌,现在是友,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大战。
我当时体格瘦弱矮小,当“马”欠高大威猛,当“骑兵”胳膊太短,两样都不符合上“战场”的要求,所以大家推举我当裁判。我也看出来一点门道,当“骑兵”是有技巧的,并不是在“马”背上瞎折腾,你得时而伸臂搏击,时而蓄势待机,抓对方的什么部位才能把他拉下“马”來,什么时候抓,什么时候推,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都是有讲究的。而当“马”的孩子不仅要高胖稳重,结实有耐力,还要机智灵活,找对方的防御弱点下手,或正面迎敌,或迂回包抄,要进退得当。好的坐骑,有时不需要“马背”上的“骑兵”动手,一下子就能把对方顶倒在地,看来那楚霸王的“踢云乌雅”和吕布的“赤兔”并非胡编乱造。
骁勇善战的“骑兵”们一对一厮杀,你抓我一下,我拽你一下,你撞我一个趔趄,我碰你一个仰面朝天,战斗激烈时,帽子打飞了,衣服撕破了,手臂上也抓起了血痕,一个个汗流浃背,衣着不整,灰头土脸,然儿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一场“战争”下来,小伙伴们几乎个个挂伤带彩,至于回家如何给大人们解释清楚,那就看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当年,看似粗犷的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直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现在生活富足孩子们还有没有“骑马”打仗的游戏了。
所谓“骑马打仗”,就是孩子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当“马”,一部分当“骑兵”,一个“马”和一个“骑兵”两人一组,自由结合。然后分成两队,一般情况下,两只队伍要旗鼓相当,人“马”相等。当“马”的孩子相对人高马大,身体壮实。骑在“马”背上当“骑兵”的孩子一般身轻灵巧,反应机敏。
这种游戏要在河滩上或者沙土岗上土质松软且比较平坦的地方进行。还要找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小孩当裁判员,来指挥这场战争,监督有无违规并判定这场的战争的输赢。
首先宣布纪律和规则,然后 按照各自的区域,两队的“骑兵”们列阵成“一”字或者“人”字形。
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两队人马迎面就冲上去了。“马”背上的“骑兵”可以用手去拉拽对方,只要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或者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倒,对方就算输了,必须下场。直战斗到一方人“马”全部被拉倒在“马”下,一对儿也不剩,就算赢了。
规则中,当“马”的孩子不能动手拉扯对方,但是可以用身体去撞对方的“马”,一样可以把对方连人带“马”撞翻在地。有的不敢正面和对手撕斗,便灵巧地转到对方的后面去偷袭,一把拉住“骑兵”的后背衣襟,就给拽下来了。每队的同伙可以相互掩护,背靠背或者形成犄角之势,或者三四对儿围成一个圆筒状,共进共退,这样没有了后顾之忧,真和战争年代骑兵的作战方式差不多了。
战斗中,“马”的双手要紧紧搂住“骑兵”的双腿,驮着一个个兴奋的涨红了脸的孩子,在沙土地上纵横驰骋。“马”背上的孩子骑着“马”一上一下起伏着,颠覆着,双手扬起或者单臂挥舞,嗷嗷叫着吶喊着,你来我往,上面双臂相交,相互斗嘴,吐沫星子四溅,脚下尘土飞扬,人腿相交,不时有人落下“马”来或者人仰“马”翻。
一场大战后,敌我双方都疲惫不堪,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慰问那些挂彩的“伤兵”。不一会儿,再重新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刚才是敌,现在是友,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大战。
我当时体格瘦弱矮小,当“马”欠高大威猛,当“骑兵”胳膊太短,两样都不符合上“战场”的要求,所以大家推举我当裁判。我也看出来一点门道,当“骑兵”是有技巧的,并不是在“马”背上瞎折腾,你得时而伸臂搏击,时而蓄势待机,抓对方的什么部位才能把他拉下“马”來,什么时候抓,什么时候推,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都是有讲究的。而当“马”的孩子不仅要高胖稳重,结实有耐力,还要机智灵活,找对方的防御弱点下手,或正面迎敌,或迂回包抄,要进退得当。好的坐骑,有时不需要“马背”上的“骑兵”动手,一下子就能把对方顶倒在地,看来那楚霸王的“踢云乌雅”和吕布的“赤兔”并非胡编乱造。
骁勇善战的“骑兵”们一对一厮杀,你抓我一下,我拽你一下,你撞我一个趔趄,我碰你一个仰面朝天,战斗激烈时,帽子打飞了,衣服撕破了,手臂上也抓起了血痕,一个个汗流浃背,衣着不整,灰头土脸,然儿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一场“战争”下来,小伙伴们几乎个个挂伤带彩,至于回家如何给大人们解释清楚,那就看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当年,看似粗犷的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直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现在生活富足孩子们还有没有“骑马”打仗的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