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北京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的春天,距离我们离开北京的时间仅仅过了一百天,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下,一则消息像一声惊雷,在全公社炸响了:史家湾的女知青逃跑了!那是一个超革命的年代,这种举动是对革命的背叛,也是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行为。
  离开家一百天要说不算太久,但对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人,就显得格外漫长。已记不清葆云当时要回家的原因了,只记得那是个下午,我们队六个女生都没出工,背着老队长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公社为葆云请假。可不知为什么,就是说破大天,还是遭到公社领导的拒绝。
  葆云几乎是一路哭着回来的,看到她这样伤心,我们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此刻强烈的回家愿望,充斥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是队里六个女生中年龄最大的,说是最大,也不过刚刚过完十八周岁的生日。其余几个人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在家里不是最小,就是唯一的女孩。看着眼前的情景,我思索了片刻,便提出:“不批假也走,六个人一起回北京。”这个大胆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因为怕走漏消息,我们连男生都没有通知,夜里,稍作收拾便悄悄锁上了窑门。突然隔壁民兵连长家的狗叫了起来,吓得我们直冲它摆手,生怕暴露了我们的行踪,它好像认出了是熟人,立刻停止了叫声。为了避开公社,也为了防止队里追赶阻拦,我们踏上了与公社相反的道路,朝着大山深处走去。
  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虽然快近清明,夜晚的凉风吹在身上,还会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几道手电光亮,随着我们的脚步向前移动着。这是一条我们从未走过的山路,曾听老乡讲过,一直下去就是子长。不知走了多久,估计已经来到了午夜,突然道路消失了,一座大山横在面前。正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发现不远处的山腰上,露出一盏微弱的燈光,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快走了几步,却不知道从哪里能爬上去,便使出全身的力气,对着那灯光大声喊叫起来。
  或许是深山的寂静,或许是人烟的稀少,几声喊叫过后,窑洞的门慢慢地打开了,一个老汉走下来问明情况,便引领着我们爬了上去。窑洞里只有老两口,从他们嘴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是中咀峁(也是后来我教书的地方),距我们居住的大队有十几里的路程,是最边远的一个生产小队,有着十几户人家。大娘得知我们是大队里的知青,立即烧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粥,一边看着我们吃,一边不停地念叨着:你们这些北京娃,离家那么远到这里来受苦,你们的娘老子怎么舍得……不知是太疲倦了,还是窑洞里太暖和了,饭还没吃完,我的眼睛就已经睁不开了,后来大娘的嘴里又念叨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清楚。至于当时的阶级斗争多么复杂,阶级敌人多么狡猾,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女孩出门在外会遇到危险的警示,早已被我们抛到了脑后,此刻陕北老乡的那种淳朴,那种善良,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种情这种爱会温暖我们一生。
  清晨,按照老两口的指点,我们步行来到了子长县,拦截了一辆装着空油桶的军车,我们坐在油桶上面,经过一路颠簸,赶到绥德时已经是傍晚了。暮霭中的绥德县城,呈现出一派破烂不堪的样子,陈旧的房屋,昏暗的灯光,街道旁的墙壁上,还留有大字报、大标语的痕迹。也许是正值吃晚饭的时候,街上的人廖廖无几,没有我们想象中县城里的那种热闹与喧哗,只是偶尔能听到高音喇叭里,隐隐传出通知或宣传的声响。
  吃完饭安排好住处,当我们再一次来到街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另一番景象。街上的人多了起来,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有点像赶集,只不过是在灯光下夜幕中。我们边走边逛,一阵烧鸡的香味把我们吸引过去。只见一个长得十分清秀,又略显柔弱的女孩站在那里,身边支着一个独轮的小推车。车子的上面,有一个方形玻璃罩,里面铺着一块木板,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煮熟的鸡肉,有酱红色的鸡大腿、鸡胸脯、鸡翅等,在一盏亮亮的、暖暖的小油灯的照耀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买一块吧,才三毛钱。”小姑娘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们说。“太贵了,便宜点行不行?”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我拿出一元五角钱伸到她面前:“这样吧,两毛五一块,我们六个人都买。”小姑娘犹豫了一下,显然不太情愿,最终还是同意了。就这样我们站在街边,不顾一切贪婪地吃起来。这也是我们离开北京以后,吃得最开心、最解馋的一次。
  告别了绥德后,我们又拦截了一辆卡车来到了吴堡,来到了只有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的黄河。那时的黄河水,在我们眼里显得特别宽,湍急的河水,带着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不停翻滚着向下游奔去。这里没有桥,过河只能坐摆渡船。在这之前,除了在北海公园时划过小船,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在江河里的船只是什么样子。
  买好了船票,我们来到了摆渡的码头,一眼看过去,过河的人还真是不少。有挑着重担的,有背着抱着孩子的,还有肩扛自行车的,手里牵着牲口的好生热闹,一派繁忙的景象。不多时船划过来了,可还没等船停稳,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挤着叫喊着,沿着一块搭在岸船之间的木板,颤颤微微地上了船。
  这是一条较大的木船,看上去有些破旧不堪,船舱内的防腐油漆,大部分已经剥落,露出的木质,也显得有些粗糟老朽,使用的年限一定很长很久了。来到船上四下寻找,这里根本就没有座位。突然间我的目光停留在船中央那堆黑黑的小山包上,天哪,上面竟然还装载着一大堆煤碳!在拥挤的船舱内,好容易才找到一处能够站稳脚的地方,我们六个女生手拉着手,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不多时船头那边传来一声呐喊:“站稳了,开船啦!”只见两个梢公,手举长长的竹杆,用力一撑,船便缓缓地离开了岸。不知是船上人太多,还是河水太急,没走多远,船身就开始摇晃起来。巨大的惯性,让船上的人们左摇右摆,突然一个大浪越过船头砸向船舱,前面的一些人,一下子扑倒在煤堆上,立即引来了婆姨们的尖叫,汉子们的怒骂。我们曾经无数次赞美过黄河,歌唱过黄河,并亲切地视它为母亲河。可当我第一次来到黄河,并置身在它的怀抱时,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听着波涛击打船舷的声响,剩下的只有巨大的恐惧。随着对岸的房屋由模糊变得清晰,船终于靠岸了。我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当人们缓慢地、无声地朝岸上走去,我不禁回过头来,又看了一眼那条又破又老的木船,真不知它是否还能安全地返回彼岸。   来到军渡,见到一马平川,我们以为离太原不远了。经打听才知道,还要走柳林到离石,经文水过交城。为了省钱,更为了躲避过多地盘查,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我们除了一口纯正的北京话,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一路上,我们见车就拦,能搭就坐不行就再拦,这其中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文水。那天傍晚我们安排好了住处,来到了汽车旅店。当时所有的长途汽车,因为价格便宜,都到这种店停宿。我们挨个寻找开往太原的车,终于打听到,一个姓刘的山东师傅明天走。按照别人的指点,我们来到了刘师傅的住处。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看见我们走过来,他只抬了一下眼皮,还没等我们把话说完,便把手一摆,从嘴里嘣出两个生硬的字:“不行。”我们轮番上阵,向他诉说着路上的辛苦,回家的不易,爹妈的挂牵,希望能得到他的同情。可无论怎样,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别再磨蹭了,肯定不行,我要睡觉了,明天早上四点多,还得起来赶路呢、”我们只好退出门外,随着关门的声响,屋里的灯熄灭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暗暗地记下了他的车号。这一夜我几乎没睡,不停估算着时间,天还没亮我便叫醒了其他同学,又一次来到停车场。黑暗中我们举着手电筒,一辆车挨着一辆车仔细查看车后的牌号,终于找到了那辆车!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希望。在晨曦中,刘师傅再次见到我们时大吃一惊,张开的大嘴,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稍停片刻,他转身进屋端出一杯热水,又从随身带的包里,掏出一根葱和两个烧饼,靠在车门上大吃大嚼起来。见他这般模样,我们的舌战又开始了。突然听他哎呀了一声,将嘴里的葱和饼都吐了出来,瞪大眼睛冲着我们嚷起来:“吵什么吵,吵的我把舌头都咬破了,还让不让人吃啦,真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北京娃!”见到眼前这情景,我们一时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是谁狠狠地向他嘟囔了一句:“又不是我们咬的,你发那么大火干嘛?”听到这,刘师傅扑哧一下乐出了声,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笑脸。
  稍后他拿过杯子漱了漱口,见我们六个人还在寒风里站着,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无奈之中他叹了口气,又透着些许的怜惜对我们说道:“真拿你们没办法,还站在那发什么呆,快拿好东西赶紧上车。”随后又叮嘱了一句:“清晨车厢上面很冷,一定要多穿点,别冻坏了身子。”听到这话,我们高兴得直想喊万岁。路上刘师傅告诉我们,当天下午四点多,有一趟太原开往北京的慢车,保证在开车前把我们送到火车站。当我们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后,广播里传来了播音员特有的庄严而又洪亮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时我才明白,这次回家的路程,为什么会如此地艰难。
  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记住幸福而忘记苦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路的艰辛细节,已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只有深山窑洞里那微弱的灯光,绥德夜幕下香喷喷的烧鸡,还有波涛汹涌的黄河,那条破烂不堪的大木船,以及刘师傅那张塞满葱花饼味的大嘴,雖然不是常常想起,却永远不会忘记。
  敦琳,北京54中1967届初中毕业。1969年1月到延安县贯屯公社插队,1970年招工到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二局工作。
  责任编辑:张天煜
其他文献
故乡的羊群  它们一会儿在天上吃草  一会儿在地上吃云朵  九月的河流打开镜子,镜子里  住着一双流泪的老眼睛  此刻,是九月的一天  我正行走在城市  像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怀揣诗歌  这是我唯一向故乡致敬的方式  一群羊就在我的口袋里  它们洁白善良  在一张纸上保持尊严和沉默  秋天的女人  秋天的女人习惯倚着窗抱紧自己  把自己假想成一部電视剧的女主角。  秋风从远处缓缓走来,像一个无
期刊
1978年6月15日清晨,陕北志丹向阳沟山村,北京知青窑窗前的半导体收音机,正播出一则来自北京的重要新闻《党中央关怀革命老根据地陕北人民》。张小建一下拧大收音机音键,收音机里传出播音员洪亮的声音:“延安,陕北是中国革命老根据地,全国解放后,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关怀陕北人民……最近,有不少群众向中央反映了志丹县当地一些群众的疾苦和干部作风问题……”  一时间空气仿佛凝固,犹如春潮浪涌拍打黄土高原
期刊
1969年2月1日上午知青专列从北京站出发,次日到达铜川市。第二天乘卡车由铜川到延安,汽车行驶到宝塔山下,我和北京月坛中学150名同学一样心情十分激动。延安我们来了!延安的老百姓扭起秧歌欢迎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我望着宝塔,想起毛主席在延安居住了十三個春秋在延安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禁心潮澎湃。  到了蟠龙镇,老乡是牵着毛驴车来接我们的。我们在北京己分配好要插的生产队。老乡按分配好的名单领
期刊
刚到延安时,知青是由政府分配给每位知青每个月45斤原粮。我们不会合理支配,大手大脚,还时常给没有粮吃的老乡分点儿。这样一来,几乎每个月的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办呢?学着老乡们的样子,省吃俭吃,可还是不行。  怎么办呢?活人不能让尿憋死。隔壁的羊圈,墙缝里有很多麻雀,晚上用手电筒照着去抓,一抓一个准儿。俗话说麻雀虽小也是肉,掏回来的麻雀用黄土泥裹住,扔进炕灶里,一会儿就熟了,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去山里
期刊
1969年初,我们这些年仅15岁的初中毕业生,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在欢送知青的锣鼓声中,登上了西去的火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插队。  第二年我回北京探亲。在探家的日子里,周伯伯与侄儿见面,听说我也回来了,马上安排时间叫我们向他汇报延安的情况,并写一份书面材料。书面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知青到延安插队的情况;另一部分谈谈延安当地人民的生活。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在延安时就和同学们议论过这些,现在有
期刊
莎车:十二木卡姆  阿曼尼萨为什么称汗?  她是砍柴人马合木提的女儿  不为她是拉失德汗的王妃  不为她的统治让人民臣服  丝绸南道,是一道走不尽的长廊  用什么把愁苦和悲伤驱散?  所有生者,都是从黑夜来到人间  谁能把不欢乐的心灵感动?  她在王国里收集木卡姆  敞开王宫大门,迎接献艺的人  田野果园,牛羊大巴扎  到处是欢乐的麦西热普  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  一天一夜也唱不完  有情人朝夕不
期刊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7例经数字血管减影术(DSA)证实存在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侧支循环代偿特点。其中男41例,女6例,年龄(62±7)岁。颅内外共存在8种代偿途径,颅内以后交通动脉为主(21例)、颅外以颈深动脉侧支为主(16例)。不同部位病变启动的代偿途径不同,对于此类患者进行DSA评估,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及个体化
尽管我们的插队生活是很苦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生活中常常闹出一些笑话,这给我们的艰苦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  记得到陕北插队的第二年,国家不给供应粮了,我们就和农民一样挣工分年终分粮。这一年,分给我们的是麦粒和玉米豆,要靠毛驴拉磨磨成面粉才能吃。  记得第一次磨面是让队里的一个女同学来做。她先把玉米豆倒在碾盘上,然后到驴舍把驴拉来套上,就学着老乡的喊声让驴走。喊了几声驴动也不动,她就去问老乡驴怎么
期刊
目的评价夜间低血压(NHP)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中的发生率。方法循证医学研究。分别以NAION、夜间低血压为中英文检索词,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s、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Revi
景文瑞的诗  晚 霞  我将写尽一天中最快乐的事  将成片的晚霞留给你做嫁妆  你可以选择嫁妆的质地颜色  新娘是你,天空请留给我  我也想对过去尽情怀念  对着昨日抱憾离去的晚霞倾诉  你尽可能去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牵着一只会说话的宠物,一路高歌  我也想让明天留在画里  可流动的晚霞拒绝说不  一个人的未来不能被限制  它不仅包括幻想、使命,还有淡淡的忧伤  当我写下这些,黑夜即刻吞并晚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