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环境问题。目前,全球变暖成为国际话题,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类长远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工业现代化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地质灾害频发,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对科学防控地质灾害意义深远。
[关键字]环境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99-2
0 前言
我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现象比较严重。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在地球内外动力或者人为地质动力的作用影响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最终危害了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分类,地质灾害有30种之多。由雨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建筑工程、砍伐森林等人为因素诱发的为人为地质灾害。目前,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影响环境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由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协同产生的,在成因上具有自然形成和人为诱发的双重属性。所以说,地质灾害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天灾人祸,一般意义上它既属于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人为灾害的范畴之内。近年来,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长和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引发了频繁的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频发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地质调查中正确评估其危险性,提出有效措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做到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环境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1.1 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是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暴风和大雪等恶劣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目前,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常把天气情况和地质灾害放在一起进行名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1】的报导,形象鲜明的说明了天气情况对地质的重要性。例如短时间的强降雨或者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极易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每年七月至九月这段时间为雨水期,易引发洪涝灾害,到时全国各地都会加强防洪工作,堤坝泄洪工作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98年大洪水使数十万人民群众流离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其次,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质的不良作用,受地质地形影响很大。我国地形的总体走势为东低西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台阶,主要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高原地区,平原地区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近年来,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和河南、山西等平原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丘陵和高原地区主要处于台阶交接处,地势陡峭,地壳活动剧烈,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地质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发育历史等,形成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岩性和地质构造两个方面。断层和节理破坏了岩层的完整度,使岩层的强度降低,易造成山体滑坡,破碎的岩石层遭遇暴雨时又会形成泥石流。
1.2 人为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人类的工程建设活动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如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世界第一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以及全程1965公里,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青藏铁路等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空前宏大。这些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方便了交通运输,缩小了东西方经济差距。但是,人类在进行工程活动时忽略了环境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地质灾害的频发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主要有边坡失稳、坡脚变陡,加重水土流失等【2】。首先,人们在公路、铁路等设施修建的过程中采取挖边坡的方法,形成人为的高陡险坡,容易造成滑坡现象;其次为了发展山区,政府加大力度修建山区水库,但是由于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水库和渠道可能会发生遗漏现象,对山区岩层起到了浸润和软化的作用,导致了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此外,在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中,部分企业没有依照国家条例,操作不规范,预留矿柱过少,容易发生坍塌现象,致使山体开裂,继而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很多企业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采石放炮破坏土质环境,对森林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工程建设时必须兼顾环境因素,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2 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六种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问题,应该预防为主,重点治理,最大程度上减少财产损失,保证生命安全。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三种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2.1 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是一种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目前,我国50多个城市都出现了地陷现象,珠三角地区、华北平原等地成为重灾区。它不仅破坏了城市设施,妨碍了城市建设,而且导致土质恶化,局部农田常年积水,渍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潜在危险较大【3】。在防治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方面的经验,着重于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等传统技术方法的利用,始终把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作为防治地面沉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并增加地面水的补给。
2.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频发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暴雨雪天气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发山体滑坡并携带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属于山区汛期时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泥石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对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预防和缓解措施主要有:首先,在泥石流地区可以修建一定的建筑物如丁坝、护坡、挡墙等抵御或者消除泥石流对主建筑物的冲击,侧蚀和埋淤;其次,加强天气、水文预报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在泥石流地区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做好泥石流的预防预测工作;此外,泥石流的产生和危害程度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提高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建立起天然的保护屏障,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的产生,而且可以降低泥石流的发生频率。
2.3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主要指岩体或者是斜坡上的土体受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或者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或者分散的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滑坡的发生主要受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河流、江海地区以及地震带、断裂带常常发生滑坡现象。预防和治理滑坡这一地质灾害:首先,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可以选择在滑坡边界修建水沟,滑坡区内在坡面修筑排水沟或者进行人工植被覆盖,减少地下水下渗;其次,滑坡发生时,政府要组织群众迅速撤离危险地带,通知附近地区做好撤离准备,随时关注灾情的变化。此外,还可以修筑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坡体的外形,注重预防滑坡的工程措施的修建。
3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因素中,人为因素的比例逐渐增大。我们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生态平衡,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解伟,山永祥.浅谈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2,(05):187-189.
[2]孙云秀.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早期防治[J].东北水利水电,2012,(02):49-51.
[3]文栋臣.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10):129-130.
[关键字]环境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99-2
0 前言
我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现象比较严重。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在地球内外动力或者人为地质动力的作用影响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最终危害了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分类,地质灾害有30种之多。由雨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建筑工程、砍伐森林等人为因素诱发的为人为地质灾害。目前,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影响环境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由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协同产生的,在成因上具有自然形成和人为诱发的双重属性。所以说,地质灾害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天灾人祸,一般意义上它既属于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人为灾害的范畴之内。近年来,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长和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引发了频繁的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频发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地质调查中正确评估其危险性,提出有效措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做到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环境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1.1 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是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暴风和大雪等恶劣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目前,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常把天气情况和地质灾害放在一起进行名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1】的报导,形象鲜明的说明了天气情况对地质的重要性。例如短时间的强降雨或者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极易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每年七月至九月这段时间为雨水期,易引发洪涝灾害,到时全国各地都会加强防洪工作,堤坝泄洪工作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98年大洪水使数十万人民群众流离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其次,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质的不良作用,受地质地形影响很大。我国地形的总体走势为东低西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台阶,主要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高原地区,平原地区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近年来,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和河南、山西等平原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丘陵和高原地区主要处于台阶交接处,地势陡峭,地壳活动剧烈,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地质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发育历史等,形成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岩性和地质构造两个方面。断层和节理破坏了岩层的完整度,使岩层的强度降低,易造成山体滑坡,破碎的岩石层遭遇暴雨时又会形成泥石流。
1.2 人为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人类的工程建设活动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如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世界第一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以及全程1965公里,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青藏铁路等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空前宏大。这些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方便了交通运输,缩小了东西方经济差距。但是,人类在进行工程活动时忽略了环境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地质灾害的频发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中常见的不平衡现象主要有边坡失稳、坡脚变陡,加重水土流失等【2】。首先,人们在公路、铁路等设施修建的过程中采取挖边坡的方法,形成人为的高陡险坡,容易造成滑坡现象;其次为了发展山区,政府加大力度修建山区水库,但是由于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水库和渠道可能会发生遗漏现象,对山区岩层起到了浸润和软化的作用,导致了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此外,在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中,部分企业没有依照国家条例,操作不规范,预留矿柱过少,容易发生坍塌现象,致使山体开裂,继而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很多企业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采石放炮破坏土质环境,对森林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工程建设时必须兼顾环境因素,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2 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六种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问题,应该预防为主,重点治理,最大程度上减少财产损失,保证生命安全。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三种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2.1 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是一种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目前,我国50多个城市都出现了地陷现象,珠三角地区、华北平原等地成为重灾区。它不仅破坏了城市设施,妨碍了城市建设,而且导致土质恶化,局部农田常年积水,渍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潜在危险较大【3】。在防治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方面的经验,着重于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等传统技术方法的利用,始终把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作为防治地面沉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并增加地面水的补给。
2.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频发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暴雨雪天气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发山体滑坡并携带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属于山区汛期时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泥石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对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预防和缓解措施主要有:首先,在泥石流地区可以修建一定的建筑物如丁坝、护坡、挡墙等抵御或者消除泥石流对主建筑物的冲击,侧蚀和埋淤;其次,加强天气、水文预报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在泥石流地区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做好泥石流的预防预测工作;此外,泥石流的产生和危害程度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提高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建立起天然的保护屏障,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的产生,而且可以降低泥石流的发生频率。
2.3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主要指岩体或者是斜坡上的土体受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或者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或者分散的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滑坡的发生主要受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河流、江海地区以及地震带、断裂带常常发生滑坡现象。预防和治理滑坡这一地质灾害:首先,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可以选择在滑坡边界修建水沟,滑坡区内在坡面修筑排水沟或者进行人工植被覆盖,减少地下水下渗;其次,滑坡发生时,政府要组织群众迅速撤离危险地带,通知附近地区做好撤离准备,随时关注灾情的变化。此外,还可以修筑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坡体的外形,注重预防滑坡的工程措施的修建。
3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因素中,人为因素的比例逐渐增大。我们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生态平衡,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解伟,山永祥.浅谈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2,(05):187-189.
[2]孙云秀.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早期防治[J].东北水利水电,2012,(02):49-51.
[3]文栋臣.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