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惟铨,1949年3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评剧院艺术处处长、艺委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政府津贴。1965年到中国评剧院工作。师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魏荣元,工花脸、老生,并得到老一辈艺术家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等人的教诲与提携。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主演的《野马》(扮演陈培新)、《高山下的花环》(扮演赵蒙生)、《黑头与四大名蛋》(扮演黑永春)等剧目,成为自魏荣元、马泰之后评剧男声越调的代表人物。
百度搜索对李惟铨先生描述的是他的众多杰出成绩,他是当今评剧界数一数二的人物。当我采访到他本人的时候,他平易近人、热情健谈、谦逊低调的为人作风深深打动了我。
从迷京剧到唱评剧
李惟铨先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京剧。50年代的北京,京剧的业余活动非常丰富,有些大的单位,业余京剧表演队的水平非常高。“我父亲在北大医院工作,医院的京剧队水平很高,像《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这些大戏他们都能演。我那会儿总喜欢跟着玩,对京剧特别有兴趣。尤其是喜欢花脸。一听见台上唱青衣啊,老生啊,我没兴趣就跑出去玩了,一听见唱花脸的段子兴趣就来了,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尤其喜欢裘派。那会儿我对京剧花脸的入迷程度比现在的孩子迷通俗歌曲还要厉害。小时候,走在上学路上,路过人家的院子里,如果有收音机播放着裘先生的唱段,我就会站住听,一听就忘了时间,甚至都耽误了上学。就这样,听会了好几出裘派常见的戏,到三四年级的时候自己也能唱不少裘先生的戏。”
如此喜欢京剧的李惟铨,又是如何走进了评剧的世界呢?李先生说:“喜欢评剧是上初中以后的事了。我那会儿还不知道评剧是什么,可巧班里有个同学喜欢评剧,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从此知道了评剧这个剧种。我记得我听的第一出评剧是广播里放的,我日后的老师魏荣元老师唱的《灵堂会》。后来又听了很多评剧中的现代戏。我觉得评剧和我们之间没有隔阂,特别贴近生活,一下子就被迷上了。”机缘巧合,李惟铨初中毕业后,正赶上中国评剧院有一个60届的培训班毕业了几个学员,对外招几个插班生,李惟铨进了培训班学习,到1965年考进了中国评剧院。从此,一直唱了40几年评剧,直到退休。
传统评剧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花脸行是个薄弱环节。而李惟铨先生恰恰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不管是新编戏还是传统戏,他扮演的人物都是那么生龙活虎、呼之欲出。英雄的解放军战士、游手好闲的“玩闹”、平易近人的国家干部、铁面无私的包拯、朴实无华的农民……都让人过目难忘。很多观众对李惟铨演的这些戏耳熟能详,但是知道他本人的却不多。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为掌握魏荣元老师的演唱艺术而勤奋努力,不声张、不炫耀,为人低调,真正做到了台下默默无闻,台上艺惊四座。“文革”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剧院资料室那些非常珍贵的唱片和录音带突然变成了垃圾,他悄悄地跑到里面,打开了唱机,忘情地沉浸在魏荣元和马泰老师那优美的唱腔旋律之中。他仔细地研究那唱腔的气息运用,认真地汲取着艺术前辈的表演精华。从“描红”到“临帖”,经过数年的努力,当有些人学业荒疏的时候,他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革”后,他又虚心地请名师点拨,终于在恢复演出的剧目《夺印》中使人刮目相看。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扎实的演唱功底,所以他扮演一个角色就能成功一个角色。不管他演什么戏都能以他的魏派唱腔先声夺人,给人留下深刻隽永的艺术形象。他也就这样成为中国评剧院公认的魏派传人,成为评剧院20年不败的一块名牌。“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获得梅花奖可谓当之无愧。
从演到教,培养评剧的人才
90年代初,李惟铨先生在唐山参加评剧节开幕式的演出时,与马泰先生的交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泰先生说:“你可以收徒弟了。”李惟铨当时觉得诚惶诚恐,说:“我觉得我学得还不到家呢,收徒还是很遥远的事,我可教不了。您教别人的时候我还要旁边听着学习呢。”等到今年初,李惟铨先生正式收徒的时候,他说:“老师,我终于做到了您20年前对我的要求。”
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评剧班传授评剧艺术,对于李惟铨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1998年的时候,北戏邀请李惟铨来戏校教授97届的评剧班,当时他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也不懂怎么教课,觉得有难度。但是我很幸运,得到了当时的老院长孙毓敏的支持与帮助,评剧系的领导、老师支持辅助我,我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们。这一下就带了4年多的学生。这些孩子都成长得不错,成为了剧院的栋梁之材。”其中的一个学生于海泉在今年年初正式拜了李惟铨先生为师,成为了他的开门弟子。
退休后,李惟铨先生继续默默地为评剧事业做贡献。北戏刘侗院长邀请他来为评剧大专班教学,李惟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说:“有时候我也想,教学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可我却对此充满热情,全心投入,为什么?其实不外乎两点。第一,希望教出更多的学生传承评剧的发展;第二,以此来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栽培之情。”
评剧过去作为地方戏剧种,演一些家长里短,行当分得不是特别细,过去称它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才的聚集,成立了中国评剧院,各方面顶尖的评剧人才都聚集在一起。根据时代的要求,要演很多新的题材,演很多新时代的人物,剧院适应潮流需要,在实践中创立了花脸、老生这些行当并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评剧从它诞生就一直是以女演员为主的戏曲,通过改革,男人走到了舞台中央,使得评剧成了男女并重的一个剧种。这种声腔艺术的发展、表演艺术的完善,一直延续下来,被称为评剧的男声越调。“我很欣赏一位老先生讲的:评剧的表演,要程式,不要程式化。一切都为人物服务。每个角色要唱出每个角色不同的人物性格。评剧的这些发展都是老一辈人的心血,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些声腔艺术传承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继续往高走,而不是后继无人,又回到了过去的‘三小戏’。人才的培养太重要了。我还有一个心结,对于教我的那些老师的感恩,这么多年来,魏老师、马老师,还有其他老师,比如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老师等等,他们对我的提携和教诲,我一直有着很深的怀念和感恩之心。我现在对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严格的要求,教学上完全的投入,都是因为我觉得教好了学生才是对自己老师的报恩。
“刘院长来了以后,在教学上的新想法,在少儿剧院上的新举措,都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新的希望。我也愿意再卖把子力气,再带几拨学生。现在的评剧现状是机会等人才的时代,逐渐地不间断地培养人才,才能让评剧这一戏曲剧种一直繁荣继承下去。”李惟铨如是说。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主演的《野马》(扮演陈培新)、《高山下的花环》(扮演赵蒙生)、《黑头与四大名蛋》(扮演黑永春)等剧目,成为自魏荣元、马泰之后评剧男声越调的代表人物。
百度搜索对李惟铨先生描述的是他的众多杰出成绩,他是当今评剧界数一数二的人物。当我采访到他本人的时候,他平易近人、热情健谈、谦逊低调的为人作风深深打动了我。
从迷京剧到唱评剧
李惟铨先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京剧。50年代的北京,京剧的业余活动非常丰富,有些大的单位,业余京剧表演队的水平非常高。“我父亲在北大医院工作,医院的京剧队水平很高,像《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这些大戏他们都能演。我那会儿总喜欢跟着玩,对京剧特别有兴趣。尤其是喜欢花脸。一听见台上唱青衣啊,老生啊,我没兴趣就跑出去玩了,一听见唱花脸的段子兴趣就来了,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尤其喜欢裘派。那会儿我对京剧花脸的入迷程度比现在的孩子迷通俗歌曲还要厉害。小时候,走在上学路上,路过人家的院子里,如果有收音机播放着裘先生的唱段,我就会站住听,一听就忘了时间,甚至都耽误了上学。就这样,听会了好几出裘派常见的戏,到三四年级的时候自己也能唱不少裘先生的戏。”
如此喜欢京剧的李惟铨,又是如何走进了评剧的世界呢?李先生说:“喜欢评剧是上初中以后的事了。我那会儿还不知道评剧是什么,可巧班里有个同学喜欢评剧,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从此知道了评剧这个剧种。我记得我听的第一出评剧是广播里放的,我日后的老师魏荣元老师唱的《灵堂会》。后来又听了很多评剧中的现代戏。我觉得评剧和我们之间没有隔阂,特别贴近生活,一下子就被迷上了。”机缘巧合,李惟铨初中毕业后,正赶上中国评剧院有一个60届的培训班毕业了几个学员,对外招几个插班生,李惟铨进了培训班学习,到1965年考进了中国评剧院。从此,一直唱了40几年评剧,直到退休。
传统评剧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花脸行是个薄弱环节。而李惟铨先生恰恰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不管是新编戏还是传统戏,他扮演的人物都是那么生龙活虎、呼之欲出。英雄的解放军战士、游手好闲的“玩闹”、平易近人的国家干部、铁面无私的包拯、朴实无华的农民……都让人过目难忘。很多观众对李惟铨演的这些戏耳熟能详,但是知道他本人的却不多。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为掌握魏荣元老师的演唱艺术而勤奋努力,不声张、不炫耀,为人低调,真正做到了台下默默无闻,台上艺惊四座。“文革”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剧院资料室那些非常珍贵的唱片和录音带突然变成了垃圾,他悄悄地跑到里面,打开了唱机,忘情地沉浸在魏荣元和马泰老师那优美的唱腔旋律之中。他仔细地研究那唱腔的气息运用,认真地汲取着艺术前辈的表演精华。从“描红”到“临帖”,经过数年的努力,当有些人学业荒疏的时候,他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革”后,他又虚心地请名师点拨,终于在恢复演出的剧目《夺印》中使人刮目相看。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扎实的演唱功底,所以他扮演一个角色就能成功一个角色。不管他演什么戏都能以他的魏派唱腔先声夺人,给人留下深刻隽永的艺术形象。他也就这样成为中国评剧院公认的魏派传人,成为评剧院20年不败的一块名牌。“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获得梅花奖可谓当之无愧。
从演到教,培养评剧的人才
90年代初,李惟铨先生在唐山参加评剧节开幕式的演出时,与马泰先生的交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泰先生说:“你可以收徒弟了。”李惟铨当时觉得诚惶诚恐,说:“我觉得我学得还不到家呢,收徒还是很遥远的事,我可教不了。您教别人的时候我还要旁边听着学习呢。”等到今年初,李惟铨先生正式收徒的时候,他说:“老师,我终于做到了您20年前对我的要求。”
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评剧班传授评剧艺术,对于李惟铨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1998年的时候,北戏邀请李惟铨来戏校教授97届的评剧班,当时他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也不懂怎么教课,觉得有难度。但是我很幸运,得到了当时的老院长孙毓敏的支持与帮助,评剧系的领导、老师支持辅助我,我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们。这一下就带了4年多的学生。这些孩子都成长得不错,成为了剧院的栋梁之材。”其中的一个学生于海泉在今年年初正式拜了李惟铨先生为师,成为了他的开门弟子。
退休后,李惟铨先生继续默默地为评剧事业做贡献。北戏刘侗院长邀请他来为评剧大专班教学,李惟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说:“有时候我也想,教学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可我却对此充满热情,全心投入,为什么?其实不外乎两点。第一,希望教出更多的学生传承评剧的发展;第二,以此来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栽培之情。”
评剧过去作为地方戏剧种,演一些家长里短,行当分得不是特别细,过去称它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才的聚集,成立了中国评剧院,各方面顶尖的评剧人才都聚集在一起。根据时代的要求,要演很多新的题材,演很多新时代的人物,剧院适应潮流需要,在实践中创立了花脸、老生这些行当并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评剧从它诞生就一直是以女演员为主的戏曲,通过改革,男人走到了舞台中央,使得评剧成了男女并重的一个剧种。这种声腔艺术的发展、表演艺术的完善,一直延续下来,被称为评剧的男声越调。“我很欣赏一位老先生讲的:评剧的表演,要程式,不要程式化。一切都为人物服务。每个角色要唱出每个角色不同的人物性格。评剧的这些发展都是老一辈人的心血,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些声腔艺术传承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继续往高走,而不是后继无人,又回到了过去的‘三小戏’。人才的培养太重要了。我还有一个心结,对于教我的那些老师的感恩,这么多年来,魏老师、马老师,还有其他老师,比如花月仙、李忆兰、张德福老师等等,他们对我的提携和教诲,我一直有着很深的怀念和感恩之心。我现在对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严格的要求,教学上完全的投入,都是因为我觉得教好了学生才是对自己老师的报恩。
“刘院长来了以后,在教学上的新想法,在少儿剧院上的新举措,都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新的希望。我也愿意再卖把子力气,再带几拨学生。现在的评剧现状是机会等人才的时代,逐渐地不间断地培养人才,才能让评剧这一戏曲剧种一直繁荣继承下去。”李惟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