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少地方高校在探索档案事业长足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建立档案馆的设想。但是,多数地方高校档案管理存在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强、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等状况。对此,文章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在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功能、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基础上,结合实际,合理定位,适度把握前瞻性,提出将学校档案馆建成信息资源中心、信息查阅服务中心、编研开发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并从理念、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手段、档案服务等各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地方高校档案馆的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档案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7404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①
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在办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历史进程,见证了高校的歷史沿革。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持续深入发展,在高校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的今天,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馆作为高校发展历史中各种原始资料的保管与保护者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在基层基础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规划和建设高校档案馆,是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必要举措之一。在高校建立独立运转的档案馆,意味着学校对档案事业有了新标准和高要求。档案馆在建设之初,就应在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管理范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规划,这对于实现高校档案工作与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步与协调,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档案工作现状
(一)档案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在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践中,高等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部属高校,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的高等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二是地方高校,是
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地理位置上来说,其处于地方,其经费来源大部分是地方财政拨款。相比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或者经由合并升格而成的,其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及其科研创新主要是针对地方切实需求,并服务于地方。同时,在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办学历史、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实验设备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地方高校与部委直属高校仍有很大差距,这种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档案的各项基础建设工作。特别是各单位、部门的档案工作,基本上只停留在对原始资料的简单收集和整理上,致使学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存在历史欠账多、实物类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保管条件及库房面积不达标等问题[1]。
(二)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明确了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现档案事业持续、科学、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多数仍旧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挂靠学校某一管理部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馆库设备配备不足,跟不上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工作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强
许多地方高校档案馆(室)虽然制定了档案综合管理办法,但学校及院(系)、部门的档案工作规范,即二级档案工作制度,却较少建立,或不健全,缺乏成体系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标准。
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起步晚,在办学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在围绕如何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良好教风学风等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史记载宣传、学校文化传承等软件的建设。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师生,都普遍存在档案意识薄弱,工作中需要用到重要的档案资料时才发觉档案工作重要性的现象[2]。
(四)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逐渐深入人心,档案的形态和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已成体系的收集整理等档案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加快推进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是档案管理上层次、上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突破制约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存在缺乏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资金保障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内其他部门管理系统相互独立,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多数地方高校尚未建立基于全校数据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校内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如校办使用的是办公自动化(OA)系统、财务处使用的是财务管理系统、教务处使用的是教务管理系统和实验管理系统、学生处使用的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档案馆(室)则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互不兼容,无法同时获取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二、北京建筑大学档案馆的定位及建设目标
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在机构改革中,诸多地方高校先后将档案馆从中层管理部门中分离,设立了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北京建筑大学地处首都北京,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地方高校。学校目前正在深化综合改革,坚持调结构、健机制,优化学校配置,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与工作流程,这就将建立建设新的档案馆提上了议事日程。随之而来的,如何确立档案馆的定位和管理建设目标,就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第一个课题。档案馆的建设,应该在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功能、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基础上,结合实际,合理定位,适度把握前瞻性,设定建设目标。
(一)信息资源中心
新建档案馆要将拓展档案资源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归档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接收范围及征集门类,确保归档文件齐全完整,将档案馆建成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质高量足、富有特色、齐整完备的档案资源数据库,保证利用者在需要之时能够提供用得上、靠得住的信息[3]。
(二)信息查阅服务中心
将档案馆建设成为信息查阅服务中心。在建立信息資源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将馆内传统载体的档案资源变成可供电子查询的数字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档案信息查询的精准和高效,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档案服务,为地区及行业发展提供数据及智力支持。
(三)编研开发中心
高校档案类别较多,包括党政管理档案、科技档案、干部人事档案、基建档案、教学档案、声像档案及实物档案等。将档案馆建设成为编研开发中心,对馆内的档案史料资源进行汇编,深度挖掘研究其中对学校及社会有益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研究校史、党史、科技发展史及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史料基础,进而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展览、人物展览等,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4]。
(四)电子文件备份中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北京建筑大学也紧跟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开始在党政管理工作中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推进“智慧建大”建设。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适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电子文件,要努力做到归档前的电子文件与归档后的电子档案的连续管理,保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与完整性,重要档案资料还要做到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也是大数据时代下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不仅有利于电子文件的安全保管和长期保存,也有利于学校及社会的查询和利用。
(五)宣传教育中心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以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档案馆要注重发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策划主题,创新形式,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编撰校史、年鉴、研究报告,建设校史馆等途径,宣传校史校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宣传的整体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档案工作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北京建筑大学档案管理工作新思路
当前,北京建筑大学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新格局,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新要求,着力提高育人质量、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效益。做好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师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档案的工作水平,探索适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一)创新理念,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
随着学校内涵式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其在注重硬实力蓬勃上升的同时,对于软实力的追求也逐渐迫切起来。档案作为学校历史传承及文化底蕴的有效载体,其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从学校顶层设计来说,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更新理念,倡导“建设大资源、构筑大平台、开展大合作、提供大服务、营造大影响”的“大档案”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真正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档案工作的工作格局,解决高校档案工作的孤立问题,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立以档案馆为主体,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统一收缴,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
(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
北京建筑大学档案管理的改革也是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转换,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档案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档案馆的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理顺校级档案工作管理组织架构,规范二级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问题和目标导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作有效的档案工作机制,激发档案工作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全校各方面重视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的气氛,促进学校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要求
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档案馆正常运转、高效有序发展的行为准则。档案馆要按照业务建设有标准、管理工作有规范的思路,合理规划,建立健全涵盖收集、整理、归档、统一管理、提供利用、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尤其重视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所形成文件的归档工作,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领导机构的职能和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档案馆各项工作在设定的轨道上运转,明确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保障档案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依。
(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馆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把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列入学校总体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的统一规划当中,为档案工作人员提升专业化水平、完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创造条件,稳定档案工作队伍。通过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确保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档案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变革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在人员配备、条件改善和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要严格按照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执行,推进馆藏传统载体的档案数字化,着力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编研、展览等工作成果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档案数字资源专題数据库,整合各种档案数字资源。
(六)抓住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是以地方区域为依托和对象的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的财政支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北京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比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以此介入到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去,实现双赢互利,相互促进。而学校档案馆在这其中,则应注重收集、研究本校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切入点的相关档案,并适时转化为编研成果,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效益[5]。
四、结语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档案工作必须找准目标及定位,从理念、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手段、档案服务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实现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邸家琴.试论高校档案馆的性质、功能与发展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45-46.
[2]高占海.关于地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77.
[3]吴良勤,雷鸣.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4]陈忠海.档案馆职能和功能定位与建设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0(1):59-62.
[5]陈静.高校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4(8增刊):134-13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少地方高校在探索档案事业长足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建立档案馆的设想。但是,多数地方高校档案管理存在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强、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等状况。对此,文章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在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功能、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基础上,结合实际,合理定位,适度把握前瞻性,提出将学校档案馆建成信息资源中心、信息查阅服务中心、编研开发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并从理念、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手段、档案服务等各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地方高校档案馆的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档案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7404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①
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在办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历史进程,见证了高校的歷史沿革。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持续深入发展,在高校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的今天,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馆作为高校发展历史中各种原始资料的保管与保护者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在基层基础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规划和建设高校档案馆,是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必要举措之一。在高校建立独立运转的档案馆,意味着学校对档案事业有了新标准和高要求。档案馆在建设之初,就应在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管理范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规划,这对于实现高校档案工作与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步与协调,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档案工作现状
(一)档案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在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践中,高等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部属高校,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的高等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二是地方高校,是
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地理位置上来说,其处于地方,其经费来源大部分是地方财政拨款。相比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或者经由合并升格而成的,其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及其科研创新主要是针对地方切实需求,并服务于地方。同时,在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办学历史、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实验设备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地方高校与部委直属高校仍有很大差距,这种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档案的各项基础建设工作。特别是各单位、部门的档案工作,基本上只停留在对原始资料的简单收集和整理上,致使学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存在历史欠账多、实物类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保管条件及库房面积不达标等问题[1]。
(二)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明确了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现档案事业持续、科学、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多数仍旧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挂靠学校某一管理部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馆库设备配备不足,跟不上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工作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强
许多地方高校档案馆(室)虽然制定了档案综合管理办法,但学校及院(系)、部门的档案工作规范,即二级档案工作制度,却较少建立,或不健全,缺乏成体系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标准。
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起步晚,在办学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在围绕如何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良好教风学风等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史记载宣传、学校文化传承等软件的建设。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师生,都普遍存在档案意识薄弱,工作中需要用到重要的档案资料时才发觉档案工作重要性的现象[2]。
(四)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逐渐深入人心,档案的形态和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已成体系的收集整理等档案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加快推进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是档案管理上层次、上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突破制约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存在缺乏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资金保障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内其他部门管理系统相互独立,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多数地方高校尚未建立基于全校数据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校内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如校办使用的是办公自动化(OA)系统、财务处使用的是财务管理系统、教务处使用的是教务管理系统和实验管理系统、学生处使用的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档案馆(室)则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互不兼容,无法同时获取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二、北京建筑大学档案馆的定位及建设目标
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在机构改革中,诸多地方高校先后将档案馆从中层管理部门中分离,设立了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北京建筑大学地处首都北京,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地方高校。学校目前正在深化综合改革,坚持调结构、健机制,优化学校配置,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与工作流程,这就将建立建设新的档案馆提上了议事日程。随之而来的,如何确立档案馆的定位和管理建设目标,就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第一个课题。档案馆的建设,应该在正确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功能、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基础上,结合实际,合理定位,适度把握前瞻性,设定建设目标。
(一)信息资源中心
新建档案馆要将拓展档案资源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归档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接收范围及征集门类,确保归档文件齐全完整,将档案馆建成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质高量足、富有特色、齐整完备的档案资源数据库,保证利用者在需要之时能够提供用得上、靠得住的信息[3]。
(二)信息查阅服务中心
将档案馆建设成为信息查阅服务中心。在建立信息資源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将馆内传统载体的档案资源变成可供电子查询的数字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档案信息查询的精准和高效,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档案服务,为地区及行业发展提供数据及智力支持。
(三)编研开发中心
高校档案类别较多,包括党政管理档案、科技档案、干部人事档案、基建档案、教学档案、声像档案及实物档案等。将档案馆建设成为编研开发中心,对馆内的档案史料资源进行汇编,深度挖掘研究其中对学校及社会有益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研究校史、党史、科技发展史及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史料基础,进而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展览、人物展览等,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4]。
(四)电子文件备份中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北京建筑大学也紧跟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开始在党政管理工作中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推进“智慧建大”建设。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适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电子文件,要努力做到归档前的电子文件与归档后的电子档案的连续管理,保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与完整性,重要档案资料还要做到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也是大数据时代下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不仅有利于电子文件的安全保管和长期保存,也有利于学校及社会的查询和利用。
(五)宣传教育中心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以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档案馆要注重发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策划主题,创新形式,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编撰校史、年鉴、研究报告,建设校史馆等途径,宣传校史校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宣传的整体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档案工作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北京建筑大学档案管理工作新思路
当前,北京建筑大学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新格局,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新要求,着力提高育人质量、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效益。做好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师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档案的工作水平,探索适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一)创新理念,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
随着学校内涵式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其在注重硬实力蓬勃上升的同时,对于软实力的追求也逐渐迫切起来。档案作为学校历史传承及文化底蕴的有效载体,其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从学校顶层设计来说,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更新理念,倡导“建设大资源、构筑大平台、开展大合作、提供大服务、营造大影响”的“大档案”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真正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档案工作的工作格局,解决高校档案工作的孤立问题,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立以档案馆为主体,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统一收缴,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
(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
北京建筑大学档案管理的改革也是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转换,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档案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档案馆的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理顺校级档案工作管理组织架构,规范二级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问题和目标导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作有效的档案工作机制,激发档案工作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全校各方面重视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的气氛,促进学校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要求
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档案馆正常运转、高效有序发展的行为准则。档案馆要按照业务建设有标准、管理工作有规范的思路,合理规划,建立健全涵盖收集、整理、归档、统一管理、提供利用、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尤其重视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所形成文件的归档工作,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领导机构的职能和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档案馆各项工作在设定的轨道上运转,明确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保障档案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依。
(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馆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把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列入学校总体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的统一规划当中,为档案工作人员提升专业化水平、完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创造条件,稳定档案工作队伍。通过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确保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档案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变革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在人员配备、条件改善和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要严格按照档案数字化规范标准执行,推进馆藏传统载体的档案数字化,着力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编研、展览等工作成果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档案数字资源专題数据库,整合各种档案数字资源。
(六)抓住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是以地方区域为依托和对象的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的财政支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北京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比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以此介入到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去,实现双赢互利,相互促进。而学校档案馆在这其中,则应注重收集、研究本校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切入点的相关档案,并适时转化为编研成果,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效益[5]。
四、结语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档案工作必须找准目标及定位,从理念、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手段、档案服务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实现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邸家琴.试论高校档案馆的性质、功能与发展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45-46.
[2]高占海.关于地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77.
[3]吴良勤,雷鸣.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4]陈忠海.档案馆职能和功能定位与建设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0(1):59-62.
[5]陈静.高校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4(8增刊):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