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教育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一环,而初中数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也不能故步自封,按照一成不变的方法教授学生。每一位教师必须紧跟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实时更新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并将其谨慎地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近年来,在我国的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即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在课堂外依然能独立高效学习的能力。而数学教育以其较高的难度系数和所需的严谨的验证逻辑,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如何在初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上面,旨在突破题海战术的旧模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思考,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体现其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更新教学思路;高效学习;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01-01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独立学科,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倍加关注,因此数学教学质量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以往只靠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今天,我们必须把探究性学习合理地融入到初中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不但能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并且使学生培养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其自主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来说,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问题的能力;把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考方法的能力;进行数学计算和数学验证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的能力等。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在于提高學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充分而多样的案例和学习素材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教师必须要明白,整个培养与提升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以短期结果论成败,更不能在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判断的唯一要素。在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准备教案,克服以往的死板方式,“以题解题”。反之,教师必须在解题时,避免一次性“全盘托出”,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行适当留白,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小组合作,提升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知识信息、情绪感受、思想观念的交流的能力。数学交流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又包括对大脑中思维成果的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再加工过程。在知识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把自己对某一数学问题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并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别人的观点。这种交流过程,只靠学生单独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鼓励与发展小组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组合作即在个体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融入以小组为单位,与其他学生积极讨论交流,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有序地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小组合作形成集体合作的探究氛围。而学生更能从小组合作中,反映并理清自己关于数学概念与问题的思考,获得和提出令人信服的数学观点及论证,并且能自如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三、动手实验,化抽象理念为实际,启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虽然不是科学实验,但是观察和实验同样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某些课题,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定理等,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是十分生动具体且高效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研究问题,如探索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并通过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操作,进行数学的发现。
在运用实验式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三项基本活动:
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并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的具体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安排。
第三,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操作: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然后陈述自己的收获。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方法和过程。
无论教师具体采用了哪种启发方式,教师都必须引导与协同学生把启发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通过应用把它与有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创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從总体上看,我国的初中师生关系体现出传统的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显然正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高压,学生厌烦,负担过重,师生间难免就会产生沟通的隔膜。
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课堂,老师总是倾向于单方面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改进,学生长时间被动机械性地学习,将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丧失学习的乐趣,把学习看做是负担,并把厌学心理迁怒于教师,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更大的心理距离。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要转化教学思维,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师生关系对教学良性发展的作用,在长期过程中使整个班级能产生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探究性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自主学习的优秀习惯,从而对他们一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多样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形成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兴趣,由此最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秀明.善用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3]吴从庆.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8).
【关键词】更新教学思路;高效学习;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01-01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独立学科,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倍加关注,因此数学教学质量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以往只靠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今天,我们必须把探究性学习合理地融入到初中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不但能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并且使学生培养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其自主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来说,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问题的能力;把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考方法的能力;进行数学计算和数学验证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的能力等。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在于提高學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充分而多样的案例和学习素材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教师必须要明白,整个培养与提升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以短期结果论成败,更不能在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判断的唯一要素。在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准备教案,克服以往的死板方式,“以题解题”。反之,教师必须在解题时,避免一次性“全盘托出”,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行适当留白,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小组合作,提升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知识信息、情绪感受、思想观念的交流的能力。数学交流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又包括对大脑中思维成果的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再加工过程。在知识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把自己对某一数学问题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并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别人的观点。这种交流过程,只靠学生单独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鼓励与发展小组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组合作即在个体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融入以小组为单位,与其他学生积极讨论交流,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有序地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小组合作形成集体合作的探究氛围。而学生更能从小组合作中,反映并理清自己关于数学概念与问题的思考,获得和提出令人信服的数学观点及论证,并且能自如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三、动手实验,化抽象理念为实际,启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虽然不是科学实验,但是观察和实验同样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某些课题,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定理等,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是十分生动具体且高效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研究问题,如探索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并通过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操作,进行数学的发现。
在运用实验式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三项基本活动:
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并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的具体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安排。
第三,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操作: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然后陈述自己的收获。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方法和过程。
无论教师具体采用了哪种启发方式,教师都必须引导与协同学生把启发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通过应用把它与有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创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從总体上看,我国的初中师生关系体现出传统的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显然正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高压,学生厌烦,负担过重,师生间难免就会产生沟通的隔膜。
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课堂,老师总是倾向于单方面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改进,学生长时间被动机械性地学习,将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丧失学习的乐趣,把学习看做是负担,并把厌学心理迁怒于教师,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更大的心理距离。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要转化教学思维,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师生关系对教学良性发展的作用,在长期过程中使整个班级能产生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探究性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自主学习的优秀习惯,从而对他们一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多样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形成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兴趣,由此最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秀明.善用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3]吴从庆.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