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教学中的提问切入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h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倡导自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案例研究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也是新课改后新课改后增加的一节课。以前的实验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是自己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将给学生听,然后学生操作.而这节课笔者一改往日的做法,通过教学中不同环节设置问题.注重问题的切如时机和问题的设计的形式完成这节课的.
  三.情景描述
  1.引入新课时提问
  观察视频①足球世界杯赛中.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情景
  ②奥运会射箭比赛中,拉开的弓把箭射出的情景
  提问:在两段视频中,足球和箭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速度发生了变化.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速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由于人对足球和箭做了功
  2.引发探究时提问
  提问:外力做功会引起速度变化,那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的速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1:(猜想)可能功和速度成正比.
  学生2(猜想)可能是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老师:同学们都能各述己见,但意见不同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功和速度是什么关系.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提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
  学生:可以测出力对物体做功及力对物体做功的获得速度的关系来研究
  提问:如何测力?如何求速度?
  (展开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一代表发言)
  学生1:可以在铁架台上连一个打点计时器,然后用重锤连上纸带,求出重力做功,并根据纸带
  上的点测出速度来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2:可以联想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水平拉力做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案都很有道理,但他们都是恒力做功,缺少普遍性,能否用变力做功入手,(提示)联想一下课前的视频箭是怎样被射出去的,是不是可以把小车代替箭.橡皮筋代替弦看看能否设计一下?
  (讨论)学生: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前面用橡皮筋拉着,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再在小车后面连上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速度.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提问:如何使小车获得不同的速度?
  学生1:更换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2:把橡皮筋拉得更长
  学生3:增加橡皮筋的条数
  提问: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做法,但哪一种做法更能有效的比较出每次做的功呢?
  学生1:(讨论后)第二种可以把橡皮筋成倍增加.
  学生2:第三种可以每次增加一个
  老师总结:哪种说的更有道理呢?如果如果长度成倍增加,但做功并不成倍增加,所以我们可选用增加条数的办法,这样的好处还有不必计算每次的橡皮筋做功,把一根橡皮筋时的功设为W.两根为2W.接着3W.4W…
  提问:那么这样的话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吗?
  学生:必须是相同的
  提问: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受到橡皮筋的弹力吗?
  学生:木板是不光滑的,还受到阻力
  提问:阻力是否做功
  学生:阻力有做功
  提问:这样的话,小车的速度就不只是弹力做的功获得的,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必须平衡摩擦力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提问:(在学生那里拿来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有什么的特点?
  学生:前边的间距逐渐变大,后边不变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根据那段计算小车的速度呢?
  学生:前边是小车的加速阶段,后边是匀速阶段,我们应根据后面一段计算在小车的速度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操作完毕后
  提问:根据得到的数据怎样来分析功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不语)提示:回想我们以前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怎样处理数据的
  学生:用图象法,做W---V的图象
  学生开始操作
  提问:我们从W---V的图象中好象不能直观看出功和速度的关系,但W---V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好象一条抛物线,可以试着做W-V2的图象
  学生非常顺利做出W-V2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提问:本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下是否用理论可以探究出功和速度的关系?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非常轻松自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各个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表达想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于以往的教学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笔者认为:问题贯穿于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提问不但要关注切入的时机把握.还要注重问题的巧妙设计,接下来就这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4.1关于提问时机切入
  1.引入新课时提问
  一般上课前引入可以直接提问,也可以创造情景提问,物理当中创造情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身边的故事等,但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而时机的把握就在情景之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情景提出问题.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探究创造能力。
  2.引发探究时提问
  在引出课题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非常发散的,这不利于教学的调控,所以教师必须
  及时引导,提出问题使学生顺利进入主课堂的教学当中,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课题.
  3.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
  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然而探究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另方面是实施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的探究,为了引导这两方面的顺利,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备课时要尽量去想学生会怎么想,你这样问学生会不会顺利的答出来.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和评价,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注重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思维在不断的跳跃,而探究式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要归属与课堂,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处发散时要及时提问,以免偏离课堂太远,在本案例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时,对数据无从下手时,适时提问.
  4.2关于问题的设计
  1.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预期结果,这种预期结果要最终达成,就必须把目标变成具体问题。因此本节课中并没有完全展开讨论,而对于功的物理量测定,笔者紧紧围绕怎么比较每次做功以及注意些什么这个目标,步步展开提问,一环扣一环。
  2.问题要有价值
  问题的价值体现在能否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用提问方式:“是否可以用理论的方式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为下节的动能动能定理奠定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问题要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符合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起来,摘得到”不能让他们只吃现成的“果子”,要培养他们有“摘果子”的本领.。
  4.问题要生活化
  问题的设计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比如本案例笔者从足球世界杯赛中的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情境和奥运会射箭比赛中的拉开的弓把箭射出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去发现和构建新知识,比教师生硬的传授知识好的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各种寻找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疑问”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生活、用“问题的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便于形成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宽厚、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关键词:实验测量 误差 素养    一、气体体积的测量与气体质量的测量
期刊
“以读为本”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以读为本”存在误区:有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自由读、同桌互读、小声读、大声读等,缺乏教师有效地的点拨与引导;有的是以“以读为本”为名,毫无意义地要求学生读出“快乐、得意”等等。看似热闹夸张,实则低效、毫无意义。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以读为本”:  一、在读中悟“语”。即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作者要表达一种意思,
期刊
长期以来,几何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几何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几何的教学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容易突破重点、突出难点。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语文教学要跟上日新月异的形势,和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就必须面向
期刊
【摘要】国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育是主阵地。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自主意识,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和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关键字】创新 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意识 教学手段方法 教学评价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中学数学 教学教学 实效性    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中学内容(量)基本相同的两册书“上”完了,但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少。诚然,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数学
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有一段时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
期刊
人们从来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当问题的条件不够时,添加辅助线构成新图形,形成新关系,使分散的条件集中,建立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一.辅助线的数学定义  在几何学中用来帮助解答疑难几何图形问题时在原图基础之上另外所作的具有极大价值的直线或线段称为辅助线。  二.添辅助线的作用  1、揭示图形中隐含的性质  当条件与结论间的逻辑关
期刊
摘要: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高质量的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有利于优化实验教学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认知冲突,创新思维,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学习科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不能认为有了实验就一定会使学生学得生动
期刊
一、恒比法:合成氨反应中,当加入N2和H2的比为1:3时平衡后N2和H2的比不变仍为1:3。  例:在密闭容器中,N2、H2 起始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3,达到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为16%,则平衡混合气体中N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氢气的转化率为_______。  分析:因为平衡后,N2、H2的物质的量仍为1:3,所以N2所以的体积分数为(1-16%)1/4=21%,那么, H2的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