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山西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广灵,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产业支撑”“就业扶贫”等领域“挥毫泼墨”,书写新的华章。
广灵县通过“两业”带动,增强发展活力,依托“双十双百”示范工程,把发展产业、加强就业作为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逐步致富”的根本之策,推动“产业项目、务工就业、资产收益”全覆盖,确保“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增收门路”,让更多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产业进村,搬迁安置无后顾之忧
“国家政策好,白给房住,白给地种,还有工作,两个孩子眼瞅着大学就要毕业,日子越来越好……”6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作疃乡杨窑村贫困户杨守昌正在给黄花地浇水,乐呵呵地向笔者介绍他家的变化。
“以前村子里喝的水都没有,更别说浇地了,全家就靠着三亩地生活,县里说搬迁吧,又怕搬下来没活干。”杨守昌说现在好了,县里协调租赁当地种不过来的水地,帮种上黄花,每年还有补贴,三年后黄花熟了就把地交给他们。
广灵县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着眼解决部分搬迁村难以独立承接或无特定产业项目落地条件等问题,打破乡村之间行政、地域界限,创新探索产业发展“飞地模式”,通过跨区域联动协作,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乡村互利共赢。目前,全县搬迁村依托“飞地模式”,发展黄花6400亩,搬迁贫困人口6396名从中受益。
近年来,广灵县突出主导产业带动,累计投入资金6900多万元,谋划实施搬迁后续产业项目23个。以“大同好粮”为龙头,围绕“杂粮、菇菜、畜禽、杏果”四大主导产业,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养业、杏果采摘务工等,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广灵县委书记李润军说:“广灵县脱贫攻坚要以‘即搬迁、即就业、可承受、能安心’为目标,突出差异化精准施策、普惠化精准受益,安居与兴业并重、管理与服务并举,踏实走出广灵路径。”
岗位上门,挣钱顾家两全其美
企业数量偏少,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曾是困扰广灵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了促进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广灵县开始进一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多方收集岗位信息,与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各个制衣厂及箱包公司开展劳务对接,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近万个优质岗位。
走进县城北侧的聚和村,很远就能听到“扶贫车间”里的机器声,车间里的50余名工人正忙着赶制预订的书包。
“工作都是計件制,每月下来工资有2000多元。”来自聚和村的席雅琴高兴地说。
如今,“扶贫车间”已成为广灵县各个村镇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实现了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成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斗泉乡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内,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王海丽告诉笔者,“这里离家近,每天干完家里的活就来这里上班。”
——斗泉乡易地搬迁工程涉及7个村666户16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05户1342人,搬迁前各村山大沟深,群众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属于深度贫困村。
正如广灵县长王丽萍所说,“群众搬到哪里扶贫车间就建到哪里,哪里人口集中扶贫车间就建到哪里。”广灵县投资3500万元,在安置点新建就业务工园区7个,支持各安置点以“集中、分散两种方式”创设“扶贫车间”,目标是全县建立100家“扶贫车间”已建成50多家。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洁员、护林员、道路管护员等公益岗位,确保“一户搬迁、全家就业”。
培训入户,人人都有致富门路
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拔掉“穷根”确保脱贫不返贫?
精准培训、提升技能是广灵县近年来找到的破题之道、基层实践。
通过精准摸底、按需培训,广灵县依托“广灵巧娘”劳务品牌,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通过“村头建厂、培训入户、岗位上门”,不断做细做实做强搬迁安置点务工就业文章。
“做一个小灯5元钱,大灯40元,熟练工一天能赚七八十元,而且培训是免费的。”几天前,壶泉镇西关村里的帮扶队员告诉贫困户王金平这样一条培训信息,但王金平相中的是这个手工编织的工作,不用到厂子里上班,可以在家完成,这样她就可以既不耽误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增加收入。
“这个真的很难,好几股铁丝绕来绕去,看得让人眼花。”干惯了农活的王金平,粗壮的手指拿着细铁丝做起精细活,略显笨拙。但是她学得很认真,因为如果学会了这门手艺,每个月就可以让家里增加近2000元的收入。这比丈夫在外面干活赚得还要多。王金平盘算着,到年底可为小女儿添一件花衣裳,给儿子买一个新背包,甚至给家里换一台液晶电视机。
今年3月,旭隆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与大同市星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为望狐乡、作疃乡、壶泉镇培训古灯编织技术,目前公司已带动贫困户200余人,平均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
像这样的免费培训,全县各乡镇开展得如火如荼,广灵县狠抓技能培训。与广灵职中、剪纸职业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达成协议,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制技能培训班,以技能培训促创业就业,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前,已举办特色工艺品制作工、家政服务员、剪纸技师、保育员、缝纫工等11个工种的搬迁就业培训班60多期。
广灵县通过“两业”带动,增强发展活力,依托“双十双百”示范工程,把发展产业、加强就业作为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逐步致富”的根本之策,推动“产业项目、务工就业、资产收益”全覆盖,确保“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增收门路”,让更多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产业进村,搬迁安置无后顾之忧
“国家政策好,白给房住,白给地种,还有工作,两个孩子眼瞅着大学就要毕业,日子越来越好……”6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作疃乡杨窑村贫困户杨守昌正在给黄花地浇水,乐呵呵地向笔者介绍他家的变化。
“以前村子里喝的水都没有,更别说浇地了,全家就靠着三亩地生活,县里说搬迁吧,又怕搬下来没活干。”杨守昌说现在好了,县里协调租赁当地种不过来的水地,帮种上黄花,每年还有补贴,三年后黄花熟了就把地交给他们。
广灵县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着眼解决部分搬迁村难以独立承接或无特定产业项目落地条件等问题,打破乡村之间行政、地域界限,创新探索产业发展“飞地模式”,通过跨区域联动协作,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乡村互利共赢。目前,全县搬迁村依托“飞地模式”,发展黄花6400亩,搬迁贫困人口6396名从中受益。
近年来,广灵县突出主导产业带动,累计投入资金6900多万元,谋划实施搬迁后续产业项目23个。以“大同好粮”为龙头,围绕“杂粮、菇菜、畜禽、杏果”四大主导产业,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养业、杏果采摘务工等,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广灵县委书记李润军说:“广灵县脱贫攻坚要以‘即搬迁、即就业、可承受、能安心’为目标,突出差异化精准施策、普惠化精准受益,安居与兴业并重、管理与服务并举,踏实走出广灵路径。”
岗位上门,挣钱顾家两全其美
企业数量偏少,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曾是困扰广灵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了促进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广灵县开始进一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多方收集岗位信息,与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各个制衣厂及箱包公司开展劳务对接,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近万个优质岗位。
走进县城北侧的聚和村,很远就能听到“扶贫车间”里的机器声,车间里的50余名工人正忙着赶制预订的书包。
“工作都是計件制,每月下来工资有2000多元。”来自聚和村的席雅琴高兴地说。
如今,“扶贫车间”已成为广灵县各个村镇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实现了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成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斗泉乡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内,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王海丽告诉笔者,“这里离家近,每天干完家里的活就来这里上班。”
——斗泉乡易地搬迁工程涉及7个村666户16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05户1342人,搬迁前各村山大沟深,群众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属于深度贫困村。
正如广灵县长王丽萍所说,“群众搬到哪里扶贫车间就建到哪里,哪里人口集中扶贫车间就建到哪里。”广灵县投资3500万元,在安置点新建就业务工园区7个,支持各安置点以“集中、分散两种方式”创设“扶贫车间”,目标是全县建立100家“扶贫车间”已建成50多家。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洁员、护林员、道路管护员等公益岗位,确保“一户搬迁、全家就业”。
培训入户,人人都有致富门路
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拔掉“穷根”确保脱贫不返贫?
精准培训、提升技能是广灵县近年来找到的破题之道、基层实践。
通过精准摸底、按需培训,广灵县依托“广灵巧娘”劳务品牌,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通过“村头建厂、培训入户、岗位上门”,不断做细做实做强搬迁安置点务工就业文章。
“做一个小灯5元钱,大灯40元,熟练工一天能赚七八十元,而且培训是免费的。”几天前,壶泉镇西关村里的帮扶队员告诉贫困户王金平这样一条培训信息,但王金平相中的是这个手工编织的工作,不用到厂子里上班,可以在家完成,这样她就可以既不耽误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增加收入。
“这个真的很难,好几股铁丝绕来绕去,看得让人眼花。”干惯了农活的王金平,粗壮的手指拿着细铁丝做起精细活,略显笨拙。但是她学得很认真,因为如果学会了这门手艺,每个月就可以让家里增加近2000元的收入。这比丈夫在外面干活赚得还要多。王金平盘算着,到年底可为小女儿添一件花衣裳,给儿子买一个新背包,甚至给家里换一台液晶电视机。
今年3月,旭隆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与大同市星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为望狐乡、作疃乡、壶泉镇培训古灯编织技术,目前公司已带动贫困户200余人,平均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
像这样的免费培训,全县各乡镇开展得如火如荼,广灵县狠抓技能培训。与广灵职中、剪纸职业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达成协议,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制技能培训班,以技能培训促创业就业,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前,已举办特色工艺品制作工、家政服务员、剪纸技师、保育员、缝纫工等11个工种的搬迁就业培训班60多期。