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起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西侧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的苏州街依旧繁华,始建于1947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坐落于苏州街29号。
跟随祝望北从学校东门往里走,随着他的讲述,一幕幕充满词话意境的国风校园景色次第呈现,一幅蕴藏红色基因的教育画卷徐徐展开。
一所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学校诞生、成长、发展历程,也承载其人文精神、光荣传统。上世纪40年代,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前身——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这段姓“军”的历史赋予八一学校特别之处,让无数有此情结的学子心向往之。
建校以来,北京市八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有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聂力、徐小岩等,还有许多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及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此就读。2016年9月9日上午,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全校师生,并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他如数家珍地回忆母校生活:“是老师培养了我们”,“到这里没有首长,都是学生”,“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句句心语,饱含情谊。祝望北以及校方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时刻。
在美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浸润中守候学生成长
“当年,北京历史上著名的皇家买卖街苏州街热闹繁华,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这条街被英法联军烧毁。曾经的苏州街景已不复存在,但这段民族历史,后来人不能忘记,八一学校在苏州街占地最大(约15.6万平方米),我们要承担起地域文化宣传责任。中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民族情结,要告诉孩子们这条街为什么被烧毁;告诉孩子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更加强大,才能抵御外来侵略者,所以我们将校园建造成当年苏州园林风格。”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校园环境,寄托着祝望北的教育初心,他希望把家国情怀种在孩子心里。
移步学校西北角,亭台水榭式的苏州园林美景乍现,立于廊亭上,满园景致尽入眼帘,学子们于水边廊亭颂诗歌,背文章,清气神。亭台廊阁的枣红、砖墙瓦顶的灰白、湖水树木的翠绿,组成的一幅美丽图画,塑造了八一学校诗画般美好意境。
八一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管校长祝望北,性格豪爽,为人真诚随和。今年是他从事教育第30个年头,也是他到八一学校第15年。2008年,北京市八一学校启动校园改造工程,祝望北负责整个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直至2018年,完成校园大范围改造,这座校园倾注他心血与情感。
改造以后优美古朴的校园环境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择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建设之初却引发不少争议。当年,校园外墙面装饰流行使用陶瓷贴砖,显得“既美觀又有格调”,祝望北却认为,白墙、灰瓦的徽式风格虽然简朴,但更有中国传统建筑韵味。“随着时间推移,虽然有斑驳,但斑驳就是历史”。
“校园改造建设过程不易,会遇到很多不理解,其中艰辛不是谁都明白”。大部分校园改造在暑假进行,短时间完成大量工作,难度高,很考验管理水平。十年精心打造,直至2018年,徽派建筑的古韵和中式园林的雅致逐步显露。随着园林树木渐渐繁茂,校园开始受到师生们喜爱,引来众人冬天拍雪景,夏天拍果实。
驻足于书法大道,清朝曾国荃的名联“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书”一副字映入眼帘,由北京市书法协会副主席、特级教师杨广馨所作,经艺人妙手镌刻于木匾。向西移步,《沁园春?雪》《兰亭序》跃然镌刻于书法墙上,李斯篆、张猛龙篆、苏轼四大行四大草,也在一座座碑石上呈现,构成匠心独具的“墙文化”,俯看地面,《正气歌》在汉白玉石上雕刻,大气磅礴。
徽派建筑点缀着江南小景,优美、沉稳、宁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以滋润。祝望北说:“校园文化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特色等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独具‘八一’特质、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中国精神’指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品质公民’指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公民。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对审美的培养与诉求。”
2006年,祝望北到北京市八一学校担任总务主任,主管后勤工作。那时正赶上社会教育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发展对整个基础教育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都有了新要求,祝望北开始和校长们共同探讨学校改革发展,并对后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名后实前、勤则有为就是后勤工作的定义。教与学本身是枯燥的,而我们要打造符合教学需要、不枯燥的环境,这就对后勤要求非常高,我们定位是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静静学习、快乐玩耍、舒适享受成长的院落,是另外一个家。学校需要创造舒适的环境、孩子向往的地方,让孩子们能爱上这里”。祝望北认可环境决定论,“八一学校校园文化风格外显中国元素,营造一个徽派书院风格的大院子,学生们安安静静读书、思考,快快乐乐生活成长,内在简洁明朗,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整个校园环境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是后勤和教学统一步调、磨合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有不少误解和委屈。新设施的使用,需要老师适应、学习,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很多不理解来源于这个周期。这需要共同的价值信念做支撑,需要通过不断沟通逐步化解问题。”
后勤管理工作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让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环境、文化浸润中,体察天地,感受身心成长,体验人与社会、自然的谐关系。
学校前瞻性提出“生态立人”的概念和“九年生态校园”建设方案,“前三年主要做全校生态校园基础建设,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接下来三年,是使用阶段,生态课程进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对生态产生兴趣,直观感受生态的概念;最后三年,引领课程发展,将生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并形成习惯。除了打造物质生态之外,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让生态理念渗透到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日常中,让生态的正能量常态化、日常化”。
如今校园内,处处展现环保理念,彰显创新生机。学校安装并使用雨水回收、风光互补装置等生态环保设施。集无土栽培、休闲、节能设施为一体的零排放空中花园在高中楼建成,楼顶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满足学校15%用电需求。学校专门开设“生态立人”特色课程,并设置有集展示中心、光电幕墙、太阳集热、地下室自然采光系统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节能技术宣教中心。
国际部高三(2)班同学马荣宇参与了学校PBL项目,即垃圾堆肥实验。他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食堂每天食物浪费很大,实验小组根据调研数据,给出实质性建议,如减少食物份量,给学生更多搭配选择等,均被学校采纳。他和同学们还追踪食物垃圾去向——学校后面的堆肥池,“食堂厨余垃圾在堆肥之后会用于校园里绿植施肥,形成小的生态循环”。
北京市出台垃圾分类的管理要求后,学生们在课题基础上增加了垃圾分类调研。“通过调研学习和实验,我了解到很多人类和地球所遇到的环境方面问题,碳排放问题,粮食问题,以及国家提倡的垃圾分类问题等等。比如我们每年产生多少吨垃圾?垃圾是如何被处理和填埋?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了解了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存在的隐患,认识到垃圾不分类的后果很严重,因此我会非常认真地去做垃圾分类。”通过参与相关生态课程和生态活动,马荣宇和同学们愈加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整个校园凝聚起对绿色的一份热忱。
满怀热情、勤耕务实,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学校找到祝望北,往往有两个地方,一处在后勤,一处在国际部。主管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和国际部,他总是穿梭于校园两头,忙碌的脚步承载着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思虑与期盼。
走进国际部教学楼二楼,色彩斑斓的四壁就像一面面“会说话的墙”,挂满了学生原创美术作品,各类题材的油画、素描写生,充满想象力的面具设计,纸蘸墨韵的书法作品,五彩斑斓的风筝绘制,古韵古香的扇画,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琳琅满目,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工艺美术工作室、西方美术工作室、传统美术工作室等分门别类,给学生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兴趣专门课。
校长办公室就在众多教室之中。“要让听见炮声的人指挥打仗”,作为学校国际部的“指挥官”,祝望北坚持到“前线”。
“要跟孩子们在一起,真正了解他们,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亲自体会教育脉搏,才能够对孩子们有所帮助,不能仅仅依靠一些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并不买账”。祝望北始终认为,新时代的教育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还需要不断地增填新内容,“我希望所有学生和老师思维是活跃的,对教育这件事是充满热情的”。
2017年,已经成立3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在国际教育发展的浪潮之中上下求索,颠簸向前。发展遭遇瓶颈的关键时刻,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祝望北接管国际部,开启国际部新的发展历程。
“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在继承之前优秀成果基础上,做出真正适合我们的选择?”这位刚刚接手艰巨任务的“指挥官”,很快有了明确“作战”方向。
“北京市八一学校由聂荣臻元帅创办,这所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学校,红色基因是它独有的魅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忘本,共产党人办教育,就要办共产党人的教育,共产党人办国际教育,就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该有的选择”,祝望北认为,“美式、英式等国外照搬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八一’这样一所具有红色传承的学校,我希望能有自我突破”。
“团队成长才能带动国际部发展”,早先的纯外教团队逐渐过渡为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双语青年教师和部分外教构成的新型教师团队,一支拥有国际视野、胸怀报国理想的核心教师团队组建。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离不开爱心与责任心,我们一定要务实,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要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青年人,就要先从我们自身做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祝望北带领年轻的团队开始新的探索与实践。“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语,成了他与教师团队交流时经常提及的嘱托,也逐渐成了国际部办学宗旨、使命和责任。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仅要让优秀的学生发挥优势,进入国外顶尖大学,同时更要关注和培养那些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帮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潛能,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追求顶尖大学的机会”。学校希望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最好的自己,格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能力培养。老师们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实际的帮助。
每到新生入学、高一开学和学期末,祝望北即便再忙,都会把时间留给一场特殊的家长会——由他和国际部主任、学术总监、升学指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老师共同组成“强大教师阵容”,与每一个学生家庭一起面对面约谈。
“这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连续三天时间的头脑风暴,要谈上百个学生家庭,从早八点到晚八点,中午只有20分钟吃饭时间。”
在约谈中,一摞全科任务清单递到家长和孩子手中。哪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哪一块内容每天还需要多长时间投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每天应该背几个单词,在哪天之前需要再约老师讨论哪一章自己的学习进度……写满老师叮嘱的10份各学科任务清单,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考试中各个项目的表现制作的下一阶段学习任务,一一细化,具体可见。 “不同于一般的大型家长会,我们希望点对点更精准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帮助孩子尽早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也少了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家长了解孩子造成了障碍,平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学校分别从标化考试准备、学术表现、德育常规及升学规划方面向每一位家长全方位立体化反映孩子的情况,并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不仅缓解了家长因不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而带来的焦虑情绪,更让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祝望北全程参加每一个家庭的约谈,他语重心长地和每一个孩子谈人生谈理想,聊学习聊做人,也在每一次约谈中更加了解每一位学生和每个家庭。“做好每一科目的试卷分析,如何做到考后100分?”“确定高远的志向,锁定更具竞争力的对手”“学会借力,老师们随时都准备着为你的进步提供助力……”,这些语句在谈话中不经意间流出,触动着每个正值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帮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向往与那个努力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通过与家长面谈,我们也对每一位孩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孩子们在前进道路上,更需要老师的陪伴与鼓励。少了努力过程中的阶段性跟进和反馈,往往会让目标形同虚设,让孩子们最初燃起的热情逐渐消耗殆尽”。为此,班主任们还专门设计了约谈后学生学习情况阶段性反馈问卷,不仅明确目标,还要真正去执行任务,不仅有老师们的督促,还要有家长们在家里的监督,家校携手,合力帮助在爬坡路上的孩子们能够始终不忘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不断地获得阶段性肯定。
每两周,八一学校国际部还会组织“家长学院”这一家校合作探索的新模式。家长学院活动多元,有讲座、沙龙、小型活动等各种形式,给家长传递升学信息,教授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促进亲子关系等方法。主讲人除了学校的老师,还会请外国驻华领事馆工作人员、海外大学的老师、专业心理教师等,一些家长代表也分享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故事与经验。学校、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桥梁和纽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元平台,也让每一位家庭的成员、每一位老师都能共同成长和进步。
实验楼一层是学生自主经营的“格子铺”,用于出售校园记者站出版的校报、国际部社团编辑的刊物、烹饪社成员制作的点心等各种社团的创意产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各种小物件和学生寄卖的商品。科技节创客大赛的获奖创意“校园咖啡屋”,成为校园创业的成功案例,在校园内正式营业。用涂鸦作品装饰校园墙壁,下水道井盖画上了奇特的图案,手工制作形态可爱的纸制垃圾箱,用于垃圾分类回收……脑洞大开的学子们将环保、创新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学校则在一旁演绎一位开明“家长”角色,不仅对学子们的奇思妙想、兴趣爱好大加鼓励,还配备专门教师辅助指导。
八一学校国际部的“护航计划”,打造全面呵护学生成长的体系,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升学、求学、回国工作方面,都能给予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的创客空间,从手工工作室到学生学做饭的厨房教室,再到服装社的缝纫教室,既有卫星测控室、模拟飞行课、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训练课、VEX机器人社团训练等科技课程,还有像烹饪课、陶艺课、服装设计、舞蹈课、管乐课等等丰富的艺术课程。其中,金融投资、服装设计、创业模拟、厨艺等不少课程在其他高中不多见。这也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在校外,学校国际部持续关注毕业生发展,为学生生涯护航。如为学成归国的学生提供通讯、互联网、医药生物、工业技术、国际贸易、法律等数十个行业的实习机会,为即将大学毕业的校友提供就业指导。八一学校国際部依托强大的软、硬件优势,以对孩子的负责态度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真正负责到底,为青春保驾护航。
培养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学生
“八一国际部是要培养有国际视野、有文化学识,更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学生。追求名校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拥有一颗学业报国的中国心”,祝望北说,“我们想培养的是有温度的中国人,或者说有温度的普通人。千万别说要打造各类精英,精英是一个人为社会做了贡献,社会对他的评价,不是自我培养的”。
“人生漫漫征途上,广博的学识、傍身的技能,无疑能够帮助一个人站得更高,而拥有一颗温厚善良、懂得感恩的心,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在国际部一面宣传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墙上还贴满了一张张人物肖像照,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校的保安、食堂师傅和保洁人员。
“当我们的孩子疲于奔波在GPA、托福、SAT的战场上,当他们的世界被成绩、分数、目标、规划所填满,当他们将所拥有的现世安稳、平安幸福视为理所当然,我们身为教育者,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够触碰到孩子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激起关爱他人之心、关注社会之责,教育他们不要追名逐利,护住一颗纯真炙热的赤子之心”。即将迈出国门的学生对国外节日有兴趣,国际部开展中外节日比较研究,“研究的过程渗透我们的教育观,例如,当感恩节快到的时候,几位老师经过头脑风暴,决定将节日和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生们共同策划完成这次最美‘保食洁’感恩教育行动”。祝望北说。 国际部学生小记者们扛起摄像机、心里默念着采访提纲,走近了他们的生活。当每一张照片定格,每一段采访结束,校工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有位师傅对学生说,“我这辈子都没有拍过这么正式的照片”,这句话让学生们非常感慨,学生们发觉自己做的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意义,他们给别人的人生增加了一抹光亮,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了这些默默付出的人。
“保安是我们的安全卫士,食堂师傅们是我们的健康守卫者,保洁是我们优美环境的守护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朴实的情感、积极的态度、辛勤的汗水,义无反顾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学生们学会了感恩,真正看见了他们的辛苦和不易,感动于他们不平凡的奉献精神,一句“您辛苦了”,便多了一些温暖与真情,这或许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持续一年多的疫情,给全球人民都带来了苦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国际部的学生们关注到这个问题,通过调研不同历史时期,如鼠疫、天花等疫情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变化,倒推和预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部主任杨柳欣慰地说,“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们意识到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彼此命運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支援别的国家也是支援我们自己。这激发了学生对健康、对命运更完整的认知,促使他们对地球村有更温暖的行动,跳出国籍的限制,拥有更广阔的情怀,成为更有温度的中国人”。
让学生成为有使命感、有担当、懂得感恩的人,是八一学校国际部始终秉承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幸福有温度的中国人”的目标。“幸福有温度”意味着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练就感恩的能力,温暖身边人,回馈社会与世界。
“顺利留学并不是成功,更不是终点”,谈到留学学成后的选择,祝望北坚定地说:“我们一直秉持的信仰和理念是:家国情怀与学业报国。”
学校以“培养拥有民族自信根基,兼具科技人文素养,坚持学业报国理想的国际化人才”为育人目标,始终重视培养和积淀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除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打下基础,学校还总体规划、设计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体悟,通过交流、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感知和认同。国际部书法社、诗词大会、硬笔书法大赛,北京文化探究、文化系列讲座等活动,都让学生心中多了几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期待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对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有所感知和认同,帮助他们在走出国门后拥有最具中国文化色彩的辨识度。
红色根、民族魂,给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教育增添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八一学校国际部开创了教育界先河。祝望北说,真正的中西融合是将中西教育精华相融,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渗透于治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德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方面,润物无声地教会学生融汇教育精华、传承中国文化、开启全球思维,适应未来变化。
祝望北倡导“家校社共同体”德育建设,即家庭、学校、社会建成一个共同合作的团体,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形成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学校将紧紧抓住‘十四五’发展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大力强化家校社合作关系,集各方力量为一体,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实践育人共同体”。
石方禹是北京八一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去年11月,他与雷逸清、张起等6名同学聚在一起,萌生出成立一个调查小组,研究公交专用道利用率的想法。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校园、走到社会做研究。
“我们几个都住在交通主干道附近,每天上下学都能亲身感受到交通的拥堵。我们发现不同的时间段,公交车道整体利用率差别很大,有时公交专用道上很长时间都没有车经过,旁边的普通车道却挤满车,我们希望能找出利用率更高的办法。”他们决定通过实地采集数据和客观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搜索公交客流的相关资料,调查小组选择京藏高速、阜石路等9条公交专用道作为调查对象,在工作日及节假日高峰、平峰等不同时段进行采样。通过一个多月努力,调查小组总共收集40G的视频素材,结合公交刷卡后台的网络数据,得出每辆公交车的时速及搭载人数,最终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公交车道、非公交车道通行人数的差异。
“结果表明,北京公交车道整体利用率差异较大,有改进空间。大部分公交专用道在早晚高峰时段的利用率较低,其中阜石路、万泉河路、三环主路的社会车道通行人数超过了公交专用道……我们建议相关部门科学设置公交专用道限行路段和时段;对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交专用道,可进一步扩大允许通行车辆的范围;建议取消周末和节假日公交专用道的限行设置,允许社会车辆通行……”小组成员将研究成果撰写成1万余字的报告,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引发关注,也得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季节教授的认可和支持。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季节将他们的研究报告以提案形式提交。北京市交通委计划邀请调查小组成员座谈,共同探讨公交专用道的规划。
“如果说学业报国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终极理想和奋斗目标,那做一个幸福而有温度的普通人,是我们每个人通过不懈努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祝望北带领八一学校国际部怀揣教育理想不懈前进,为培养更多学生收获璀璨未来,为帮助孩子们从“小我”走向“大我”,做幸福有温度的中国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