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把双刃剑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赞美它力量无穷,企业管理缺之不可,是老板的法宝;有人批评它糟糕透顶,说起那些限制着我们自由和无限创意的制度,气就不打一处来。可以说,每当人们谈起制度时,大多数人的情绪是反制度化的。
  
  制度的力量
  
  说起制度的威力,某老板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在企业初创时期,我们没有制度似乎也运作下来了,也有不小的发展。那个时候,我可能顶十个普通员工的力量,可是有了制度以后,我觉得自己可以顶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力量。我现在的一个决策,相应的部门马上可以响应,可以依据它执行。这在以前就不行,我得到他的房间去,得跟他解释,而且他还要到更下一级去作解释,效率非常低。”
  有了制度,一个人可以顶几千人的力量。这就是制度的威力。制度的威力就在于:当所有的人都按制度运作,步调一致、频率相同时,就能产生“共振”,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共振”的威力。
  一个小企业的小老板曾对那些几万人的大企业如何运作迷惑不解。他问:一个小小的企业就让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那些大企业的老总们还不得三头六臂啊?笔者对这样的回答是:大企业不是靠领导个人的力量来运作,而是靠制度的力量来运作。
  制度要有效发挥威力,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全体成员明确制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管理者应明白,被管理者也要明白;第二,领导人在制度面前的示范效应,如果“刑不上大夫”,则制度自然失效;第三,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罚,如果企业里“以不为例”过多,则制度的有效性要大打折扣。
  
  制度的实质
  
  从来没有一样事物像制度那样被广泛误解,既容易被老板误解,也容易被员工误解。老板的误解通常是:下属不听话了,得制定几个条条框框管管他们,制度被当作一种单向制约措施。员工的误解通常是:领导对我们不放心了,又制定了这么多的制度来对我们管卡压。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认为,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所达成的一种协议。上述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要点:首先,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共同需要,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绝不是一项单项制约措施;其次,制度是一项协议,是一个双方妥协的产物。也就是说,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绝不是管理者闭门造车制订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对被管理者说:你们照此执行吧。
  制度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一个农民去种地,一个铁匠到铁匠铺打铁,是不需要制度的。在一个规模较小、劳动分工不细的小企业,对制度的需求不那么强烈。但当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时,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协调每个人的工作。否则,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或中断,就可能导致工作链的中断,进而导致整体工作的瘫痪。可以说,社会分工越细,对制度的需求就越强烈。
  
  制度的形态
  
  制度的形态是多样化的,既有我们熟知的成文的条例、规范,也有不成文的惯例、示范性做法、先例、口头约定等。
  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就如同法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样。世界上有两种法律体系,一种是成文法,一种是案例法。对企业来说,成文的规范、条例就是“成文法”,惯例、先例、示范性做法则是“案例法”。一个企业必须有基本的制度,并形诸文字。但一个企业的成文制度又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等制度健全后再去做事。有些事情尽管无制度可循,但当人们根据经验和判断做过以后,如果效果不错,就会得到领导和员工的认可,并在以后相似的行动中模仿这种做法,从而形成“案例”。因此,案例也成了制度的一种形态。
  成文制度的好处在于人们能够预先研习、培训,它约束的效力也相对较高。
  一个企业的案例过多,说明制度化建设存在问题。案例法的弊端在于:当人员流动性较大时,后来者并不知道惯例、先例和示范性做法的存在,不知者不知罪,其他人当然不能对其进行责备。
  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及时将“案例法”转化为“成文法”。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知名著作《有效的管理者》告诉经理人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问题的“性质”,即是“例常”(重复发生)问题,还是“例外”(偶然的特殊事件)问题。如果是例常问题,就需要建立一种规则、一种政策、一种原则,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根据原则处理就行了,也就是将首次出现的“案例”转换成成文制度。如果是例外问题,只需将问题解决就行了,而不需将案例转化为成文制度,因为这类问题通常不会重复出现。
  
  制度的有效性
  
  制度经常成为被病诟的对象,有时并不是制度本身的错,而是制度的实施者没有注意到制度的有效性,从而出现滥用制度的现象,并导致人们对制度的效用产生怀疑。
  制度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管理理念支配下制定的。当上述三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时,都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正,此时制度不再有效。
  某一广告公司有两个部门:一个创意部,一个行政部。公司发现,当把行政部门适用的考勤制度延伸至创意部时,引起创意部员工的强烈抵制。这就是一个制度的规范对象发生变化而导致制度失效的典型案例。一般来说,制度总是用来规范特定的人或事。但在实践中,很容易犯制度无限延伸的错误。本案例就是因为将生产部门的考勤制度延伸至创意部门导致制度失效的案例。因为生产部门要求高度的步调一致,考勤纪律极为严格。而产品设计部门属于创意性部门,它的考勤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生产部门。因此,当制度延伸至新的对象时,很容易导致制度失效。
  
  制度的问题与没有制度的问题
  
  企业的制度经常被那些具有反制度情结的人当作挑毛病的靶子或被讨伐的对象,为的是证明它不应该存在。如某企业规定早上八点必须到公司签到。有些人从这条规定里找到毛病了:有人离公司较远,上班后刚好要到住家附近办事,你说是直接上班效率高呢,还是报到后再返回来办事效率高?
  毫无疑问,制度并不总是带来正效应。它也有负效应,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有成本。制度化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不完善而带来问题;二是制度有可能导致效率降低,官僚主义通常就源于制度的刚性;三是制度化有可能损害企业活力,出现诸如扼杀新创意的现象。
  是否制度有负面效应就可以不要制度呢?这需要对下面一个问题做出判断:由于制度原因而出现的问题与没有制度而出现的问题,哪个更多?哪个对企业危害更大?
  一位老总有一段很精彩的回答:
  “我觉得,如果你没有制度,在某段时间也许能混下去,甚至在某一阶段、某一件事情上还会显得很有效率,但是从长远和整体上来看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领导者一定要非常投入地去建立制度体系,非常忘我地坚持维护这种体系。这种维护有时候是要有决心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负面影响。我就经常发现,某些事情因为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备,结果照着做却做错了。但是我抱着这样一个顽固的信念:如果没有制度的话,我的错误犯得还会多一些。确实经常有人说,哎呀,这个制度是不是太苛刻了,你看这件事情就是因为这个制度的限制而办错了。但是我坚持认为这不是制度的错,如果说它的错的话,那也是由于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细致造成的。”
  从这段话中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从具体个案来看,似乎是“先办事后报到”效率高。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上述规定,凡是迟到的人都可以以一句“我先办事去了”来掩盖自己迟到的事实。当然,问题还有更好的答案:凡是先办事后报告的人,必须在上一个工作日下班前提出申请。
  最后,以一句俏皮话结束本文:大凡制度总是有缺陷的,但没有制度是最大的缺陷。
其他文献
对于除茅台、五粮液之外的高档白酒而言,在产品有了知名度以后,如何让产品动销?如何更快更好地攻破军政消费只选茅台、五粮液的壁垒,实现产品的销售?    “高档白酒军政商团购,需要的就是经销商的关系,其他都是瞎扯!”  “我们都在一线做团购,辛苦啊!一个一个客户的谈,有时一个客户谈半年都没什么结果……”  “这么多白酒业的专业咨询策划公司,能把高档白酒团购该想的招都想过了。难道你还有新的路数?”  新
期刊
糖酒会经历了数十年的沉淀之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不能完全脱离现状而凭空创新。    许多食品企业抱着“姜太公钓鱼”的心态,在糖酒会招商上乐此不疲。每年糖酒会的招商成了例行公事,至少在糖酒会上露个脸,告诉已有的经销商“我还活着”。而参加糖酒会的经销商总在抱怨:“糖酒会上的产品亮点不多”,难以找到心仪的产品。逐渐地,生产企业与经销商走成了两条平行线,找不到相互的契合点,从而导致每年百计亿的招商
期刊
经销商如何面对高成本的压力?如何跨越高成本的门槛、提升竞争能力?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给每一个经销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残酷的挑战:经销商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经营成本越来越大。  如何有效削减、控制成本,进而增加经销商的利润?    创新商业模式: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
期刊
不关注单条码产出情况,一味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沟通,就导致光明目前很多新品上市缺乏号召力。    自从接触冷链食品以来,光明就一直是笔者关注的对象。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被光明所重视并借鉴,也希望能给经营KA的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光明KA经营现象:条码最多,产出最小    2011年11月份,笔者因为项目出差,带领团队成员到山东济南。针对济南牛奶销售现状,和客户一
期刊
改革30年的经济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找到并坚持了比较优势的结果。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30年不断腾飞的最大助力。  企业也是如此。格兰仕的成本领先优势,TCL率先应用深度分销的优势,雪花啤酒的资本整合+财务管理优势……他们之所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无不是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追寻成功者的足迹,找到并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当下多如过江之鲫的中小品牌最应
期刊
人是通过老板及以下各级领导来管理的,事情的管理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施的。这就是“纵向管人,横向管事”的模式。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要面对的无外乎人和事。管事要先管人,管人是管事之根本。虽然管人与管事相互联系,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但管人和管事还是有所不同。  然而在很多企业,领导或者老板喜欢把对人的管理和对事的管理打包进行,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掺杂进入的因素变得复杂,并
期刊
中国低端白酒行业的主流品牌群已经形成,但是寡头之势尚未形成。目前,低端白酒主流品牌群可以分为六大分支流派,各个流派性征明显、技艺非凡、各具所长。    鄂派代表:枝江、稻花香、关公坊    规模:  30亿级白酒企业,其中,稻花香酒业与关公坊同属一个资本方。  市场布局:  核心市场集中于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江苏、安徽六省。  枝江与关公坊均以湖北为大本营,稻花香主要在外围市场作战。2009年
期刊
经销商要一专多能,才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展现最大实力,成为区域市场的NO.1。    案例    最近,笔者在广东给一家著名食品企业的几百名经销商讲课时,一个经销商老板找到笔者,告知他的遭遇:就在这次会议上,经营该企业品牌六年的他被厂家剥夺了老产品的经销权,只给他留下卖新产品的机会,并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厂家的销量要求,来年会被彻底抛弃。  笔者让他分析一下为何落得如此结局,才知道,他代理了几十
期刊
企业只有遵循口碑营销的基本法则,并经过精心策划,让产品或品牌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内心,才能回归到口碑传播的本质——让消费者告诉消费者。    在web2.0的互联网时代,口碑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因为每个网友都是海量信息源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所有的网络客户累加起来的口碑销售贡献,或许都有可能超越企业本身的广告运动的贡献。  如集中了6200万人参与的“可口可乐2008北京奥运QQ虚拟圣
期刊
产品是企业生命的载体,企业要想不断地跨越新的台阶,往往需要新品推广做支撑,所以一流企业和正在向一流迈进的企业,永远都是靠不断推广新品来实现的。    产品是企业生命的载体,企业要想不断地跨越新的台阶,往往需要新品推广做支撑,所以一流企业和正在向一流迈进的企业,永远都是靠不断推广新品来实现的。  国内一流饮料企业娃哈哈,23年来平均增长率保持在70%以上。每年新品对销售贡献率高达20%-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