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依托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研究;实践
引言:美术学习隶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在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来保障课堂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的环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这样才能彰显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精神。
一、以民间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情感
民间美术注重描绘身边的艺术,家乡中的山山水水都可以成为我们美术课堂教学的素材,写民间美术较强的地域性,能够引起学生审美上的共鸣,为此我们在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来提高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效应。
例如:剪窗花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美术形式,在剪窗花的过程中制作人需要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所以,我们在开展民间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品味窗花中所孕育的独特艺术形式,并感受其来源于民间、并服务于人民的特性,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相比具有土香土色的艺术风味,借助创作上独特的表达形式,能够感受其中的人文内涵,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高校阶段开展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我们又不要求学生掌握工作的专业技能,因此加强学生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我们课程开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是将传统文化与课堂的教学,相互融合以保留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在充分调研家乡所具有的民间美术的基础之上,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对地区资源的利用形成一种开放全纳式的美术课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也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二、教师引导互动交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作品的主题内容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艺术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作品,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内心的情感是不同的。艺术实际上是通过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的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单元主题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理解能力进行深化,例如在领略战争题材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来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那么这些痛苦就可以在美术作品中,昏暗的色调,以及人们脸中的表情展现出来。在学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這幅经典作品时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接着对作品内容的介绍,让他们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接下来就是要借助信息化终端设备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一下在创作歌尔尼塔时,当时二战期间对人们内心造成的压抑情境,这样学生在鉴赏《格尔尼卡》作品时就有了更多的切入点;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构思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我们来画一幅能够表现美好生活的作品,这实际上就是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并结合一定的美术技巧,让他们进行美术创作,从而让他们来感受到孕育在美术中的美。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先提问学生观看了这幅作品以后你有何见解有何感想?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学生面对作品是他们如果不能够将社会的大背景融入其中,是很难欣赏其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的,但是作品的创作是作家生存年代的社会印记。所以,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来讲解一下梵高的生平事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来感知到作者的创作主题。
三、增加美术活动,端正审美态度
美术审美心态就是指大家在美术活动进行之初的特定的心理状况,也是对事物的主观印象。学生们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态度,主要受时间、场所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又受个人心态、情感等主观的心理影响。美术活动需要学生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摆脱出来,并保留着相对的客观态度。通过训练让学生具备从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相互联系、比较的方式看待事物整体中的各个局部特点和细部,从而发掘物体内部的异同关联。借助视觉观察,感知特殊对象的形状、颜色、材料、肌理等形态特点,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铺设道路。美术课堂,安全允许的前提下,应该是可以在各个地方,而不仅仅是固定的一个教室,环境对人的影响尤为重要,审美素养,大概还得从把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找回来开始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取材,以多种美术教学方式授课。
结束语:新时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唐苒晨.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探索[J].中国文艺家,2021(09):145-146.
[2]李秋艳,姜通.“互联网+”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