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社会认识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社会的认识都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所以,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了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以此为话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91-01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想品德还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认识也停留在一些童话故事或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自己和老师之间的一些交往和教学活动中。为了,能让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有效提高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的认识,教育部专门为小学生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教学的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对社会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行判断中明辨是非,认识善恶,加强道德认识,促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他们感知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多年在工作中的研究,总结,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希望能给大家研究这一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在一定情况下往往受教师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思想单纯、敏感,模仿性强,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等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的热情对待学生,感染学生,用老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中用自己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形象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的认识、品德和行为得到正确引导。
为此,作为一线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严格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给学生树立形象榜样。当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在思想品德和社会教学中,老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很在乎老师的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他们心里感觉比较亲近的老师,在他们眼里形象、仪表、言行和个人魅力都有偶像和榜样效果的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所以,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做积极的评价,树立学生阳光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无论在情感、认知、和思想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采用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无论在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方法方式,避免说教,万不可误入一讲到低的模式。《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离不开说教,但是教师要注意说教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说教,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通过有趣的语言描绘、游戏、实物演示、看录像片段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力,注意听讲,从老师讲解中吸取思想精化,增强社会认识,让学生始终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也可以采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把它与课本上的图画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所提高。
(二)巧用明理激情引导的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中有一种明理激情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从传统讲解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更加适合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的各种课型的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是以老师通过口头讲解、直观演示、评价行为、文字阅读、激发情感等手段给学生传递一定信息,让学生在教学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达到动情明理、自我剖析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行为、语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我在给学生教《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的内容时,我在“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我们要尊敬老师”这个观点的支撑下,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在上学阶段,如何在老师关怀、呵护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故事与学生分享。然后,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心中的老师,或者某个让他们感动,在他们成长的道上留下特殊印的老师。通过这样的明理激情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和谐、友谊、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桥梁,从而提高教與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情景再现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创设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从角色相应的情绪反应和变化中,真切地感受情境教学的意义,使自己在思想品德上有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我学会与人相处》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生充分掌握与人相处一些方法和道理,给他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如何巧妙地指出别人的错误。(2)如何自然地夸将别人,表扬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表扬而提高自信。并且我以这两个主题,设计了两个小故事,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与别人交往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接触社会的能力,而且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真正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期刊,2001(2)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91-01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想品德还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认识也停留在一些童话故事或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自己和老师之间的一些交往和教学活动中。为了,能让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有效提高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的认识,教育部专门为小学生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教学的目标,教育和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对社会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行判断中明辨是非,认识善恶,加强道德认识,促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他们感知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多年在工作中的研究,总结,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希望能给大家研究这一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起的作用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在一定情况下往往受教师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思想单纯、敏感,模仿性强,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等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的热情对待学生,感染学生,用老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中用自己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形象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的认识、品德和行为得到正确引导。
为此,作为一线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严格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给学生树立形象榜样。当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在思想品德和社会教学中,老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很在乎老师的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他们心里感觉比较亲近的老师,在他们眼里形象、仪表、言行和个人魅力都有偶像和榜样效果的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所以,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做积极的评价,树立学生阳光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无论在情感、认知、和思想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采用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无论在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方法方式,避免说教,万不可误入一讲到低的模式。《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离不开说教,但是教师要注意说教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说教,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通过有趣的语言描绘、游戏、实物演示、看录像片段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力,注意听讲,从老师讲解中吸取思想精化,增强社会认识,让学生始终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也可以采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把它与课本上的图画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所提高。
(二)巧用明理激情引导的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中有一种明理激情引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从传统讲解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更加适合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的各种课型的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是以老师通过口头讲解、直观演示、评价行为、文字阅读、激发情感等手段给学生传递一定信息,让学生在教学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达到动情明理、自我剖析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行为、语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我在给学生教《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的内容时,我在“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我们要尊敬老师”这个观点的支撑下,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在上学阶段,如何在老师关怀、呵护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故事与学生分享。然后,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心中的老师,或者某个让他们感动,在他们成长的道上留下特殊印的老师。通过这样的明理激情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和谐、友谊、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桥梁,从而提高教與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情景再现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创设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从角色相应的情绪反应和变化中,真切地感受情境教学的意义,使自己在思想品德上有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我学会与人相处》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生充分掌握与人相处一些方法和道理,给他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如何巧妙地指出别人的错误。(2)如何自然地夸将别人,表扬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表扬而提高自信。并且我以这两个主题,设计了两个小故事,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与别人交往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接触社会的能力,而且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真正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期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