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在经过了三十多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志在减少农民数量的发展战略之后,现在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农业的就业功能,并注重发挥这一功能。
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的就业功能?一是农业提供的就业同非农产业相比更具有特殊意义。农业可以在不经过商品交换、不依赖其他产业的条件下直接为从业者提供生活必需品。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能为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起到托底的功能,是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保障。二是农业作为中国主要就业部门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中国现在仍然有5亿多农村人口、2.8亿农业从业人员。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非农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速度会逐渐放缓,过去那种短时间内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情况很难再出现,依靠大幅减少农民数量来实现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现代化并不现实。并且,历史经验证明,每当遭受经济波动冲击、城市和非农部门吸纳就业能力萎缩的时候,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就要承担起经济缓冲区、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效用,需要时刻保持一定的吸纳新增就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沿海地区形成的发达的、劳动力密集的外向型经济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主力,也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因为有农村的土地能够吸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返乡务农,才没有形成庞大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动荡。三是农业生产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还承担重要的非经济功能,正是这些非经济功能让农业就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农业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其在家庭生计中的重要性并未下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农业依然承载着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特别是对于缺乏转移就业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从事农业不仅是维持生计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好农业的就业功能,不断扩大就业容量,需要从培育经营主体、产业化经营和鼓励创新三方面下功夫。
培育经营主体,需要更多关注创业农民、中小规模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经营组织,让更多农户能够成为以农为业的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追求“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1个1000亩的雇工农场只能造就1个富翁,而10个100亩的家庭农场则意味着10个家庭可以在农村安居乐业,不必背井离乡。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营,能够将地租与人工成本内化为合作组织成员的收益,让更多农民不是流转土地后一走了之,而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得到参与感与获得感。
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推动纵向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迂回经济在上下游环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这些环节中的从业者能够分享增值收益。鼓励普通农户、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提供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发展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与仓储物流销售。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增值收益留在农村,让一部分农民能够在其他生产环节得到就业,并参与收益分配。
创新,就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农村就业机会。新产业就是把过去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资本、创造价值,新业态就是将过去认为难以实现的需求对接起来、形成市场,有了新资本、新市场、新价值,就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社区支持农业等新业态,让许多过去缺少资本、远离市场的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得以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實现“弯道超车”,让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脱贫。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是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根本。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应当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而不是排斥农民的现代化,更不是消灭农民的现代化。中央提出扩大农业的就业容量,“要让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用意正在于此。只有真正让全体农民都能够安居乐业,我们的农村才能称得上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的小康社会目标才能称得上圆满实现。 (来源:农民日报)
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的就业功能?一是农业提供的就业同非农产业相比更具有特殊意义。农业可以在不经过商品交换、不依赖其他产业的条件下直接为从业者提供生活必需品。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能为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起到托底的功能,是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保障。二是农业作为中国主要就业部门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中国现在仍然有5亿多农村人口、2.8亿农业从业人员。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非农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速度会逐渐放缓,过去那种短时间内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情况很难再出现,依靠大幅减少农民数量来实现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现代化并不现实。并且,历史经验证明,每当遭受经济波动冲击、城市和非农部门吸纳就业能力萎缩的时候,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就要承担起经济缓冲区、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效用,需要时刻保持一定的吸纳新增就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沿海地区形成的发达的、劳动力密集的外向型经济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主力,也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因为有农村的土地能够吸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返乡务农,才没有形成庞大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动荡。三是农业生产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还承担重要的非经济功能,正是这些非经济功能让农业就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农业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趋于下降,但是其在家庭生计中的重要性并未下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农业依然承载着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特别是对于缺乏转移就业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从事农业不仅是维持生计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好农业的就业功能,不断扩大就业容量,需要从培育经营主体、产业化经营和鼓励创新三方面下功夫。
培育经营主体,需要更多关注创业农民、中小规模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经营组织,让更多农户能够成为以农为业的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追求“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1个1000亩的雇工农场只能造就1个富翁,而10个100亩的家庭农场则意味着10个家庭可以在农村安居乐业,不必背井离乡。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营,能够将地租与人工成本内化为合作组织成员的收益,让更多农民不是流转土地后一走了之,而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得到参与感与获得感。
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推动纵向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迂回经济在上下游环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这些环节中的从业者能够分享增值收益。鼓励普通农户、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提供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发展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与仓储物流销售。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增值收益留在农村,让一部分农民能够在其他生产环节得到就业,并参与收益分配。
创新,就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农村就业机会。新产业就是把过去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资本、创造价值,新业态就是将过去认为难以实现的需求对接起来、形成市场,有了新资本、新市场、新价值,就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社区支持农业等新业态,让许多过去缺少资本、远离市场的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得以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實现“弯道超车”,让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脱贫。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是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根本。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应当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而不是排斥农民的现代化,更不是消灭农民的现代化。中央提出扩大农业的就业容量,“要让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用意正在于此。只有真正让全体农民都能够安居乐业,我们的农村才能称得上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的小康社会目标才能称得上圆满实现。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