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优势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建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以实现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全方位和开放化。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作用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文将从辅导员自身职业优势入手,着重分析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独特作用,探索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辅导员自身职业优势
1.辅导员本身角色优势。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辅导员角色本身决定了其具备就业指导的先天优势。他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2.辅导员自身能力优势。
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较高,具备了指导就业的能力基础。各高校辅导员大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门槛优势。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岗位学历要求为硕士生或博士生。而且,往往有一系列附加条件,如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工作经验,专业相关性,本、硕阶段专业同一性等;第二,专业培训优势。辅导员都会参加包括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专业化培训,保证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优势。大部分高校注重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以促进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提升学生工作服务的质量。
3.辅导员内在发展方向优势。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指导的制度保障基础。辅导员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从业资格,按照特定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工作。从个体层面上看,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从教育质量和效果层面看,它“要求辅导员在角色扮演上不仅是组织管理者、知识传播者,而且要扮演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1]因此,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了指导队伍的稳定性、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指导过程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指引和帮助,从而真正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导航者”。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高校内部就业指导系统中,高校的职能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将就业工作基本上落实到各院系,而各院系又将此工作落实到辅导员肩上。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明确其职业目标,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辅导员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应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定位,科学构建出将来的职业生涯框架,帮助学生做到“任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2]
2.就业心理咨询师。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塑期,需要获得独立、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但是由于大学生经济不独立、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负面心理的出现,反映在就业过程当中,主要有自我评价失误、急功近利、从众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辅导员应该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形成正确悦纳自我的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正确的就业观念等。
3.就业信息传递纽带。
获取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前提和关键。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得就业信息,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所获得的招聘信息有限,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二是学生搜集的原始就业信息一般比较杂乱,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就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过滤、发布和有效确认等工作,搭建合理有效的信息平台。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成为就业信息的输送平台和纽带。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学生就可以更快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和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接受就业指导,同时,就业指导机构通过毕业生求职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强化市场信息质量,实现信息收集、信息利用及其效果的最大化。[3]
4.就业单位的推荐者。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纪律事务的管理者,这就决定了他能够在就业工作中成为毕业生最有力的推荐者。辅导员在收集梳理就业信息后,应该做到人职相匹配,而不是只将就业信息泛泛的通知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招聘信息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辅导员应该作为信息分析过滤中转站,将信息加工以后,梳理出岗位需求人才的层次、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选择适合该岗位、就业成功率比较高的学生求职。另外,辅导员还应该尽量将机会留给就业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女生、长线专业毕业的学生等。[4]
5.校友平台搭建者。
校友工作为就业工作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动态性。一方面校友可以间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实习就业信息甚至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跟踪调查校友发展情况,反馈学校人才培养情况,有利于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课程设置,调整培养方式。[5]因此,辅导员应及时联系校友并详细了解其就业单位情况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感悟等,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记录整理反馈给相关部门,建立校友交流平台。注重加强校友的爱校意识,做好校友数据的统计工作,并建立校友跟踪和回访制等切实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发挥辅导员作用的具体要求
1.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职业指导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辅导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理念,依此来教育和指导学生。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指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特性,包括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达到让学生就业和“乐业”的双重目的。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一是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每个学生的就业理念、职业取向、内在素质都存在差异,辅导员必须制订较为详尽、完整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且在实施指导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并将这些方案收集整理成档,为以后就业指导提供模板;二是采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形式。每个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需求不同,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提供各种就业指导。如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通过各种形式为其提供知识、经验、技能,帮助和指导每位同学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三是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帮扶。在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贯穿个性化就业帮扶,主要包括就业理念、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技巧、就业经验、就业心理帮扶等,其中就业心理帮扶应该贯穿始终。
2.建立全方位参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全方位参与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全员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系统上看,涉及用人单位、家庭、高校、政府等多个因子。在这个全方位就业系统中,辅导员在此系统中处在中心位置,是就业向心力的指向所在。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建立全方位参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此种模式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确立全方位参与的就业体系。就业体系这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还需要高校行政、教学等各个系统的共同重视,共同促进。高校应该通过正确的就业政策,科学设定各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促进高校培养结构的优化与提升;二是凸显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地位。辅导员的地位,需要高校领导阶层高度重视,准确定位,科学规范。另外,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对辅导员的漠视甚至鄙视心理,正确看待辅导员在就业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建立健全以辅导员为中心就业指导模式的保障机制。高校应该健全辅导员为中心的合力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规范,加大辅导员的能力培训力度,注重提高辅导员待遇,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切实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3.改变现有封闭就业指导模式,实现开放化就业指导。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相对来讲是一种以就业知识、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发布等为主的单向度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容易忽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要求的变化,导致就业指导和学生实际就业的偏差。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开放化,一是要求辅导员树立开放的就业理念。如树立信息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等先进开放的理念;二是开放化要求辅导员就业工作不仅限于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指导,而是走出去。辅导员必须走出去,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摸清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调查市场需求,拓展就业渠道;三是辅导员加强与就业基地的联系。辅导员应该与高校的就业基地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建立定期的交流和反馈制度。了解基地企业或同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和标准,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学生顺利成功就业。四是辅导员共享联合就业体的就业信息。高校应该与就业工作有特色的院校进行就业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就业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性就业体,保证辅导员就业信息资源的充足。
4.提高辅导员自身职业指导能力和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才学、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指导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业信息处理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6]因此,高校应该以辅导员就业指导为中心,通过专门培训或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
综上所述,辅导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启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探索,2007,(9):34.
[2]郑本军,谢云.构建高效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13.
[3]周培松,邹小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81.
[4]戴咏梅.试论高校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142.
[5]潘恩安.做好校友工作,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8.
[6]曾惠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168-170.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作用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文将从辅导员自身职业优势入手,着重分析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独特作用,探索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辅导员自身职业优势
1.辅导员本身角色优势。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辅导员角色本身决定了其具备就业指导的先天优势。他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2.辅导员自身能力优势。
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较高,具备了指导就业的能力基础。各高校辅导员大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门槛优势。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岗位学历要求为硕士生或博士生。而且,往往有一系列附加条件,如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工作经验,专业相关性,本、硕阶段专业同一性等;第二,专业培训优势。辅导员都会参加包括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专业化培训,保证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优势。大部分高校注重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以促进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提升学生工作服务的质量。
3.辅导员内在发展方向优势。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指导的制度保障基础。辅导员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从业资格,按照特定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工作。从个体层面上看,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从教育质量和效果层面看,它“要求辅导员在角色扮演上不仅是组织管理者、知识传播者,而且要扮演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1]因此,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了指导队伍的稳定性、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指导过程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指引和帮助,从而真正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导航者”。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高校内部就业指导系统中,高校的职能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将就业工作基本上落实到各院系,而各院系又将此工作落实到辅导员肩上。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明确其职业目标,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辅导员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应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定位,科学构建出将来的职业生涯框架,帮助学生做到“任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2]
2.就业心理咨询师。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塑期,需要获得独立、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但是由于大学生经济不独立、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负面心理的出现,反映在就业过程当中,主要有自我评价失误、急功近利、从众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辅导员应该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形成正确悦纳自我的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正确的就业观念等。
3.就业信息传递纽带。
获取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前提和关键。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得就业信息,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所获得的招聘信息有限,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二是学生搜集的原始就业信息一般比较杂乱,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就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过滤、发布和有效确认等工作,搭建合理有效的信息平台。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成为就业信息的输送平台和纽带。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学生就可以更快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和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接受就业指导,同时,就业指导机构通过毕业生求职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强化市场信息质量,实现信息收集、信息利用及其效果的最大化。[3]
4.就业单位的推荐者。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纪律事务的管理者,这就决定了他能够在就业工作中成为毕业生最有力的推荐者。辅导员在收集梳理就业信息后,应该做到人职相匹配,而不是只将就业信息泛泛的通知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招聘信息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辅导员应该作为信息分析过滤中转站,将信息加工以后,梳理出岗位需求人才的层次、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选择适合该岗位、就业成功率比较高的学生求职。另外,辅导员还应该尽量将机会留给就业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女生、长线专业毕业的学生等。[4]
5.校友平台搭建者。
校友工作为就业工作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动态性。一方面校友可以间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实习就业信息甚至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跟踪调查校友发展情况,反馈学校人才培养情况,有利于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课程设置,调整培养方式。[5]因此,辅导员应及时联系校友并详细了解其就业单位情况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感悟等,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记录整理反馈给相关部门,建立校友交流平台。注重加强校友的爱校意识,做好校友数据的统计工作,并建立校友跟踪和回访制等切实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发挥辅导员作用的具体要求
1.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职业指导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辅导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理念,依此来教育和指导学生。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指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特性,包括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达到让学生就业和“乐业”的双重目的。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一是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每个学生的就业理念、职业取向、内在素质都存在差异,辅导员必须制订较为详尽、完整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且在实施指导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并将这些方案收集整理成档,为以后就业指导提供模板;二是采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形式。每个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需求不同,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提供各种就业指导。如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通过各种形式为其提供知识、经验、技能,帮助和指导每位同学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三是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帮扶。在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贯穿个性化就业帮扶,主要包括就业理念、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技巧、就业经验、就业心理帮扶等,其中就业心理帮扶应该贯穿始终。
2.建立全方位参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全方位参与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全员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系统上看,涉及用人单位、家庭、高校、政府等多个因子。在这个全方位就业系统中,辅导员在此系统中处在中心位置,是就业向心力的指向所在。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建立全方位参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此种模式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确立全方位参与的就业体系。就业体系这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还需要高校行政、教学等各个系统的共同重视,共同促进。高校应该通过正确的就业政策,科学设定各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促进高校培养结构的优化与提升;二是凸显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地位。辅导员的地位,需要高校领导阶层高度重视,准确定位,科学规范。另外,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对辅导员的漠视甚至鄙视心理,正确看待辅导员在就业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建立健全以辅导员为中心就业指导模式的保障机制。高校应该健全辅导员为中心的合力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规范,加大辅导员的能力培训力度,注重提高辅导员待遇,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切实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3.改变现有封闭就业指导模式,实现开放化就业指导。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相对来讲是一种以就业知识、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发布等为主的单向度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容易忽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要求的变化,导致就业指导和学生实际就业的偏差。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开放化,一是要求辅导员树立开放的就业理念。如树立信息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等先进开放的理念;二是开放化要求辅导员就业工作不仅限于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指导,而是走出去。辅导员必须走出去,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摸清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调查市场需求,拓展就业渠道;三是辅导员加强与就业基地的联系。辅导员应该与高校的就业基地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建立定期的交流和反馈制度。了解基地企业或同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和标准,及时反馈给学生,保证学生顺利成功就业。四是辅导员共享联合就业体的就业信息。高校应该与就业工作有特色的院校进行就业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就业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性就业体,保证辅导员就业信息资源的充足。
4.提高辅导员自身职业指导能力和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才学、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指导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业信息处理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6]因此,高校应该以辅导员就业指导为中心,通过专门培训或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
综上所述,辅导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启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探索,2007,(9):34.
[2]郑本军,谢云.构建高效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13.
[3]周培松,邹小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81.
[4]戴咏梅.试论高校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142.
[5]潘恩安.做好校友工作,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8.
[6]曾惠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