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消费者行为是旅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以往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缺乏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为了了解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现状,把握其理论研究演化脉络和发展趋势,文章采用引证研究法,选取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接待业、休闲、体育和旅游”类18种期刊,通过对2000-2015年间发表全部论文的引用文献进行深度扫描,构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的引证一同被引矩阵,运用LEM软件包,梳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的先驱贡献者和最具影响力的文献,提炼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聚焦领域和议题,分析过去16年不同时期研究议题的影响力和空间演进过程及关系,预测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未来趋势。文章勾勒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全貌,为学术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行为;引证研究法;研究议题;研究演进;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7-0119-14
  引言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旅游营销管理的重要根基和基本出发点。消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颠覆,尤其是20世纪互联网和21世纪移动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旅游企业越来越关注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因此,了解和剖析旅游消费者行为非常重要。
  学术界对旅游消费者的观察和分析发端较早,Bodio在1899年发表“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和金钱花费”一文最早对旅游消费现象进行了分析。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消费行为学术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Niceforo以意大利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从游客人数、停留时间、消费能力角度,阐释了旅游消费活动的经济涵义。20世纪60年代末,《旅行研究杂志》(Journa,of Trave,Research)创刊,Brown关于“旅游者支出的发展模式”一文,激发了学者们对旅游消费更大的研究热情。从20世纪70年代始,目的地选择模型、动机的推拉力模型和旅游购买行为5阶段模型等相继问世,强化了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解释力度。80年代后,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旅游消费属性探讨不断涌现,旅游消费社会行为研究成果不断增多。90年代始,动机测量等实证研究使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向定量化倾斜。2000年以来,学术界顺承了消费者行为的思路和框架,借鉴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模型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体来说,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吸收了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态势。此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解释,切入角度也不尽相同,既有从一般心理特征等旅游者内视(自我视角)的角度进行剖析,也有从旅游目的地等旅游消费者之外(他我视角)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从微观旅游消费个体到中观群体旅游消费。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主义(positivism)研究方法在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主流地位,该方法将旅游消费者看作理性决策者,是可解构、可剖析的客观系统;与此同时,阐释主义(interpretivism)研究方法也受到学者们极大关注,该方法强调旅游消费者个人经验的主观意义。
  目前,学者们在探索旅游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时,主要运用文献回顾法(literature reviews)和专家评价法(experts rating)进行梳理和画像。Cohen等运用文献回顾法梳理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概况。保继刚等运用专家评估法分析了中国旅游研究现状。虽然文献回顾法和专家评价法能洞察某一特定领域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但这两种方法由于局限于某一学术小圈子去讨论特定领域的研究,受研究者时间和精力、专业和兴趣以及主观偏见的影响,很难全面客观捕获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全貌。
  引证研究法能够依据客观数据,通过见证学者间的观点碰撞和知识交换过程,目睹学术成果的全貌,揭示研究演进态势和新兴议题,能不受个人偏见地洞察文献回顾法和专家评估法无法挖掘的内容和见解,因此,引证研究法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但目前旅游研究领域缺乏运用该方法揭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
  为此,本文运用引证研究法,通过建构引证一同被引矩阵,对2000-2015年不同时期文献影响力和独特性进行了分析,试图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提炼该领域的先驱贡献者和最具影响力的文献;第二,挖掘和归纳研究领域和议题;第三,剖析各议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第四,预测潜在有影响力的文献,评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研究方法和模型
  引证研究法是整体描述引证网络,了解特定(或某组)期刊、论文或作者在整体网络中影响和角色作用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近年来,引证研究法在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Pieters等通过期刊的引证一同被引分析,解读了《国际营销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Marketing)引证网演进的重要性和相似性。Kunz等通过论文的引证一同被引分析,剖析了服务营销研究现状、脉络和发展趋势。Nerur等通过作者的同被引分析,洞察了战略管理领域的演进和变化。
  引证研究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据获得客观,能降低结果的随机误差,使得结论可信,进而可客观刻画一个研究领域的全貌。第二,能通过文献问的同被引,发现文献间关联。如果文献A同时引用文献B和文献C,则B和C具有同被引关系。第三,可定量分析不同时期文献影响力和独特性,进而揭示研究现状和发展演进趋势。影响力通常用某一文献的引用和与其他文献的同被引情况来度量,独特性是指相对于该文献与其他文献的同被引,该文献自身的引用量相对较高。第四,能洞察某一研究领域的结构并进行趋势分析,进而揭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
  引证研究法的关键是引证一同被引矩阵的构建。该矩阵通常用文献的被引次数及文献间的同被引次数来标示,可用来显示学者、文献和研究议题之间的知识关联,圈定特定学者、文献和议题在某一領域的影响力。本文建构的引证一同被引矩阵是对称的引证数据频率表,即如果文献j和文献i被同被引,那么文献j和文献i同样被同被引,i为引证的行文献,j为引证的列文献。用对角线元素标示文献自身的引证次数,非对角线元素标注文献i和j的同被引次数。   本研究采用Kunz等提出的对数线性模型,来剖析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应方程为:
  2研究过程
  2.1期刊选择
  引证来源期刊选择是引证研究法的首要工作。期刊的选择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来源期刊选择过程中,需保证期刊的重要性、聚合性和结构对等性。重要性是指期刊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聚合性是指期刊在特定的领域或一个具体圈子内的引用情况;结构对等性是指期刊发文要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结构和方法。
  本文将从2014年的SSCI-JCR数据库“接待业、休闲、体育和旅游”类43个期刊中进行筛选。相较其他数据库(如谷歌学术),WOS(Web of Science)中SSCI数据库能较好揭示每篇文献的引证及文献间的同被引情况,是引证研究最主要的数据来源。课题组邀请旅游消费者行为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及国内知名教授进行商讨确认,最终选择可以涵盖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18个期刊,并按照期刊影响因子大小进行排序(表1)。
  2.2数据筛选和引证一同被引矩阵构建
  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筛选的准确性,本文借鉴Kunz等和Ramos-Rodriguez等的做法,数据收集和筛选过程如下:
  首先,选取以上18种期刊在2000-2015年间全部发文共计9405篇,确定其引用文献47 4205篇。这里的引用文献不仅包括期刊论文,也包括书籍和工作论文;既有2000-2015年期间的研究成果,也有2000年以前的研究成果。
  其次,为了避免错误的引用或不一致的编码(如:期刊的不同简写形式、错误的出版年份、作者名拼写错误或省略了中间名),以及大量重复记录的引用文献所带来的干扰,需对引用文献数据进行清洗,清洗后剩余引用文献为94 234篇。
  再次,为确保这些文献对旅游消费者行为领域有主要影响,本文遵从Ramos-Rodriguez等的建议,每篇文献平均每年至少被引用2次”,由此进一步确定引用文献1850篇。
  最后,将引用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或主题中包含“旅行行为”或“旅游者行为”的论文,自动划归到旅游消费者行为目标组文献;对剩余文献,通过阅读摘要、文献内容,将达成一致的文献划归到旅游消费者行为目标组文献;对不一致的文献进行多次研讨判断,最终确定171篇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目标文献。
  此外,在构建引证一同被引矩阵时,本文参照Kunz等的做法:第一,依据171篇文献的引证和同被引数据,建立1个总体矩阵和16个年引证一同被引矩阵;第二,以3年为时间间隔对16个年引证一同被引矩阵进行移动平均,形成16个移动平均矩阵;第三,以连续两年为一个时期对16个移动平均矩阵进行加总,得到8个时期矩阵。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先驱者和最具影响力成果
  本文使用LEM软件包,在引证一同被引矩阵的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估计和对数线性模型计算每一篇引用文献在不同时期t的影响力uit和独特性dit(L2=74088,df=23 1207),进而计算出平均影响力(ui),得到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为进一步了解最有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最近状态,计算出各文献在最近两个时期(2012--2015)的影响力(表2)。
  英国学者Urry是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最卓越的学者之一,其所著的《旅游者凝视》(The TouristGaze)位列第一。该著作以医学凝视(medical gaze)为基础,创造性提出旅游者凝视理论,成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理论工具。排在第二位的是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Tourist:A New Theory of Leisure Class),该著作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人手,对旅游消费等旅游现象进行剖析,成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经典著作。Baloglu等关于目的地形象形成的研究排在第三位,该研究从旅游者心理、情感和认知层面探讨目的地形象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在前40篇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中,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rompton有4篇,是旅游消费者行为领域论著最多的学者;以色列旅游社会学家Cohen有3篇入围,是该领域重要先驱者之一;加拿大学者Echmer、Ritchie和Butler,美国波士顿大学Woodside以及我国中山大学Wang,是该领域研究重要的贡献者;西班牙学者Bign6和Gallarza以及中国台湾Chen也是该领域的活跃学者。
  從表2还可以看出,Urry、MacCannell等研究成果最近两个时期(2012-2013年、2014-2015年)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略微下降;而Baloglu等关于目的地形象形成,Yoon等关于动机、满意和目的地忠诚,Litvin等关于数字化口碑等研究,其影响力在最近两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3.2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领域和议题
  为了挖掘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议题及所属的领域,本文参照Kunz等的做法,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对171篇文献的总体引证一同被引矩阵进行索尔顿转换(Salton transformation),再对转换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最优斜交(promax rotatioⅡ)。在主成分分析时,为更全面地囊括、解释因子和更好地反映每一篇文献和研究议题的关联性,选择20个因子结构,因子载荷绝对值大于等于0.4。
  其次,成立5个独立小组,背对背对20个议题进行命名。保留一致率80%以上的议题命名,对其余议题再次进行命名,经过3轮达成一致结果。对命名议题出现的粘连,进行议题合并,最终确定12个议题。   最后,邀请多名长期从事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国外著名教授和国内知名学者对梳理出的12个议题及所属5个研究领域进行讨论确认(表3)。
  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聚焦在旅游者特征、影响因素、旅游者决策、旅游者体验和特定旅游消费行为等5个研究领域,具体如下:
  (1)在旅游者特征研究领域,旅游者细分是主要研究议题。学者们通过旅游者特征描述,了解其需求偏好。研究者们主要根据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心理图像等对旅游者进行画像,这些研究直接作为市场细分和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的重要工具。
  (2)在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动机、目的地形象和旅游情境是3个主要研究议题。
  动机用以解释旅游消费者如何购买及为什么购买,其研究从动机的解释,发展到动机的构成、测量和差异分析,再演变到动机对游前期望、态度和游后忠诚等的影响。动机理论研究经历了从个体心理动机论、推力一拉力动机论、逃离一寻求动机论到个体特征与旅游活动间关系动机论的发展过程。
  目的地形象研究主要围绕目的地形象如何影响旅游消费者目的地选择、体验质量(价值)、总体满意度,以及目的地形象、个性和品牌化对旅游行为意愿的影响展开。
  旅游情境研究主要基于刺激一反应理论,探讨影响旅游者情绪变化和行为取向的时间、空间、事件等情境因素,如旅游节事、餐饮物质环境和服务氛围等。
  (3)在旅游者决策研究领域,信息搜索、风险感知和行为意愿是3个主要研究议题,其研究大多运用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受限意向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对旅游者决策进行剖析。
  信息搜索研究主要聚焦在旅游者信息搜索的来源、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等方面。风险感知是旅游消费决策研究中广为关注的议题,大多研究探讨风险感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少量研究关注特种旅游项目和群体风险感知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行为意愿是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议题之一,其研究从对旅游者心理特征、目的地属性不同所引起的行为意愿差异的探讨,到对行为意愿前置因素的剖析。其中,前置因素包括感知绩效质量、目的地形象、体验质量、目的地属性等。
  (4)在旅游者体验研究领域,体验和体验设计、体验质量以及满意与忠诚是3个主要研究议题。
  体验和体验设计用以揭示旅游消费者如何体验和互动,以及体验的前置因素和影响结果等。其研究从早期体验的本质内涵、类型探讨,发展到对特定旅游活动或现象的体验分析,再演变到动机等对体验的影响以及体验对忠诚等的影响。其中,在对体验本质揭示中,本真性问题是热点话题,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本真性研究最具代表性。
  体验质量是测量旅游体验的重要变量,是体验评价的主要部分,其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情境下体验(感知)价值、质量的构成及服务质量评价;目的地属性、情感等对体验(感知)价值、质量的影响;体验(感知)质量、价值对满意、忠诚和行为意愿的影响。
  满意和忠诚是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一直延续至今。满意研究主要探讨满意的前置因素、满意一不满意评价对总体满意的影响以及满意对行为意愿的影响,其中,前置因素主要包括愉悦和唤起、认知和情感、地方依恋。忠诚的研究主要关注目的地形象、感知价值和先前旅行经验对忠诚的影响,忠诚对重游意愿和口碑传播的影响等。
  (5)在特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领域,环境行为和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是两个重要的研究议题。环境恶化加剧了旅游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驱动学术界对环境、气候与旅游消费行为展开更多研究,其研究主要包括:一是运用受限意向行为理论等,探讨旅游消费者环境行为决策过程;二是旅游者环境态度、感知、意识、学习、记忆等个体因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三是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干预策略。
  数字化时代使旅游者消费行为及其研究手段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这一革命性概念,其研究主要聚焦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influence)和数字化口碑对旅游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及在线评论对旅游者信息采纳、目的地选择和购买意愿的影响。
  3.3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演进和发展
  3.3.1议题影响力和变化
  为了解旅游消费者行为各议题在8个时期(16年)的影响力和变化,本文参照Kunz等的做法,通过加权每一议题载荷下文献的影响力,得出各议题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各议题的平均影响力ui。同时,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得出各议题的影响力增长率δui(表4)。
  结果表明,平均影响力较大的议题是目的地形象(ui=0.29)、体验和体验设计(ui=0.22)及动机(ui=0.10)。目的地形象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呈逐年稳步增长,在2008-2009年时期,其关注度最高。体验和体验设计在各时期的影响力始终保持在0.3左右,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动机研究成果多且深入。与此同时,平均影响力较小的议题是旅游情境(ui=-0.33)、环境行为(ui=-0.29)、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ui=-0.28)及满意和忠诚(ui=-0.23)等。这里,旅游情境、环境行为和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近年来得到学界的关注,尽管没有成为有影响力的议题,但其影响力却呈上升势头;满意和忠诚虽然关注时间较早,但早期成果并不多,直至2006年以后,研究者们的关注度才开始上升。
  影响力增长率较大的议题是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δui=0.21)、环境行为(δui=0.19)、体验质量(δui=0.09)和信息搜索(δui=0.08)。自2008年以来,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影响力增长最快;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环境、气候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不过,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有关体验和体验设计研究的影响力增长率有所下降(δui=-0.01),这可能是因为相关研究者关注点发生了转移,如Fesenmaier近年来主要关注智慧旅游和大数据,使体验和体验设计相关研究的学术圈子变小了。
  3.3.2议题之间相互关系和演进趋势
  为了说明各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按照Kunz等的做法,通过计算文献的空间关联,得到议题的得分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普鲁克分析(Procrustes analysis)的均值对得分方程进行调整,进而求出议题在每一时期的空间位置(图1和图2)。
  图1和图2显示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议题基于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建构的空间关系结构图。从旅游消费者内视的“自我视角”切入的研究议题设在横轴左侧(如动机等),从旅游消费者“他我視角”切入的研究议题设在横轴右侧(如目的地形象等);从研究内容来看,将决策行为过程的议题(如行为意愿等)设在纵轴上方,将行为影响因素的议题(动机和旅游情境等)设在纵轴下方。
  总体来看,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沿不同方向呈现向外扩散的演进态势。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从“自我视角剖析旅游消费者决策行为过程”“自我视角关注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他我视角解析旅游消费者决策行为过程”和“他我视角聚焦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等4大块展开。
  图1上方基于自我内视的角度,聚焦旅游消费者决策行为过程研究。信息搜索、风险感知、行为意愿、满意和忠诚作为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的主要阶段,其研究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演进趋势。其中,信息搜索和风险感知呈现更近的演进趋势,这两个议题在大多情况下是交织的,具有不可分割性;满意和忠诚、行为意愿作为旅游者游后评价行为,其研究议题也以更接近的轨迹演进,这里,满意和忠诚是行为意愿的预测变量。图1下方动机和旅游者细分两个研究议题呈现相似的演进轨迹,表明学者们日益关注基于动机的旅游者类型划分和特征描述。
  在图2上方,体验和体验设计、体验质量、环境行为和数字化旅游消费行为等议题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演进趋势。其中,体验和体验设计、体验质量作为游中旅游者体验和评价行为,其研究以更接近的轨迹演进,但主要从他我外视的角度关注旅游消费决策行为过程,这表明大量研究是从旅游消费者与外部情境的联系、交流和互动的问题域展开的,有少量研究从旅游者内在心理过程出发对旅游体验进行剖析和测度。图2下方目的地形象和旅游情境表现出相似的演进趋势,这两个议题都立足于探讨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
  3.4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未来趋势
  为预测旅游消费者行为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议题,本文运用Kunz等提出的期望因子(prospectfactor)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文献的影响力和独特性增长率,挖掘有潜力的研究议题和议题的未来趋势,其对应方程为:
  其中,δui为影响增长率,δdi表示独特性变化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在引证样本最近4个时期(8年)数据基础上,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每篇文献的影响力和独特性增长率,进而计算出文献的期望因子。这里,选择最近4个时期数据的主要原因:一是文献早期的引用情况无法为最近趋势的预测提供有价值信息;二是使方程的比较更容易;三是文献影响力在不同时期可能不是线性的,为线性方程的建立带来了困难。
  第二,为验证预测过程的准确性,需进行交叉检验。将样本分为校对组(2008-2013年)和预测组(2014-2015年),用校对组前3期数据计算第4期的期望因子;对结果进行验证,正的期望因子表示在下一时期的影响力更大,校对组样本中共有49篇文献的期望因子ui≥0.1;计算校对组最后一个时期(2012-2013年)和预测组(2014-2015年)的影响力增长率,75.2%样本文献的影响力增长率为正,它们可以被准确地预测。表5为期望因子排前20的文献。
  第三,对期望因子大于0.2的文献进行研究内容提炼(参照Kunz等的做法),记录达成一致的结果,对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讨论、再次提炼,并对研究议题进行归类。
  结果表明,未来旅游消费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5个研究议题:
  (1)数字化消费行为。信息技术发展使旅游消费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学者们将更加关注旅游数字化信息搜索行为[26,44]。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化会影响人们的心智(minds)模式,也会影响旅游消费者决策模式,因此研究者们将投入更高的热情来认识技术变革下旅游消费行为的新表现、新特征、新规律和新机制。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口碑(eWOM)、数字化信任(etrust)、移动性(mobility)等话题将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96,100]。尤其是,旅游虚拟社区的大量出现,对旅游虚拟社群研究将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2)体验和体验评价。新技术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成为新的关注点,“智能手机在旅游体验形成中的作用”(the role of smartphones in mediating thetouristic experience)一文获得最高期望因子就是很好的证明。这表明旅游体验研究与过去相比,有了新的内容。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感官体验研究将受到进一步重视,它不仅强化对旅游体验的解释,也为旅游感官营销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体验质量内涵研究进一步深化,更强调幸福感这一结果变量的研究;体验质量维度和测量也更加精细化,旅游体验不仅关注游客与景观的“凝视”互动,也关注游客与服务提供者的沟通互动、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体验互动,还开始关注游客间的人际互动对体验质量的影响。对涉入度、感知价值等影响体验满意度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此外,学者们也加大对旅游目的地拟人化、感知风险、感知公平等影响忠诚度变量的关注,忠诚度研究也将进一步拓展至信任、依恋、“根情节”。   (3)决策和行为意愿。在旅游者决策研究领域,情绪对旅游消费者决策和意愿的影响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对情绪类型、特征及影响机理的研究更加精细。此外,研究者们发现理性选择模型并不能解释旅游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旅游消费者非理性(irrational)决策行为将受到极大重视。与此同时,决策行为研究将突破以往一元内视视角和二元互动研究模式,将企业组织、服务人员、其他顾客等多类型主体纳入旅游者决策行为分析中。另外,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对旅游消费者行为购前决策、购中体验和购后评价的影响广泛而深入,将会出现大量基于文化视角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
  (4)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旅游消费。旅游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和环境保护意愿空前高涨,绿色消费行为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这既包括对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讨,也包括对其行为机制的深化分析,为强化绿色消费意愿和参与绿色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生态旅游体验设计、气候与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也将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5)旅游者细分。动机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基于动机理论最新成果对旅游者进行画像将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旅游者特征研究中,“自我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工具,将得到极大重视。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新的社会角色和消费角色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旅游消费将面临因角色变化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未来,研究者们将加大对各种新生代旅游消费群体特征的研究,其分析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基于大数据对旅游消费者的画像将增强人们对旅游消费者的理解。
  为了验证以上5个研究议题的准确性,本研究按照Stremersch等的做法,将以上议题与国际顶级旅游管理学术会议聚焦的议题进行对比和验证。通过咨询旅游管理国际著名教授,确定顶级国际旅游管理学术会议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Assoicafion(TTRA)和Intemational Academy for theStudy of Tourism(IAST),并对会议近年来聚焦旅游消费者行为相关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5个研究议题的准确性。
  因此,未来研究者们将聚焦数字化消费行为、体验和体验评价、决策和行为意愿、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旅游消費、旅游者细分等5个议题展开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深入研究、并形成大量成果。
  4研究贡献、局限与展望
  4.1研究贡献
  第一,以往学者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缺乏全面回顾,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入洞察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全貌,摸清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脉络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参考,对未来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尽管有学者运用文献回顾法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但缺乏对引证研究法的运用,本文将引证研究法引入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旅游学术界对引证研究法的关注。
  第三,以往学者对引证研究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大多集中于单期刊文献的静态分析,本文考虑了文献影响力和议题相互关系的时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有助于清晰展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也有助于丰富引证研究法相关成果。
  4.2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本文选取SSCI.JCR数据库“接待业、休闲、体育和旅游”类43个期刊进行筛选,未考虑营销类、社会学类和心理学类期刊相关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文献;二是本文基于样本论文的引用文献评估其影响力,没有考虑自我引用;三是本文无法识别对一篇特定文献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进而不能像整体分析法那样使潜在误差最小;四是本文没有预测出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结构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是由新兴研究议题引致的,而这些议题可能在现有文献中还未充分体现。
  未来研究可将定量化分析与专家评价法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全貌,勾勒出该领域的未来趋势。
  致谢:感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Dogan Gursoy教授在文献确认、议题提炼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荷兰蒂尔堡大学JeroenVermunt教授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WemerKunz副教授在数据分析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香港理工大学宋海岩教授、美国天普大学李想教授在国际顶尖学术会议确认方面给予的帮助。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探讨了酒店业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并考察代际差异对工作价值观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调节作用。以广州市4家高星级酒店为例,综合运用阶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分析发现,酒店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同代际酒店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存在差异;代际差异对工作价值观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酒店管理者
期刊
[摘要]过往研究通过对多个具体生活质量领域的评估来衡量总体生活质量,找出生活质量的“短板”领域,并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方案。然而,社区居民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评价有时并不来源于具体领域,而是依据对各种“参考标准”之间比较差距的衡量。基于此,Michalos提出了多重差异理论(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并在生活质量研究中广泛发展。文章基于多重差异理论,以河南焦作云台山周边
期刊
[摘要]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目的地管理者希望通过提升目的地形象来吸引潜在游客。对于初次到访的游客而言,游览前日的地形象不但影响其目的地选择,还会影响其游览后评价。文章探究了游览前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并考虑了游客专业知识的调节效应。对752名初次到访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在游览前调查了游客感知的目的地形象和游览后调查了游客的感知服务质量。对概念模型以及研究假设进行的实
期刊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领域Flow体验理论,以斯里兰卡8处世界遗产地为例,借助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3级编码分析,抽离出“旅游者技能与遗产地挑战之间的平衡”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这一“平衡”主脉络,依托主范畴映射下的“技能”“挑战”介质,构建出旅游者遗产Flow体验影响因素模型。结论显示:旅游者心理活动特征、社会属性与准备构成主体“技能”要素,而遗产地整体环境、资源及开发状况构成客体“
期刊
[摘 要]已有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机制研究较为忽视对个体情绪的探讨,相较于认知因素,近几年学者陆续指出情感因素对行为的驱动作用更为关键,加强积极情绪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研究的力度大有裨益。文章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敬畏原型理论、敬畏情绪的功能、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和地方理论为基础,将地方依恋作为中介变量,深入分析个体积极情绪的一种,即敬畏情绪对宗教山岳型景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千山景区为例的
期刊
[摘 要]进入旅游大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治理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议题。文章以阳朔西街为例,讨论旅游地演化中的市场情境与旅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大发展期“西街乱象”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1)在大众旅游阶段,市场规模扩张,利益关系复杂化,一旦理性市场的约束机制缺失,外来短期投机主义将破坏本地的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良性发展状态不可持续;如果政府继续缺位,旅游地的市场环境必然走向失控混乱的局面。(
期刊
[摘 要]在旅游景区,诸如“某某到此一游”式的不文明涂鸦行为屡禁不止,成为旅游行业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文章从道德认同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道德认同与游客道德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启动游客的道德认同能显著提高游客道德行为意向;(2)游客的公共自我意识调节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3)自我问责对道德认同和游客道德行为意向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受到
期刊
[摘 要]旅游地理学不仅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在旅游学科内也得到广泛的承认。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但与地理学之间的互动却在逐渐减少。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国际地理期刊以及旅游地理期刊中的旅游地理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期刊中文献的研究热点、趋势以及文献被引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国际旅游地理学者研究的分析来补充说明。结果发现,
期刊
[摘 要]旅游和贸易作为“民心相通”和“贸易畅通”的重要内容,在传播文明、增进友谊、促进区域经济协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1995-2016年中国与24个对象国旅游与贸易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回归、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不同收入水平下,进出口贸易对出入境旅游的门槛效应和国别差异。结果发现:贸易对旅游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贸易对旅游的促进作用逐年减弱,且“进口贸易对出境旅游”的促
期刊
[摘要]12·3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后,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借助百度新闻和新浪微博搜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探究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1)高聚集游客群安全受到客流压力、游客行为状态、强化管理响应等28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优质管理响应、劣质管理响应和管理响应缺失是影响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5大因子。(2)各因子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