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也高度重视高校的就业工作。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技能等几方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为提升高校的就业率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这是新时代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强音,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方针。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转型的需求和员工的高离职率,都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不断加大校园招聘力度,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就业意识不强,求职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就业不积极,甚至出现懒就业,慢就业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求学目标不明确,就业意识不强。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被动教育,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家长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知之甚少,不知道所学专业毕业以后能干什么,适合哪些岗位。步入大学校门,很多学生发现大学生活和自己的专业与想象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失去了求学目标,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等到邻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很多大学生对找工作缺乏信心,就业意识不强。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指导不到位。大多数院校对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形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业工作还停留在老传统、老办法上,主要还是靠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召开就业招聘会等传统方式上,对新型的就业方式了解不全面。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课程开设不及时,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学时多,实践环节少,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作用不大。缺少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活动,大学生对工作需求的人际沟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能力缺乏相应的锻炼和培养,这导致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3、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就业意愿不强。近几年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整体良好,贫困生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明显减少,高校毕业生不用像以前那样毕业后着急找工作以便减轻家庭负担,甚至更有很多家庭表示,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慢慢选择就业方向,不必急于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懒就业、慢就业的情况,影响高校整体就业。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大学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就业课程的建设,对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定期培训,对课程质量进行把关,利用假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环节,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多角度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一整套的就业意识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2、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除了提供就业指导类课程外,高校还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分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系列技能培训活动。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学习知名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开展模拟企业员工培训活动,将企业的培训行为前移,让大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在开展系列技能提升培训活动的同时,结合演讲比赛,集体活动提升学生个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强实习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是要推向企业。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锻炼,除了正常安排实习环节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实习岗位,企业文化等专题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自主实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引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包括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企业定向合作班,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到学校中开展相关活动,增加企业信息曝光度,提高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4、重视创新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让學生在企业项目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影响力大、参赛人数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举办校级选拔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开始专门的创业课程,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为学生做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意愿。
5、关注学生求职意愿,制定个性化指导。
高校要在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求职意愿的改变,分类别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还应该关注升学落榜和没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此时进行招聘的企业一般是常年招聘单位或一些综合实力较强企业单位补录,招聘资源相对较少,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理性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落实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很多,要想全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下,要努力拓宽就业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焦成冉,李长中. 产教融合新常态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以枣庄学院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2] 罗筑华,王汉青. 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3] 方明智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长效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
项目支持:东北石油大学辅导员专项项目研究,项目名称:新形式下“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0201。
作者简历:周全,男,1978年7月出生,硕士,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
关键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这是新时代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强音,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方针。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转型的需求和员工的高离职率,都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不断加大校园招聘力度,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就业意识不强,求职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就业不积极,甚至出现懒就业,慢就业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求学目标不明确,就业意识不强。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被动教育,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家长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知之甚少,不知道所学专业毕业以后能干什么,适合哪些岗位。步入大学校门,很多学生发现大学生活和自己的专业与想象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失去了求学目标,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等到邻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很多大学生对找工作缺乏信心,就业意识不强。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指导不到位。大多数院校对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形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业工作还停留在老传统、老办法上,主要还是靠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召开就业招聘会等传统方式上,对新型的就业方式了解不全面。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课程开设不及时,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学时多,实践环节少,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作用不大。缺少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活动,大学生对工作需求的人际沟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能力缺乏相应的锻炼和培养,这导致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3、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就业意愿不强。近几年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整体良好,贫困生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明显减少,高校毕业生不用像以前那样毕业后着急找工作以便减轻家庭负担,甚至更有很多家庭表示,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慢慢选择就业方向,不必急于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懒就业、慢就业的情况,影响高校整体就业。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大学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就业课程的建设,对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定期培训,对课程质量进行把关,利用假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环节,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多角度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一整套的就业意识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2、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除了提供就业指导类课程外,高校还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分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系列技能培训活动。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学习知名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开展模拟企业员工培训活动,将企业的培训行为前移,让大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在开展系列技能提升培训活动的同时,结合演讲比赛,集体活动提升学生个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强实习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是要推向企业。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锻炼,除了正常安排实习环节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实习岗位,企业文化等专题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自主实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引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包括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企业定向合作班,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到学校中开展相关活动,增加企业信息曝光度,提高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4、重视创新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让學生在企业项目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影响力大、参赛人数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举办校级选拔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开始专门的创业课程,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为学生做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意愿。
5、关注学生求职意愿,制定个性化指导。
高校要在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求职意愿的改变,分类别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还应该关注升学落榜和没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此时进行招聘的企业一般是常年招聘单位或一些综合实力较强企业单位补录,招聘资源相对较少,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理性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落实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很多,要想全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下,要努力拓宽就业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焦成冉,李长中. 产教融合新常态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以枣庄学院为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2] 罗筑华,王汉青. 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3] 方明智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长效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
项目支持:东北石油大学辅导员专项项目研究,项目名称:新形式下“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0201。
作者简历:周全,男,1978年7月出生,硕士,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