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病害属于引起减产的关键因素,大斑病属于重要的病害。玉米大斑病不但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种子造成为害,病害的出现和传播均同玉米抗病能力、耕作栽培制度以及气候等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务必对玉米大斑病加以重点关注,对发病原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并运用科学可行的防治策略,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基于此,就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2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大斑病属于较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传统性病害,对玉米整体产量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发病地段可能会引起玉米减产达20%~30%,受种植方式、玉米抗病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病情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减产率更是高达50%。玉米大斑病自苗期直至抽雄期之后均有可能出现,抽雄之后出现影响更为严重,自植株下方叶产生病变现象,并由下至上开始蔓延。基于此,对玉米大斑病发病病因加以科学分析,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科学有效防治,为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1 影响玉米大斑病发病的因素分析
1.1 抗病能力
不同品种的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区别。抗病能力相对不足的自交系,或是相同品种大规模栽培种植,均会引发玉米大斑病频繁出现。所以,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应重视对玉米品种的合理选择,以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强的优良品种为主,有效避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1]。
1.2 气候条件
玉米生长过程中,气候条件属于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大斑病病菌活跃与传播的关键诱因。气候条件相对湿冷,较易引起玉米大斑病的暴发与流行;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则会利于大多数病菌的快速繁衍生长,同样利于玉米大斑病的繁殖生长。温度保持在20~25 ℃、湿度超过85%的情况下,玉米大斑病会保持相对活跃的状态,较易引发病害问题。此外,如果拔节期至抽穗期遇到连续降雨,则会引发玉米大斑病的大范围暴发。
1.3 病株病菌
对于玉米大斑病,其病菌可能附着在患病植株上,或是潛藏在植株体内完成越冬,并于第二年天气逐渐变暖之后开始活跃。我国大部分玉米栽培种植地区多以机械收割为主完成玉米收获,并会将玉米秸秆以秸秆还田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此期间也直接忽略大部分细菌问题,致使秸秆所含病菌残留,为后茬病害发生埋下巨大隐患[2]。
1.4 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连作种植模式会导致发病率高且发病程度较为严重,轮作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控制发病率及发病程度。玉米种植整体规模相对较大,大部分地区难以保证轮作,会以连续重茬连作为主,造成田间玉米大斑病病菌逐渐增加。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土壤养分保持充足时,发病率较低且发病程度较轻,贫瘠土地则刚好相反。因此,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做好科学施肥工作,可使发病率得到有效降低。部分地势低洼区域以及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玉米植株相互遮挡,通风透光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所含水分难以得到快速有效蒸发,致使相对湿度较大,从而造成玉米大斑病发病概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施肥同样属于关键因素,如果施肥期间仅以尿素和磷肥为主,并追尿素肥,则会引起土地肥力明显不足,对玉米生长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使抗病能力出现明显的降低[3]。
2 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
2.1 合理选择优良品种
多茬种植玉米直接致使田地所含病菌大量累积,如果所选玉米品种不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则病害严重程度势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选择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优良品种成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关键途径之一。玉米大斑病高发的地区,务必重视对玉米品种的科学合理选择,并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对玉米大斑病的科学有效防治。
2.2 科学改善耕作制度
2.2.1 适时早播
玉米早播的情况下,可以快速达到抽雄期,尽量使抽雄期同夏季多雨时节有效避开,以防连续降雨天气对抽雄期产生影响并引发大斑病的出现,从而有效降低患病率,使整体产量与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早播时期,应当基于种植地区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以及雨季情况,做出综合全面考量[4]。
2.2.2 及时清理残株
玉米收割完成后,应当对玉米秸秆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高温发酵腐熟堆肥的方式,有效减少感染源。此外,基于玉米大斑病下方叶病变慢慢向上扩散蔓延的发病特征,可在患病期间及时清除下方患病叶片,有效减少病菌数量,从而使残株所含病源得到明显减少。
2.2.3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实施间作套种
种植模式应以宽窄行种植和间作套种方式为主。基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特点,各种植模式下,免耕方式的患病严重性相对最高,宽窄行种植方式则相对最低。此外,玉米、土豆等作物间作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和科学控制大斑病发生[5]。
2.3 重视加强化学防治
基于大斑病的严重程度,对植株底部的病变叶片进行及时清理,并保证田间区域的通风透光性,喷洒杀菌剂。玉米叶心末期阶段或是发生病变阶段,可选用化学药物进行制粒,间隔10 d防治一次,20~30 d作为一个周期。药剂可选用浓度为50%的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浓度为80%的速可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 kg·hm-2。
2.4 建立科学的测报制度
针对部分玉米大斑病频繁发生的区域,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玉米生长情况或是玉米大斑病发生、蔓延以及病害程度等相关信息进行仔细调查。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如果存在患病植株,务必重视及时预报预警,及时提醒种植人员,并运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6]。 2.5 加强田间管理,使用有机肥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程度同施肥同样存在紧密联系,对氮肥、磷肥加以科学合理使用,可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的情况,确保植株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因此,应合理高效地使用有机肥,并采取中耕、水分管理等措施,同时重点关注部分地势低洼区域和湿度相对较大区域的排水工作,科学优化种植环境,提高玉米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确保玉米可以健康生长。每667 m2使用农家肥1 500~2 000 kg、复合肥60~70 kg,过磷酸钙50 kg,并将其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每667 m2追施尿素45~55 kg,基于土壤肥力需求和生长阶段,对追肥总量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早熟种应于前期、中期阶段加强重点施肥,晚熟种则刚好相反,中熟种则需确保平均。待玉米生长至3叶1心阶段,完成首次追肥,待生长至11叶1心阶段,完成再次追肥,同时采取有效培土措施。
2.6 加强严格监测,及时发布信息
农业管理中,務必对玉米病害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组织相关农技人员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工作,并进行严格仔细的调查监测,充分了解和掌握病情动态,依托新媒体等全新途径及时公布病害信息,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掌握病害的具体情况,并做好提前准备。此外,严格落实执行病情报告制度,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保证病情报送的及时性、发布渠道的畅通性,为玉米大斑病科学有效防治提供可靠保障。
3 结论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大斑病属于常见病害,为害严重,需要加强预防和治理。因此,要基于种植地区气候以及土壤状况等,对耕作制度、预防治理方式等加以改善,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并不断提高种植、管理与病害防治的整体水平,以此真正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 赵骏.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家之友:理论版(19期),2009(08):64.
[2] 王爱军.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30):25-26.
[3] 冯冰.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6,30(07):714.
[4]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7,32(05):34-36.
[5] 袁柳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0):32-33.
[6] 孟明.浅谈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7(11):19.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2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大斑病属于较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传统性病害,对玉米整体产量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发病地段可能会引起玉米减产达20%~30%,受种植方式、玉米抗病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病情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减产率更是高达50%。玉米大斑病自苗期直至抽雄期之后均有可能出现,抽雄之后出现影响更为严重,自植株下方叶产生病变现象,并由下至上开始蔓延。基于此,对玉米大斑病发病病因加以科学分析,加强玉米大斑病的科学有效防治,为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1 影响玉米大斑病发病的因素分析
1.1 抗病能力
不同品种的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区别。抗病能力相对不足的自交系,或是相同品种大规模栽培种植,均会引发玉米大斑病频繁出现。所以,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应重视对玉米品种的合理选择,以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强的优良品种为主,有效避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1]。
1.2 气候条件
玉米生长过程中,气候条件属于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大斑病病菌活跃与传播的关键诱因。气候条件相对湿冷,较易引起玉米大斑病的暴发与流行;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则会利于大多数病菌的快速繁衍生长,同样利于玉米大斑病的繁殖生长。温度保持在20~25 ℃、湿度超过85%的情况下,玉米大斑病会保持相对活跃的状态,较易引发病害问题。此外,如果拔节期至抽穗期遇到连续降雨,则会引发玉米大斑病的大范围暴发。
1.3 病株病菌
对于玉米大斑病,其病菌可能附着在患病植株上,或是潛藏在植株体内完成越冬,并于第二年天气逐渐变暖之后开始活跃。我国大部分玉米栽培种植地区多以机械收割为主完成玉米收获,并会将玉米秸秆以秸秆还田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此期间也直接忽略大部分细菌问题,致使秸秆所含病菌残留,为后茬病害发生埋下巨大隐患[2]。
1.4 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连作种植模式会导致发病率高且发病程度较为严重,轮作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控制发病率及发病程度。玉米种植整体规模相对较大,大部分地区难以保证轮作,会以连续重茬连作为主,造成田间玉米大斑病病菌逐渐增加。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土壤养分保持充足时,发病率较低且发病程度较轻,贫瘠土地则刚好相反。因此,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做好科学施肥工作,可使发病率得到有效降低。部分地势低洼区域以及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玉米植株相互遮挡,通风透光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所含水分难以得到快速有效蒸发,致使相对湿度较大,从而造成玉米大斑病发病概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施肥同样属于关键因素,如果施肥期间仅以尿素和磷肥为主,并追尿素肥,则会引起土地肥力明显不足,对玉米生长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使抗病能力出现明显的降低[3]。
2 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
2.1 合理选择优良品种
多茬种植玉米直接致使田地所含病菌大量累积,如果所选玉米品种不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则病害严重程度势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选择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优良品种成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关键途径之一。玉米大斑病高发的地区,务必重视对玉米品种的科学合理选择,并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对玉米大斑病的科学有效防治。
2.2 科学改善耕作制度
2.2.1 适时早播
玉米早播的情况下,可以快速达到抽雄期,尽量使抽雄期同夏季多雨时节有效避开,以防连续降雨天气对抽雄期产生影响并引发大斑病的出现,从而有效降低患病率,使整体产量与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早播时期,应当基于种植地区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以及雨季情况,做出综合全面考量[4]。
2.2.2 及时清理残株
玉米收割完成后,应当对玉米秸秆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高温发酵腐熟堆肥的方式,有效减少感染源。此外,基于玉米大斑病下方叶病变慢慢向上扩散蔓延的发病特征,可在患病期间及时清除下方患病叶片,有效减少病菌数量,从而使残株所含病源得到明显减少。
2.2.3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实施间作套种
种植模式应以宽窄行种植和间作套种方式为主。基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特点,各种植模式下,免耕方式的患病严重性相对最高,宽窄行种植方式则相对最低。此外,玉米、土豆等作物间作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和科学控制大斑病发生[5]。
2.3 重视加强化学防治
基于大斑病的严重程度,对植株底部的病变叶片进行及时清理,并保证田间区域的通风透光性,喷洒杀菌剂。玉米叶心末期阶段或是发生病变阶段,可选用化学药物进行制粒,间隔10 d防治一次,20~30 d作为一个周期。药剂可选用浓度为50%的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浓度为80%的速可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浓度为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 kg·hm-2。
2.4 建立科学的测报制度
针对部分玉米大斑病频繁发生的区域,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玉米生长情况或是玉米大斑病发生、蔓延以及病害程度等相关信息进行仔细调查。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如果存在患病植株,务必重视及时预报预警,及时提醒种植人员,并运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6]。 2.5 加强田间管理,使用有机肥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程度同施肥同样存在紧密联系,对氮肥、磷肥加以科学合理使用,可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的情况,确保植株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因此,应合理高效地使用有机肥,并采取中耕、水分管理等措施,同时重点关注部分地势低洼区域和湿度相对较大区域的排水工作,科学优化种植环境,提高玉米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确保玉米可以健康生长。每667 m2使用农家肥1 500~2 000 kg、复合肥60~70 kg,过磷酸钙50 kg,并将其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每667 m2追施尿素45~55 kg,基于土壤肥力需求和生长阶段,对追肥总量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早熟种应于前期、中期阶段加强重点施肥,晚熟种则刚好相反,中熟种则需确保平均。待玉米生长至3叶1心阶段,完成首次追肥,待生长至11叶1心阶段,完成再次追肥,同时采取有效培土措施。
2.6 加强严格监测,及时发布信息
农业管理中,務必对玉米病害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组织相关农技人员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工作,并进行严格仔细的调查监测,充分了解和掌握病情动态,依托新媒体等全新途径及时公布病害信息,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掌握病害的具体情况,并做好提前准备。此外,严格落实执行病情报告制度,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保证病情报送的及时性、发布渠道的畅通性,为玉米大斑病科学有效防治提供可靠保障。
3 结论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大斑病属于常见病害,为害严重,需要加强预防和治理。因此,要基于种植地区气候以及土壤状况等,对耕作制度、预防治理方式等加以改善,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并不断提高种植、管理与病害防治的整体水平,以此真正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 赵骏.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家之友:理论版(19期),2009(08):64.
[2] 王爱军.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30):25-26.
[3] 冯冰.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6,30(07):714.
[4]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7,32(05):34-36.
[5] 袁柳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0):32-33.
[6] 孟明.浅谈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7(11):1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